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秘北京富人区 豪华别墅里都住着哪些人(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07:2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asper 于 2013-12-17 11:51 编辑


  


  究竟怎样的住宅小区才能被称为富人区呢?不是有一两幢豪宅就能称得上富人区,也不是昂贵的房子和地段就都可以自封为富人区,因为,它不只是一个用昂贵材质雕琢出的豪宅住宅区,也不只是一座凭财富就可拥有的房子。每个富人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标准和气质。

 
  


  那么,富人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圈子化的生活方式恐怕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充大款”,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首都流行语,意在形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先富起来的一代,他们“拿大哥大,开汽车,住亚运村”,但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富人。


  


  而此时的富人区无论是硬件还是服务也同样远未达标,选择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只是为给自己贴上一个“富人”的标签而已。综观全球,几乎没有哪个富人区是市政规划的结果,恐怕,也没有哪一个政府或开发商有本事将富豪们聚拢在一个指定的生活区域。


  

 
  有着数百个别墅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丽京花园别墅


  

  

  

  名都园别墅

  

 
  贡院六号


  

  


  


  

  


  昆仑公寓

  


  

  


  伦敦富人区Knightsbridge还有些人甚至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国外。2010年9月4日,在伦敦富人区Knightsbridge,英国著名房地产机构莱坊所代理的一处五卧室的房屋就被一名中国客户以2600多万美元的价格买走。

  


  

  


  其实,放眼美国比弗利山、日本东京湾、中国香港浅水湾、澳大利亚悉尼玫瑰湾等全球各个著名富人区,我们就会发现,富人区其实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时,甚至还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签。

  


  

  


  纵观北京富人区的变迁之路就会发现,它几乎与20年来中国社会的财富积累与历史变革有着惊人的重合。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开始崛起的标志性事件。谁曾想这促成了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富人区的诞生。

  


  

  


  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开始崛起的标志性事件,也同样是北京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开端。“运动会闭幕后亚运村的房子整整荒了一年,如何处理成了难题。后来成立了北辰集团,开始出租亚运村汇源公寓。”

  


  

  


  “那时,住的都是风口浪尖的人物。”资深房产人张健说。当时外国人和港台人在北京租房很难,需公安机关审批,华侨村、汇源公寓等有涉外资格,加上亚运会的影响,亚运村的影像甚至成了当年北京新闻的片头,替代了原来的三元桥,所以一下“火”了。

  


  

  


  外国人和明星成为亚运村的首批业主。刘欢是最早的买房人之一。张健记得当时媒体报道说,刘欢拿的是内部价,1200元/平方米

  


  

  


  后来毛阿敏也在此买房,已涨到4000元/平方米。到1995年前后,汇源公寓的销售价已涨到1800美元/平方米。

  


  

  


  “拿大哥大,开汽车,住亚运村”成了北京有钱人的标准。但在很多人看来,亚运村还算不上真正的“富人区”,充其量算是“大款抱团儿”。“因为许多人是租住在此,并非真正业主,是为了充个大款的门面好做生意。”

  


  

  


  其实,这种先天缺陷在北京另一个早富地区——方庄,体现得更加明显。家住芳城园二区的吴老先生住的8号楼是一栋4层小洋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TOWNHOUSE”。吴老先生说,著名画家吴冠中、著名词作家乔羽及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等都曾在这几栋小洋楼里居住过。

  


  

  


  而芳城园一区更是“明星荟萃”,影视界名人张国立夫妇、刘晓庆、大山、那英和宋丹丹等也都曾落户于此。

  


  

  


  作为北京房地产市场上最早的大型商品房住宅小区,方庄开启了北京商品房热卖的先河,而名人效应和部委领导的进驻也带来了更多的购买力。

  


  

  


  但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方庄的“硬缺陷”越来越明显。当初为了节约用地,90%都建成了25~29层的超高层塔楼。户型也以五六十平方米的小两居居多,七八十平方米的大两居及100平方米左右的小三居及大户型很少。此外,由于当时尚未兴起私家车,方庄早期小区车位规划也很有限。

  


  

  


  到1995年底,除一些配套设施和大型公建外,4个被誉为“古城群星”的园区总建筑面积达到了逾300万平方米。吴老先生在回忆当时方庄热卖情景时说:“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人买房,真可以用‘人潮涌动’来形容。”

  


  

  


  于是,方庄的房价从1998年最高时的16000元/平方米跌到6000元/平方米,今天依然在20000元/平方米左右徘徊,即使是在房价普遍偏低的南城,也已经是泯然众人。后来,我们这几栋小楼里的一些名人,如乔老爷子、吴冠中、姜昆等都搬走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5 09:37 , Processed in 0.0645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