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俄罗斯航母出丑:拦阻索被拉断 飞机降不下来断油坠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4 16:2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rank 于 2016-11-24 16:35 编辑

网络



图:米格29K

近期俄罗斯唯一的库兹涅佐夫航母在叙利亚附近执行任务时,最新装备的一架米格29K舰载机坠毁。

而最新的消息称,当时一共有三架米格29K放飞对阿勒颇执行侦察任务,第一架顺利降落,第二架拉断一根拦阻索以后勾住备用拦阻索完成完全着舰。由于需要更换钢索,倒霉的第三架米格-29KR被迫进入等待航线,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该机疑似遭遇供油中断故障,失去动力坠海。



图:F18勾住拦阻索

目前除开美军尚未完全成熟的水力涡轮/电磁制动混合原理的新一代拦阻系统以外,目前真正能实用的航母拦阻系统,全部采用的都是液压缓冲拦阻设计。液压型拦阻系统由美国海军航空局在1930年研制成功原型机,并不断引领其发展至今;目前俄国、中国的产品,均是参照美式成熟设计研制而成。



图:液压拦阻系统工作原理

在舰载机的拦阻钩成功钩挂住拦阻索以后,随着舰载机的继续向前飞行/滑跑,拦阻索也会被猛烈的牵扯向前。而拦阻索又会经过复杂的滑轮组,带动主液压缸的活塞运动;滑轮组用于缩短活塞杆行程和主液压缸长度,包括定十字头的定滑轮组,和动十字头的动滑轮组。

随着主液压缸的油液不断经过定长冲跑阀被挤进蓄能器,舰载机的动能也不断被消耗变成液压油的内能,速度逐渐降低直到停下。而蓄能器的高压油液在拦阻过程完成以后,会经过油液冷却器(蓄能器内的油液温度非常高)回流到主液压缸——这个过程也会把拦阻索往回拉,带进拦阻机内部,完成整个拦阻系统的复位,准备下一架舰载机着舰。



图:E-2预警机着舰瞬间,注意红圈处被拉起弯折的拦阻索,以及中机身由于机身内部承力结构长期着舰变形导致的蒙皮凹凸变形在飞机勾住拦阻索以后,拦阻索不仅要在非常有限的尺寸和重量限制下,承受飞机巨大的重量(20-30多吨)和速度(可以超过240公里/小时)带来的冲击;而且拦阻索本身会形成连续的多次弯折波动现象,这个波动会在拦阻钩挂住拦阻索的位置、滑轮之间多次反复叠加,形成峰值非常高的应力波。







图:美国艾森豪威尔号的一次拦阻索断裂事故,伤了8个人。拦阻索断裂对于附近区域的飞机、人员非常危险,断了的拦阻索会像鞭子一样到处乱甩

由于工作条件太过于苛刻,因此不管怎么在设计、材料和工艺方面下本钱,航母的拦阻索也只能是一种易损的快速消耗品。要保障拦阻索的安全使用,不仅要严格规定它的使用次数和时间(无论那个指标先到,都宣告寿终),定期更换;在平时的使用中,也必须经常检查保养——特别是在出现重量和速度超限的舰载机超载着舰以后,一旦检测到的损伤超过规定限度,就必须立刻更换。

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比如甲板上检测条件有限,人员疲劳疏忽等等,并不是所有的拦阻索损伤超标都能被及时发现的。因此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航母——包括美国和中国,要完全避免拦阻索断裂事故,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说,通过改进设备和管理制度等等,尽可能的将其控制在非常低的概率。



图:库兹涅佐夫号的心脏,保养水平也就是乡镇企业级别当然对于库兹涅佐夫航母来说,出现拦阻索断裂事故,原因自然不可能是出于舰载机放飞回收强度过大,地勤人员没有时间、也由于过度疲劳而未能仔细检查拦阻索。除了单纯的航母工作管理混乱懈怠以外,或许还有拦阻索本身生产制造上的缺陷;这一点看看库兹涅佐夫粗制滥造和极度缺乏维护的动力舱照片和滚滚黑烟,就不难想到。

而至于那架倒霉的米格29KR,只要故障未被发现、排除,就算这次它在爆发供油中断之前着舰成功,以后也是迟早要摔的。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3 05:29 , Processed in 0.0641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