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11与132的黑历史(转自北朝冷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10:3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今天看来,611和132是非常好的合作搭档。从歼10起,高质量的新型号接连推出,至今保持着三、四代战斗机试飞无严重等级事故,战斗机在高强度条件下使用仍然有着良好的可靠性、可用性的记录。就像之前说的一样,没有什么是没有代价的,今天611和132高效合作的局面,是付出了惨烈代价才磨合得到的;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或历史遗留或新利益纷争导致的龃龉存在,但并不影响大局。

成都最早有132厂而无611所。132厂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厂,它有属于自己的设计所;既有生产也有科研,还有屠基达这样的大牛。在歼7被安排从112厂转交到132厂以后,到歼7G之前,除了歼7III,基本上所有有关歼7的产品设计、开发,都是132厂设计所自己干的。132设计所巅峰时候大概设计人员有200多人,总共人员1000余人,配置齐全,部门完备,工程经验丰富——而且由于出口的关系,经常出国,能够接触到国外航空水平,眼界之开阔思想之先进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

611所是后来的外来者,是601所歼9设计队伍的三线南迁,其实说穿了就是闲置人员的流放产物。军队和三机部——对,包括后来把责任都推给军队的三机部在内,对歼9指标脱离实际的朝令夕改,发动机的遥遥无期,都让这个型号前途渺茫。加之歼八、歼13系列的竞争,歼9这个弃婴项目在遭遇暂停后,ws6发动机研制在79年立刻就被停止了,虽然拨款持续到83年。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歼9必死无疑。

屠基达吃准了这个机会,想把611吞并进132设计所。当时132是部直属企业,611是航空院下属单位,实际上132的级别是要压611一头的。而这个契机,则是歼7III的研制——即针对米格21MF的国产化项目。

屠基达一直就看不起歼7III,因为他出国接触的经历告诉他,米格21MF已经落后了,他认为132对于歼7系列研制的下一步真正目标应该放在米格21BIS上。于是屠基达打算简单的对米格21MF进行测绘仿制,快速进入生产阶段;然后兼并611,进一步进行以米格21BIS为目标的歼7IIIP型号的研制。

这一打算遭受到了以王楠寿为代表的611所的坚决抵制。601历来就有按某几个人的意志,安排人事行政摘桃子的习惯,比如我介绍过宋文骢作为歼八方案的提出者,在完成技战术论证以后就被踢到了歼9队伍。就像601的所有型号一样,歼八的总师极度混乱,黄志千死后王楠寿接手了歼八的实际研制工作,并以歼八总师的身份出席过数次高规格外事活动,但后来歼八又被叶正大接手过去,让黄志千的连襟顾诵芬做了副总设计师。到了今天甚至不知道怎么搞的,歼八之父又成了顾诵芬。而王楠寿则被发配到歼9队伍,流放到成都。

歼9已死,歼7III如果只是交给132设计所测绘的话,611所再无生路。王楠寿不论是作为屠基达老上司的资历,还是作为611所带头人的身份,都决定他要尽全力争夺歼7III项目的总师地位,并且要尽可能做好歼7III项目。但国内歼7第一专家是屠基达,第一高素质技术人员群体是132设计所;611的工作开展的非常不顺利。

作为屠基达来说,他要求611以大局为重,重视歼7系列研制的远期利益;而作为王楠寿来说,歼7III是背水一战,挡我者死,不挡我死。于是双方的冲突猛烈升级,最终屠基达索性退出歼7III研制,并抽回132设计所人员,准备把精力放在其他型号上,这直接导致了歼7III项目2年以上的延误时间。后来王楠寿上调,宋文骢接手歼7III项目,把测绘变成参照设计,这都是后话。但愤怒的张爱萍等人这时候已经开始记了屠基达一笔账。

1982年以后随着军刀计划的进行,屠基达接触英美航空技术较多以后,他迅速找准了歼7系列的定位。一方面极力主导J7M安装SR雷达获取全天候能力;一方面极力推进两侧进气的歼7CP方案,安装SSR雷达。空军虽然对J7M本身表示满意,但是鉴于雷达口径限制,低空下视能力提高不大,还是弄了个歼7IIA。另一方面空军打算引进幻影2000,对歼7CP也没有什么热情。屠基达因此拒绝了英国的合作要求,费伦迪公司误认为中国不想要SSR雷达。这事后来走了消息,张爱萍记下了屠基达第二笔账。

随着超7项目的进行,屠基达开始联系进口发动机,作为总工和唯一决策者,他拒绝了与英方RB199的合作。因为这个发动机轻、进气量大,对飞机原始修改设计太大,会大幅度的延缓超7的研制进度。这个消息被顾诵芬知道了,顾诵芬当时正为歼八II找发动机,虽然他正在基于同样的理由坚决反对斯贝发动机的引进和国产化,但RB199对歼八II却很合适,因此知道消息后他迅速给张爱萍打了报告。

但恰巧第二批人去英国谈RB199的时候,土鳖不知道发什么羊癫疯把飞豹模型弄出来展览了,但又装神弄鬼的不说使用何种发动机。由于构型和尺寸的问题,英国人认定这次引进RB199是给飞豹用,这就触及出口底线——不能用于进攻性飞机。由于歼8II尚在保密,不能和英国人拿出来谈判,最终国内失去了引进这一先进发动机的机会。

至此屠基达的事业生命宣告终结,整个人被来自高层的直接压力所彻底放置。后来屠基达凭着个人的执着和声望,在89年以后土鳖雷达缺口最严重的情况下,强行带领132完成了歼7FS,结果根本没有人来看一眼。而回到132和611的吞并与反吞并主线,原本被吞并为设计中心的611不仅重新独立,而且反过来消化掉了132设计所的相当一部分人员和资产;型号设计权也随之转移,原本属于132的歼7G和FC1都陆续交给611负责设计。

在机遇和命运的摆布下,可惜了屠基达的一身本事,他的眼光敏锐,大局定位准确;但地位限制了屠基达的大局处理能力上线,也限制了屠基达的成就。如果611当年不在歼7III的基础上扯皮,屠基达完全直接会完成歼7CP,并改双三机翼做出歼7EP,早十几年获得一个弱化版的FC-1战斗机,虽然说不上先进,但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的雪中送炭。

然而能说611错了吗?姑且不说611当时只为求生,进一步说,如果歼7III不正名,宋文骢也就无法立足,歼10也不会有。没有歼10而是歼13-2方案服役,今天的中国空军将会如何?没有歼20,未来的中国空军将会如何?在今天,谁是中国最好的战斗机设计单位?

132和611为了发展与生存咬了十几二十年,一度搞到你死我活的程度,观其始终也没跳出2、3个歼7系列及衍生型号的资源争夺。而在三机部(中航前身)搅屎棍管理下,厂所拆了合合了分,项目随便立起来又随便搞下去,浪费掉的资源又何止这2、3个型号!

132和611无疑是国内最正规化的飞机研制集团。和国内所有进步最快水平最好的龙头企业一样,它们的成功首先是自身总体上高效率的大劳动量付出;其次则是通过引进计算机等各种设备器材,设计软件、结构规范、生产工艺体系等技术体系,实现超出国内实际生产力水平的研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更合理的布局规划和工程组织,依赖后发的优势,在具体的基础零部件设备性能落后的情况下,产品整体性能仍然能达到或者优越于国外水平。就这个角度说,国内根本就没折腾烂事的资本,谁折腾烂事,谁必然搞不出像样的东西。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10:40 , Processed in 0.0556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