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最近被发现的我国正在试飞的巨型隐身无人机(疑似无人轰炸机),到底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pengngychita
时间:
2025-10-25 00:50
标题:
最近被发现的我国正在试飞的巨型隐身无人机(疑似无人轰炸机),到底是什么?
龙牙
别担心,一种巨型隐身无人导弹增程器而已。
以如今的技术水平来看,继续发展有人驾驶轰炸机是个很愚蠢的事情,培养一个飞行员的成本跟一台自动驾驶仪比起来荒谬到了可笑的程度,但仅对于轰炸任务而言,效果却差不多。
继续搞有人驾驶轰炸机,就显得毫无意义。
很多人都严重低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后发优势”,当一种技术革命出现以后,旧的体系面对新体系的劣势大到了什么程度,不是真正参与过工程研发的人很难说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大多数“大殖子”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殖、而是土,的原因,这帮人根本没有参与过什么严肃的研发,没有经历过技术革命,尤其是没有亲身参与最近20年来互联网和AI革命中的工程工作,根本没法理解到底“后发”者这一波干了什么。
以最简单的铁炸弹为例,轰炸机大发展阶段的自动化水平,跟现在比起来都不可同日而语,不管是可靠性还是自动化程度乃至于成本都不在一个数量级。
这是一台二战时期轰炸机使用的“诺顿”投弹瞄准仪,很多玩战争游戏的朋友都接触过,不得不说以当时的水平来看这东西简直是工程学杰作,以很低的技术水平做出了堪用的产品,精密程度超乎想象,光学、机械和电学整合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但今天实现它所有的功能,做出来的产品要是比你的小指指甲盖还要大,你肯定会被你的主管骂得狗血淋头。
那么你能把你这个“小指甲盖”安装到二战时候的B-17上面去,替代“诺顿”瞄准仪吗?
也不是不能,就是有点费劲。
一架B-17,其飞行姿态是没有数据接口的,俯仰角、航向、航速、加速度、气压、位置信息都不存在任何接口,这中间还隔了两代呢:机械操纵、模拟操纵。你连个模拟量都得不到,必须要自己去安装全套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又会直接影响B-17的飞行性能,最后搞成个“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工程学噩梦。
简单点说,你把你的“小指甲盖”安装到一架空客A320上,让它去投弹,都要比装到正经纯血B-17上面容易,因为空客A320至少有飞行数据接口。
关于轰20和B-21的一切争论,以及军迷们对于轰6、轰20的调侃,我争取在这一篇文章里尽量浅显的讲明白前后逻辑。美国空军受限于有限的经费和拉胯的研发制造能力,目前只能在旧的体系下打转,也就是“改改改”,弄出了一个B21,一种21世纪的有人驾驶轰炸机:
我并不认为美国的工程师差到哪儿去,但确实经费没有,制造业没有,也只能在旧体系内打转。B21确实做得很突出,但也仅仅是个更为精密的B-17+“诺顿”。
中国则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在旧体系内部“改改改”,另一条则干脆另辟蹊径,在全新的技术革命条件下搞一套全新的体系。没办法,有钱就是任性,成年人我全都要。
一边是轰6不断地“改改改”,眼看着都要改到字母表不够用了。
另一边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怪物。
马兰基地的位置在如今也不是什么秘密,甚至本身就是个旅游景点:
马兰机场在卫星图上也是一目了然,其29号跑道的宽度随手量一下就知道了,那么这个怪物的翼展也就很清楚了:
简单对比一下,这个巨型无人机的翼展在40~45米左右,参考气动构型相差无几的美国B-2轰炸机的翼展52.4米,这架巨型无人机的体量会相对小一些。
但巨型无人机的机翼后掠角要小得多,假设两架飞机的巡航速度相当,巨型无人机的翼载荷相对较大,其载弹量可能并不会比B-2小太多。
至于巨型无人机内部的飞控系统、发动机乃至于航电系统那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想见,既然敢做成无人机,其一定具有以下特征:
1、价格极其低廉,使用成本极低。不需要飞行员座舱,也不需要机载人机接口,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要低很多很多,甚至远远低于B-21;
2、技术体系先进很多。必然搭载一定程度的军规级AI系统,具备自主作战能力。
3、作战思维领先一代。现代轰炸机就是个导弹增程器,用涡扇发动机实现导弹发动机难以具备的亚音速、长航程、长留空时间、外围突防能力,提高导弹的打击范围而已。
比方说,高超音速导弹发动机固然可以给它加速到5马赫以上,但这东西打出去就是打出去了,一旦任务目标有变你是不可能收回来的,它快是很快,留空时间却非常短。你想要它又能飞5马赫、又能留空几个小时,那是不现实的,天底下暂时没有这种发动机。
你给它装轰炸机上不就完了?
