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老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共内战(1945-1950)历次重要战役全集(附作战地图)--- 连载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4:50:23 | 只看该作者
塔山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中,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参见锦州战役),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部在辽西走廊塔山地区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所进行的一次阵地防御作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北距锦州30公里,南距锦西10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地形窄,没有险要地形可作依托,不利大兵团展开,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村东面是铁路,通往锦州的公路从村中间穿过。村南有一条干枯的滩河,宽约30米,叫饮马河。

塔山是国民党军由锦西增援锦州的必经之地,锦州被围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即从关内调第62军、第39军2个师、第92军1个师和独立第95师海运葫芦岛,会同锦西、葫芦岛原有部队第54军共11个师的兵力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沿北宁路(北平至沈阳)增援锦州。

为保证攻锦作战顺利进行,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奉命指挥第4、第11纵队和独立第4、第6、第8师坚决阻击“东进兵团”,第4纵队在东起打渔山,西至白台山担任主宴防御任务。

塔山阻击战从10月10日拂晓开始。是日,国民党军第54军军长阙汉骞指挥3个师,在4滁门重炮及海、空军火力支援下,分三路向打渔山、塔山堡、白台山一线猛攻。激战一天,第4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伤亡300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00余人,打渔山阵地失而复得。11日8时,阙汉骞又以4个师的兵力,采取中间突破战法,重点攻击塔山堡,并一度突入解放军阵地,但在守军顽强阻击下,伤亡1300余人,被迫退回原阵地。经12日一天整补后,侯镜如复于13日晨集中分个师;在数十门重炮和“重庆”号巡洋舰火力支援下,采取两翼突破,夹攻塔山堡的战法,对塔山阵地再次发起猛烈攻击。激战竟日,第4纵队伤亡1000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200余人,阵地屹立不动。14日,解放军对锦州城发起总攻击,锦州危在旦夕。蒋介石严令“东进兵团”各军、师长要奋不顾身,亲临前线指挥,加速前进。侯镜如以4至5个师的兵力轮番发动攻击,仍不能得逞。15日解放军攻克锦州,“东进兵团”闻讯立即后退。

点评:塔山阻击战历时6昼夜,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海陆军三军却未能有效地协同作战,最终未能攻下塔山。作战中,解放军伤亡3774人,歼灭国民党军6549余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时间。坚守塔山堡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战后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称号;12师35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称号;10师28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守备团”称号;炮兵团被授予“威震敌胆炮团”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4:50:49 | 只看该作者
黑山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黑山、大虎山地区进行的一次坚守防御作战。

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后,蒋介石强令由东北“剿总”主力编成的“西进兵团”(亦称廖耀湘兵团)从彰武、新立屯地区南进,夺取黑山、大虎山,然后西进,在锦西“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打通北宁路。黑山、大虎山位于辽河与医巫闾山山脉之间的走廊地带,是由沈阳通往关内的必经之道。黑山、大虎山象两扇铁门,开则南北畅通,关则人车堵塞,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阻廖耀湘兵团西进,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和第1纵队1个师及内蒙军区骑兵第1师在黑山、大虎山地区组织坚守防御。第10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政治委员周赤萍令第28师坚守黑山阵地,控制黑山县城;第29师坚守黑山西北营房地区阵地;第30师及第1纵队第,3师坚守大虎山地区阵地。阻击战从10月23日开始。24至25日,廖耀湘集中4至5个主力师,在炮火支援下发起全线猛攻。其主攻方向是黑山城东北的高家屯。第10纵队等部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顽强抗击,阵地失而复得,击退廖兵团多次冲击,最终坚守了阵地。在黑山阻击战的同时,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从南北两翼威胁廖耀湘兵团,廖耀湘乃被迫停止进攻,改向营口方向撤退,战斗遂行结束,

点评:此战,第10纵队等部伤亡4100余人,歼灭国民党军8000余人,完成了阻止廖耀湘兵团西进的任务,为野战军主力合围该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4:51:07 | 只看该作者
辽西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大规模围歼战。

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急忙于当日和18日两次飞赴沈阳,部署从东北总撤退,强令廖耀湘率“西进兵团”(由新编第1、第3、第6军及第71、第49军主力共11个师及3个骑兵旅组成)经黑山、大虎山西进,在锦西“东进兵团”配合下,夺回锦州,打通北宁路,以使东北全军退入华北,同时以1个军迅速抢占营口,保证海上退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根据廖耀湘兵团由新立屯地区南进的情况,判断该兵团可能继续西进,实行总退却,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将廖兵团歼灭于沈阳锦州之间地区,并要求全军在新立屯、彰武地区抓住敌人;如未抓住,而廖兵团向营口撤退时,全军主力应迅速渡辽河,力求在营口、牛庄地区歼灭之。21日,廖耀湘兵团进至胡家窝棚、尖山子、拉拉屯、正安堡一线。从23日至25日对黑山、大虎山发动猛攻,企图打开通往锦州的隘道。坚守这两个地区的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等部,同其展开激烈战斗,粉碎了廖兵团多次进攻,阵地屹立不动,从而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合围廖耀湘兵团赢得了时间(参见黑山战役)。廖耀湘对黑山、大虎山连续攻击受挫后,乃改变计划,令全军向营口前进,企图走海路撤退。但其先头部队进至台安以北地区时,遭到经台安北进的东北军区辽南独立第2师及东进的第8纵队先头部队的迎头打击。廖耀湘误认为遇到东北野战军主力,遂又改变决心,令全军分两路退向沈阳。一路由新1军军长潘裕昆指挥新1军、第71军、新6军第169师和兵团直属队,沿大虎山至新民铁路南北向东退却,一路由廖耀湘指挥其余部队,沿大虎山至老达房公路撤退。但此时,东北野战军第5、第6纵队已由阜新、彰武地区进至新民以西半拉门、绕阳河车站、励家窝棚一带,切断了廖兵团退回沈阳的道路;第l、第2、第3、第7、第8、第9纵队及炮兵纵队亦由黑山、大虎山地区东进,从南北两翼对廖兵团实施迂回包围,至26日,将廖兵团合围在绕阳河以西,黑山、大虎山以东,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120平方公里地区内。在合围的同时,实行勇猛大胆穿插。廖耀湘兵团陷入一片混乱,溃不成军,官兵争相逃命。至28日,辽西会战结束。

点评:此战,东北野战军歼灭东北国民党军精锐主力5个军12个师,共10万余人,其中俘虏廖耀涸以下官兵8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571门,轻重机枪3800余挺,冲锋枪6500余支,坦克装甲车22辆,汽车607辆,及其他大批作战物资,取得了辽沈战役中的决定性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4:51:23 | 只看该作者
沈阳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歼灭沈阳国民党军的作战。

沈阳为东北最大城市,是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部所在地。10月下旬辽西围歼战之际,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见大势已去,为保沈阳,掩护空运撤退,将驻守本溪、抚顺、铁岭等地的部队调入沈阳,连同原驻沈阳的部队,共2个军部、6个师、3个骑兵旅等13万余人,交由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指挥。东北野战军为迅速解放沈阳,在围歼廖耀湘兵团的同时,即以长春地区的第12纵队南下,攻占铁岭后绕至沈阳西南抢占苏家屯;各独立师则向沈阳以东、以北逼近,使沈阳国民党军不能向营口撤逃。辽西战役刚结束,东北野战军第1、第2纵队即经新民、辽中向沈阳疾进,至31日,进抵沈阳西郊;第12纵队攻占苏家屯,独立第10师解放抚顺后,同其他独立师一起进逼沈阳东郊、北郊;独立第14师解放本溪后向沈阳南郊挺进,对沈阳构成四面包围。11月1日,向沈阳市区发起总攻。第1、第2纵队从沈阳西面、西南面突破;第12纵队从南面突破;各独立师从北面、东面突破;守城国民党军除第207师被歼外,新1军暂53师起义,其余大部投诚。11月2日,战役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4:52:34 | 只看该作者

