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2|回复: 0

蒋介石日记:外蒙是如何割让出去的?(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5 16: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蒋介石日记:外蒙是如何割让出去的?(下)



外蒙古是如何失去的?

画外音:外蒙古是中国现代史中丢失的最大一块国土。蒋介石领导的中国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实际上是以承认外蒙独立为条件,换取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不援助中共”等条件。当时的中国外长宋子文曾经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并愤而辞职。

李肃:关于1949年之前的历史,我还有一个事情想问一下,就是蒙古国,也叫“外蒙”,的独立问题。外蒙独立过程是在民国政府,也就是中华民国政府时期发生的。无论是中华民国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最后都承认了蒙古国的独立。蒋介石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怎么处理的?

郭岱君:很多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宋子文率团到莫斯科去谈的。最大的耻辱是允许外蒙独立。

此外还有允许苏联继续租借旅顺、大连这些港口。所以,宋子文谈完之后表示,他不愿签字,觉得这是丧权辱国。中国为什么不能争取更好的条件呢?因为那个时候确实没办法。弱国无外交嘛,孤臣无力回天啊!

条约中列出的那些条件是雅尔塔会议定下的。美国、英国、法国私下允许苏联获取在华的利益,以换取苏联参战。

画外音: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开会,讨论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的利益分配。美英两国为了争取苏联在远东地区参加对日作战,同意外蒙古独立,纳入苏联势力范围,并承认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包括允许苏联继续租用旅顺港,以及与中国共同管理大连港和南满铁路等等。中国政府事先并不知道会议讨论了这些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的问题。

郭岱君:宋子文不愿意签,最后是新任外交部长王世杰去签。蒋介石日记对此有很多、很多的记载,他也做了各种分析。

宋子文在苏联谈判期间跟蒋介石每天都有电报往来。蒋为什么同意外蒙独立?他自己的分析是,外蒙早在1920年代就已经被苏联控制。虽然名义上外蒙还是中华民国的领土,但苏联驻军在那个时候就有了,外蒙已经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内,中国军队根本进不去。

蒋介石认为,反正拿不回来外蒙,还不如让出外蒙,换取苏联退出东北和新疆。蒋介石认为东北和新疆我们是可以控制的。他担心苏联最后不肯交回东北和新疆,对此做了各种斟酌。蒋介石在日记中反复考虑,觉得外蒙反正不是我们的了,丧权辱国也只是名义上的。

他最后同意外蒙独立,但有个条件,就是保面子,起码表面上看不能是自动把领土让给人家。这个条件是,让外蒙人民举行公投。如果外蒙人民选择他们要独立的话,中央政府也也没办法。

李肃:据说在这次公投中,有百分之九十多的蒙古人赞成独立。

郭岱君:是的,他们赞同,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被苏联控制的,那里驻有苏联军队。王世杰要去签约的时候也很犹豫,他也不愿意做这个丧权辱国的人。蒋介石劝王世杰说,你放心好了,外蒙早就不是我国领土,我们现在是以外蒙来交换回东北跟新疆。这是蒋介石的考量。

李肃:如果说是中华民国政府把外蒙给割让出去的,这个说法准确吗?

郭岱君:应当说是在中华民国政府时期,外蒙被割让出去的。

坚持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李肃:刚才我们讲过蒋介石对蒙古国独立的看法,但独立的问题不只是蒙古国,还有西藏。西藏的问题,蒋介石怎么看?他在日记中有没有提到西藏问题?

郭岱君:有。西藏比外蒙的情况要单纯。外蒙在20年代就已经被苏联占领了,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中国根本进不去。但西藏不同。

西藏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一直是英国人在控制。抗战时期,中国的沿海遭到封锁,中国要打通与西方的陆路联系,只有开拓“驼峰航道”,修建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为了修建这些道路,中央派人进入过西藏。国民党的势力确实达于西藏。但国民党的势力从来没有达于外蒙。

抗战时期举行的多次盟国峰会上,英国首相每次都要对西藏问题讲来讲去,好像西藏是他们的地方。宋子文不客气地说过,“首相先生,西藏是我们中国的领土,不需要你来教导我们怎么处理西藏问题”。

蒋介石日记里也讲了不少。他非常痛恨英国染指西藏。他对宋子文说,绝对不可以让英国染指西藏,我们有自己的西藏政策。

不过,抗战胜利后不久,内战就爆发了。战争的蔓延是从东北、华北、华东、最后是西南。西藏这一片地方,国民党是鞭长莫及。

蒋介石在各种场合都明示西藏是中华民国的领土。这一点他很坚持。正因为如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可以顺理成章地认定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可以说,国民党当年的做法为后来大陆坚持西藏主权奠定了法理基础。所以在中共接管西藏的时候,英国没有多说什么就把西藏还给了中国,让中共的军队进去了。

蒋介石为何要保护日本战犯?

