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5|回复: 0

芦鹤:美國南加州華人簡史及參政概述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1 09: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victoria 于 2013-1-2 09:54 编辑

序:

几年前写的东西,希望对万维上的朋友能有所帮助,关键之点是要知道自己的根,知道自己为什么能来美国、如何更好的在美国发展。因为是几年前写的东西,一些数据可能过时,敬请各位谅解为盼。另外,本人长期生活在南加州,因此,此文的题目为“美國南加州華人簡史及參政概述”。我也有点小要求,如果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万维博友芦鹤。


第一章 南加華裔移民概要

一  概述

華裔移民美國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這已經成為共識。馬裡蘭大學在2009年公佈的『美国华裔状况』研究報告中,認為新的研究显示,華人進入美國的最早時間是在1785年。那一年,3名中國海員乘“帕拉斯號”(PALLAS) 海船,抵達了馬裏蘭州的巴爾的摩。不過,研究報告作者、同時也是馬裏蘭大學亞裔美國研究計劃負責人的施納嘎瓦表示,中國人到達美國的時間可能還要久遠。他說,“我要強調的一個多樣性是,在美國的中國人可以追溯10代人,有的中國人早在1700就到達了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加利福尼亞南部一帶。1840年代移居美國的中國人,到現在也已經是第七代和第八代了。”  

華裔移民到南加州的歷史,也應該接近150年。華裔作家鄧瑞冰在2006年7月介紹早期華工在加州修鐵路的照片時曾說過,洛杉磯最早的華人,是1856年從舊金山南下洛杉磯的3華裔,從此開啟了南加州的華人移民史。

根據華美博物館顧問陳燦培的記載,1870年人口調查記錄, 洛杉磯當時人口有5728人, 其中172名是華人。那時,洛杉磯的華人聚集在當時洛市的黑人巷( Calle de los Negros),也就是現在 Los Angeles 街的一部份。1871年,這個”原始華埠” 因發生械鬥誤殺一白人,導致500白人到此放火搶劫,亂殺華人,結果是19為華人被無緣無故殺死;1987年,”原始華埠”又被縱火,一切蕩然無存,因此華人遷到現在的聯合總車站(Union Station)處居住,這就是 “老華埠”。

1933至1938年, 政府修建火車站, 老華埠奉命拆遷, 華人遂到處覓地遷移。 1938年,司徒元發與 Herbert Lapham為首的大中華實業公司, 興建了現在位於北百老匯街(North Broadway)900號地段和曉街(North Hill)間的 ”新華埠”, 也就是今日的 “中山廣場”,由此發展到現在的華埠。洛杉磯華埠也就是老僑所說的羅省華埠,應該是南加地區華裔移民的發祥地,也是南加華裔移民史的源頭。透過羅省華裔移民史,可見南加華裔移民擁有今天這樣的發展和地位,實屬不易。這段歷史是應該被牢記的。

在南加州地區的凡圖拉縣(Ventura)縣,也有華裔先民早期生活過的歷史遺跡,華人抵達凡圖拉的時間應該是在1782年到1866間,由此也印證,華裔移民在南加地區的歷史,早已超過百年。

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美國的亞裔人口為1470萬人,其中華裔是亞裔族群中人數最多的族裔,有380萬人。回顧華裔移民的歷史,看到現在華裔社區的繁榮,很多人會有感慨。一般認為,美國移民和留學生政策的變動,以及台灣和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是美國華裔移民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對於南加州而言,華裔的增加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洛杉磯地區良好的氣候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華裔社區與兩岸千絲萬縷的聯繫和相對繁榮,讓很多華裔把洛杉磯作為移民美國的第一落腳點。還有,洛杉磯地區乃至南加地區的產業結構,吸引很多留學生和華裔移民來此稚鷦摌I。

19世紀中期,由於淘金熱和避太平天國戰亂,大批中國人移民來到美國。儘管華人對加州貢獻巨大,但由於經濟和就業競爭加劇,美國排華情緒開始發酵,在勞工領袖卡尼、加州州長以及加州的白人至上主義團體的推動下,美國國會於1882年5月6日通過了《排華法案》,這也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針對某一族裔的移民排斥法案。

