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誓要击沉中国航母 逼北京放弃钓鱼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07:5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翼,台湾国际关系学者,东亚统合研究基金会执行长。

  日本认为航母是中国海军力量的象徵,击沉航母等于打败中国海军,从而迫使中国放弃钓岛。

  近日来中日钓鱼台争端急速升温,日本《产经新闻》在不久前刊出日本防卫省的「中日钓鱼台海战」计划,一旦中日之间因钓鱼台主权爆发战争,日本的「八八舰队」会联合美国海空军打击中国航母「辽宁舰」及其他海军大型战舰所组成的舰队。打算猎杀中国的航母,一举将其击沉,让中国再次尝到「甲午海战」的败绩,迫使中国「收手」。

  日本似乎对于刚部署的中国航母特别关注,因为日本认为航母已成为中国海军力量的象徵,许多作战推演和媒体的战争模拟都把中国的航母作为「头号打击对象」,击沉中国的航母好像就等于打败了中国海军,所以日本设想的中美日大战最关键的一场战役就是「中国航母的猎杀」。

  日本自卫队拥有先进的装备、优良的素质与严格的训练,同时融入了许多美军先进的军事思想及实战经验,配合日本强大的工业力量,实力真的不可轻视。所以日本深信,在美国的支援下,可一举击溃中国的海空军。

  解放军北海舰队与东海舰队组成的核心都是些远洋作战舰艇,如果将这些远洋作战战舰及潜艇部署在第一岛链内,仅能活动于平均水深一百公尺的大陆棚架海域内,好比「龙困浅潭」。

  掌控日本海上生命线

  倘若解放军想要破解此一「魔咒」,应该考虑打破传统建制,调整兵力部署,配置适合于「濒海作战」的舰艇于东海。而将远洋作战舰艇移防到华南地区的「海军基地群」,面对开阔的南中国海,配合陆基航空兵,编成几个战力强大的特遣舰队,对南海作扇形的「战略辐射」,形成对日本海军不对称的优势,通过巴士海峡进出西太平洋,藉以有效掌控日本通往印度洋的「海上生命线」。

  驻守在华中到华北沿海的解放军海空军主力,都在具有相对优势的美日海空军打击范围之内,如能善用国防纵深的优势,分散部署海空军的主战兵力,可以避免美军电战机搭配隐形战机可能发动的「奇袭」。

  打鸟就要先打鸟巢

  「缺乏纵深」是日本国防最大的罩门,中国应该清楚告诉美国,即使有了美日安保的保护,假如是日本先主动挑起争端,中国必定会给予重重的打击。如果美国想要干预,中国也不会有所顾忌,坚决奉陪到底,这样美日才会有所顾忌。

  「打鸟就要先打鸟巢」,中国精于「导弹打航母」的作战机制,用导弹打机场、港口、油库、弹药库、交通枢纽、电力输配、工业基地,对这些目标的破坏是十分给力的。用来对付日本,可以摧毁停在机堡内的战机、停泊在港区的舰艇或是巡航在海上的日本「八八舰队」。

  中日钓鱼台争端急速升温,估计解放军应已快速移转部署在台海对岸超过千枚的导弹及远程精准打击武器,机动分散部署于从华中到华北邻近日本的地区。目前日本所有的海空军基地都在解放军东风—十五、东风—十六及长剑—十巡航导弹的有效打击范围。

  目前中国的导弹打击绝对有能力穿透美日反导防空系统,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先发制人,利用导弹进行「超饱和攻击」(Supersaturated At- tacks),可在极短的时间内瘫痪日本海空军。所以估计解放军是具有相当强劲的打击能力与「敢打必胜」的决心。

  中国可以每天公布日本海空军基地军事部署以及调动的「商业卫星图像」,并配合低轨道卫星、平流层无人载具以及滞空无人侦察机,对日本进行全天候、全覆盖、全时段的监测。

  这种攻势作战部署和军事情资的「实时」揭露将会造成日本巨大的军事压力,难怪解放军的将领扬言可在三十分钟内「搞定」日本的海空军,想必是有相当把握与准备,日本应该了解发球权已经不在它的手中。

  日本当然了解,美国是个服膺「强权就是真理」的现实主义者,真正会信守对盟邦承诺的实不多见。如果日本右翼分子依然沉醉于当年「大日本帝国」辉煌的过往云烟,妄图靠美国撑腰来打败中国,称霸亚洲,实在是大不智,也没啥出息。

  本文的分析也许可以让美国重新评估「操弄代理人,为东亚人设计的这场战争」把「美国变成中国的敌人」,会为美国带来多少利益,会有几分胜算,又会有多大的风险与损失,值得华府的决策当局三

                             亚洲周刊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9 20:11 , Processed in 0.0623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