淮海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及军区部队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至河南省商丘,北起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性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称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1948年秋,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分别向国民党军发动规模较大的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转为优势。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由刘峙任总司令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辖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和第1(扬州)、第3(徐州)、第4(商丘)、第9(海州)、第11(青岛)、第12(新乡)"绥靖"区,共60万人。这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主力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徐州至蚌埠段。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统帅部对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动向作了多种判断,认为在陇海铁路以南联合发起新攻势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决定,徐州"剿总"放弃郑州、开封、菏泽、临沂、海州,缩短战线;将郑州地区的第16兵团东调,撤销第9"绥靖"区,其所属第44军由连云港海运南撤;华中"剿总"的第12兵团改归国防部指挥,由豫西南阳、泌阳东移确山、驻马店,准备转用于徐州、蚌埠地区。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避免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集团重蹈东北“剿总”全军覆没的命运,于11月4日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研究作战方略。5日,顾祝同、刘峙召集军事会议,确定采取"备战退守"方针,一面向徐州、蚌埠间收缩兵力,以攻势防御,确保该段交通,保卫南京、上海,一面从徐州撤退物资和非战斗人员,以备在形势不利时放弃徐州,全军南撤淮河以南。依托淮河抗击解放军的进攻。11月6日蒋介石下达命令,确定"华东战场方面暂取战略守势",并调整部署:将海州第44军西撤新安镇(今新沂),并归黄百韬指挥;第7兵团由新安镇撤至运河以西地区;第3"绥靖"区由临城、枣庄向南退守韩庄、台儿庄地区;第13兵团由陇海铁路碾庄圩、炮车南移灵璧、泗县;第1"绥靖"区防守淮阴、扬州一线;第2兵团由商丘东移砀山、永城;第4"绥靖"区由商丘、马牧集南移固镇、蚌埠;第16兵团由柳河移至蒙城。徐州"剿总"直接指挥的第107军守备窑湾(今邳州南)以南段运河,第72军加强徐州守备,第96、第66军防守蚌埠、五河、盱眙。第12兵团由确山东进阜阳、太和。这样,国民党军在徐州、蚌埠地区的兵力达5个兵团、3个"绥靖"区,连同直属部队、特种部队共29个军约70万人。另以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集团的2个兵团、4个绥靖区部队共23万人,防御平汉线南段及长江中游地区,钳制中原野战军。蒋介石声称:徐淮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曾于1948年7月间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济南战役结束时,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陈毅5月到中原和刘伯承、邓小平一起指挥作战)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依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徐州国民党军撤守未定的有利情况,于9月25日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并于10月11日发出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国民党军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之国民党军;第三阶段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为了达到歼灭第7兵团的目的,应以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击可能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两兵团。14日,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夺取郑州、开封,吸引徐州"剿总"分兵西顾;以一部兵力在平汉铁路以西、以南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使之不能调兵东进徐州、蚌埠地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遵照上述指示,华东野战军作出部署:以7个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主力围歼新安镇地区的第7兵团;以3个纵队及2个独立旅歼灭位于邳县(今邳州)地区的第13兵团一部,阻击该兵团东援;以3个纵队直出徐州东北台儿庄、贾汪,促使第3"绥靖"区部队起义,尔后截断徐州以东陇海铁路,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中原野战军的部署是:以4个纵队并指挥华东野战军的2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2个独立旅,首先歼灭商丘地区的第4"绥靖"区部队,吸引第2兵团西顾,尔后以主力在徐蚌线(徐州-蚌埠)作战,攻占宿县,截断津浦铁路;另以2个纵队及1个旅侧击、尾击由确山东进的第12兵团,迟滞其前进。此外,原准备渡江南下的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及桐柏、江汉、豫皖苏、江淮、冀鲁豫等军区部队,被赋予破击平汉、陇海、津浦铁路的任务。
11月7~9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辽沈战役后全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后迅速东进,正同华东野战军会合等情况,以及刘峙集团有向南撤退的征候,批准前线指挥员粟裕的建议,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共同与这个庞大的集团进行决战,第1步歼灭该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第2步歼灭其余部于长江以北。指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集中22个步兵纵队(军)、1个特种兵纵队及华东、中原、冀鲁豫边区地方武装一部共60万余人的兵力,协同作战,求歼刘峙集团于淮河以北。这样,淮海战役就由原来计划歼灭刘峙集团一部的战役企图,发展成为全歼该集团的战略决战性战役。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中原野战军邓小平、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及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5人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领导华东、中原野战军的行动,统筹淮海地区作战、支前等一切事宜。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他号召中原、华东全军在总前委领导下,争取战役的胜利。
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晚开始,华东野战军主力以求歼国民党军第7兵团为目标,按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急进。7日晨,第7兵团部率第25、第44、第64、第100军由第63军担任翼侧掩护,自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经堰头、窑湾西渡运河。华东野战军查明第7兵团动向后,立即改变部署,展开猛烈追击、截击。8日,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丰、张克侠率第59军主力2个师和第77军1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截断第7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刘峙得知解放军多路向徐州前进及何、张起义,急令正在转移中的第2、第7、第13、第16兵团等部向徐州收缩靠拢。为粉碎其总撤退计划,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要求各部队不怕困难,勇猛追击,力求迅速围歼第7兵团,并拖住其余各路国民党军。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率第7、第10、第13纵队迅速越过第3"绥靖"区防地,于10日进达徐州以东、大许家以西地区,控制了阻援阵地。向西追击的第1、第4、第6、第8、第9、第11纵队在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指挥下抢渡运河,在第7兵团刚刚到达碾庄圩地区时,即从北、东、南三面逼近。11日,华东野战军已将第7兵团4个军合围在以碾庄圩及其周围约18平方公的狭小地区内,并在窑湾歼灭其第63军。
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副政治委员吉洛(姬鹏飞)率第2、第12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经新安镇、宿迁向徐州西南迂回,13日在睢宁西北大王集地区歼灭第107军1个师,争取其军长孙良诚率1个师投诚。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配合下于11月7日对第4"绥靖"区部队发起攻击。因该"绥靖"区已向永城、宿县(今宿州)转移,仅在商丘东南张公店地区歼灭其后卫第181师。11日晚,中原野战军开始徐蚌线作战。12日,第4纵队在徐州以南夹沟歼灭北调徐州的第16兵团后尾一部,14日在三堡歼灭第3"绥靖"区余部,并同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两广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从南面、西南面逼近徐州。16日凌晨,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在第9纵队一部配合下,攻克战略枢纽宿县。至此,徐蚌铁路被截断,刘峙集团陷于孤立。
蒋介石得知第7兵团被围,即令该兵团就地修筑工事固守待援;11日,令第2、第13兵团全力由徐州东援第7兵团;以第16兵团守徐州;以第4"绥靖"区改编为第8兵团,指挥所属3个军;以第9"绥靖"区改编为第6兵团,指挥刚由东北撤至蚌埠的第39、第54军,沿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向宿县推进;令第12兵团到达阜阳后继向蒙城、宿县进攻。任命刚从东北逃出的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协助刘峙指挥作战。蒋介石如此调兵遣将,主要是为解救被围的第7兵团,并企图在运河以西、徐州以东地区同人民解放军进行决战。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针对上述形势指出:华东野战军的首要任务是阻止第2、第13兵团东进,歼灭第7兵团,然后争取诱歼第2、第13兵团几个师。中原野战军应对南面的第6、第8、第12兵团妥筹对策,保障华东野战军作战。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以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主力举行碾庄圩战役,围歼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在大许家一带从正面阻击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兵团;以第1、第2、第3、第12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自徐州东南向徐州进逼,威胁第2、第13兵团侧翼,保障主攻集团围歼第7兵团的作战。中原野战军决定以第9纵队和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及豫西军区2个团在固镇、宿县间布防,阻击第6、第8兵团北进;以第1、第2、第6纵队在蒙城、涡阳沿涡河、淝河布防,准备阻击第12兵团;以第3、第4纵队进至宿县西南地区待机。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担任围歼第7兵团任务的各纵队发起猛攻。在第7兵团由空军掩护逐村顽抗的情况下,各纵队从运动中仓促转入村落攻坚,由于准备不足,炮火未及跟上,以致连续攻击3天,攻击进展缓慢。华东野战军随即调整部署,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集中兵力,逐点攻歼,攻击进展迅速。至20日拂晓,歼灭第44、第100军全部及第64、第25军各一部,并攻占第7兵团部所在地碾庄圩。黄百韬转至碾庄圩东北大院内,指挥残部顽抗。华东野战军实施连续突击,至22日黄昏全歼第7兵团。击毙兵团司令官黄百韬。从11月12日开始,国民党军第2、第13兵团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由徐州沿陇海铁路两侧并肩东援。华东野战军第7、第10、第11纵队坚决进行阻击与侧击,至22日,歼其万余人,给其以沉重打击,使其前进不及20公里。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分别将第6、第8、第12兵团阻止在固镇以北任桥、花庄集一线和淝河以北赵集地区。这些阻击战,有力地保障了全歼第7兵团作战的胜利(参见碾庄圩战役)。
在围歼第7兵团之际,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和淮海前线指挥员设想下一个歼击目标,或诱歼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兵团,或歼击第6、第12兵团。11月1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分析战场形势认为:华东野战军歼灭第7兵团后,已相当疲劳,如不休整,接着又打战斗力较强的第2、第13两兵团,不易达成预期目的。中原野战军以现有兵力阻击第6、第8兵团和第12兵团两路援敌,也有较大困难。因此,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徐州以东、以南,一面监视徐州之敌,一面进行休整,同时以一部兵力协同中原野战军歼击第6、第12兵团。
第7兵团被歼灭后,蒋介石决定以已收缩到徐州的第2、第16兵团沿津浦路向南,第6、第8兵团由蚌埠、固镇沿铁路向北,第12兵团由赵集向宿县方向进攻,三路会师宿县,打通津浦路徐蚌段,改变不利态势。11月23日,徐州、蚌埠两路国民党军尚未行动,第12兵团即向浍河南岸南坪集地区发起进攻,形成孤军冒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当即建议抓住这一有利战机,以中原野战军全部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先歼灭第12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主力阻击徐州和固镇地区增援之敌,并争取歼灭第6、第8兵团各一部。次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即第12兵团)";同时授权,"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遂命令坚守南坪集地区的第4、第9纵队后撤,诱敌深入,而后会同第1、第2、第3、第6、第11等纵队,在浍河以北布成袋形阵地,待第12兵团到达后,即分由东西两侧出击,实施围歼。第12兵团辖第10、第14、第18、第85等4个军共11个师和1个快速纵队,约12万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其第18军号称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11月24日上午,第12兵团强渡浍河,钻进了中原野战军预设的口袋。黄维发觉处境危险,即令部队撤至浍河以西,向固镇方向转进,企图会同第6兵团再沿津浦铁路向北进攻。中原野战军各纵队当晚全线出击,发起双堆集战役。至次日,将第12兵团合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各7.5公里的区域内。27日,黄维集中4个主力师向东南方向突围,被击退。其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在突围中率部起义。此后,黄维调整部署,以村落为基点,用坦克、汽车及大量器材构筑了许多掩体,形成环形防御阵地,转入固守。中原野战军适时改变战法,采取坚决围困,稳步攻击,攻占一村,巩固一村,逐个歼灭的战法。同时进行大规模近迫作业,逐渐构成完整的进攻阵地。从12月6日开始,全线发起攻击。以第4、第9、第11纵队及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编成东集团,由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指挥,攻歼双堆集以东第10军和第14军残部;以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编成西集团,由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彭涛指挥,攻歼双堆集西北第10、第85军各一部;以第6纵队、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及陕南军区第12旅编成南集团,由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攻击双堆集以南第85军等部。激战至12日,将第12兵团进一步压缩在双堆集南北5公里、东西1.5公里的狭长地带。
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以8个纵队共20个师(旅)的兵力部署在徐州以南夹沟至符离集之间正面宽50公里、纵深30公里的地域内,设置了三道阻击线,将11月26日开始由徐州南进的国民党军第2、第16兵团阻止在孤山集、褚兰一带。另以5个纵队于11月25日南下,求歼固镇地区的第6、第8兵团,但因该两兵团已先行南渡淝河,仅歼其后尾2000余人,占领蚌埠以北曹老集车站。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三路会师打通津浦铁路的计划失败后,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避开华东野战军的正面阻击,绕经萧县、永城南下涡阳、蒙城,先解救第12兵团,然后一起撤到淮河以南;由刘峙率徐州"剿总"机关乘飞机移驻蚌埠,指挥第6、第8兵团北进策应。同时令华中"剿总"抽调第20、第28军增援蚌埠。11月30日晚,杜聿明率3个兵团和徐州地区党政机关人员并裹胁部分青年学生,约30万人沿萧县、永城公路仓皇撤退向西南撤退。人员众多,车辆拥挤,混乱不堪。12月2日,在萧县西南孟集地区宿营整顿。
对于国民党军放弃徐州,中共中央军委早有预料,指示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要预作防备。徐州以南的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发觉杜聿明集团西撤后,当即占领徐州。接着立即展开追击,并同时报告野战军指挥部。12月1日,华东野战军以10个纵队另2个独立旅的强大兵力,实行多路、多梯队跟踪追击、平行追击、迂回拦击。至3日拂晓,在孟集地区追上了杜聿明集团。迂回部队前出到永城东北,封闭了该集团向永城的逃路。正当杜聿明集团准备天亮后继续向永城撤退时,蒋介石令其改向永城以东濉溪口方向攻击,协同第6兵团南北夹击中原野战军,以解第12兵团之围。杜聿明虽感不妙,还是改向濉溪口逐次攻击前进。华东野战军则实行北、东、西三面攻击,南面阻击,至4日拂晓将杜聿明集团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并在6日歼灭了向西突围的第16兵团,仅孙元良率少数人脱逃。
中原、华东两野战军经过近20天的紧张战斗,在相距60公里的地区内,分别包围了第12兵团和杜聿明集团,虽给国民党军以严重杀伤,但要一举全歼,尚需时间和增加兵力。而由华中增援徐州的国民党军2个军已到浦口。针对这一情况,总前委决定从华东野战军抽调第3纵队、鲁中南纵队南下,会同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首先消灭第12兵团;以华东野战军10个纵队继续包围杜聿明集团,防其突围;另以2个多纵队在蚌埠以北地区阻击第6、第8兵团北援。刘伯承说,这就叫吃一个(第12兵团),挟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第6、第8兵团)。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规劝黄维不要再作绝望的抵抗,立即放下武器投降。同时以华东野战军第3、第13纵队加入南集团,并改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指挥,以鲁中南纵队为预备队。准备以南集团为主,结合东西两集团直捣双堆集核心阵地。黄维拒绝投降,仍图作最后抵抗,以待援兵。人民解放军各攻击集团于13日发起攻击,战至15日,全歼第12兵团,俘黄维(参见双堆集战役)。
这时,国民党军由蚌埠北援的第6、第8兵团逐步向双堆集靠拢,由武汉方面来援的第28、第20军已到达浦口。国民党军第12兵团被歼后,第6、第8兵团仓皇撤回淮河以南。第1"绥靖"区部队也在12月9日放弃淮阴、淮安南撤。杜聿明集团处于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绝境。这时,在华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与华北第2、第3兵团已经发起了平津战役。毛泽东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由海上南下,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攻击,在一段时间内对杜聿明集团只作围困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据此,华东野战军以8个纵队采取纵深配置,边围困边轮番休整;以7个纵队部署于夏邑、永城、濉溪口一线,进行战备休整。中原野战军各纵队位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作为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总预备队。在华东、中原野战军的重重包围之下,杜聿明集团的2个兵团8个军粮弹不继,加之雨雪交加,大批士兵冻饿而死,同时,对杜聿明集团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反复广播毛泽东为淮海前线司令部撰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成批的国民党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20天内即达1.4万余人。但杜聿明等高级将领仍拒绝投降。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举行陈官庄战役,对杜聿明集团发起全线总攻。第3、第4、第10纵队和渤海纵队及冀鲁豫军区2个独立旅为东集团,归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刘培善指挥,由东向西攻击;第1、第9、第12纵队为北集团,归谭震林、王建安指挥,由北向西南攻击;第2、第8、第11纵队为南集团,归韦国清、吉洛指挥,由南向东北攻击。7日,攻占第13兵团司令部所在地青龙集等20余处据点,迫使第13兵团退入第2兵团防区,从而打乱了杜聿明集团的防御体系。9日,该集团在飞机施放毒气掩护下,连续向西突围。华东野战军加强西线兵力,并从四面八方向心突击,穿插分割,迅速攻占了陈官庄敌军核心阵地。战至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俘杜聿明,击毙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李弥化装逃脱。至此,淮海战役结束。随后,人民解放军解放蚌埠,前出至长江以北。
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只,汽车257辆,由后方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730万千克)、筹运粮食9.6亿斤(4.8亿千克),由前线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点评:此战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在战场总兵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根据战场情况变化,及时把握决战时机,精心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替换作战样式,实行大规模运动战与大规模阵地战相结合,将敌军分割成几大块,逐步转移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分批予以歼灭,实现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在淮海地区歼灭国民党军刘峙这个主要战略集团的决心。此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对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无论是从战役的策划上还是战役的指挥上,粟裕都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仅其歼灭的国民党军就有40万之众,毛泽东在战后也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了第一功”。人民解放军以13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含起义在、内),共555570人,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的第5、第18军。至此,蒋介石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和精锐师团已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国民党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2:28:55 | 只看该作者