《排華法案》連同其他歧視性法案,在長達60年的時間裏,禁止華人在美國買房,禁止華人與白人通婚,禁止華人在政府任職,甚至禁止華人妻子兒女移民美國等。1943年12月17日,美國總統佛蘭克林·羅斯福簽署法令,廢除《排華法案》。雖然廢除《排華法案》后的新移民法,每年只允許105名中國人移民美國,但重要的是,按照這項法律,已經在美國居住的華人被允許歸化為美國公民,這是以前的法律所不容許的。這樣,美國才為華裔真正打開了移民的大門。需要補充的是,今年美國國會已經就當年的《排華法案》,通過了道歉的決議案。

很多專家學者認為,1965年是美國華人發展曆史的分水嶺。因為美國政府修改移民法,承認種族移民機會平等,此後,華人移民源源不斷湧入美國 ,成為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移民群體。

如果歸納一下美國華裔移民的歷史,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早期的第一波移民是在清朝末年,歷史上留下的”苦力勞工”的形象,被歧視、遭迫害。二次世界大戰後, 因中美兩國是同盟國, 因此美國政府才開始以”平等”對待華人。 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后, 廢除”配額法案”的限制, 這才使大量的華人再度移民新大陸來, 這是第二波華人移民來美國。

第二波華人移民的特質與早期第一波移民完全不同, 他們大部份是留學的知識份子與科學家, 他們沒有聚居在中國城, 而是散居各地。這批移民對美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比較著名的有建築界的貝聿銘、電腦界的王安;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政治界的陳香梅和吳仙標等。

在1980年前後, 由於東南亞經濟高度成長、港台政局變化等原因,各地華人紛紛移民美國,這應該是第三波的華人移民。這些華裔移民的特點是挾著大量的資金,到美國后就開始進行商業經營。在第三波移民中,也包括臺灣一些大企業投資美國后,往返於美國與臺灣之間的工程師或管理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

在1990年前後, 由於美國的經濟逐漸衰退, 臺灣的經濟發展有成效, 臺灣的一些大企業, 如臺塑, 長榮, 鴻海, 臺基電等等, 常以數十億美元的規模投資美國, 這些大企業經常有數以千計的工程師或管理人員, 往返於美國與臺灣之間. 在此同時,  很多的新興中小企業也以投資移民的方式進入美國, 他們一到美國即購買豪宅, 及名貴轎車並送子女進入名校就讀. 這些中小企業在美國的投資分散在各行各業, 總投資額數倍於大企業.

近20年來, 中國大陸由於改革開放, 經濟突飛猛進, 大陸的留學生和移民也開始大量湧入美國。1990年以后移民到美國的華人,與前三波的移民成份大不相同。特點之一是來自臺灣的移民逐年減少, 大陸的移民逐年增多;特點之二是,移民構成非常多元化,從專家學者到工商企業界人士,從留學生到一般打工者,移民構成非常多元化。這就是第四波。

南加華裔移民的增加和華裔社區的擴大,就是在這樣大的移民歷史背景下實現的。


二  洛杉磯縣

1  南加華裔增加的成因

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洛杉磯縣人口近982萬,比2000年增加了3.1%。人口普查數據也顯示,南加地區人口東移明顯,亞裔人口也在迅速增加。1990年人口普查,只是蒙特利公園市的亞裔人口超過半數;到了2000年,喜瑞都、核桃市和羅蘭岡等城市和地區的亞裔人口超過半數。

2010年,聯邦人口普查局通過『全美社區調查』收集的資料顯示,洛杉磯縣聖蓋博谷地區很多城市人口中的華、亞裔人口比例,呈現顯著增加趨勢;一些城市以華裔為主的亞裔居民,比例已經超過50%,成為城市的『主流』。像阿罕布拉市,2000年亞裔人口占該市總人口47%,但10年后的人口普查顯示,在該市83089人口中,亞裔已占43957人,成為該市人口最多的族群。另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是,多年雄踞全美城市亞裔居民比例最高的蒙特利公園市的地位,受到了挑戰。2010年,核桃市亞裔人口比例已達到60.1%,直逼蒙市亞裔人口比例的64.9%;核桃市華裔人口的比例為35.3%,而蒙市華裔人口比例為43.7%。

其他亞裔人口比例超過城市總人口50%的城市還有柔似蜜市,亞裔比例為58%,華裔為34.2%;聖蓋博市,亞裔比例為57.6%,華裔為39%;洛縣託管的羅蘭崗地區,亞裔比例為55.2%,華裔比例為35.6%;亞凱迪亞市,亞裔比例為54.9%,華裔比例為42.7%;天普市,亞裔比例為52.6%,華裔比例為38.2%;鑽石吧市,亞裔比例為50.3%,華裔人口比例為25.4%。

