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名得利 马英九两岸亡羊补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07:5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台湾总统马英九4月16日通过视讯向美国学者发表演讲,表示政府目标是建立和平发展两岸关系所需要的互信,深信透过这种堆积木的做法,是追求台海永久和平的唯一途径。马英九在演讲中提到要推动“两岸和解的制度化”,对此,分析认为,马英九此番言论表明他已意识到在曾助其胜选的两岸关系上失分太多,现在急需挽回当前对其不利的局面。而他如此表态的原因,也包含大陆力推两岸政治对话的举动和中共高层对其不满所产生的压力。马英九所求唯“名”而已,当他在两岸关系上踏实做事才可能历史留名,为后人留有余荫。

马英九的亡羊补牢

马英九这次在演讲中表示将持续推动“两岸和解的制度化”,确保任何一方都不使用非和平方式解决歧见;而在“达成两岸和解”方面,马英九表示“九二共识”使两岸在“一中”问题上找到共同基础,并由此基础出发,使两岸建立互信,共同合作推动两岸关系之正向发展。


马英九16日透过视讯对美国学界发表演讲,这些成员均为美国国际政治、外交及安全相关研究领域的重量级学者。

但对于大陆方面一直很期待的两岸间政治对话,马英九在此次演讲中,除了重申他的“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三原则外,并无直接的积极回应。从中可以看出,马英九这次对两岸关系的表态,与其之前拒绝两岸政治对话的表态实质是一样的,他在两岸政治领域上依然是不作为的抗拒态度。

对于马英九这种只讲不做的不作为,北京方面早已多次表达不满。在3月初时,时任国台办主任王毅就曾在大陆“两会”期间喊话,表示两岸间不应再有“人为设置的禁区和空白”。而当大陆两会结束之后,国台办新任主任张志军在3月22日正式亮相的时候,再度喊话,又一次地强调了两岸间不应有人为设置的禁区。

从新老两位国台办主任同时表态称两岸间不应有人为设置的禁区不难看出,中共高层对马英九在两岸政治领域上无所作为感到不满,甚至对其抗拒两岸政治对话举动恼火。而马英九在台日签署渔业协议时的“渔翁得利”表现,更是令中共对其的不满达到顶点。

面对中共高层的怒火,马英九此次在演讲中表示要推动两岸间互信,更像是一种为中共灭火的投机行为。对此,分析人士认为,马英九显然已经意识到他自己在两岸关系上的表现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面对如此危局,他觉得亡羊补牢尚未晚矣,故而才会在演讲中出现“将持续推动两岸和解的制度化”的言辞出现。要知道,马英九自2012年成功连任以来,在两岸上并未真正上心,直接的表现便是他对两岸进一步的交流抗拒和避之不及。

马英九对两岸的态度,更多是当他执政艰难之际,将其当作救命稻草拿过来宣讲一般,只要他的执政态势趋于稳定,就再度把两岸抛之脑后,理也不理。他的这种投机行为对两岸的发展并无好处,中共对他这种投机行为也日益不满,对他施加的压力也日趋强大。马英九面对中共施加的压力,为了维持两岸和平的局面,只能有所回应。但他的这种回应更多是抱着“能拖一阵是一阵”的应付心态,更表明马英九当下所作都只是亡羊补牢而已。

踏实做事方能青史留名

对马英九而言,他在第一任期间取得了多项重大政绩,特别是在两岸发展上,他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马英九在他的第二任内更多的是追求“名”而已。对于他的这种心态,中共也清楚,因此他们才会期待马英九能对两岸发展的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

但也是局限于“名”之一字,令马英九在执政施政过程中过于注重外界的声音,结果就是想讨好所有人,却得罪了所有人,从他在年金改革、油电双涨和核四议题等处理方式上就可看出此种迹象。

面对如此局面,马英九是秉承做多错多、不做不错的想法,对两岸的发展是打退堂鼓了。而他这种想法的体现,就是他在演讲中表示,民调显示约70%民众支持维持现状,这已是20年来的情况,应可被称为“台湾共识”。

对于马英九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但马英九如果想在他的任期结束后,获得真正的“名利”,那他最好就是在两岸发展上埋头做事,转变外界对他不作为、善投机的形象。从朝韩间问题不断的局面联想到当前的两岸,人们不得不感叹两岸间和平的来之不易。而这种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是国、共两党联手共同努力才促成的。

两岸和平是民心所向,也是双方给后人最好的礼物。马英九若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不妨放开自己的顾虑,与大陆携手推动两岸发展,使和平局面成为一个常态、固态,让后人可以真正享受到两岸和平协议所带给他们的安定和幸福。


(高乾 撰稿)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7 14:29 , Processed in 0.0605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