平津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主力同国民党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进行的战略性战役,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并称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47.2万人,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由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和其他战场的胜利,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上升到300万人,从劣势转为优势;国民党军总兵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从优势变为劣势。11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出: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11月初,在华东、中原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了第二个战略决战性的战役,即求歼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所部的淮海战役。在西北战场上,西北野战军已将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压缩于关中地区。在华北战场上,华北军区徐向前第1兵团将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所部围困在以太原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参见太原战役);第2兵团位于河北省阜平休整;第3兵团位于绥远(今属内蒙古)东部,准备围攻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所部的后方基地绥远省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即第2兵团)已进至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地区待机;东北野战军主力位于沈阳、营口、锦州地区休整,准备1个月后向山海关内开进,同华北军区部队协力歼灭傅作义集团。此时,孤悬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集团60多万人,面临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打击的严重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傅作义和蒋介石从各自的利害出发,对华北作战有不同打算。蒋介石早在东北作战接近失败时,认为东北不保,华北孤危,同时淮海大战亦有一触即发之势,曾考虑放弃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以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但又怕南撤后,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故徘徊不定。傅作义是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深怕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吞并,故不愿南撤;另一条路是西逃绥远,但又怕西逃后势孤力单难以生存,难下决心。11月初,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经过磋商,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因此"华北不致遭受威胁",而控制平津,支撑华北,牵制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支部队,使其不能南下,对整个战局亦属有利。基于上述判断,蒋介石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傅作义依据上述方针,于11月中下旬调整兵力部署,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除归绥、大同两个孤立地区外,以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60余万人,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其中,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这种部署,反映了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在方针上已统一于暂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即战局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尔后渡江作战不利。为此,准备提前调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包围天津、唐山、塘沽,在包围态势下继续休整,以防止国民党军南撤。11月17日,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鉴于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随时有南撤或西逃的可能。为抓住傅作义集团,将其就地歼灭,实现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方针,加速全国解放战争进程,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审时度势,采取了以下措施:华北军区第1兵团停攻太原,华北军区第3兵团撤围归绥,以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沈阳活动的消息,迷惑、麻痹敌人;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的道路,吸引傅作义派兵西援。然后,华北军区第2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12个纵队及特种兵部队80余万人立即结束休整,夜行晓宿,隐蔽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以便尔后逐次加以围歼。
人民解放军遂行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12个军、1个铁道纵队和特种兵共80余万人,华北军区7个纵队、1个炮兵旅共13万余人,连同驻察哈尔(今分属内蒙古、河北省)、绥远边界地区的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和东北军区所属冀热察、内蒙古、冀东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北岳、冀中、冀南军区等地方部队,总计100万余人。中共中央决定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统一指挥东北,华北参战部队。1949年1月10日,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中共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作战和接管城市等一切工作事宜。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区开进。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率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平津战役开始,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对平、津、张守军实行“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原则,华北军区第3兵团突然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先后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傅作义判断,华北军区部队对张家口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决心乘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之际,集中主力首先击破华北军区部队的进攻,然后以逸待劳,迎击东北野战军的攻势。遂令其主力第35军(欠1个师)及第104军第258师分由丰台、怀来乘汽车连夜向张家口驰援;令驻昌平的第104军(欠1个师)移至怀来,驻涿县(今涿州)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交通联系。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系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经达成,于12月2日命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率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命令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第41军、第48军等部组成的先遣兵团,由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该两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军区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行进途中攻克密云,歼灭国民党军第13军1个师,尔后主力继续南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进至涿鹿以南待机。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后,感到北平受到威胁,急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返;令第104军主力及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令第94军(欠1个师)及第92、第62军由杨村、崔黄口、芦台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12月6日,国民党军第35军乘汽车东撤,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12旅在冀热察军区部队配合下节节阻击,将其滞留于新保安地区。接着,第2兵团主力赶到新保安以东,并于8、9两日打退了第35军及第104军主力的东西夹击,将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9日晚,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前出到怀来、康庄、南口间。进至康庄的国民党军第16军指挥所及2个师,惧怕被歼,掉头向北平撤逃,10日被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所属第41军歼灭于康庄东南地区。国民党军第104军主力发现腹背受到威胁,又得知第16军已经东逃,即放弃接应第35军的计划,由新保安以东地区经怀来向北平撤逃。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各部队立即展开追击和堵击,于11日在怀来县城以南的横岭、白羊城一带将其全部歼灭。与此同时,华北军区第3兵团解放宣化,并于7日在沙岭子追歼由宣化向张家口撤逃的傅系第101军第271师,8日完成对张家口的包围。随后,由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的北岳军区部队、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骑兵旅和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1师等部攻克张北,歼灭守军一部,孤立了张家口。在此期间,东北野战军主力第1梯队6个军,由喜峰口、冷口越过长城,到达河北省蓟县、玉田、丰润地区。
此时,人民解放军虽已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的道路,但尚未切断其南逃的道路。同时,在淮海战场,人民解放军继歼灭黄百韬兵团(参见碾庄圩战役)之后,正在围歼黄维兵团(参见双堆集战役),又在徐州西南包围了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的3个兵团,并歼灭了企图突围逃跑的孙元良兵团(参见陈官庄战役),胜利已成定局。毛泽东于12月11日指示平津前线领导人:目前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傅作义率部从海上逃跑。为了不使蒋介石、傅作义定下迅速放弃平津向南逃跑的决心,在两星期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新保安、张家口;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不作战役包围,如对北平、天津等地,以待整个部署完成后,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次序,从容歼灭各点之敌。毛泽东还指示,尤其不可将南口以西诸点都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点之敌狂逃。同时,毛泽东又命令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在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集团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命令山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铁路线上预作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沿津浦铁路经济南向青岛逃跑。随后又指示华北军区抽调部队,控制保定、石家庄、沧州一线,准备搜捕由平津溃散南逃之敌。根据上述指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以防止新保安、张家口之敌向东、向西突围为重点,构筑多道阻击阵地,待命攻击;东北野战军主力克服疲劳、寒冷等困难,乘机插入北平、天津和天津、塘沽之间。傅作义发现人民解放军骤然逼近平、津,已陷入欲逃不能、欲守亦难的困境,于是匆忙放弃南口、涿县、卢沟桥、通县及唐山、芦台、廊坊等地,向北平、天津、塘沽收缩兵力。将第62军(欠1个师)、第86军由丰台、芦台开往天津,将第87军由唐山开往塘沽,并将北平和天津、塘沽划为两个防区,实行分区防御。至12月1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指挥第41军、第42军、第48军占领南口、丰台、卢沟桥,从北面和西南面包围了北平;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政治委员肖华指挥第40军、第43军、第47军军及华北军区第7纵队占领通县、采育镇、廊坊及黄村(今大兴),从东北面和东南面包围了北平,17日又攻占南苑飞机场。至20日,东北野战军第46军、第45军、第44军占领唐山、军粮城、咸水沽、杨柳青、杨村等地,切断了天津、塘沽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第38、第39、第49军及特种兵部队正由宝坻、汉沽、山海关向平津疾进。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集团全部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封闭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使傅作义集团的“长蛇阵”被切为数段,完成了对其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使其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2月21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第4、第8纵队共9个旅首先向被困于新保安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当日扫清外围据点。22日晨开始攻城,经10小时激战,全歼傅作义嫡系精锐“王牌”第35军军部和2个师以及保安部队共1.6万人,军长郭景云自杀(参见新保安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估计到在攻击新保安之后,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可能向西突围,同时考虑到华北军区第3兵团在兵力上与张家口守军相比不占优势,遂令东北野战军第41军于攻击新保安之前,由南口西进,归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加强对张家口的包围。12月23日拂晓,张家口国民党军果然全力向北突围。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所属第1、第2、第6纵队及东北野战军第41军共11个旅(师),在北岳、内蒙古军区部队配合下,冒风雪严寒,展开堵击和追击,当晚解放张家口。至24日晨,将其压缩在张家口以北不足1公里宽、10公里长的山沟内,人马拥挤,混乱不堪。解放军乘胜猛烈攻击,至24日16时,仅以900人的伤亡,将逃跑的国民党军第11兵团部、第105军等部共7个师(旅)5.4万人歼灭于张家口东北西甸子、朝天洼一带,仅第11兵团司令官孙兰峰率少数骑兵逃脱(参见张家口战役)。
在津、塘方向,中共中央军委原计划先攻塘沽,后打天津。后前线指挥员报告,塘沽东面靠海,其他三面为水渠盐池,不能对敌形成包围,也不便大部队展开。同时判断北平、天津国民党军有突围的可能,因此,建议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12月29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计划,并命令第41军迅速归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全部由平绥铁路沿线东调,协同东北野战军严密包围北平。天津市有200万人口,东距塘沽50公里,西距北平120公里,是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区狭长,有海河经市区流入渤海,国民党军长期设防,工事坚固。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指挥第62军(欠1个师)、第86军等部10个师及非正规军共13万人,附山炮、野炮、榴弹炮60余门,企图凭恃"大天津堡垒化"的防御体系,进行固守。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集中5个军共22个师,连同特种兵总计34万人,附重炮538门、坦克30辆,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兵器夺取天津。1949年1月2日,各攻击部队进至天津周围,至13日基本肃清了外围据点。在此期间,指挥夺取天津的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敦促陈长捷仿效长春的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但陈长捷拒不接受这一解决办法。
东北野战军根据天津国民党军在部署上北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坚固、中部兵力和工事均不很强的情况,以及天津地形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决定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发起天津战役。其部署是:以第38、第39军为西集团,从和平门两侧由西向东实施主要突击;以第44、第45军为东集团,从民权门两侧由东向西实施主要突击;以第46军附第49军第145师,从前后尖山由南向北实施助攻;以第39、第45军各一部及东北野战军司令部警卫团从北面实施佯攻;以第43军第128师为预备队。另以第49军主力位于军粮城,监视塘沽守军。1月14日10时,对天津发起总攻,各部队迅速在东西南三面9个地段突破城防,15日晨东西主攻集团于金汤桥会师,将守军分割成数块。尔后采取击弱留强,先吃肉后啃骨头的战法,经过激烈战斗,至15时攻占这座坚固设防和重点守备的大城市,全歼守军13万余人,俘警备司令官陈长捷,解放天津(参见天津战役)。天津解放后,据守塘沽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余人,于1月17日乘船南逃。东北野战军第49军追歼其后尾3000人,解放塘沽。
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守军相继被歼后,驻北平的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4、第9兵团部及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军和重建的第35、第104军等部,共8个军25个师,连同特种兵和非正规军总计25万人,完全陷于绝境。天津之战后,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北平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为保护文化古迹免遭战争破坏和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决定争取通过谈判和平接管,同时命令部队准备在谈判不成时以战斗方式夺取之。
傅作义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张抗日,并和共产党有过友好往来。虽在内战中执行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但随着国民党军的不断失败,逐步对蒋介石的统治失去信心。平津战役发起后,北平迅速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于1948年12月15日派代表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刘亚楼表示,希望傅作义集团自动放下武器,人民解放军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但傅作义认为尚有实力,可再坚持3个月,观望全国形势的变化,以致谈判未获结果。新保安、张家口解放后,傅作义于1949年1月7日派代表偕同民主同盟北平负责人、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二次谈判。林彪、聂荣臻向其指出:北平、天津、塘沽、归绥各点守军应开出城外,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进行改编;并限天津守军于13日前先行开出城外听候改编。但由于傅作义仍持观望态度,也未能达成协议。1月13日,傅作义派与中共素有交往的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三次谈判。在14日的谈判中,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向其指出:人民解放军已开始攻击天津,故此次谈判不再包括天津;其他各点守军出城后,应一律解放军化,其驻地一律解放区化。在此期间,淮海战役于1月10日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国民党当局败局已定。毛泽东于1月14日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林彪、罗荣桓于1月16日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接受"八项条件",站到人民方面来,不要再拖延;中共北平地下组织通过民主人士及傅系内部开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促进工作。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以恫吓、暗杀、封官许愿等手段极力阻挠和破坏傅作义的和谈行动;蒋介石还派次子蒋纬国携其亲笔信到北平,要傅作义坚守北平或南撤。在此关键时刻,傅作义终于选择了和平道路,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指示,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与傅作义代表进行多次谈判。1月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进至解放军指定的地点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人民热烈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成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争取了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建制部队站到人民方面来,是中共中央战略指导的一大成功。
在平津战役中,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东北局领导两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组织了154万民工和38万辆大车,2万副担架,为人民解放军筑路、修桥、运输物资、转运伤员,并调集了3.1亿斤(1.55亿千克)粮食到前线,有力地保障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胜利。
点评: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包括在战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队)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1万人(其中俘敌232510人、毙伤29790人、投诚8700人、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2:30:25 | 只看该作者

