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奇妙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2 09:1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个故事。暂加几点个人看法。


· 不喜欢文中局部存在的“痞”风,特别是里面的“丫”、“b”等用词。

痞与幽默风趣潇洒无关。


· 有关庞加莱猜想,部份所说不确。



· 文中“素数的间隔是有限的”这句话有问题。事实上【素数之间的平均间隔趋于无穷大】。

张益堂证明的是:“存在这样的无限多的“素数对子”,其对子里两素数之间的间隔有着有限上界
(对子里两素数之间的间隔不超过一个有限数)。


· 部分同意网友hanchi2010 (热风)的看法,如果他帖中“和当年陈景润的工作类似”
是连到后一句“被无限夸大了”。


个人觉得张益堂的结果是很好很重要的工作,要比当年陈景润的工作要重要些。但作者无限夸大了其重要性。张本人其实是低调的。


“发信人: hanchi2010 (热风)
老张的工作没有前面的工作重要,和当年陈景润的工作类似,被无限夸大了。
其实,张自己是很低调的人,就是被那些伪数学爱好者给毁容了。”




-------------------------------------------------------


标  题: 【数学的奇妙故事】
人人网李想 Lance的日志


前两天跟一个老同学聊近年来数学上的重大发现,结果作为科普人的我说着说着就发现,数学史原来就是一部八卦史。这个圈子奇葩辈出,怪事叠显。恩,这也正是我们本行从业人员不能自拔的一大乐趣。特此重新整理如下,绝对不保证事实正确性,与现实如有雷同纯是巧合。


故事首先从85年的 Andrew Wiles 说起。此人生在剑桥,但是考大学的时候2B了,没考上剑桥,去了离家不远的国王学院,毕业后好歹也去了牛津大学读了数学博士,但是毕业已经27岁了。作为数学从业人员,大家都知道,27岁才博士毕业,基本就是 “此人智商也就稀松平常” 的同义语。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只发给40岁以下的人,你丫27岁才毕业,在这个行当里还有几年好混啊,对吧。正如妈妈总会拿邻居家的小孩来对比一样,看看人家特仑苏陶大神,20岁就博士毕业了,24岁都终身教授了,这才有大师范儿。


回头说这个 Wiles ,毕业后颠簸了几年总算去 Princeton 找了份教职,正式迈入伪大佬行列。人们都知道在美国混教职,前七年最难熬,因为每年都有发文章的硬性要求,发不出来就下岗。熬过七年就是终身教授了。这个 Wiles 一去也是玩了命儿地憋文章啊,没日没夜地写。但是他干了件惊天地的NB事儿,每年都扣下几篇写好的文章不发。这是在干啥,等被别人抢发了么?NO,作为一个吊丝大叔,他在盘算一个宏伟的逆袭计划。


大概 85 年左右,数学界发现只要证明 Taniyama 猜想就证明了费马大定理。这个费马大定理可是几百年未决的世纪大难题。Wiles 当时就决定搞这个。这个很有不成功则成仁的勇气,因为几百年来无数英雄天才都在这上面折了腰。搞出来就是一代伟人,搞不出来就是将生命燃烧成一缕烟化作一堆灰埋在春泥里。从85年起,Wiles 就开始闭关修炼费马大定理,谁也没告诉,一个人宅小黑屋里偷偷地搞。恩,搞数学其实就是这样的。生物化学物理都要合作,唯有数学,没有合作这一说,所有大成就都是一个吊人宅小黑屋里偷偷地搞,然后搞出来让大家膜拜他的智商的。这一宅就是好多好多年,但是要晋升终身教授每年都要有文章啊,这时候,前几年攒下的文章就派上用场了,每年都拿出来发一点,最后也有惊无险地成为了终身教授。


宅了整整七年后,竟然终于搞出来了。七年啊,练龙象般诺功也该练到第八九层了都。逆袭了,就这三个字。但是好景不长,还未满一年,就被发现这个证明有错。数学上被发现论文有错可是大事。生物化学还可以是解释试验方法不对,仪器有问题,小白鼠长得丑,之类乱七八糟的原因,但是数学论文有错,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智商有问题。数学史上就有个数学家,挺有名的但是忘了叫啥了,论文发表错了三次,直接身败名裂。投文章的没杂志收了,灰溜溜地退出数学界了。主要是数学论文不好懂,别人看你证明怎么着也得看半个月半年的,看了这么久原来发现有错,这不是耍人谋杀生命么。为了避免身败名裂的厄运, Wiles 没办法又开始宅了。好在这下是终身教授了,宅着也没人开除他。这一宅又是三四年,终于把这个 bug 给修复了。然后,这个故事就结束了,Happy ending, 这位 Wiles 从老吊丝摇身一变成为了武林泰山北斗。