现代弹药绝大多数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具备自主索敌、自主攻击能力;战场支援系统也早就平台化了,机载设备才多大的孔径?天基合成孔径雷达不比你一架轰炸机的感知能力强?数据链也早都普及到了弹药,直接通过数据链接入全军整合的信息感知网,不比你一架轰炸机的感知能力厉害?
vIVoY78″>所以,现代空军轰炸机,本质上就是个“导弹增程器”。
给轰炸机配置太夸张的传感器是很愚蠢的一件事情,它从头至尾也只是一个火力节点,指望它自己具备很强的信息感知能力是不现实的;另外它也不需要太强的弹药操纵能力,现代弹药自己就足够聪明了。
它就是个炸弹卡车,不要想太多。
总之,这个巨型无人机就是所谓的“轰-20”,本质上它不需要驾驶员,依靠数据链和地面/预警机/战斗机实现信息共享和控制指挥就足够了,剩下的事情交给AI。
关于军规AI到了何种程度,这里简单说一说。
21世纪初的时候我参与过一个无人机的地形匹配/掠地飞行飞控部分的开发,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前视测高雷达。通过无线电测高,描绘前方几公里远的天际线,然后让后端飞控控制无人机定高飞行就完了。比如说我负责的这部分,无线电测高雷达描绘的天际线,放在一个堆栈里短时存储,跟机载数据库里的地形数据匹配之后可以实现地形匹配导航;同时把测高数据给到后端,后端飞快可以根据我的数据,加一个安全高程,匹配无人机本身的飞行性能之后,确保无人机离地高度始终在一个范围之内。
说穿了这东西原理上并不复杂。
但这东西也极其容易干扰,因为它必须要发射无线电波,要接收回波。
波形这一块我不负责,雷达部分有别人做,但基本原理还是知道。无非是特定频率、特定波形的无线电,发射出去撞到地面反射回来,根据相位测距。那时候是个很简单的相控阵地形雷达,要实时破解并不算什么难事。只要测出该无线电波的波形频率,伪造回波信号,加一个偏置量,让它自己撞地上去不算什么难事。
我们拿这一套办法搞过三哥,三哥嘛,你懂的,他们那些破烂儿都是买的别人的,别人不给升级他就永远都用的别人那一套。在地形匹配导航和掠地飞行都要用到的测地雷达上做手脚,伪造一个加了偏置量的回波,它自己就会一头扎地上撞个大坑。
比如,它定高100米,我只需要找一个120米的悬崖,在悬崖脚下放一系列信号更强、波形频率一致的发射源,等它接近的时候逐渐侵占它的信道,100~90~80这么逐渐加一个偏置量,它自始至终都以为自己定高还是100米,然后就会像一只蠢猪一样一头撞悬崖上。
今年年初的时候偶然接触到还在这个领域里干活的兄弟,他们现在已经能够做到完全不发射、也不接收任何无线电信号,就能实现完全一样的功能了。不用无线电测高雷达,不接收GPS/北斗信号。
说白了就是捷联惯导+机器视觉。
惯导给一个初始位置信号,剩下的交给机器视觉,与提前储存的低清晰度卫星图片做匹配,一样能导航,一样能低空飞行。目前已经能够做到全球陆地自主导航,就海洋上还不大现实。训练出来的AI可以自主视觉识别地面地形,然后跟存储的卫星图片做对比,导航精度可以做到米一级。
它的后端,是庞大的新技术革命。
比如长光的“吉林一号”实时地面监视系统,这是个民用的东西,但它能够做到的东西远超你想象。假设有一天地球上爆发了核大战,地面外观发生了彻底改变,这个视觉识别导航还能用不?
能。
理论上,这种AI机器视觉导航,可以根据类似于吉林一号这种实时监视系统,随时更新自己的视觉识别数据库,哪怕是核末日,保持自主导航能力都没啥大问题。
捷联惯导+AI视觉+AI星空识别,我相信用到这个巨型无人机上也没啥大问题。在安全可靠环境下,根据惯导和北斗获得初始位置信息,然后靠AI视觉导航,紧急情况下用AI星空识别,可以具备从小规模武装冲突到核末日下的作战能力。
事实上,现在军规级AI用在作战平台上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让飞行员跑去开轰炸机才是令人震惊的老古董。我一直不大明白美国人搞个B-21用意何在,也不是特别认同网友们对于有人驾驶轰-20为啥会有那么大的期待,内心里其实有点怕我国新一代轰炸机,居然还需要有人来开。
图个啥?