渡江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4月至6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发动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
1948年秋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统治集团,使其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已濒临绝境。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国民党政府总统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分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组织长江防御。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帝国主义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江,自西向东横贯大陆中部,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曹操、拓跋焘等军事统帅均因被阻于此而未能完成统一大业。长江下游江面宽达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杭州-株洲)沿线,组织新的防御。其具体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团指挥第55、第68、第96军防守湖口至铜陵段;以第7"绥靖"区指挥第20、第66、第88军防守铜陵至马鞍山段,第17兵团所属第106军位于泾县、宁国、太平地区为预备队;以第6兵团及首都卫戍总司令部指挥第28、第45、第99军防守南京及其东西地区;以第1"绥靖"区所属第4、第21、第51、第123军防守镇江至江阴段,第54军位于丹阳、武进地区为预备队;以淞沪警备司令部指挥第37、第52、第75军防守苏州至上海间。另以第9编练司令部指挥第73、第74、第85军和第18、第67、第87军共20余个师位于浙赣铁路沿线及浙东地区,担任第二线防御。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团,以27个师担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团位于武汉及其以东至九江地区;以13个师位于长沙、南昌之间地区。
1949年2~3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决定在同南京国民党政府谈判的同时,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一部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8个兵团26个军110万人,准备适时发起渡江战役。为统一指挥,中央军委决定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等5人组成中国共产党渡江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总前委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3月31日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于4月15日在江苏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国民党军,然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彻底摧毁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指挥第20、第26、第34、第35军,第10兵团指挥第23、第28、第29、第31军和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由粟裕、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指挥。其中第34、第35军位于江北全椒、仪征、扬州等地并攻占瓜洲、浦口、浦镇,吸引和牵制南京、镇江地区国民党军;主力6个军由三江营(扬中以北)至张黄港(靖江以东)段实施渡江,成功后向宁沪铁路(南京-上海)挺进,控制该路一段,阻击南京、镇江的国民党军东逃和上海方向的国民党军西援,并向长兴、吴兴方向发展,会同中突击集团切断宁杭公路,封闭南京、镇江地区守军南逃的通路,完成战役合围,尔后协力歼灭被围之敌。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指挥第21、第22、第24军,第9兵团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芜湖以北)至枞阳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沿江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会同东突击集团完成对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国民党军的包围,尔后各个歼灭被围之敌。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为求得中、东两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南京、镇江地区守军,中突击集团过江后统归粟裕、张震指挥。以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指挥第10、第11、第12军,第4兵团指挥第13、第14、第15军,第5兵团指挥第16、第17、第18军及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和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由枞阳至望江段实施渡江,成功后以1个兵团挺进浙赣铁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控制该路一段,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主力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歼灭芜湖守军的任务,并准备参加夺取南京的作战。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掩护第二野战军渡江后,依据情况和中央军委指示实施渡江。4月3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上述计划。为了便于部队就粮和避免过分拥挤,4月17日总前委又决定西突击集团过江后,第3、第5兵团直出浙赣铁路沿线,第4兵团执行东进任务。邓小平、陈毅位于合肥以南的瑶岗,代表总前委统一指挥渡江作战。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形势任务和新区城市政策纪律教育;侦察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工事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筹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筹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训了数千名部队选调的水手;开展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等。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了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了道路。
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根据毛泽东发表的“八项和平条件”开始谈判。为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时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按预定部署发起渡江作战。中突击集团第7、第9兵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并继续迅速东进。国民党军芜湖以西地段的长江防御被人民解放军突破后,汤恩伯于21日到芜湖亲自布置堵击,但已无济于事。当晚,人民解放军由第8、第10兵团组成的东集团,由第3、第4、第5兵团组成的西集团发起强大的渡江作战。东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3、第28、第29军展开于龙稍港(泰兴西南)至张黄港段,在天生港(泰兴以南)等地突破守军防御后,击退其第45、第21、第123军的多次反击,于22日进抵南闸(江阴以南)、百丈镇(申港以西)之线,建立了东西50余公里、南北10余公里的滩头阵地。同时,国民党军江阴炮台守军7000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秘密组织的策动和率领下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江面。第20军由泰兴西北龙窝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扬中。西突击集团也于21日晚在预定地段突破守军江防阵地,控制了宽100余公里、纵深5至10公里的滩头阵地,于22日占领彭泽、东流等地,并解放安庆。中突击集团则继续发展攻势,占领南陵,歼国民党军第88军大部。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停泊在镇江附近江面的英国军舰4艘公然炮击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当即以炮火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后4艘军舰相继逃往上海。为此,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声明,严正申斥了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径,并要求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一切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海、领土、领空,表达了中国人民保卫主权的决心。国民党集团鉴于江防已全线被突破,部队有在沿江一线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围歼的危险,于22日下午仓促部署总退却,芜湖以西的部队向浙赣铁路沿线撤退,芜湖以东、常州以西的部队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东的部队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图在浙赣铁路沿线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人民解放军除组织第二梯队军继续渡江外,主力乘胜向国民党军防御纵深发起追击。23日,东突击集团主力相继解放丹阳、常州、无锡等城,切断了宁沪铁路,争取了国民党海军海防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舰艇25艘在南京以东江面和另一部舰艇23艘在镇江江面起义,另一部舰艇23艘在镇江江面投诚。第34军进占镇江,第35军于23日晚进占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中突击集团一部占领芜湖,主力渡过青弋江,并在湾沧地区歼国民党军第20军大部和第99军一部。西突击集团占领贵池、青阳等地,歼国民党军第8兵团一部。在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同时,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武汉以东以西的黄梅、浠水、汉川等地,有力地牵制了白崇禧集团,保障了第二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翼侧安全。
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后,4月22~23日,总前委依据沿江国民党军全线南撤的情况,迅速调整了进攻部署,令第三野战军除以第8兵团部率第34、第35军担任镇江、南京地区的警备任务,以第10兵团第29军东进占领苏州并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统一指挥下分别沿丹阳、金坛、溧阳及太湖西侧和南陵、宣城、广德之线向长兴、吴兴(今湖州)地区疾进,完成战役合围,歼灭由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同时解除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沿江东进的任务,改为与第3、第5兵团并肩向浙赣铁路沿线挺进,追歼逃敌,控制浙赣铁路,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保障第三野战军作战的翼侧安全,另以第10军担任安庆、芜湖地区的警备任务。
第二、第三野战军接到命令后,不顾疲劳,不待重火器和辎重到达,克服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等困难,向指定地区兼程疾进。4月26日,第9兵团主力通过广德;第10兵团进抵天王寺、宜兴一线,并在溧阳以西、以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第28、第51军各一部。国民党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多路追击下,不敢再沿宁杭公路南逃,改由宜兴以西山区直下郎溪、广德,企图由此突出重围,直趋杭州。27日,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第三野战军主力会师吴兴,将国民党军第4、第28、第45、第51、第66军等5个军8万余人包围于郎溪、广德之间山区,经两天激战,将其8万余人全部歼灭(参见郎广战役)。5月3日,第7兵团占领杭州。第二野战军在皖南游击队的策应下,经屯溪、婺源、乐平等地,于5月4~7日相继占领浙赣铁路沿线的贵溪、上饶、衢县、金华等地,并在追击作战中歼国民党军第68、第88、第106、第73军各一部。其间,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孝感、黄陂,逼近武汉,完成了钳制白崇禧集团的任务。
郎广围歼战后,汤恩伯集团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个军25个师共20余万人退守上海,在蒋介石亲自部署下,企图凭借上海奉富的储备和4000多个永备工事继续顽抗。位于武汉地区的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除以一部兵力迟滞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渡江外,主力准备南撤湘鄂边、湘中、湘鄂西地区组织新的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西进四川的同时,准备撤离武汉。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依据战局的发展情况,决定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主力向浙江东部和南部进军,解放浙江省;第8兵团一部兵力继续担任南京、镇江地区警备,并肃清溃散于苏浙皖边界地区国民党军的任务;第9、第10兵团并指挥第8兵团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战军位于浙赣铁路金华至东乡段休整,策应第三野战军夺取上海,准备对付美、英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进击,视机进占南昌。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提前渡江歼灭武汉、九江等地守军,占领武汉三镇。为求完整地接收中国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区遭受战火破坏,第三野战军决定以第9兵团指挥第20、第27、第30、第31军,第10兵团指挥第26、第28、第29、第33军和炮兵纵队主力分别经由浦东、浦西实施钳形突击,直插吴淞,截断敌军海上退路,迫敌投降。如敌继续顽抗,则对市区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全部守敌。5月12日,上海战役开始。占领昆山、太仓、松江、青浦、川沙等地,至22日,将汤恩伯集团主力压缩到苏州河以北地区。经第三野战军增调第7兵团第23军和第8兵团第25军分别加强第9、第10兵团,两兵团于23日夜向上海守军发起总攻。各攻击部队采取快速勇猛的动作,多路直插市区和宝山、吴淞。为减轻对市区建筑物的破坏,尽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占上海。汤恩伯集团除约5万人经吴淞口登舰逃跑外,15万余人被歼灭。在此期间,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浙东、浙南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宁波、奉化、镇海(今宁波市北部)、温州、临海、黄岩等城市和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一部进占南城和古田、南平、临川、南城等广大地区。另一部为策应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的渡江作战,进至江西省丰城、樟树(今清江)一线,并于22日占领南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于5月14日开始举行汉浔间渡江作战,从武汉至九江间横渡长江。15日,争取了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率2万余人在贺胜桥、金口起义,17日解放军完全占领华中经济中心武汉(参见汉浔间渡江战役)。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点评:渡江战役历时42天,是继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之战后,中国战争史上第四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它是由江河进攻战、陆地追歼战、城市攻坚战三种作战类型融为一体的战略性战役,其战场范围之广,参战兵力之多,阶段转换之快,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解放军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的条件下,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其特点如下:一是在国共两党再度和平谈判,存在着和平渡江和战斗渡江两种可能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工作立足于战斗渡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战斗渡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如敌依托江防顽抗、依托浙赣线顽抗、阻止中东两集团会合等,均预筹对策,因而顺利达成了预定战役目的;三是利用长江在南京、镇江地段江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实施钳形突击,先完成合围,尔后从容歼灭;四是对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预有准备,当3野实施上海战役时,2野集结浙赣线担任战役预备队。战争的实践表明:人民解放军态度坚决,准备充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可能性就减少或消失。五是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438840人,其中俘敌341530人,毙伤22310人,起义34830人,投诚67170人,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武汉等城市及苏南、皖南、浙江全省和江西、湖北、福建3省部分地区,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华南、西南大进军奠定了胜利基础,大大加快了全国的解放进程。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灭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赶出了中国,预示着新中国即将诞生,展示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民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即将取得全国范围内的彻底胜利。渡江战役的辉煌胜利,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总前委英明决策、正确而及时指导的结果,是第二、第三野战军前委正确指挥和广大指战员英勇善战的结果,是党、政、军、民密切配合共同奋斗的结果。渡江战役,以她特有的雄伟气势和丰功伟绩在中国革命史上谱下了光辉的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2:31:19 | 只看该作者