從洛杉磯縣的華裔人口發展看,1980年93747人,1990年為245033人,2000年為329352人,2008年為375728人,近30年間華裔人口增長的幅度超過了300%。除了華裔人口的大量增加,華裔社區逐漸向洛杉磯市東部擴展,也是30年來洛縣華裔移民社區變化的顯著特點。

南加州華裔人口的增長,離不開華裔移民美國歷史的大背景。整體上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包括小留學生在內的台灣留學的不斷增加、台灣經濟繁榮引發移民美國或是投資,應該是美國華裔移民大增的第一波浪潮。在喜瑞都市和托倫斯市居住的華裔中,很多人都是當年台灣老一代的留學生。

上個世紀70年代后,中國大陸同台灣、香港一樣也獲得兩萬名移民配額;而後隨著中美經濟、文化的全面交流,中國留美學生及新移民也不斷增多,在2000年以後,中國大陸赴美人員更是大幅增長。2009年底,美國駐華大使館非移民簽證處處長安麗珊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從2003年非典過後到現在,使館向中國人發放的簽證數量總體上呈穩步增長趨勢。雖然有時偶爾出現波動,但所有類型的簽證,不管是旅遊、留學、短期訪問或探親簽證的發放數量,每年都持續增長。其中,要數學生簽證的發放量漲幅最大,2008年比2007年的發放量增長40%以上;今年下半年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以上。』

與美國其他華裔社區相比,南加華裔大增的一個特別原因,是70年代越柬寮等東南亞地區的難民,一踏上美國本土,就在南加州扎根。橙縣的西敏市被稱為『小西貢』,是因為當時該市居住著大量越南難民。現在,越柬寮華人已經是南加州華裔社區的重要力量。

主流媒體,對南加華裔增加的情況也相當關注。洛杉磯商業週刊曾這樣分析︰『這是一種罕見的集合,洛杉磯成了美國華人的中心,其吸引力就象磁鐵一樣。這里靠近太平洋海岸,獨特的氣候就象中國的春城昆明、香港和南台灣一樣,更重要的是這里作生意的氣候更好。它歡迎新來的拓荒者,這種氣度是傳統的東方所沒有的,美國西部是創業開拓者的新天地。』  

2 洛杉磯華裔社區為何東移?

對於洛杉磯地區華裔人口東移的現象,很多專家學者都有關相當深入的研究。一個顯見的事實是,由于洛杉磯華埠的容量已趨飽合,而且四週被鐵路和高速公路切割包圍,很難再擴展。於是,大量來自台灣新僑便向東尋覓發展,首先選擇了蒙特利公園市一帶聚居。由此,蒙市街頭布滿了台灣字號的餐館、茶店、超市和銀行,蒙市『小台北』的稱號由此誕生。有人認為,『小台北』的出現,是華裔在洛杉磯歷史性遷移的第二階段。從蒙市開始,華裔社區開始在聖蓋博谷區迁移或是擴展,整體的趨勢是向洛杉磯華埠以東的地區發展。

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加州華裔人口在上個世紀90年代增長迅速,已經已經取代菲律賓裔成為加州最大的亞洲族群。從總體上講,加州的亞洲裔人口在90年代增加了35%,達到370萬;其中華裔人口增長了34%,達到98萬人。自從80年代以來,加州的華裔人口已經增長了3倍。但是,普查數據表明,華裔人口的增長出現了地域差別,呈現向郊區擴散的新趨勢。洛杉磯市區的華裔人口不增反降,減少了6%,但在洛杉磯市郊東面幾個地區,華裔人口則增長迅速。比如,蒙特利公園市的亞裔人口增長13%;而更東邊的核桃市,亞裔則猛增了136%。

2007年,德州農工大學(TAMU)華裔社會學教授、人口學專家Charles.張,對洛杉磯縣華裔人口向東部移動的趨勢進行分析并予以肯定,並指出了該趨勢是人口學中的『移民從市區向郊區移動的模型』的很好印證。  

根據張教授援引的人口普查數據,1990年,大洛杉磯地區華人人口總共約30萬,其中,70%居住在市中心(即花埠,Chinatown)以外的區域。到了2000 年,華人人口增至40餘萬,同時,居住在市中心以外的華人人口比例也開始增加,上升到了75%左右。

