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崛起,许多老外正在颠覆性地改变对中国的看法,我们汇总和整理了一些国外网站和论坛中对于中国看法的评论,不知道那些总是认为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人看完有何感想,小编只是想说,在国家民族复兴的当下,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以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为荣,虽然不能过分自信,但也千万别妄自菲薄。
一、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和飞速崛起
1. ExceptBeijing, Shanghai, and Hong Kong, there still around 20 mega cities of moderninfrastructures, a variety of entertainment, and population over 5 million.
除了北京、上海和香港,中国还有大约20个充满了现代化基础设施、娱乐设施大型城市,其人口都在五百万以上。

2.

“中国的发展速度很疯狂且难以置信。两年前我去过中国,在其他国家,两年之内你不会看到太多变化,但你可能会在2到3年前来过的中国城市里迷路。因为他们一直在不间断地建房子、修路、建购物中心。20年前的中国火车和美国火车一样慢,北京到上海要12小时,现在高铁只要4个小时。”
3.印度网友洛美·哈什尼:
我已经在中国的4个城市生活了14年,也访问过许多城市。作为一名女性,无论是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还是在西南的重庆,以及现在居住的深圳,我从来没有遇到在安全方面的问题。即使有时候在深夜从地铁站走回家,也从未感到过害怕。
女儿已经11岁了,最近我开始允许她在需要的时候只身乘坐地铁。倘若在其他国家,我不敢这样做。
4.清华大学法语外教马克西姆·埃尔芒:
中国的社会治安远胜于法国。中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城市景观与公共交通颇具特色,尤其是共享单车和微信,这非常值得西方国家学习。作为一名资深“吃货”,我每天都会尝试不同类型的中餐,3个月才会“补习”一顿家乡菜。我很赞赏中国人对异邦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最好的一点是生活方式比法国轻松,中国人比法国人乐观!

二、关于中国文化
1.Thesignificance of Mahjong, a Chinese gambling game, canbe compared to the significance of football, baseball, and basketball combinedto Americans.
在中国麻将的重要性,能与美国足球、棒球和篮球加起来的重要性比肩。
2. 至于老外对中国网络文学的痴迷想必各位之前早有耳闻,老外由有一个专门更新中国网文的网站叫Wuxiaworld,这个网站的点击量在3月份的时候就超过了5亿,其中点击人数排在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菲律宾、加拿大、印尼和英国。创立这个网站的人曾担任过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但由于他太喜欢“我吃西红柿”的《盘龙》了,于是辞掉了公职一心一意做“武侠世界”,这真是我见过最称职的书粉。

这个网站不仅负责翻译文章,还会普及最基础的中国文化知识,从称谓到派别

看看《盘龙》完结后歪果仁撕心裂肺的留恋和不舍: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故事 我很伤心我疯狂地读完了它,我现在陷入了巨大的后悔。由于我实在太爱这本书了,我本应该花上3-5个月来读完它 而不是仅仅两个星期就把它读完了。 不管怎样,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仙侠小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林雷迪莉娅,德林,柯沃特,贝贝 以及在一段时间里凯撒会成为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可是,我仍然希望有更多的关于奥布莱恩和那个女祭司之间爱情的描写。“”
三、关于中国美食


中国菜真的太好吃了,在广东,上海,北京,四川,浙江,每个地方的菜都不一样!他们的做法也很复杂,我敢说连米其林厨师都比不上好吗…因为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具全,这点任何别的国家都比不过。”
四、关于中国音乐

最后这两张图片关于前段时间特别火爆的《中国有嘻哈》,其中比较出行的歌曲《苦行僧》在国外论坛下面评论的截图,一位加拿大rapper更是惊叹中国的说唱太酷了,虽然听不懂但是很喜欢。另一位则更直接,直接问哪里可以买到音乐,太燥了。


五、关于中国影视剧

关于前几年火极一时的《琅琊榜》,在国外也俘获了一大票忠实粉丝:

“关于这部戏的一切都是一流的。让我告诉你,在我的一生中,我几乎没有几次在看一些亚洲或西方戏剧时会有这种感觉,有这么多激动、迷恋和钦佩的感觉。我已经深深地坠入了这个名叫《火中涅槃》(即《琅琊榜》)的无底坑中,我永不想从坑中出去。老实说,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宏伟的艺术作品,它在你的皮肤下那么自然地游走,那么令人沉迷,它呆在那儿,我想会永远。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可思议的,从这样高极昂贵的制作,精妙绝伦的构思,错综复杂的情节,和非常棒的每一集都厚重和精益求精的剧本,到精彩的表演,人物发展和音乐。我认为我表达不出我对这部剧的所有的赞美,我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你只需看到和理解这种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