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最牛的家族,出过92位宰相,36位皇后和36位驸马,家训仅6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09:5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 知识小天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家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承载着家族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治业的深切期望,旨在引导家族成员遵循正道,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繁荣,乃至实现家族的世代兴盛。家训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详尽繁复,制定了详尽的行为准则和生活规范;有的则简洁凝练,以寥寥数语概括家族的精神内核。在这众多家训之中,琅琊王氏的家训以其极简而深邃的智慧,穿越千年时光,依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native advertising



琅琊王氏,这一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名门望族,其根源可追溯至东周灵王时期的太子姬晋。姬晋,字子乔,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其后人以“王”为姓,开启了王氏家族的辉煌篇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详细记载了琅琊王氏的显赫血统,他们不仅是王室后裔,更是通过世代积累,逐渐成为了影响深远的世家大族。

秦汉时期,王氏家族中王翦、王贲父子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秦朝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其后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均被封为列侯,标志着王氏家族开始步入历史舞台的中心。然而,真正让琅琊王氏名声大噪的,是王离长子王元的曾孙王吉。王吉作为汉代的谏议大夫,以其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德行,为琅琊王氏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其后代子孙更是人才济济,根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的记载,自王吉以下,琅琊王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众多高官显贵,其中包括六十二位正传人物,五十余位三公令仆,八十位侍中,以及二十五位吏部尚书,其家族势力之盛,可见一斑。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导致中原动荡,琅琊王氏凭借其深厚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支持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中坚力量。公元313年,随着永嘉南渡,大量士族南迁,琅琊王氏亦随之南下,并在317年司马睿于建康重建晋室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司马睿对琅琊王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之为“第一望族”,并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足见琅琊王氏在东晋朝廷中的显赫地位。


从东汉至明清,跨越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琅琊王氏不仅涌现出了36位皇后、36位驸马,如王神爱、王宪嫄、王贞风等,以及92位宰相,如王吉、王导、王羲之等,还培育了600多位文人名士,被誉为“华夏首望”。这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无疑与琅琊王氏独特的家训——“言宜慢,心宜善”息息相关。

“言宜慢”,强调的是在年轻气盛之时,应保持冷静与审慎,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口出狂言,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许多年轻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财富后,容易变得骄傲自满,口无遮拦,从而引发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冲突。琅琊王氏的家训提醒我们,真正的智者懂得在言语上保持谦逊与谨慎,通过深思熟虑后再发表意见,这样不仅能减少错误,还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心宜善”,则是在个人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应秉持一颗善良之心,以宽广的胸怀和仁慈的态度对待他人。在权力斗争激烈的官场上,保持善良并非易事,但琅琊王氏的先辈们深知,唯有心怀善意,才能减少树敌,避免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他们明白,真正的强者,不仅在于其外在的权势与地位,更在于其内在的品德与修养。因此,即使身处高位,也能保持谦逊与包容,展现出长者的风范,赢得世人的敬仰与赞誉。

native advertising



琅琊王氏的6字家训“言宜慢,心宜善”,虽简短却深刻,它不仅是琅琊王氏家族繁荣昌盛的秘诀,也是对所有后人的宝贵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冷静、审慎与善良,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琅琊王氏的家族故事和家训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子孙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每一个追求卓越与和谐的人,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人生篇章。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4 05:43 , Processed in 0.0973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