画外音:抗日战争以后,共产党再次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威胁。蒋介石为了对付共产党,曾经与投降的侵华日军进行合作,因此保护过一些日本战犯。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以后,蒋介石还将日本军官请到台湾,协助训练军队。

李肃:刚才谈到了一点点,二战以后,蒋介石跟侵华日军达成了某些谅解,由投降的侵华日军高级军官帮助蒋介石的部队对付共产党。这个事情可不可以详细一点谈谈?

郭岱君:在抗战后期,胜利在望的时候,蒋介石想到与日本合作。一是为了接收的问题。国民党的军队在西南,而日军占领着广大地区,蒋介石希望日本能够维持所占地区的秩序,而且只跟国民党进行交接,而不跟共产党交接。二是下一步的内战。跟共产党打仗,日军有经验。日军不仅跟共产党打过仗,而且反共,可以给国军剿共提供协助。

在这方面,蒋介石认为美国人不可信,且没有经验。他认为,美国人早就被共产党那一套宣传搞得昏头昏脑的,因此帮不上忙。

三是日军的战斗力强。抗战期间,蒋介石看到,日军虽然是中国的敌人,但日本军人的军容、士气、训练等都很优秀。蒋介石批评自己的军队是“士气荡然,将军都怕死,”“将军置士兵之生死于不顾”,而日军从来都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所以,蒋介石觉得,国军全部需要重新训练,特别是要学习日本的这套训练方法。

基于这三点,蒋介石希望日本人跟他合作。有个日本专家,根本博中将,他曾任驻蒙古的日军总司令,被蒋介石请来做国民党的顾问。重庆保卫战的时候,根中博就参加了。

当然内战很快就结束了。到台湾以后,蒋介石是认认真真地把日本的军事专家请到台湾来。但那个时候台湾还有美国人,所以日本专家都是秘密来台的,都隐姓埋名。

之所以秘密来,一是有美国的因素,二是,要公开的话也说不过去。他们曾经是中国的敌人,现在要中国的军队跟他们学习,军队难以接受,人民也难以接受。

日本专家在台湾有个联络人,叫富田直亮,化名是白鸿亮。后来日本专家都被叫作“白团”。“白团”大概有七十几个人。

画外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以后,蒋介石邀请由几十名前日军中、高级军官组成的“白鸿亮军事顾问团”到台湾,简称“白团”,对中华民国军队校级以上军官进行培训。“白团”还曾经协助蒋介石制定各种军事计划,包括反攻大陆的初期作战大纲等。在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中,白团教官曾经亲赴前线督导。在美国的压力下,“白团”于1968年解散。

郭岱君:国军高级将领中大概有一万多人都受过日本人的训练。美国对此当然很不高兴。蒋介石好几次在日记里提到,美国军事顾问团蔡斯当面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必须让他们走。

蒋介石敷衍蔡斯,一直拖,拖了很久,大概有十几年。最后在美国的坚持下,“白团”的人数才逐步减少了。这中间还有个插曲:日本的军官来训练台湾的军官,孙立人第一个反对。同时孙立人也在训练新军,不过是采用美国的方法。双方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蒋介石在日记里就骂孙立人,说他心胸狭小。蒋要用日本训练的部队跟美式训练的部队进行对抗比赛,用美式师对抗日式师。不单是陆军对抗,还有两栖登陆对抗。那一次对抗,日本训练的部队表现非常好。这样,孙立人也没话说了。

李肃:从实用上说,日军那一套是有用的,国民党可以采用,但道德上说,是不妥的。蒋介石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日记中有没有反映这一点?

郭岱君:我觉得他没有这样的考虑。你想,那是生死存亡之战。更远一点讲,蒋介石自己在日本受过军事训练,了解日本军队的长处和短处。他想用日军的办法提高国军的士气自不用说。

蒋介石就觉得国民党的失败,原因之一是“士气荡然”。没有士气了,不可能打胜仗,所以,他特别希望日本人能够通过训练提高国军的士气。另外,蒋介石还认为,日本人作战那一套有可取之处。

李肃:蒋介石这样做实际上是保护了一批本应该受到惩罚的日本战犯。他是否对此有所意识?

