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通信兵镜头下的中缅印战区(图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3 06:4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军顾问团协同中国远征军共同作战的地方被称为中缅印战区(CBI Theater)。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国最多的战场(中、美、英、印、缅、日六国军队直接参战,还有英联邦其他少量成员国军人非成建制参战),也是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惟一取得战略胜利的战场。每年,世界各地举行二战纪念活动的时候,参加诺曼底登陆的老兵被请到欧洲,参与太平洋战争的老兵在国内受到贵宾的礼遇。唯独在中缅印战场,几十年来几乎从未被正式纪念过。


1945年,悉尼·格林伯格向蒋介石介绍自己的照相机


19 4 4年12月19日,美军士兵与前来慰问的中国表演者合影留念。从左到右依次为:大兵拉尔夫·柯蒂斯,来自波士顿的马萨诸塞;一等兵L·S·罗森,来自波士顿的马萨诸塞; 下士约翰·E·史密斯,来自马萨诸塞


1945年3月16日 一等兵桑托·伦巴多正与一 个中国孩子分享当期《自由》杂志上的照片


1945年4月3日昆明,一位美国士兵在为中国士兵点烟


在滇缅公路上,一只猴子在一名中国远征军士兵的肩上


雷多公路工程总指挥皮克将军接受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将军授予的“胜利之路”的锦旗。经过了23天的长途跋涉,从印度阿萨姆邦雷多小镇出发的第一车队终于到达了中国昆明,标志着长达两年多的日军封锁的结束。雷多公路,后被蒋介石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4000多人美军顾问团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第164照相连(164th Signal Photo Company)。后人能够看到这批珍贵而精彩的战场影像,从中找到父辈的足迹,都要归功于这群通信兵忠实的记录。

事实上,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便组建了使用当时才发明不久的照相机和胶片摄影机全方位拍摄战争的专门兵种。他们既是摄影师,同时也是士兵。除了枪支和炮弹,相机也是他们的武器。

第164照相连共有250人,包括军官、士兵、摄影师等。他们的第一批前线人员于1943年12月到达中缅印战区,而后分成小分队,活跃在战区的每一个兵站。从印度加尔各答(Kolkata)到缅甸密支那(Myitkyina),从早期的列多公路(Ledo Road)到后来的史迪威公路(Stilwell Highway)开通至昆明,这群照相兵和大部队一起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同时按下快门,为这场战争和参与战争的人们留下肖像。

在当时,他们的作品被刊登在《中缅印战区新闻综合报》(CBI Roundup)上。这是一份从1942年起面向中缅印战场的美国士兵免费发放的战地报纸,在三年半里共出版了188期。

并非所有通信兵都上前方拍照,有些也负责后期冲印。照片一旦回到后方,这些“幕后”工作者就开始昼夜不停地冲晒照片。当时中国极度缺乏正规的冲印暗房和设备,因此冲印工作常在一间土坯农舍里凑和着完成。需要天平度量化学药剂时,摄影兵们只好从当地村镇的中药铺买一副古老的杆秤回来用。

格林伯格出生于1919年,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长大。21岁时,他应征入伍。通常每个人服役期为1年——也就是说,他本该到1942年12月就能退役。然而,就在那时,珍珠港事件爆发了。美国宣布参战,他被编到了第164照相连。

他就是第一批在大西洋畔弗吉尼亚州登上“苏格兰快艇”号的通信兵之一。起初,他并不知道自己前往的地方叫“中国”,直到军官给他们人手发了一本小册子,让他们学习印度和中国的“行为准则”,东亚国家的神秘面纱才在他们面前慢慢揭开。历经34天的航行,他们在猛烈的空袭中到达印度孟买。其中一半人留在印度跟随中国驻印军,格林伯格与另外的120人继续前往中国。


1945 年10月2日,一架B-24轰炸机沿着著名的“驼峰航线”飞跃喜马拉雅山山脉


1944年12月15日,来自伊利诺伊的第二七四连下士麦克拉里,在密支那的营地展示一只被他在丛林里击毙的“食人虎”。这只老虎足有二百五十磅重,十二英尺长

最后到达昆明的40人被分成3个小队,每次执行任务的一组由一名军官和两名摄影师组成。就这样,他和长官以及另一名摄影师亚瑟.海基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战地摄影生活。他没过多久就融入了战地生活,和中国士兵打成一片。在他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是在某次行军时拍摄的。照片中,他与两个中国士兵站在一起,其中一个挑着粮食,另一个挑着竹筒,是盛水用的。而格林伯格也是一副入乡随俗的打扮:脚穿草编凉鞋、头顶中国马夫帽,看上去就和身边的中国士兵差不多。这么打扮是有原因的。当时日军以10万元高额悬赏美国人的人头,因此他们必须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像个中国人

许多美国士兵因为戴着钢盔而被日军狙击手打死。格林伯格的长官就是这样牺牲的。“他是在山上被狙击手击中的,就在我们驻地附近。日军的狙击手每天晚上都会悄悄潜入,藏在树上,子弹穿过了他的钢盔。”日军潜入美军驻地后,但凡看到用睡袋的人,就知道他们是美国士兵,然后用刀残忍地割破他们的喉咙


1945 年7月11日,在昆明的步兵训练中心,上等兵洪子廷(音)正在接受来自麻省的罗杰·班威勒军士传授操作CAL.30重机枪的知识


1944年8月12日,一名美国士兵在示范如何晒干从前线运回来的降落伞

1945年9月,战争结束。格林伯格飞到南京,拍摄南京受降仪式,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缅印战区的胜利。接着,他接到了回国通知。

在之后的六十多年里,格林伯格一直留在美国,过着安稳的生活。他经常想念自己的战友,却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中国。他深情地说,“两年里,我执行了许多摄影任务,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学说中国话是非常奇妙的过程,使用筷子极为有趣。没过多久,我就觉得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了。你们把我当朋友对待。谢谢你们,让我在短暂两年里,对这样一个友好的国家拥有如此美好的回忆。”


悉尼·格林伯格正在为蒋介石拍照

战后的年代里,格林伯格的职业是警察局摄影科的特殊中尉,给警察局相关人员讲授摄影课程,依然做他的职业摄影师。

2005年,美国独立导演大卫.保格农(David Baugnon)拍摄了一部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的纪录片《战争中的艺术》(Art in the Face of War),讲述8名二战老兵用艺术反应当年战争经历的故事。其中有7人是在欧洲战场参战的画家,格林伯格很自豪,因为自己是唯一在中缅印战场记录影像的摄影师。

“中国战场的经历对你意味着什么?”格林伯格一刻也没有思索,他只说了一句话,“那是我一生的荣耀。”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19:03 , Processed in 0.1263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