图16吗?别担心,一种巨型隐身无人导弹增程器而已。
以如今的技术水平来看,继续发展有人驾驶轰炸机是个很愚蠢的事情,培养一个飞行员的成本跟一台自动驾驶仪比起来荒谬到了可笑的程度,但仅对于轰炸任务而言,效果却差不多。
继续搞有人驾驶轰炸机,就显得毫无意义。
很多人都严重低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后发优势”,当一种技术革命出现以后,旧的体系面对新体系的劣势大到了什么程度,不是真正参与过工程研发的人很难说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大多数“大殖子”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殖、而是土,的原因,这帮人根本没有参与过什么严肃的研发,没有经历过技术革命,尤其是没有亲身参与最近20年来互联网和AI革命中的工程工作,根本没法理解到底“后发”者这一波干了什么。
以最简单的铁炸弹为例,轰炸机大发展阶段的自动化水平,跟现在比起来都不可同日而语,不管是可靠性还是自动化程度乃至于成本都不在一个数量级。
这是一台二战时期轰炸机使用的“诺顿”投弹瞄准仪,很多玩战争游戏的朋友都接触过,不得不说以当时的水平来看这东西简直是工程学杰作,以很低的技术水平做出了堪用的产品,精密程度超乎想象,光学、机械和电学整合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但今天实现它所有的功能,做出来的产品要是比你的小指指甲盖还要大,你肯定会被你的主管骂得狗血淋头。
那么你能把你这个“小指甲盖”安装到二战时候的B-17上面去,替代“诺顿”瞄准仪吗?
也不是不能,就是有点费劲。
一架B-17,其飞行姿态是没有数据接口的,俯仰角、航向、航速、加速度、气压、位置信息都不存在任何接口,这中间还隔了两代呢:机械操纵、模拟操纵。你连个模拟量都得不到,必须要自己去安装全套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又会直接影响B-17的飞行性能,最后搞成个“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工程学噩梦。
简单点说,你把你的“小指甲盖”安装到一架空客A320上,让它去投弹,都要比装到正经纯血B-17上面容易,因为空客A320至少有飞行数据接口。
关于轰20和B-21的一切争论,以及军迷们对于轰6、轰20的调侃,我争取在这一篇文章里尽量浅显的讲明白前后逻辑。美国空军受限于有限的经费和拉胯的研发制造能力,目前只能在旧的体系下打转,也就是“改改改”,弄出了一个B21,一种21世纪的有人驾驶轰炸机:
我并不认为美国的工程师差到哪儿去,但确实经费没有,制造业没有,也只能在旧体系内打转。B21确实做得很突出,但也仅仅是个更为精密的B-17+“诺顿”。
中国则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在旧体系内部“改改改”,另一条则干脆另辟蹊径,在全新的技术革命条件下搞一套全新的体系。没办法,有钱就是任性,成年人我全都要。
一边是轰6不断地“改改改”,眼看着都要改到字母表不够用了。
另一边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怪物。
马兰基地的位置在如今也不是什么秘密,甚至本身就是个旅游景点:
马兰机场在卫星图上也是一目了然,其29号跑道的宽度随手量一下就知道了,那么这个怪物的翼展也就很清楚了:
简单对比一下,这个巨型无人机的翼展在40~45米左右,参考气动构型相差无几的美国B-2轰炸机的翼展52.4米,这架巨型无人机的体量会相对小一些。
但巨型无人机的机翼后掠角要小得多,假设两架飞机的巡航速度相当,巨型无人机的翼载荷相对较大,其载弹量可能并不会比B-2小太多。
至于巨型无人机内部的飞控系统、发动机乃至于航电系统那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想见,既然敢做成无人机,其一定具有以下特征:
1、价格极其低廉,使用成本极低。不需要飞行员座舱,也不需要机载人机接口,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要低很多很多,甚至远远低于B-21;
2、技术体系先进很多。必然搭载一定程度的军规级AI系统,具备自主作战能力。
3、作战思维领先一代。现代轰炸机就是个导弹增程器,用涡扇发动机实现导弹发动机难以具备的亚音速、长航程、长留空时间、外围突防能力,提高导弹的打击范围而已。
比方说,高超音速导弹发动机固然可以给它加速到5马赫以上,但这东西打出去就是打出去了,一旦任务目标有变你是不可能收回来的,它快是很快,留空时间却非常短。你想要它又能飞5马赫、又能留空几个小时,那是不现实的,天底下暂时没有这种发动机。
你给它装轰炸机上不就完了?