郭岱君:那当然,例如,冈村宁次大将,他是中国战区的头号战犯,但蒋介石保护他,把他送走了。冈村宁次非常感激。还有好几个受到保护的日军将领为了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成立了“富士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实际上是个军事研究院,专门搜集各种战役的资料,提供给中华民国国军。

除了日本之外,最早在1933、1934、1935年帮助训练国民党军队的还有德国的将军,法肯豪森。他也是纽伦堡审判中的一名战犯。最后蒋介石还是救了他,因为他对中国的军队有贡献。

中国与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微妙关系

画外音: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他打交道最多的外国列强主要是日本、德国、苏联和美国。他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军校学习,得到过纳粹德国的军事援助,也热衷过苏联的榜样,后来则同美国结盟。蒋介石日记吐露出他在跟这些列强的交往中如何谨慎周旋,求得夹缝生存。

李肃:当年中国与日本和德国的关系非常有意思。日本一直企图侵略中国、占领中国。而德国,一方面与日本结盟,另一方面又来帮助中国。

郭岱君:德国帮助中国在前,德国跟日本结盟以后就退出了中国。德国愿意支援中国是因为德国准备在欧洲要起事,需要训练军队,增加武器。但德国缺少钨矿。钨是稀有金属,是制造枪膛必须的金属。

而中国有一个很大的钨矿。中国没有资金,只能拿这个钨矿跟德国换,以钨易物,跟德国换武器。德国当时也想拉拢中国,所以派了它的军事顾问团到中国来,帮助中国训练军队。但到战争在欧洲打起来之后,德国跟日本结了盟,德军顾问法肯豪森也就离开了中国。

李肃: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是既反西方,也反共产党。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跟苏联的关系还是蛮好的。德国人怎么会在这个情况下支援国民政府呢?

郭岱君:蒋介石在得到德国军援的同时,也从苏联那里获得援助。

李肃:对啊,这有点不可思议。

郭岱君:这需要从两方面看。首先是双方都各取所需。蒋介石要备战,德国给他很多、很好的帮助,德国提供的军事训练,我认为,蒋介石也是认可的。此外,德国也需要中国能够成为自己在远东的盟国。其次,德国也需要中国这些矿产。

国民党曾经考虑是不是要跟德国结盟,但最后还是决定不跟德国结盟。这不一定是蒋介石本人的决定。

李肃:蒋的日记里没有反映这一点?

郭岱君:日记显示,蒋介石考虑过这个问题。有人建议说,中国是不是走德国的道路。但蒋介石最后没有选择德国的道路,原因是,他认为法西斯这一套不符合三民主义。最后,蒋介石还是选择走西方的道路。

李肃:那么说,在30年代的时候,蒋介石就已经决定要走西方的道路了?

郭岱君:那个时候,中国是想走西方经济发展的道路。30年代是军国主义盛行的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发展很快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军事发展的速度让很多人感到羡慕。

蒋介石也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中国有很多人去德国读书,蒋百里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也有一些人有些犹豫。国民党内部就有辩论,提出中国是不是要跟德国学。但最后的结论是,不能走法西斯这条道路。

添犊之情:精心培养蒋经国

李肃:蒋经国一开始是在苏联学习,后来还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他回国后还跟蒋介石常常发生一件分歧。

郭岱君:我想,蒋介石对蒋经国在苏联的所作所为是理解的。他想念经国,在日记里经常念叨经国,尤其是过年过节,老说经儿不再身边。

抗战以后,经国终于回来了,蒋介石很高兴。但他没有让蒋经国跟大家见面。而是叫他跟吴稚晖读书。蒋介石担心经国在俄国这么多年会受到影响,所以先让他读一些中国的东西。蒋介石很看中蒋经国,在在日记里常说:“经儿可教,纬儿可爱”。他对蒋经国的期望是不一样的。

李肃:蒋介石培养蒋经国担任各种重要的职务,直到在台湾担任国防部长等。

郭岱君:蒋经国还担任行政院副院长、院长,最后是总统。

李肃:这就是说,蒋介石培养蒋经国接班,形成了一种子承父业的模式。这种模式跟封建的世袭制很类似,也和民主的选举理念应该有冲突。蒋介石怎么看这个问题?

郭岱君:蒋介石毕竟是上个世纪的人。我们今天看历史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看一百年前的人,或是八十年前的人。很多人问我,他在日记里面赞成民主。但在抗战时期,哪有什么民主?他哪里还想到什么民主?真正的民主,我想是他到台湾以后慢慢学习的。

当时有当时的时空,有当时的各种主客观关系。所以,对这个问题,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专家们根据不同的资料,对蒋介石到台湾后的施政表现有褒有贬。

他当然是信任自己儿子的,至少他觉得蒋经国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认为他不会违背自己的政策方向,会忠实地执行他的政策。他信任自己的儿子就难免影响到别人的机会。这是见仁见智。日记摊出来了,各种不同的答案现在都公开了。我想,最好是大家自己来看。

李肃:蒋经国后来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蒋介石日记里面有没有明确表示要让蒋经国担任中华民国的总统?