張教授認為,這樣的變化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洛杉磯的華人移民中的部分老移民開始離開中國城;二是洛杉磯的華人新移民在移民初期就直接選擇在中國城以外的地方居住。他表示,市中心的居住環境差,人口背景複雜,安全性低,交通擁擠,並且教育環境也不佳,往往不具備優良的教育設施或學區系統,因此,當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產生大批民眾從城市搬向郊區的趨勢。

張教授援引的另一組說明華人逐漸離開中國城的數據是:1990年,洛杉磯地區的華人人口中總共有47%住在華人區,38%住在郊區,15%住在以華埠為主的市中心。到了2000年,總共有50%的華人住在華人區,44%住在郊區,僅6%住在華埠。從該組數據可以看出,選擇居住在郊區的華人明顯增長,選擇居住在華人區的華人也存在略微增長,然而選擇留在華埠的卻逐年減少。

張教授在分析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時表示,華埠是華人最原始的聚居地,它給剛到美國的、英語能力差的新移民提供了工作和生存的機會,從而成為了大批華人新移民的避難所。然而,華埠的工作環境差,經濟條件不好,多為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小型企業。

張教授進一步分析說,在80年代以前,華人新移民必須以華埠為庇護所,因為當時的移民大部分從事低技術勞動力。然而,到了90年代,新移民中技術性人才日益增加,大部分新移民跳過了華埠,直接住到了市中心以外的地區,他們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中國城,比如阿市、蒙市、柔似蜜市以及更加偏東的哈崗、羅蘭崗等地區。越來越多的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華人移民開始融入主流社會,他們在非亞裔公司工作,選擇以非亞裔居民為鄰居。另一方面,許多華人始終願意住在華人區,因為華人超市、中餐館等便利設施對他們意義重大。

包括華裔在內的洛杉磯地區的人口東移,仍在繼續發生,這也可以從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中得到印證。今年3月8日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人口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間,南加州內陸人口增長迅速,遠大於沿海地區人口增長。河濱縣的人口在過去10年增長了41%,聖伯納迪諾縣人口增長率為19%,而洛縣的人口僅增加3.1%。


三 橙县(Orange County)

1980年,橙縣有華裔居民14210;1990年有華裔居民41403人;2000年有59717人;2008年有華裔居民73820人。在2010年10月橙縣華裔人口統計委員會宣佈成立時,洛縣華裔人口統計專員李鄒筱玲曾介紹說,橙縣爾灣市的華裔居民在2000年時為14973人,在2007增加到20824人,富樂頓市華裔人口增加速度亦快,但尤伯林達和密新維埃荷的華人反而下降。

20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橙縣擁有人口310多萬,是加州第二人口大縣和美國第六人口大縣;橙縣的亞裔人口在過去10年中增長了39%,達到了53萬8千,這其中包括越18萬4千的越裔。當然,在越裔人口中,相當一部份可以稱做越華裔,也就是在越南出生的華僑。加大爾灣分校亞美人研究副教授武琳達(Linda Vo)曾表示過,橙縣是除了越南本土以外,最大的越南人聚居地。

橙縣不足10萬的華裔人口,看起來比例似乎不高,但是,從2000到2010年,橙縣人口的增長率也就是5.8%;而從2000年到2008年,華裔人口卻增長了20%多。爾灣曾是標准的保守白人小區,如今卻成了橙縣華裔人口最多的地方;從2000年到2006年,爾灣的華人增加了45%,這其中一定是有其原因。當然,在越裔人口中,相當一部份可以稱做越華裔,也就是在越南出生的華僑。

橙縣華裔社區的發展,確實無法與洛杉磯縣相比,因為在50年前,這裡還真是一片橙子林。橙縣的發展,最早是以1904年修建的從洛杉磯到新港灘的沿太平洋電車的通車為契機的。1955年在此第建立的迪斯尼樂園,似乎給橙縣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力的生長激素,促使橙縣迅速完成了從農業到旅遊、高科技和文化產業的華麗轉身,還逐漸成為典型美國文化的代表地。2002年的電影大片《橙縣》,通過描寫最現代的美國青年人文化,反映了橙縣的這種變化。

