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洛杉矶骚乱中,墨西哥国旗飘扬在自古以来的土地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02:0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观察者网

这次洛杉矶骚乱中,抗议者们频繁挥舞墨西哥国旗,将其作为反抗的标志,触动了很多美国人的神经。

急于和特朗普修复关系的马斯克,第一时间就转发并谴责了一张抗议者举着墨西哥国旗的照片:

点击查看大图

不过,当保守派指责挥舞墨西哥国旗的抗议者不爱国的时候,也有人拿出来当初MAGA们举着邦联旗帜的照片来反击:

点击查看大图

一个是举着外国旗帜,一个是招魂叛乱前朝,确实也不好说谁更不“爱国”。

不过在加利福尼亚举墨西哥国旗,这个事情倒确实不需要大惊小怪。这几十年来,每当移民问题引发冲突,加州人就会把墨西哥的旗子举起来,毕竟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是墨西哥的土地。

点击查看大图

从上图美国夺取领土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墨西哥算是美国侵略扩张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从得克萨斯地区的分裂再到美墨战争被夺取加利福尼亚地区,短短数年间,墨西哥就被抢走了一半的领土。

而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也第一次展现了美国日后长期推行的外交政策,即“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和“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的结合。

1845年在美国吞并得克萨斯之后,美国政论家John L. O'Sullivan第一次提出了“天定命运”的概念,认为美国的扩张是上帝的指引,是上帝为美国的人口提供应许之地。

而“天定命运”这一概念很快便在美国流行开来,并被时任美国总统波尔克拿来和1823年总统门罗所提出的原则相结合。“天定命运”认为美国的扩张是老天答应的,而门罗主义宣称别国无权干涉美洲事务,这两者的结合就是美国延续至今的“门罗主义”:美国秉承天命在美洲为所欲为,而别国无权干涉。

当然,波尔克当年把这样的“门罗主义”搬出来,也不是哪里都能用得上。他一开始上台的时候,是叫嚣美国应该在南北方向都进行扩张。当年美国流传的口号是“54°40' or Fight!”,即美国要扩张到北纬54度40分,也就是当时阿拉斯加的南部边界。

但波尔克最后掂量了一下南北方向所面对的对手,没有选择和英国开战,而是在1846年和英国签订了和约,把俄勒冈的争议领土按照北纬49度划线平分了。而在稳定了北部边界之后,波尔克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软柿子墨西哥,在1848年把加利福尼亚变成了美国领土。

如果说吞并得克萨斯的时候美国人还走了个程序,让得克萨斯先独立再交给美国,吞并加利福尼亚的时候就是纯粹的明抢了,而墨西哥本身也正处于政治动乱国力虚弱的时候,对此几乎无力抵抗。

而比墨西哥政府更加无助的,则是留在被吞并领土上的墨西哥人民。当美国夺取加利福尼亚的时候,还有数万名墨西哥人留在他们居住的土地上。而美国政府虽然在和约中承诺赋予这些墨西哥人公民权,但在实践中则是把公民权问题甩锅给各州,而各州又给申请公民权加上各种限制……正如美国的大部分事务一样,纸面上是一回事,实践中又是另一回事,最后只有少数白人墨西哥人获得公民权。

于是,对于大部分“加利福尼亚人”来说,他们就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自己家园上的非法移民,被剥夺了公民权利,即便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工作生活了一辈子。

在美国,种族问题才是关键,所谓的法律和权利不可能凌驾于这一更基础的逻辑之上。正如今天那些在加州被联邦政府抓捕和驱逐的拉美裔移民一样,即便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取得了美国公民身份的合法移民,即便他们为加州的发展日夜劳作,但美国真正的公民权不是来自于这张纸或者那张纸,而是来自于你的肤色和你背后的暴力。

对于1848年之后仍然留在加州的北美原住民来说,他们被剥夺的还不只是权利,而是生命。在美墨战争之后涌入加利福尼亚的美国定居者,正如今天占领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定居者一样,在美国的支持下对原住民展开了系统性的种族灭绝。

在这个过程中,加利福尼亚的原住民从1848年的15万人锐减到1870年的3万人。这些消失的人口死于美国定居者所制造的饥饿、疾病、强迫劳动,以及大约16000人死于单纯的屠杀。

https://www.guancha.cn/ZhouDeYu/2025_06_13_779231_s.shtml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13:58 , Processed in 0.0561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