时间转到了2003年。俄罗斯,也就是毛子国,Perelman 说他证明了也是一个一百多年的世纪大问题庞加莱猜想。大家都惊了,此人是谁?问问此行专家,专家都说此人貌似很NB。但是NB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也没见他发过啥文章啥的。而且也不在美国,是在毛子国的一个大学做研究员。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于是美国各个大学都开始读他的证明。数学家读同行的文章是怎么读呢?恩,当时是这样的。一个教授,带几个博士后,加几个博士,组成一个小组。每周开会一次,大家看个一两页,一起讨论把搞懂。恩对,每周只能看一两页。然后一堆天才像参详武功秘笈一样,每周争吵讨论才能看懂。就这么几百页的文章看了一年多,大家觉得没啥问题,貌似都看懂了。然后世界才发现,啊,写这个武功秘籍的人原来是大师。看着都这么费劲,写出来的人岂不是智商超越宇宙边际了。


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 Perelman 的文章有错。正如当年 Wiles 也被发现有错一样。不过这次是另外一种结局,Perelman 给世界的回复只有一句话 “我的文章没错,是丫的没看懂”。然后,最后事实证明,挑错的那个小组的教授们身败名裂了。数学界真的是风险行业,动不动就身败名裂的,入行的骚年们请三思啊。


然后就照例是 Happy ending 时间了,全世界的大学,教授,记者都飞去了莫斯科去找这位扫地神僧。结果人家一概不见。不搞讲座,不领奖,不接受采访。几百万美元的奖励不要,还是宅在老房子里啃黑面包。是真的啃黑面包,因为记者采访到他常去的那个超市的售货员,说 Perelman 总是胡子拉碴衣衫不整地过来买菜,高档的东西统统买不起,每天都买黑面包和通心粉。恩,这就是事实,这就是大师范儿。Perelman 现在在哪里在干什么没人知道,估计还是在宅着研究下一个大问题吧。


再往后,时间到了2013年,这次轮到中国人了。依然是一个老吊丝。此人叫张益唐,年轻的时候在野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拿了博士学位,结果博士论文被发现有错,直接身败名裂没找到工作。此后流浪于美国各地,中餐馆小旅社之类的都打过工,还在 Subway 打过工。美国东北部的另一个野鸡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Hamshire 当数学系院长的是张益唐的学长,看他可怜给了他一个没有编制没有身份的讲师席位。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光阴荏苒,张益唐已经五十多了,还是个乡下野鸡大学的没编制的讲师。但是突然在2013年,又一个吊丝逆袭了。老张证明了一个几千年的大问题。也就是素数的间隔是有限的。顿时武林又沸腾了,附近的哈佛麻省都邀请老张去开讲座讲讲他的证明,老张很愉快地答应了,但是又补了一句,我还要改期末考试卷,我改完了再去啊。


此后的事儿就是人人上流传甚广的数学家刷下限的事儿了。老张证明了素数的间隔是有限的,但是这个间隔到底最大是多少呢,各路围观群众都一窝蜂地进来,改进方法,发现新的下限值。老张一开始发现的是七千万,很快一个多月后这个值就被无数围观群众刷到了七万。数学家真是可怕的动物不是么。然后人们突然发现,刷下限的人当中竟然有特仑苏陶的身影。回忆一下本文开始提到的,特仑苏陶就是那个20岁博士毕业,24岁终身教授,文章发了几百篇的超级大神一派掌门。此人也过来刷下限了?干这种低档子事?恩,其实特仑苏陶研究这个素数问题也有好些年了,不过一直没有大进展。这次竟然被一个老吊丝抢了风头,估计心里甚为不是滋味吧。不过他依然能放下身段,凭借自己的不灭智商,在围观人群中刷新了好几次下限,也真是难得的谦虚和勤奋了。