郭岱君:没有。他走得时候,蒋经国是做行政院院长。人们当然看得出来,他把很多重要的任务交给了蒋经国,表示对蒋经国的信任。栽培的意图很明显,不过,并没有明确地讲要蒋经国怎样、怎样。

很有意思的是1957年台北发生的刘自然案。刘自然是一位驻台湾的美国士官。他开枪打死了一个爬上他家墙上观看的台湾人。双方可能有误解。美国判这个人无罪释放,然后很快把他送到关岛。

这个事件在台湾掀起轩然大波。很多青年学生举行抗议示威,甚至砸毁了美国大使馆,还把美国国旗踩在地上。这件事引起中美关系紧张。

蒋介石此时在日记中讲,他认为蒋经国对这件事情处理不当。为什么?因为蒋经国当时是救国团主任。根据各方资讯显示,参加抗议示威的人中可能有一些是蒋经国的人,而且还参与了策划。蒋介石认为这个事做得太过了,把人家的大使馆都砸了,还把人家的国旗踩在地上。

蒋介石认为经国还需要再磨练,不够沉稳。这里虽然看不出蒋介石对经国接班有什么具体的期望,但可以揣测,他对经国是有一个培养计划,是深具期望的。

蒋介石与陈诚的矛盾

李肃:蒋介石日记中有没有任何地方显示,他还有其他接班人?蒋经国并不是唯一的人选?

郭岱君:有的,比如说到台湾去以后,陈诚权力很大,影响力也仅次于蒋介石。陈诚对台湾的贡献非常的大。在土地改革和经济发展中,陈诚都是一位最重要的领导人。他不仅担任过台湾省主席,还担任过行政院长、副总统、副总统兼行政院长等重要职务。陈诚还做过国民党副总裁。陈诚是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

蒋介石对陈诚一向是很信赖的,在大陆的时候就是这样,两人关系一直很好。但到了50年代,准确说是1959年和1960年,两人关系开始慢慢恶化。

为什么?这是因蒋介石1960年想连任第三任总统引起的。陈诚觉得自己坐二应该望一。久久坐二而不能望一,陈诚开始有抱怨,无论是在私底下还是在公开场合。

蒋在日记里开始批评陈诚了,说他心胸狭隘,没有耐心,沉不住气等等。看起来他是想培养陈诚的。但两人关系急速恶化,到1963年,蒋已经难以容忍陈诚了。于是,陈诚在1963年辞去了行政院长,由严家淦先生接任。由于心情不好,陈诚不久在1965年就过世了。

蒋介石性格剖析:平凡、勤学、多疑、廉洁

李肃:蒋介石对于中国的近代史应该是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了。他从一个军人发展成一位政治领袖,势力从弱变强,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蒋介石这个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位英雄还是奸雄?还是大陆说的“人民公敌”,“独夫民贼”?您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蒋家历史的学者,怎么看?

郭岱君:蒋介石日记开放以后,我读了,也让我对他有重新的认识。我在台湾长大,过去对蒋介石印象非常模糊。只是知道他是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等等,都很空洞,很空泛,甚至有点反感。宣传太多了。

可是读了他的日记,我觉得自己是一点一滴地进入到他平凡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蒋介石。首先他是人,平凡的人。他也会哭,会难过,实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会祷告。他跟上帝许诺,你若让我赢了衡阳会战,我一定盖一个最大的铁十字来荣耀你。他也会做这样的事情。

李肃:这个在基督教中似乎是不允许的。

郭岱君:是的。你不能贿赂嘛,不能谈条件。他没办法的时候也想自杀。他愤怒,嫉妒,多疑。这些毛病他都有。另一方面讲,蒋个人有很多让我意外的地方。

其一,我们都说他是军人,您刚才也讲他是军人,以为他是一介武夫,可是我在他的日记中知道,他每天读书,西方的经济学等各种书他都读,基本是每天读书,很少例外。他还真不是一介武夫。你看他的日记写了那么多东西,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各种现状的了解等。

但我也发现他个性上的一些弱点。比方说,他疑虑、很多疑,还有就是很容易生气,心胸不宽。他在日记里好几次都说,这是余一生最大的耻辱。别人批评他,他就很生气,有的时候甚至对善意的批评也不能接受。
例如魏德迈将军。他对国民党是非常友好的。他在离开中国时给了国民党政府一些非常忠实、善意的批评。但蒋介石很不高兴,觉得不应该、是侮辱。

他自己后来检讨也讲,他这个人容易发怒,大家都不敢跟他讲话。还有就是他多疑,有的本可以信任的人却得不到他的信任。这样导致他在很多事情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偏听偏信,也是他的问题之一。

还有,他本人生活非常廉洁,但对自己周围的人,甚至是国民党的高级干部,国军的高级将领在1949年之前在大陆的贪污腐化行为听之任之,无法制止。这个责任,他当然要负。

制作:杜林 萧雨 昱杉,文字整理:木风,美国之音《解密时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17:11 , Processed in 0.0417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