上海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月,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对上海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坚战役。
4月下旬,国民党军长江防线被突破后,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以8个军25个师20万人据守上海市区,及沿浏河、太仓、蓖山、青浦、嘉善和平湖一线地区,企图凭借坚固工事,组织顽抗,掩护其战略撤退,并准备大肆破坏城市,挑起国际事端,促使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其部署是;以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军约20个师,配属坦克、装甲车百辆守备黄浦江以西,置主力于吴淞、月浦、大场地区;以第12、第37军共5个师守备黄浦江以东,置主力于高桥,以确保市区及吴淞口海上通道,另以海军第1军区和驻上海空军协同守备。上海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重要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北之吴淞口位于黄浦江与长江的交汇点,是上海对外海上交通的咽喉;高大建筑多而坚固;市郊地形平坦,村庄稠密,公路河渠纵横。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冶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共中央淮海前线总前委指示,决心集中第9兵团、第10兵团共8个军攻取上海。首先从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断国民党军海上退路,尔后视中共中央华东局接管上海准备工作进行情况,再向市区发起总攻。具体部署是:由第10兵团指挥第26军、第28军、第29军、第33军及特种兵纵队一部,首先以主力攻占吴淞、宝山,封锁黄浦江口,尔后由西北方向与第9兵团会攻市区;第9兵团指挥第20军、第27军、第30军、第31军及特种纵队一部,首先攻占浦东地区,协同第10兵团封锁吴淞口,尔后由东、南、西三面与第10兵团会攻上海市区;并要求尽量歼守军于上海外围,对市区作战力求不使用重武器,以尽量减少城市损失。12日,战役发起,至18日,第9兵团先后攻占松江、南汇、青浦、川沙等地,进抵高桥附近。第10兵团攻占浏河、太仓、嘉定、昆山、南翔等地,与第9兵团形成夹击吴淞口之势。汤恩伯为确保退路,令其所部利用既设阵地,拚力扼守高桥、刘行、月浦。第9、第10兵团对守军阵地构筑缺乏认真调查研究,攻击准备不足,经多次攻击仍未能突破,遭较大伤亡。为迅速解决战斗,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指示,增调第7兵团之第23军和第8兵团之第25军分别配属第9、第10兵团,于23日夜发起总攻。24日,第9兵团攻占浦东市区和虹桥、徐家汇车站,第10兵团直插吴淞、宝山。国民党军一面调兵增强月浦防御,一面向吴淞收缩,准备从海上撤退。解放军各部队采取快速猛攻的动作,多路直插市区。第9兵团攻占上海市区,并争取负责指挥上海国民党军余部的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率部放下武器。第10兵团相继攻占大场、吴淞、宝山、杨行等地。至27日,上海全部被攻占。
点评:此战,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5.3万余人,缴获各种炮1370门,坦克、装甲车119辆,汽车1161辆,舰艇11艘等装备和物资。入城部队严格遵守入城纪律,露宿街头,谢绝馈赠,保护外侨,以实际行动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政治影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扬,上海的解放,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利用上海继续顽抗、抢夺资财及挑起国际事件的阴谋,为继续肃清华东国民党军余部,保卫国防,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2:32:26 | 只看该作者

