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30岁起骨质悄悄流失 医教4招「存骨本」 50岁以上应测骨密度 [打印本页]

作者: ace    时间: 6 天前
标题: 30岁起骨质悄悄流失 医教4招「存骨本」 50岁以上应测骨密度
世界新闻网





营养均衡预防骨质疏松,可补充高钙食物。(123RF)


[ad5]  [/ad5]


人体的骨密度大约在20至30岁达到巅峰,过了30岁之后,骨质会以每年0.5至1%的速度悄悄流失,因初期几乎无感,又被称为「沉默的疾病」。台湾基隆长庚医院副院长詹益圣表示,骨质疏松症已是全球公卫的严重挑战,尤其进入老年后,活动量减少、营养摄取不足、缺乏日晒等因素,都会加速骨质流失。

根据国健署2017-2020年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发现,65岁以上民众的骨质密度,至少有一个部位量测出有骨松的比率为14.1%,约每7人就有1人有骨质疏松。而女性停经后,因为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也加快了骨质减少的速度,当致密的骨骼形成许多孔隙,轻微的跌倒就有可能造成骨折。

詹益圣指出,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骨骼慢性疾病,会导致骨骼脆弱、增加骨折发生率。若检测值属于轻度(T值在-1.0至-2.5之间),属于骨量缺乏或骨质不足,要通过调整饮食、规律运动及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骨密度,是防止持续流失,或是进一步发展成骨质疏松。

「轻度骨质疏松有机会逆转。」詹益圣说,有负重的运动能帮助骨质生成,例如快走、跑步、跳绳、爬楼梯等肌力训练,以及举重、哑铃、壶铃、深蹲等阻力训练。若平常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应寻求专业建议并循序渐进,从较轻的重量或较少的次数开始,再逐步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避免受伤。

骨质疏松的检查T值小于或等于-2.5时,除了饮食、规律、生活习惯等非药物治疗,医疗团队会根据个案的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药物。在药物治疗上有多种选择,主要是抗骨流失药物、促骨生成药物与混合作用型药物。詹益圣提醒,用药并没有「药到病除」的效果,更需要长期照护及治疗,千万不要随意停药。

詹益圣强调,无论是骨量不足或骨质疏松,通过生活习惯调整和定期检测追踪,都能有效预防骨质持续恶化。而「存骨本」应年轻就开始,摄取高钙与优质蛋白、适度晒太阳、负荷运动,年轻时期多增加10%的骨密度,就可以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延缓13年。

另外,女性停经之后,因为雌激素分泌减少会加速骨质流失,詹益圣说,除了增加钙质、维生素D摄取,停经前后妇女要接受骨密度检查,50岁以上建议每1至2年检查一次。「DXA骨密度检查」为目前公认标准的检查方式,针对脊椎与髋骨部位进行测量;若骨质不足或骨质疏松,要及早采取治疗对策。


[ad2]  [/ad2]


4招日常照护存「骨」本

1.均衡饮食:除了国健署的我的餐盘六大类食物,多喝牛奶、豆浆、海鲜、深绿色蔬菜。

2.规律运动:有助于成长过程中的骨骼生长,并维持成人的骨骼;类型以荷重和肌力运动为主。

3.戒除烟酒:吸烟会导致骨密度下降,过量饮酒则会减少骨钙质,妨碍钙和镁的吸收。

4.适度晒太阳:在清晨及黄昏到户外活动晒太阳(避开烈日),活化体内维生素D,帮助钙质吸收。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s://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