尋找橙縣華人移民的遺跡似乎有些困難,因為并沒有留下相關的史料,不過,還是有跡可尋。

首先,橙縣過去為國防工業重心,曾在橙縣的麥道公司、洛克威爾公司和休斯公司,網羅了大批優秀的華裔航天專業人才和其他優秀科技人才,這些人才大都遷移到橙縣居住。這些人,主要是老一代的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其次,橙縣也是科技業的“新矽穀”和南加地區的金融中心,許多國際大公司的分公司及高科技公司也設在橙縣,這促使一大批華裔精英遷居橙縣。另外,來自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有實力的『大戶』,往往也選擇居住環境甚佳的橙縣定居和置產,而優良的學區也吸引了已經具有相當經濟能力的新一代華裔遷入。

1975年後,美國接受的越柬寮等東南亞地區難民,開始由位於聖地亞哥的彭度頓營地逐漸轉入橙縣,特別是轉住到聖塔安納、西敏市、園林市、安那罕以及芳泉穀一帶居住,這也是使橙縣人口迅速增加的因素之一。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雖然橙縣華裔移民的歷史不長,但是卻具有高素質和高收入的特點,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在前面已經有所敘述,這就是移民到橙縣的華裔一般都是教育水準高和經濟條件的留學生。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橙縣華裔擁有房產的比率居各族裔之冠,高達72.4%,而日裔擁有房產的比率是69.5%,白人是68.9%。

越華裔在事業上的成功,對提升橙縣華裔整體素質和經濟實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武琳達說,『小西貢的餐廳、市場以及種種多媒體商店像塊磁石,吸引了來自全美各地的越南人。就算老一輩越南人逝去了,也沒見年輕一代遷移到太遠的地方。他們越來越知識化、專業化,就搬到爾灣或新港灘等更好的居家和學校區域』。

雖然橙縣華裔的絕對數量不多,但是給社區帶來的變化,卻引起主流社區的重視。2006年10月,洛杉磯時報以『加州橙縣 有錢亞裔的大本營』為題,進行了如下的報導:

『加州橙縣的社區極為井然有序,其中又以爾灣(Irvine)為最。在這座經過總體設計的高所得都市裏,房屋整齊畫一,馬路寬闊,堪稱美國郊區生活的典型代表。不過爾灣其實有不同的另一面,市內有一座佛教寺廟,還有許多茶館和華人市場,甚至擁有一所近半數學生是亞裔的大學。
 
爾灣曾是標準的保守白人社區,如今卻成了住一輩子都不必說英語、橙縣華裔人口最多的的地方。十多年前從新澤西州搬到這裏的伊芳.王說,她原打算退休後搬到華埠定居,現在也不用搬了,因為「如今爾灣就像是唐人街」。
  
爾灣擁有好學校,加上犯罪率低,工作薪資高,吸引許多亞裔專業人士前來。這裏擁有規模在全美名列前茅的中文學校、橙縣最大的佛教廟宇和寺院、中國國樂團,以及藝術家、學生和銀髮族等社團。
  
爾灣市市長克羅穆表示,當地許多華裔都是最近十年才搬來,當地的教育系統顯然是吸引他們的磁鐵。當地一位華裔領袖馬崇全說,爾灣十年前還沒有任何中國商店,他剛搬來時,爾灣只有幾位華裔居民,大多來自臺灣,因為中國大陸還不像現在這樣開放。
  
馬崇全和其他人原本租用當地中學的教室作為中文學校場地,後來學校調漲房租,他們就決定自建校舍,經過多年計畫,「南海岸中華文化中心」在今年四月啟用,有上千名學生。
  
爾灣華裔人口雖多,市內並無唐人街或完全華裔的社區,因為爾灣的華裔新居民往往是醫師、律師、學者等專業人士,擁有老移民所欠缺的語言技能和財力,不像其他美國城市有大量低收入華裔居民聚集成唐人街。
  
根據人口普查,爾灣的十八萬五千居民中,百分之卅六點七是亞裔,其中華裔約兩萬兩千人,約是所有亞裔的三分之一。華裔人口從二○○○年迄今增加約百分之四十五。當地學校學生的華裔比例極高,競爭極為激烈。
  
連華裔也訝異爾灣的人口結構變化如此迅速。就讀爾灣加州大學的貝琳達.方說,她剛搬到爾灣時,是全校唯一的華裔女學生,感覺很特別,現在再也沒有這種感覺。爾灣加大有四成學生是亞裔,該校的簡寫UCI常被開玩笑說是華裔移民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Immigrant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6 15:25 , Processed in 0.0441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