福州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对福建省福州地区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福州市为福建省会,地处闽江下游、福州平原中央,南枕闽江,东连马尾军港,周围皆山,地势险阻。东、北有陡峻的鼓山、莲花山、笔架山、湖顶山蜿蜒屏卫,西、南为闽江及其分流乌龙江环绕阻隔。
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和皖南、浙西、赣东北等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各一部,乘胜追歼逃敌,在闽浙赣边纵队所属游击队的配合下,于五六月间解放了闽北大部地区和闽东北部分地区。在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蒋介石率其残军一部退踞台湾,妄图以台湾为反攻基地,并尽力保持福建、广东和西南各省,控制东南沿海岛屿,以屏卫台湾和作为反攻的跳板。
国民党军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第6兵团司令官李延年指挥5个军13个师约6万人防守福州地区。朱、李所部系南逃各残部于福州重新拼凑组建的,建制不全,兵员不足,士气低落,一直处于恐慌状态之中。其高级将领对福州弃守不定,直至7月初,蒋介石亲临福州部署后,始增修工事,调整防务,加强正面防御,企图利用福州外围有利地形,阻滞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其部署是:第106军主力(辖2个师)扼守市区;以第96军(辖2个师)和独立第50师担任正面防御,扼守雪峰、双溪、大湖和大、小北岭诸要点;以第25军(辖2个师)和独立第37师为左翼,于闽清至徐家村闽江两岸布防,控制福(州)古(田)公路;以第74军(辖3个师)为右翼,防守罗源、连江、琯头沿海一线,并从台湾调来第201师1个团,增防马尾,保障闽江水道安全;第73军(辖2个师)防守福清及平潭岛,扼控福(州)厦(门)公路要点,保障侧后安全。
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辖3个军)于上海战役结束后奉命进军福建,歼灭闽境国民党残军。兵团根据福建山区作战特点,于苏州、常熟、嘉兴一带就地准备,深入动员教育,整顿充实组织,减轻装备,并派第29军参谋长梁灵光率领先遣队于6月入闽,与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和游击队联系,在他们的配合下,侦察敌情,了解地形,筹集粮草,抢修道路,保障部队开进和作战需要。兵团率3个军15万人和由5000名党政干部、2000多名青年学生组成的华东军区随军南下服务团,于7月2日开始南下,由嘉兴乘火车,于江山、上饶下车,人均负重31公斤徒步开进,冒酷暑翻越海拔千米以上的仙霞岭、武夷山,分别从浦城、崇安入闽。在第二野战军闽北驻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和广大群众的支援下,月底前全部抵达尤溪、南平(第29军)、古田(第31军)、建瓯(兵团部、第28军)集结,并进行山地作战训练。第31军第93师一部于金华下车,从寿宁入闽,7月间解放了寿宁、福安县。
7月15日,兵团于建瓯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研究作战方案。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根据当面敌情判断:福州守军可能先行逐次抵抗,一旦被突破,即向南撤逃,闽南国民党军北援的可能极小。为全歼福州守军,给尔后作战创造条件,决心采取钳形攻击战法,首先断其陆海退路,尔后会歼被围之国民党军。具体部署是:首先以第29军为右路,远程迂回,攻占福厦公路要点和永泰、福清、长乐,断守军陆上逃路;以第31军为左路,迂回攻占丹阳、连江、马尾,控制闽江下游,切断守军海上逃路;以第28军沿古田至福州公路实施正面突击,准备会同左、右两路聚歼福州守军,2个师由闽江北岸进逼福州,1个师沿闽江南岸东进,策应29军行动,防止国民党军南北夹击。达成合围后,28军从西北、31军从东、29军1个师从南向福州进攻。若守军往马尾、长乐撤退,企图由海上外逃,则28军速占福州,继续向东追歼;倘守军越江南撤,则29军坚决阻击,28、31军跟踪追击。7月23日,第三野战军批准了第10兵团首长的计划,并决定第7兵团第21军第63师归31军指挥。夺占宁德、罗源,保障该军侧后安全。
为了战役的胜利,中共福建省委以随军南下干部和当地党政机关组成了闽北支前司令部,负责动员民力和筹集、输送粮草等物资,协助解放军搞好战勤保障工作。闽东、闽中各游击队主动配合解放军侦察分队,深入连江、马尾、永泰、福清等地,勘察地形、道路情况,监视国民党军动向,为战役展开和战斗行动提供了可靠情报。战役方案原定8月8日向战区开进,15日发起战斗。8月4日发现国民党军有收缩迹象,且战役准备已经就绪,经第三野战军批准,遂提前于11日开始攻击。
6日,左、中、右3路分别由古田、建瓯、南平向福州开进。29军从尤溪、南平分两路向东南挺进。军政治委员黄火星、副军长段焕竞决定以先头的第85、第86师攻占福清,担任军预备队的第87师占领琯口以南福厦公路要点和福清西北的天吊山、纱帽山,待攻下福清后再向长乐、尚干进攻。11日发起外围战斗,当日,86师一部奔袭占领了永泰县城。14日,全军进抵一都街、大渡口、永泰地区。15日获悉福州守军有南逃征候,10兵团电令速占福清、长乐、尚干,断敌退路。军即改变部署,令85师单独攻占福清,86师转向长乐、营前攻击,87师沿福厦公路北进,占领尚干。85师当晚攻克宏路后,连夜向福清进攻。以255团由石竹山、浦头攻击城北的玉屏山,得手后从北、东北方向攻城,并派部分兵力插到十排山、火档尾山、里美一线,阻止守军从福(清)海(口)公路东逃;以254团向城西进攻,夺占城南的五马山等高地后,从西、南方向攻城,同时派部分兵力直插钟山、凤凰山,封锁守军水上逃路;以253团主力南下占领渔溪,在方山、山边一线向南构成阻援阵地,防止南面国民党军北援。至16日晨,254团进展顺利,攻占了城南主要高地并逼近城区,一部由水南过河占领了利桥,威胁福海公路;而255团被阻于玉屏山、石井、火档尾山一线,未能切断守军逃路。福清守军因退路受到威胁,遂于玉屏山南侧集结主力向东逃窜。10时许,85师2个团先后突入城内,仅歼灭其掩护部队400余人。师即集中主力尾追逃军,下午与逃军对峙于海口东北、车头以东一线高地,当即以一部兵力向星桥迂回,以阻其继续东窜。由于正面攻击部队和穿插迂回部队进展缓慢,逃军乘隙突围,仅歼其少数掩护兵力。又因追击部队连续作战过度疲劳,当夜追至海口以东的城头就停止了,致使国民党军2000余人从松下渡海逃往吉兆岛和平潭岛。86师由一都街翻越纱帽山向长乐、营前进击,15日抵福清以北的作坊附近;16日沿公路东侧向北发展,21时在洋中歼灭长乐保安团50余人,得知国民党军第318师1个团已从长乐、营前撤往闽江北岸,即迅速前进,于次日凌晨占领长乐、营前。87师从永泰向尚干推进,16日抵达一都街、琯口一带。至此,该军阻绝了福州国民党军南逃的主要通道。
31军于8日从古田向战区开进,12日抵达丹阳西南的朱公、捷坂和汤岭、桃园一带。军长周志坚、政治委员陈华堂决定首先围歼丹阳守军,尔后分路攻占闽江北岸各要点,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逃路。13日晨,93师及91师273团从朱公附近向丹阳南、北两侧迂回,7时许,从四面向丹阳发起攻击,9时许先后攻下丹阳东南的屏封山和西部的坑口,接着又夺占了南部的虎山。由于从东北攻击的部队未及时攻克鼓头山,守军大部从其南侧的东园和上、下周突围,沿鼎乾山东逃。12时,93师占领丹阳镇,仅歼守军一小部。师即派1个加强团追击逃军,次日4时将其包围在丹阳镇东北的新厝后山区,经过5小时攻击,全歼该部,俘国民党军第216师师长谷元怀以下1300余人。丹阳战斗结束后即兵分三路,以93师向连江进攻,以91师和92师276团直插闽江北岸要镇闽安,以92师主力进逼福州北郊的大北岭。91师采取分路楔入、同时攻击的战法,14日夜在游击队引导下,乘月色沿山脊穿插接敌,于15日晨一举夺占了闽安、亭头、龙炳诸要点,控制了10公里江面。随后以273团向下游发展,配合93师行动;以271、272、276团从闽安至彭田一线向马尾攻击。15日11时,以正面佯攻、侧翼突破的战术夺取了马尾北面的286高地,连续5次击退守军的反扑;16日2时许又从西北和东部突破马尾国民党军防御,大部守军遂乘船南逃到南台岛;13时占领马尾及罗星塔。同时,控制闽江下游的炮兵击沉了从台湾来援的运兵船“建国”号,击伤了另外3艘。15日,93师以1个团沿公路向连江攻击,主力从东侧的浦口过鳌江,迂回侧后截断连江守军退路。由于守军大部已撤往南部山区和长门、琯头一带,遂于16日晨占领连江城。该师立即分路向南追击,17时扫清了城南山区守军。继向长门、琯头进攻,20时许攻占该两地。这次战斗共俘国民党军2300余人。国民党军74军军部率2000余人逃往琅岐岛(17日解放军上岛,该部已逃往平潭岛)。16日夜,大北岭、宦溪一带守军南撤,92师主力随即逼近福州北郊;91师一部也由马尾向福州推进。归31军指挥的63师,于11日攻占三都岛,13时晚从飞鸾登陆,逼近罗源城,15日晨被围的国民党军副团长以下1000余人缴械投降。
28军于7日由建瓯向东南运动,14日抵达攻击位置。军长朱绍清、政治委员陈美藻决定以第82、第83师首歼雪峰、双溪、大湖守军,再分别向小北岭和白沙、徐家村进攻,从北郊和西郊进逼市区;以第84师歼灭闽清守军,继而沿闽江南岸,直取南屿,再视情或渡乌龙江攻仓前山,或追歼撤逃之国民党军,配合29军行动。84师于14日攻占祥溪口,歼灭守军120余人;15日攻克大、小箬和闽清县城,守军东窜;16日沿江追击,抵达南岸的溪口。82师于14日10时开始向下局进攻。15日占领大湖、箬洋,守军已南逃,即向江洋店方向追歼,当晚进至小北岭以北地区,16日向小北岭发起攻击。进攻猪蹄岭(524.4高地)的连队正面攻击受阻,伤亡较大,后改以正面压制、侧后突破的战法,遂一举占领该高地。12时,82师全部攻占笔架山至前洋一线阵地,18时占领小北岭,歼灭国民党军1个营。当晚攻占北郊的新店、猫头山一带。83师于14日18时占领大坪、洋下、双溪各点,于大坪截歼大湖逃敌300余人。15日雪峰守军已撤逃,遂向白沙、江洋店追击,在白沙与逃军1个团接触,逃军又东窜,追至横屿时歼其尾部1个连,当晚与国民党军对峙于徐家村附近。16日从关源里向徐家村进攻,由于迂回部队轻敌,一度受挫被阻,18时占领徐家村,毙俘守军100余人,继而进逼中房,又与国民党军形成对峙。
至此,人民解放军对切断了福州守军海、陆退路,完成了包围,并从西、北、东三面逼近市区。与此同时,配合第10兵团作战的第21军第63师解放了三都、罗源等地。16日晚,朱绍良、李延年等乘飞机逃跑,被围的国民党军也连夜从南台的北峡兜、湾边、洪塘等处抢渡乌龙江南逃。17日5时至6时,82师和92师从北、83从西、91师从东先后突入市区,并向南追歼。82师追至台江万寿桥(解放大桥)遭到国民党军阻击,245团3营副营长魏景利在敌火下带头奋勇冲击,壮烈牺牲。指战员们喊着“为副营长报仇”的口号,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夺取了大桥,占领了仓前山。7时许全市解放。各部随即分头向江边追击,下午攻下高盖山及其以东高地,全歼国民党军掩护部队2000余人。同日,国民党军318师副师长赖惕安率1个团于东郊的横屿向解放军投诚。
在解放福州市的同时,处于乌龙江南岸的29军和84师即开始追击、堵截、围歼越江南逃的国民党军。84师17日9时追击从洪塘过江到浦口的96军残部,22时抵达南屿附近,俘其500余人。18日继续向永泰追击。20日,250团以三倍于敌的速度翻越了台口西北的双峰山,截歼逃军1200余人。21日,251团经过36小时连续行军,迂回包围了窜至永泰西北的大洋地区的国民党军,随后250团和252团一部赶到,经过围攻,迫使国民党军96军副军长黄振涛以下1000余人放下武器。至此,向永泰方向逃窜的国民党军,除96军军长于兆龙率一部逃往漳州、厦门外,其余4000余人全部被歼。29军获悉从北峡兜过江之国民党军17日晨抵尚干后,即令85师于东张、宏路、作坊一线堵截,防其南窜;令87师由琯口向北进击;令86师主力由长乐向西机动,越青圃岭配合87师围歼逃敌。17日上午,87师以259团沿公路向尚干突击,以260团主力从东侧穿插青圃,截断国民党军东窜之路,16时进至宏屿与国民党军遭遇,2个团协同战斗2小时,歼其1000余人,24时占领尚干,逃军已窜往大义东南、茶园、十三亩和西南的初婆洋山区。18日,担任作坊一带堵截任务的85师254团,将由十三亩东窜的国民党军围堵于金翅山、黄晶岭、桃阳山区,经过政治瓦解,福州绥署、6兵团部、25军、独立第50师等4700余人于18时被迫投降。同日,86师也于青圃岭以南搜歼逃军500余人。20日,87师于琯口以东五子岩附近迫使国民党军1个营投降;86师在玉田、赤屿两侧先后搜歼残余国民党军1000余人;国民党军216师副师长率100余人于长乐鹤上投降。22日,85师与87师各一部,将从初婆洋南窜之国民党军包围在一都街西北的垱田、厝洋坑附近,当晚被围逃军一部西窜,余部1000余人就歼。23日,西窜之国民党军400余人被歼,25军军长陈士章化装潜逃。
点评:此战自8月11日开始,至23日结束,历时13天,在中共地方组织和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39400人,其中俘敌30160人,毙伤2050人,投诚3190人,其他4000人,俘其6兵团正副参谋长何同棠、陈腾骧、陈盘庚和25军副军长李以劻、96军副军长黄振涛等将级军官17名,自己伤亡1700多人,解放了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和宁德、罗源、连江、长乐、福清、永泰、林森、闽清、莆田等9座县城及著名军港马尾,为解放福建全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2:33:16 | 只看该作者

