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是“中国政治之父”,却鲜有人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10:3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现代史前沿




“政治”作为经用之学,得益于严复;但成为现代科学,则得益于他。他是中国第一位政治学院士,横跨政、史、哲三大领域,被称为“最后一位通儒”,凭一己之力改写了中国学术史;他被誉为“中国限政之父”,他提出的“限政即法治”,成为理解现代政治的第一原则。


▲萧公权

按理说,这位大家应该家喻户晓,但因一次“选择”,他被很多人遗忘。他,就是萧公权。

政治学者包刚升叹惜道,他的著作本该奉为圭臬,却遭到冷落;复旦教授刘建军也不止一次地说道,“现当代中外政治学家中,萧公权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位”。

在今天,重新发掘萧公权,不仅是为了认识这位被遗忘的大家,更是为了对政治有更深的理解,而他至少有四大洞察,每个都极具启发。


native advertising




洞察一

激进思想能去除糟粕

但也会抹杀精华



▲萧公权(站者)与堂兄萧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萧公权正身处风暴眼之一的清华。作为清华翘楚,他被推举为“五四”代表,换作其他人,成为代表大概率会热情投身“五四”,但萧公权却始终缺乏兴趣,对“打倒孔家店”“完全西化”等观点,更抵触万分。

他认为这种观点,去除了糟粕,也抹杀了精华。萧公权当时曾自嘲“反动”,但这实际上是保守主义思想,赞同循循改善,反对激进改革。即使是曾经热衷西化的胡适,最终也回到了和萧公权一样的立场。

洞察二

要杜绝唯一权威

但要保留基本共识



▲萧公权曾求学的密苏里大学

1920年,萧公权求学于密苏里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当时,伴随英美等国家的兴起,“多元政治论”成为主流,认为权力应该是分散的,不应该存在无所不包的权威。这种观点似乎是“绝对正确”的,但萧公权却冒大不韪,对它加以批判。

在他看来,我们当然要避免唯一的权威,但如果社会的观点过于多元,没有“公意”的话,社会必然走向分裂。这种观点在当时是绝对的异类,但在百年后回首,今天的民意撕裂、共识丢失、甚至国际局势动荡,无不印证着萧公权的洞察。

正因这份超越百年的预言,被萧公权反驳的政治多元论者、“哈耶克的真敌人”拉斯基,都盛赞他“才力与魅力甚巨”。

洞察三

要想发展“限政”

只能与西方接轨


▲1948年,第一批院士合照,三排左四为萧公权


native advertising



1931年,在“九·一八”的炮火中,中国知识界掀起激辩。梁漱溟、钱穆等大家疾呼,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限政”思想,只要改造传统,民主便能破茧而出。但萧公权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两千年的历史,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限政,更遑论民主。

1940年,萧公权完成力著《中国政治思想史》,这本书从晚周纵贯到辛亥革命,把握了中国政治最根本的底层逻辑。他发现,中国古代虽然有“民贵君轻”等思想,但这些思想的核心,仍然是维护君主统治,而非分权制衡。如果把中国的“限政”寄托在这些思想上,不仅无法革故,更难以鼎新。

凭借这份警醒与深刻,萧公权被评价为“中国限政之父”,1948年他成为中国第一位政治学院士,但不久便离开大陆……

洞察四

“皇权不下县”不是自治

只是帝王的策略


▲晚年萧公权

作为“乡土中国”,乡村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认为“士绅共治”的体系,让中国自古便存在“自主治理”传统。但萧公权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古代的“皇权不下县”,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治,只是中央集权在技术限制下的妥协而已。

1960年,萧公权倾注多年心血完成学术巨著《中国乡村》,被盛赞为“继韦伯《儒教与道教》之后,论述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书中深刻指出,真正的自治必须基于法律程序,不能依赖帝王的统治策略。这一论断彻底打破传统认知,揭示了古代中国“自主”与现代民主自治的本质差异。

凭借《中国乡村》,萧公权荣获美国学术团体协会颁发的“人文学术卓越成就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而颁奖词堪称萧公权的最佳概括:“融合中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菁华”。

要想读懂中国政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识萧公权。然而,因为一次“选择”,萧公权虽在国际上声名远扬,在国内却被遗忘了半个世纪,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更历经重重难关,才得以在大陆面世,由于内容太过“尖锐”,不少书友感叹“能出版堪称奇迹”。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3 19:06 , Processed in 0.0635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