上面这些人都很神奇。最后结尾再来一个最神奇的。此人叫望月新一。个人主页的首页上就是一个大大的 “宇宙际级几何学者”。 看上去很山寨吧?但是其实人家是大神。生于日本,六岁去美国,23岁博士毕业于 Princeton,文章发了无数,一看就是武林新秀青年才俊。但是他毕业后不声不响地回了日本,宅在京都大学后就再也杳无音信。终于,很多很多年后,2012年,他都四十多了,青年才俊变中年大叔了,他宣布他证明了ABC猜想。这个又是一个几百年的大问题。这次世界又沸腾了,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就很NB啊,写出来的东西有可信度,身败名裂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大家一读了就懵了,这玩意谁也读不懂。望月新一基本重新建立的整个数学的体系,要读懂起码得把他以前写的几千页的东西全读懂。几千页听起来不多,但是想想,数学可是一周只能读一两页的东西。还真的有个教授,给系里请了一年年假,决心宅一年把读懂,结果读了一个月就逃回来上班了。据他说,他估计没有十年读不懂。然后大家就崩溃了。我们不懂,那把望月新一请来美国给我们讲讲啊,哈佛啥的都发了邀请,望月只回了一句话 “我的东西没办法给你们讲懂” ,然后就又没消息了。现在怎么样了呢?这个世界正在等待一个愿意花十年把望月的东西读懂的人。谁愿意读谁去读去吧,他读懂了我们就听他讲解个大意就好了。总会有人愿意抱着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决心去读望月新一的文章的吧。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7-12 18:37:24 | 只看该作者
接着上文转按再加几句。
多处有点夸大,有几处作者情况不清。




· 文中“问问此行专家,专家都说此人貌似很NB。但是NB在什么地方? 不知道,
也没见他发过啥文章啥的。”


此说不确。Perelman九十年代离开美国的时候已不是等闲之辈。 此时他已解决了灵魂猜想,也在一流数学杂志JDG上发过4篇文章。他获得Gromov的大力推荐,都知道他是 Gromov的
得意门生。他拿到了Berkeley的米勒访问学者, 走之前拿到斯坦福等校多处的offers(虽然
未必是tenured)。 当时俄学者中年轻大牛很多,多不到三十岁。Perelman是其中之一,
是知道他厉害的,但没想到他能弄出这么大的东西。 他美国东部几何会议的特邀演讲,后来
拿到欧洲数学会的奖。那批俄国年轻(二、三十岁)学者个个厉害,当时也看不出他们就
不如Perelman。他们后来大多也确有很高的成就(也有少数改学计算机的或因家庭原因退出
数学界的)。只列少数几名:


Zelmanov(1994 菲尔兹)


Vassiliev (Vassiliev Invariant,年纪稍大)


Givental (mirror symmetry, 现在Berkeley)
Kontsevich(1998菲尔兹)


等等。还有较年轻的


Voevodsky(2002菲尔兹)


Igor Rodnianski( Ph.D.,Kansas State University, Professor, Princeton, MIT,
Long-Term Prize fellowship of the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
Fermat Prize)
等等等等。




·Purdue University 和 University of New Hamshire 都不是野鸡大学。
UNH学校很不错,Purdue 是很好的学校。国内同学眼光高多势利眼看
校行事,哥大以下的学校基本上都不入他们的法眼,不大看本人能力。
就想着乘顺风船搭名校便车找个公司或下一级学校的教职。


看这个俄国人 Igor Rodnianski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堪萨斯
州立大学博士,直接拿Princeton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 正教授
(tenured full professor)。刚转到在MIT做教授。




·葛力明不是UNH的数学院长,而是在其有点权力的导师卡迪生
(他的权力源则是MIT的I.M. Singer,葛的博士后就在那)
力荐下在博士后完成后直接拿的University of New Hamshire
的tenure,是系里的senior professor。


葛也不是张的“师兄”,其实是“师弟”,小几届。
(btw,不是研究生同门不宜称师兄师弟,可称学长学弟。)
葛也不是可怜张,而是理解、惜才。




但是作者有一定的热忱,也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写了些有用的有意义的东西。
文章也大致可看一看。不妨转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16:08 , Processed in 0.0553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