漳厦金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至10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在福建省南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国民党军在福州失守后(参见福州战役),以福建省政府主席兼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汤恩伯兼任厦门分署主任,进驻厦门,统一指挥第8、第22、第12兵团,在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组织防御。其中配置在闽南地区的有2个兵团、13个师约7万人,以第8兵团68军的3个师和96军残部等合编的2个师,布防于漳州、南靖、长泰、同安地区,拱卫厦门、金门;以第8兵团部率所属55军3个师和第22兵团5军1个师防守厦门岛;以第22兵团部率所属25军2个师、5军1个师和从台湾调来的201师(欠一个团)驻守大金门、小金门、大嶝、小嶝诸岛,企图保住其在华东大陆的最后一个立足点,若闽南大陆失守,则凭险固守厦门、金门诸岛,屏卫台湾,待机反攻大陆。为实现这一企图,国民党军加紧在厦门、金门扩建工事,并派飞机、军舰封锁海面,力图形成立体防御。
福州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第10兵团第29军87师和闽中游击队,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解放了闽中地区的莆田、仙游、惠安、泉州、青阳(今晋江)、安海、莲河、南安、安溪等地;第28军主力于9月中旬攻占了平潭岛,第29军85、86师各1个团先后攻占湄洲、南日等岛,为向闽南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歼灭退踞闽南的国民党残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决心首先歼灭漳州地区国民党军,夺取闽南大陆,占领进攻金、厦的有利阵地,尔后攻取厦门、金门两岛。其部署是:以第31军攻占漳州,以第29军主力攻占厦门以北的澳头、集美等地,尔后以第31军、第29军主力攻取厦门,以第28军、第29军各一部攻取金门。第三野战军批准兵团决心和部署后,第31军和第29军主力于9月10日前后进至安溪、泉州一带集结,稍作准备,即于19日从左右两翼同时发起进攻。
9月初,第10兵团主力开始由福州地区南下,19日发起漳厦金战役。右翼第31军第一梯队2个师,分别指向同安、漳州。93师277、278团从南安开进,于19日上午攻占同安,全歼守军,并击溃从马巷来援的保安团第3团,歼灭国民党军2000余人;279团沿同安至漳州公路直插角尾,主力向西追歼逃军,一部强渡九龙江北溪,夺占江东桥,切断厦门与漳州的水路交通。92师自安溪南下,分3路合击漳州。左路276团于19日6时攻占长泰城,随即向漳州疾进。中路274团经岩溪、潭口,直逼漳州芝山。右路275团迅速迂回至南靖城北之月岭,南靖守军闻讯而逃。该团2营追歼逃军,抢占了漳州通住漳浦的大桥;主力沿南靖通往漳州的公路挺进,18时进抵漳州北郊,获悉漳州守军正往东撤逃,即果断地向漳州发起进攻,击溃其掩护部队。突入城内后,得知守军大部刚通过新大桥向东南逃窜,即令3营冲过大桥,沿漳州至石码的公路追击。274团随后也突入市区,漳州遂告解放。由漳州弃城东逃的国民党军68军军部及所属81师拥集石码镇,仓促组织防御,等船逃往厦门。20日2时,275团3营赶到,突然发起攻击,歼其一部。68军参谋长张星伯被迫率部投降。
接着,第31军各师乘胜追歼国民党军残部,夺占厦门西南大陆沿海各要点。93师越过九龙江,沿南岸向东追击,至22日19时,先后攻占海澄、浮宫、港尾、屿仔尾、镇海等地,歼灭国民党军近5000人。之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军1个团在海、空军掩护下,从海上向屿仔尾的反扑,于24日晚重占屿仔尾炮台。91师在93师之后跟进,19日晚抵达灌口、角尾后,转向东南,进攻嵩屿半岛。嵩屿三面环水,与厦门市区仅一水之隔,国民党军于此构筑了坚固的围寨式防御阵地,由55军1个营防守,并有舰炮火力支援。20日晚,272团攻击嵩屿的烧山,由于没有很好侦察,仓促进攻,伤亡很大,被迫撤出战斗。91师总结经验教训后,重新组织战斗,将全师火炮组成三个炮群支援步兵战斗和打击国民党军舰艇。24日16时,272、273团第一梯队分别在石仓南北向围寨式阵地发起进攻,遭到守军顽强抵抗,再次受挫。这两个团第一梯队重新选择突破口,在第二梯队协同下,于23时40分突破其阵地,至翌日3时,守军一部被歼,大部逃往厦门。
左翼第29军以86、85师各1个团为第1梯队,分别向厦门以北的澳头、集美一带发起进攻。86师前指率256团于19日晨占领马巷,继而向南推进。其先头侦察分队(军侦察营1个连、师侦察连1个排)进至新店时,得知刘五店国民党军正在撤退,当即转向西南截击。15时30分,侦察分队向刘五店发起攻击。守军余部1个连退缩街巷抵抗,17时被压缩到当地一学校内,缴械投降。256团主力南攻澳头,于22时发起战斗,至20日拂晓,全歼守军2个营又1个工兵连。85师253团则经同安向集美挺进,于21日2时向集美镇发起进攻。国民党军利用集美北面连绵的高地和镇内的建筑群,构成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以1个团兵力防守。253团为了保护学村建筑群,只用步兵轻武器同国民党军作战。经两昼夜艰苦战斗,于23日拂晓前扫清了集美外围国民党军。当日15时向镇内攻击时,守军已逃往厦门,该团遂进占集美。
战斗在闽西南的闽粤赣边游击纵队,积极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作战,在9月30日前,相继解放了平和、漳浦、云霄等县城。
第10兵团在完成第一阶段作战任务中,歼灭了守军1.5万人,解放了闽南大陆,形成了对金门、厦门国民党军三面包围的态势。
9月26日,兵团在泉州召开作战会议,确定同时攻取厦门、金门的作战方案。10月4日,兵团下达作战预令:以第31军3个师、第29军2个师,共5个师进攻厦门;以第28军1个加强师并指挥第29军2个团,共2个师进攻金门。各部立即进至南安、同安、石码等沿海一带,开始进行渡海作战准备。各军在中共厦门地下工委、中共厦门大学地下组织和龙溪、晋江两地区许多中学的协助下,于石码、同安、南安、晋江沿海一带征集了木船630余条、船工1600余人,并制作了大量简便救生漂浮器材。广大指战员冒着国民党军飞机、火炮的袭击,不顾晕船呕吐,夜以继日苦练战术技术,很快掌握了渡海作战的基本要领。为了掌握敌情,各部组织了隔海观察,有的部队还实施越海侦察。10月12日夜,92师侦察队副班长胡维志、战士张文升随同本队副队长驾船到厦门神山、寨上一带侦察。当胡、张摸清了几个主要登陆地段的地形和敌情,赶回会合点时,因超过约定时间,船已返航。他们顽强地与风浪搏斗了近7个小时,泅渡4000余米,带回了重要情报。第31军颁发嘉奖令,授予胡维志、张文升以“越海侦察英雄”称号。此外,中共厦门地下工委和人民群众也提供了厦门守军的详细情报,为战斗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10月9日夜,第28军84师251团2营和第29军87师259团发起攻占金门北面大嶝岛的战斗,至10日晚,全歼守军,夺占该岛。11日夜,251团乘胜攻占小嶝岛。15日,第28军82师245团攻占角屿岛。
第三野战军于10月11日电复10兵团:为防敌逃跑,最好同时攻打厦门、金门,但从敌我双方实际情况考虑,以5个师攻打厦门有把握,同时以2个师攻打金门是否有把握?如条件成熟可以同时发起进攻。否则以一部兵力箝制金门,首先攻打厦门,比较稳妥。究竟怎么打,由你们依实际情况自行决定。10兵团根据这一指示,和第28军进攻金门的船只不足的情况,遂决定改变方案,先取厦门,后取金门,并定于10月15日发起解放厦门的战斗。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军港和商埠,面积128平方公里。该岛西、南、北三面被大陆环抱,东与金门隔海相望。西岸、北岸距大陆较近,大部岸滩尚可登陆,近岸为起伏不大的丘陵,便于发展进攻;东岸、南岸滩窄水深,虽便于登陆,但受金门炮火控制,而且东南沿岸多山,不便于抢占登陆场;与厦门市区一水之隔的鼓浪屿,岛小岸陡,易守难攻,是厦门西南的屏障。国民党军以北半岛为防御重点,将齐装满员的74师配置在西北部的东渡至钟宅一带;181师布防于东北部的坂美至何厝一线;以29师和要塞守备总队防守鼓浪屿和厦门市区;以166师和68军残部位于东南部之石胃头、胡里地区。岛的沿岸筑在以永备工事为骨干的,与野战工事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阵地,并有大口径火炮、坦克和海空军火力支援,构成了环形立体防御体系。为给退守厦门的国民党军打气,蒋介石于10月8日率国民党军政要员多人抵厦门巡视,汤恩伯等人吹嘘厦门防御“固若金汤”。
10月13日,第10兵团根据当面敌情作出进攻部署:以第31军在鼓浪屿至石湖山地段登陆突破,以第29军主力在石湖山东侧至五通地段突击上陆,首歼北半岛和鼓浪屿之敌,尔后南北夹击歼灭南半岛之敌;以第28军1个师又1个团位于莲河、□江一带,监视并以少量炮火牵制金门之国民党军,如金门国民党军增援厦门或撤退,则立即对金门发起攻击。
第31军军长周志坚、政治委员陈华堂决定:以91师并加强277团攻占鼓浪屿,分两路从西部和西南突出部登陆突破,得手后继向厦门市区攻击;以92师在厦门之西北之石湖山至寨上地段突击上陆,会同第29军主力攻占北半岛,尔后向南半岛进攻;以93师279团为军预备队,278团守备岛美地区,保障侧翼安全。
