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疫情扩大 纽约封城?加州封州?国安专家批川普低估疫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07:3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新闻网编译









意大利为了阻止疫情扩大,9日宣布“封国”(lockdown),全国6000万人受影响。美国连日来确诊病例大增,其中以加州、纽约和华盛顿三州最严重;纽约州长葛谟9日暗示,纽约可能要“封州”,如果纽约封州,加州和华州相信也很快加入封州的行列。不久前,美国舆论还批评武汉封城,又嘲笑北京和上海实行“禁足”措施,但现在大疫逼近,形势所逼,也不得不走上封城之路。

截至9日,华州的疫情最惨,确诊增至167例(22死);纽约州连日来确诊病例增加得最快,9日已增至143例;加州则增至136例(2死)。联邦疾控中心(CDC)两周前已警告说,韩国和意大利的情况,将“无可避免地”在美国出现;截至9日,韩国确诊7513例(54死),意大利9172例(237死)。加州、纽约和华盛顿三州眼见境内疫情扩大,正逐步走上韩国和意大利之路,因此不得不加强防疫,甚至不惜封州,希望能阻止病毒扩散。

但美国的封城措施,最多只能采取“意大利模式”,让学校停课,以及取消大型活动等,借此减少民众之间的接触,但不会禁止民众上班,既然不禁上班,地铁等公交系统也不可能停顿。但这样的封锁措施,阻止疫情的效力有限。

美国如要封城,不可能采用“中国模式”。武汉封城的前段时间,将1100万人困在城内,又没有配套措施,造成大量民众交叉感染,将封城变为毁城;但武汉封城后期所采取的禁足措施,却产生了阻止病毒扩散的作用,上海和北京的禁足措施也同样起了作用。但这种中国式的禁足措施,不可能在美国实施,因为政府不可能将人民困在屋内。如果不能将人限制在屋内,封城的效用有多大?

美国截至9日确诊666例(26死),还会增至多少?哈佛大学一名流行病学家预测,一年之内,美国将有40%至70%的人都会感染到新冠肺炎,如以40%计,也达到1.2亿人。澳洲的一项研究也说,一年内美国9000万人将感染这种病毒。美国也有一名专家说,每死一人,就会有200人至500人感染;如以200人计算,美国已有26死,则目前的确诊病例其实已超过5000人,只是有些病例还没有浮现出来而已。

虽然美国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病毒大规模传播的情况,但包括CDC在内的不少专家都说,疫情高峰期还未到,因此病例将会继续增加,舆论对于能在短期内控制疫情也不抱希望,只希望夏天快点来到,一旦气温升高,病毒传播才有可能减慢,甚至消失。


前国土安全部官员茱丽叶.凯燕(Juliette Kayyem)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发表专文指出,川普总统不仅轻忽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威胁,更乱开空头支票,准备完全不足,让美国陷入危机。

副总统潘斯(Mike Pence)保证有150万人能接受新冠肺炎筛检,但根据“大西洋”调查,但上周仅有不到2000人接受检测,川普喊话每个想要检测的人都能筛检,也完全是空谈;美国至今都还面临检验试剂组不足的窘境,完全还没准备迎战新冠肺炎。
凯燕在文中表示,现在的美国面对新冠肺炎,都暴露出社会和政治上的缺陷。




佛奇9日在白宫简报上呼吁减少或避免大型集会活动。(Getty Images)


“如果接受检测和照护不用担心共同负担或帐单超支;假使出现症状的病患都享有带薪病假,美国就能更轻易阻止病毒散播。”她说,“但这波危机让人看见,美国并不是国民期盼的理想国度。”

讽刺的是,呼吁国民保持冷静的官员,其实了解国内将陷入混乱;中国在年初就对疫情采取行动,给其他国家时间反应,但川普让美国浪费了许多机会。

文中提到,在股市崩盘之前,川普的空想低估了疫情,陷国家于危险之中;检验试剂组不足,就怪到前总欧巴马头上;欺骗大众疫苗即将问世;面对疫情,美国不能只凭直觉和空想。

凯燕表示,在国土安全领域,充分准备代表有足够的计画、资金以及设备,专家尽力将伤害降到最低;但在流行病蔓延时,看似万无一失的计画,都还是可能上造成上千,甚至上万人死亡。

她也指出,人民应该了解完美的防备并不存在,现阶段确诊人数不可能不增加,疫情将再恶化;但美国现在做到的,还差得非常远,极需更积极的作为。而公共卫生当局的成败,是在于减少死亡和重症人数。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1 17:59 , Processed in 0.066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