现代弹药绝大多数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具备自主索敌、自主攻击能力;战场支援系统也早就平台化了,机载设备才多大的孔径?天基合成孔径雷达不比你一架轰炸机的感知能力强?数据链也早都普及到了弹药,直接通过数据链接入全军整合的信息感知网,不比你一架轰炸机的感知能力厉害?
vIVoY78″>所以,现代空军轰炸机,本质上就是个“导弹增程器”。
给轰炸机配置太夸张的传感器是很愚蠢的一件事情,它从头至尾也只是一个火力节点,指望它自己具备很强的信息感知能力是不现实的;另外它也不需要太强的弹药操纵能力,现代弹药自己就足够聪明了。
它就是个炸弹卡车,不要想太多。
总之,这个巨型无人机就是所谓的“轰-20”,本质上它不需要驾驶员,依靠数据链和地面/预警机/战斗机实现信息共享和控制指挥就足够了,剩下的事情交给AI。
关于军规AI到了何种程度,这里简单说一说。
21世纪初的时候我参与过一个无人机的地形匹配/掠地飞行飞控部分的开发,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前视测高雷达。通过无线电测高,描绘前方几公里远的天际线,然后让后端飞控控制无人机定高飞行就完了。比如说我负责的这部分,无线电测高雷达描绘的天际线,放在一个堆栈里短时存储,跟机载数据库里的地形数据匹配之后可以实现地形匹配导航;同时把测高数据给到后端,后端飞快可以根据我的数据,加一个安全高程,匹配无人机本身的飞行性能之后,确保无人机离地高度始终在一个范围之内。
说穿了这东西原理上并不复杂。
但这东西也极其容易干扰,因为它必须要发射无线电波,要接收回波。
波形这一块我不负责,雷达部分有别人做,但基本原理还是知道。无非是特定频率、特定波形的无线电,发射出去撞到地面反射回来,根据相位测距。那时候是个很简单的相控阵地形雷达,要实时破解并不算什么难事。只要测出该无线电波的波形频率,伪造回波信号,加一个偏置量,让它自己撞地上去不算什么难事。
我们拿这一套办法搞过三哥,三哥嘛,你懂的,他们那些破烂儿都是买的别人的,别人不给升级他就永远都用的别人那一套。在地形匹配导航和掠地飞行都要用到的测地雷达上做手脚,伪造一个加了偏置量的回波,它自己就会一头扎地上撞个大坑。
比如,它定高100米,我只需要找一个120米的悬崖,在悬崖脚下放一系列信号更强、波形频率一致的发射源,等它接近的时候逐渐侵占它的信道,100~90~80这么逐渐加一个偏置量,它自始至终都以为自己定高还是100米,然后就会像一只蠢猪一样一头撞悬崖上。
今年年初的时候偶然接触到还在这个领域里干活的兄弟,他们现在已经能够做到完全不发射、也不接收任何无线电信号,就能实现完全一样的功能了。不用无线电测高雷达,不接收GPS/北斗信号。
说白了就是捷联惯导+机器视觉。
惯导给一个初始位置信号,剩下的交给机器视觉,与提前储存的低清晰度卫星图片做匹配,一样能导航,一样能低空飞行。目前已经能够做到全球陆地自主导航,就海洋上还不大现实。训练出来的AI可以自主视觉识别地面地形,然后跟存储的卫星图片做对比,导航精度可以做到米一级。
它的后端,是庞大的新技术革命。
比如长光的“吉林一号”实时地面监视系统,这是个民用的东西,但它能够做到的东西远超你想象。假设有一天地球上爆发了核大战,地面外观发生了彻底改变,这个视觉识别导航还能用不?
能。
理论上,这种AI机器视觉导航,可以根据类似于吉林一号这种实时监视系统,随时更新自己的视觉识别数据库,哪怕是核末日,保持自主导航能力都没啥大问题。
捷联惯导+AI视觉+AI星空识别,我相信用到这个巨型无人机上也没啥大问题。在安全可靠环境下,根据惯导和北斗获得初始位置信息,然后靠AI视觉导航,紧急情况下用AI星空识别,可以具备从小规模武装冲突到核末日下的作战能力。
事实上,现在军规级AI用在作战平台上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让飞行员跑去开轰炸机才是令人震惊的老古董。我一直不大明白美国人搞个B-21用意何在,也不是特别认同网友们对于有人驾驶轰-20为啥会有那么大的期待,内心里其实有点怕我国新一代轰炸机,居然还需要有人来开。
图个啥?
图16吗?
http://hanfeng1918.com/baijia/136615.html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s://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