15日15时40分,91师首先对鼓浪屿实施炮火准备。18时开始,第一梯队271、277团各2个营,分别从海沧和海澄沙坛起航。不久,东北风大作,船队逆风搏浪,大部船只被风浪冲散,有的断桅破帆,有的被吹回原岸,只有少数船只到达登陆地段。驶近岸边的船只又遭国民党军猛烈炮火的拦阻射击,伤亡严重。船工和战士们不顾性命安危,奋勇直前。带着全家3条船和5口人参战的船工张锦娘,不顾丈夫和小儿子中弹倒下,接过船舵,并鼓励战士们奋力划船,冲向岸滩。21时30分以后,零星船只抵滩登陆,由于滩头地堡机枪疯狂扫射,个别小分队突入前沿阵地后,终因援绝弹尽,大部牺牲,个别被俘。271团团长王兴芳冒着弹雨指挥抵滩船只抢滩,不幸中弹牺牲。91师炮2连指导员赵世堂所在船中弹,2门火炮坠海,他带领10名战士强行登陆,突入前沿阵地,直抵日光岩西侧制高点,最后仅剩下他一个人,仍然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23时以后,91师组织第2梯队3个营起航,因风浪太大,未能成功。16日12时,第31军命令91师暂停攻击,总结经验教训,准备再战。强攻鼓浪屿虽然失利,但却牵制了厦门岛腰部的国民党军机动部队,为在北半岛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15日19时,92师第一梯队3个营由鳌冠、郭厝起航,向石湖山、寨上偷渡。20时许,先头部队抵滩时正逢退潮,船只在距岸近千米的泥滩上搁浅。守军发现后在探照灯照射下对船队进行射击。登陆部队随即转入强攻,指战员在深陷至膝的泥滩上跋涉,伤亡较大。274团8连3排8班副班长崔金安,带领全排仅剩下的12名战士首先在石湖山西南突出部上陆,占领了40米交通壕,在4小时内5次击退守军的反扑,并攻占了山腰一个地堡,最后在兄弟连队策应下占领了山头阵地。战后,该排被第31军授予“厦门登陆先锋排”称号。16日3时许,274团1营在寨上突出部登陆突破,该团2营一部也在寨上薛厝之间登陆成功。至16日晨,92师突破石湖山、寨上一线,占领前沿阵地。
第29军政治委员黄火星、副军长段焕竞决定:以85师分两路从高崎两侧之棣寮、神山登陆突破,以86师由钟宅、壕口之间突击上陆,抢占巩固登陆场后,首先肃清北半岛之敌,尔后向东南发展进攻;以87师259团为军预备队。
85师第一梯队2个团在集美东北海湾登船集结。255团1、2营于15日20时起渡,20时40分于神山下抵滩,下船后冒着敌火越过800米泥滩,强行登陆,22时攻占神山、继克殿前,策应右邻92师登陆。随后起航的3营因遭守军射击,搁浅于高崎西侧海滩,就地强行登陆,22时攻占埔仔,随后又克坑园山。7连4班长邵元林于船只搁浅时带领全班跳下船,在深没及膝的泥滩中冲在最前面,首先攻下1个碉堡,打垮了守军1个排的反扑,为全营打开了突破口;在尔后的战斗中英勇顽强,战绩显著。战后,邵元林被授予“海岛作战乙等英雄”称号,4班也被授予“海岛作战模范班”称号。254团于20时45分起渡,21时许在敌火下于后莲尾、胡莲一线海滩登陆。上陆后,在炮火掩护下,连克多道障碍,击溃守军3次反击,至22时30分,攻占了后莲尾、尤厝、陈厝、王厝一带。继向纵深和两侧发展,于16日7时攻克被国民党军吹嘘为“海上堡垒”的高崎,全歼高崎、坑园山、陈厝守军。该团7连攀登10米高的陡壁,一举夺占高崎机场,天亮后,击退了数倍于已的国民党军的反击,迫使其丢下1架运输机和几辆被炸坏的坦克逃走。
86师第一梯队256团(加强257团2营)由刘五店、澳头起航。1、3营和团指挥所于19时50分抵达预定岸滩,遭到守军火力急袭,在师炮火掩护下,经过多次突击,始于下马、钟宅间登陆突破。上陆后,1营向钟宅进攻,3营向下马、墩上进攻。1营俘虏了错把解放军当作“自已人”的国民党军1个排,占领钟宅村。天亮后,守军2个营在坦克引导下进行反击,1营被迫退出钟宅。后在第二梯队的配合下,又夺回了钟宅。3营发展较顺利,于16日6时前攻占了下马、墩上、岭下一带。另2个营因受大风大浪影响,未能按指定的登陆点上陆。257团2营被冲到草鞋屿搁浅。256团2营则被冲散到五通道一带上陆。其中一部于坂美附近抵滩,上陆后遭到守军火力夹击,伤亡很大。5连连长张胜标率领仅存的5个班占领了一小块滩头阵地,在敌众我寡、三面受敌的险恶情况下英勇作战,击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坚守到敌人撤退,起了牵制守军兵力、策应团主力登陆突破的作用。战后,张胜标被评为一等功臣。
至16日中午,第31军攻占湖里、塘边,第29军攻占园山、枋湖,基本控制了北半岛,巩固、扩大了登陆场,后续部队源源上陆。汤恩伯和8兵团司令官刘汝明收罗残部和调动机动部队向北反击,于岛的腰部松柏山、园山、薛岭山先后被击溃。国民党军遂动摇了固守厦门的决心,其余部开始向东南岸之黄厝、曾厝垵一带撤退,准备下海逃走。
14时许,10兵团首长查明情况后即令各部大胆穿插分割,追歼逃军。第29军主力分路直插云顶岩、自来水厂、厦大和石胃头、黄厝、曾厝垵,当晚至次晨于文灶、南普陀、黄厝歼灭国民党军各一部。92师向市区挺进,并向东追击,于碧云寺西街口、胡里山附近各歼逃军3000余人。91师一部从市区南部登陆,策应92师行动,272团2营于鼓浪屿西北端登陆,准备逃窜的国民党军1400余人投降,该岛解放。至17日11时,逃至塔头、白石炮台附近的国民党军被歼,厦门全岛解放。国民党守军除高级将领及166师大部逃往金门外,其余2.7万人全部就歼。
大、小金门位于厦门以东海域,距厦门岛仅1.8海里。大金门东西大、中间小,形似哑铃,面积124平方公里。东半岛多山,北太武山可俯瞰全岛;西半岛多丘陵,金门城位于西岸中部。小金门隔水道与西半岛对峙,火力可互相支援。厦门国民党军被歼后,汤恩伯急从潮汕地区调兵增防金山,使兵力增至4万余人。其部署:以第5军率200师守备小金门;以第25军45师防守西半岛北部,201师位于金门城附近担任机动;以40师及刚抵金增防的第12兵团18军11师驻守东半岛;18军主力位于料罗湾附近地区。大金门除原有要塞炮兵工事外,仅于北岸古宁头及官澳等便于登陆地段,构筑野战工事和少数永久性工事,纵深工事薄弱。
厦门解放后,第10兵团主要领导人的精力主要用于城市接管,把攻打金门指挥责任交给了第28军前指。鉴于第28军主力及第29军1个团早于9月下旬进抵石井、莲河地区进行攻金准备,并已搜集到可运载3个团的民船,10兵团首长预计,第1波运送3个主力团上岛,船只当夜返回,第2波再运送2个团上岛,乘敌12兵团主力未到或到后立足未稳发起攻击,可完成预定任务。于是决定由第28军副军长肖锋统一指挥所属4个团及第29军3个团攻取金门岛,并定于10月24日夜发起战斗。肖锋根据兵团首长指示,决心以82、84、85师各1个团又1个营为登陆第一梯队,由82师统一指挥,在古宁头、官澳地段登陆突破,首歼大金门西半岛之敌,尔后会同后续梯队歼灭东半岛之敌;以82师主力和第29军85、87师各一个团为第2梯队,由军前指指挥。命令下达后,立即将临时征集到的船只配给第一梯队团,进行战斗编组。因时间仓促,既未组织演练,又未组织协同,船工与部队互不熟悉。而且船只不足,各团均有1、2个连队无船,等待续运。
10月24日20时,244、253团分别自莲河、澳头东北港湾起渡,先向大嶝岛方向航行,与在该岛起渡的251团在海面会合(参见金门战斗)。24时,3个团的船队由大嶝岛海面向大金门开进后,队形即逐渐紊乱,通信联络也不畅通,82师指挥所又未随船跟进,各团即自行航渡。抵滩时适逢落潮,船只搁浅,又遭守军炮火猛烈拦阻,有的部队伤亡较大。25日2时,各团在约10公里正面上开始登陆突破。左翼244团在腰部北岸的琼林、兰厝间登陆,俘守军100余人,夺占了10余个碉堡;中路251团先头营在岛西北的安岐、林厝间顺利上陆,但其后续部队遭到守军炮火袭击,伤亡三分之一,右翼253团在岛西北端的古宁头、林厝间登陆后,于拂晓前攻占古宁头。各团登陆后均未组织船只返航接运第二梯队。登陆部队除253团3营巩固了古宁头登陆场外,其余部队在既未巩固登陆场,又未恢复建制的情况下,即按既定的作战方向,各自分散作战,向纵深猛插,于拂晓前攻占了西山、观音亭山、湖尾、湖南高地、安岐、埔头一带,给国民党军以严重杀伤。
25日晨,守军201、45师及18、19军各一部在坦克、炮兵的配合下,对登陆部队实施全线反击。8时许又出动海军反复轰击滩头的船只和厦门至围头沿岸的解放军炮兵阵地及船只。各登陆部队英勇抗击,战斗十分剧烈。244团团长邢永生身负重伤,仍带领部队顽强抵抗。至12时弹药耗尽,该团人员大部牺牲。251团主力激战至15时,仅剩下10余人,最后突围至古宁头与253团会合。251团副团长冯绍堂率领2个班坚守林厝的几个碉堡,苦战9个小时,打垮国民党军7次冲击,随后也突围至古宁头。坚守在古宁头的253团与兄弟部队余部,连续多次击退国民党军的反扑。国民党军在埔头、林厝、古宁头一带均遭到解放军重大杀伤,其19军14师42团团长被击毙。黄昏后,国民党军撤至湖南高地一带休整。
由于运送第一梯队的船只全部被毁,第二梯队无法航渡增援,登岛部队孤立无援。10兵团急令各部集中所有船只,运送后续部队前往增援。25日夜,246团1营6个排和87师259团2个连同时起航赴援,因风浪太大,仅有10个排登陆成功。增援部队与坚守古宁头的部队会合后,即向国民党军实施反击,因兵少力薄,未能奏效。26日拂晓,国民党军又在坦克、火炮和飞机配合下向古宁头进攻。解放军登陆部队与其激战终日,至22时,剩下的少数指战员利用夜幕向北突围,到海边寻找船只未获,遂转移到东南山区。27日下午,他们在双乳山附近隐蔽时被国民党军发觉,又继续转移。28日下午在沙头附近被国民党军包围,246团团长孙玉秀负伤后自尽,其余被俘。登陆金门的解放军在兵少力薄、后援不继的情况下,临危不惧,顽强战斗三昼夜,共毙伤国民党军约9000人。
点评:此战自9月19日发起,至10月27日结束,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近5万人,解放了闽南大陆和厦门、大嶝、小嶝诸岛,初步取得了渡海作战的经验,为巩固东南沿海海防,建设新福建创造了条件。进攻金门的战斗,由于高级指挥员轻敌麻痹,战斗任务尚未完成就转移工作重心,且在准备还不充分,组织指挥不严密的情况下,仓促发起战斗,致使两批登陆部队3个多团共9086人(内船工、民夫等350人),大部牺牲,一部被俘。这次战斗失利,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大损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5 05:27 , Processed in 0.0947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