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0|回复: 0

舌尖三千年,中国人的餐桌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0 01: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纪录片红遍大江南北,看得美食大国子民的自豪感悠然而生。在中国的食物里,跳动的中国味道,其实是由无数的外来新鲜味道组成的,如果回到很多年以前,我们的餐桌上似乎没有这么活色生香……

  古代人吃什么

  3000年以前的周朝,小麦还是稀有品,相当于洋快餐。对于这种外来物种,《诗经》里如此写道:“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注:伟大的上苍赐给我们小麦和大麦,叫我们进行繁育。)”可见,小麦和大麦在周朝人眼中,是外来的额外赠许。

  周朝人吃的主食是稷(音jì,读“既”,即小米)和黍(shǔ,即今北方所谓的黄米),黍到现在已经不再重要,但在东汉的时候还是好东西,庐江太守范式曾经杀鸡煮黍善待其好友张劭,而唐朝大龄文艺青年孟浩然一句“故人具鸡黍”,令吃它的人变得特别有复古范。

  所谓的“五谷丰登”里,除了黍和稷起源于黄河流域,稻、麦(小麦)和菽(大豆)三种里,水稻是南方百越族先民的功绩,而小麦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创造,大豆则是山戎的手笔,因为古时大豆称“戎菽”,名字上面就已刻上民族的标记。

  山戎是匈奴的一支,春秋时期,山戎活跃于河北的北部,曾对燕、齐等国构成严重威胁。西周初年,“戎菽”是山戎给予周王朝的贡品,可见当时大豆还没被普及,直到春秋初年,齐桓公北伐山戎,“戎菽”和大葱(当时称为冬葱)被作为战利品带回中原。“戎菽”很容易栽培,迅速推广,战国前后,与粟并列成为中原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大豆的油脂含量高,但人们似乎也对它熟视无睹,古代的中国人似乎喜欢动物油,就连批评苛政的时候,也要用到“搜刮民脂民膏”,“膏”在汉字里最初单指猪油,而“脂”在古汉语中专指牛羊油。

  值得一提的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国人不吃羊肉,对牛肉兴趣也不算太大,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对中原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羊肉成了肉类第一原料,涮羊肉这一北京名菜,似乎归根于多年后蒙古人的大力推广,而那时狗肉才是王道,樊哙即是狗屠,东汉末年的外戚大将军何进,就是一个杀狗的好手。

  餐桌上的西方来客

  在中国的食物里,外来的品种分为“胡”字辈、“番”字辈、“洋”字辈,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口语变化:“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番”系列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洋”系列则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某年金鹰电视节,主持人之一的胡瓜自报家门:“我是胡瓜。”另一个主持人汪涵说:“我是黄瓜。”其实,黄瓜以前真的叫胡瓜:它是一种家常菜,却被各大菜系吸收,理由很简单,它资格够老,因为它自两汉时就已引入中国,所以几乎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外来作物来对待。黄瓜原产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据说最早是由张骞把它的种子从西域带到了中原。从此之后,黄瓜就与中原饮食密不可分了。

  按照《齐民要术》的说法,张骞还从大宛(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得到了“油麻”,在当时也被称之为“胡麻”,“油”通“脂”,因故又被讹传为“芝麻”。

  张骞带来的更有名的则是“西瓜”、“胡桃”和“葡萄”,葡萄酒也是在那时传入的,而且相当名贵,苏东坡后来有一句诗:“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说的就是有个叫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贿赂东汉末年“十常侍”中的张让,当即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后来,因为李白、白居易等人的一再歌咏,胡姬和葡萄酒成为了唐代酒肆中的亮丽风景。

  在隋唐时引入中国的食物里,最风光的是莴苣,其种据说是隋政府用重金从西域处求得,故民间传为“千金菜”,叶用莴苣又称春菜、生菜,茎用莴苣又称莴笋、香笋。

  唐朝的水果市场已经十分丰富,主食的烹饪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唐朝最有名的“胡饼”或烤、或炸、或煎、或蒸,馅料有肉类、水果、胡麻,大的有以一斤羊肉做馅的“巨胡饼”,小的有小芝麻饼“巨胜奴”,这可能受西北民族的影响很大,甚至可能传自阿拉伯帝国,直到现在,人们仍可以在新疆人的主食中发现胡饼的影子。

  餐桌在变,美味不变

  毫无疑问,明朝末年引入原产于墨西哥的辣椒,对中国饮食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后来的川菜和湘菜在此发轫。也许那时候的人怎么也想不到,就这么一种让人无法忍受的调味品,居然能对人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

  有趣的是,在明朝,辣椒发起地是江浙和两广,被川湘菜接受则要到清乾隆年间。湖南一些地区在嘉庆年间食辣还不多,但道光以后,食用辣椒便较普遍了。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在辣椒进入中国以前的漫长岁月,除了蒙古人让牛羊肉更加普及发扬光大,中国人的饮食变化相对不大。以辣椒为代表的明末餐桌大爆炸,中国人迎来了最丰富的味觉盛宴,现代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菜,几乎都是这个时候突然降临的。

  万历年间西方人从南美洲带来的番薯(红薯),同样是一种神奇的作物,虽然它毫不起眼,似乎对中华饮食文化也无影响,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但是,番薯的引进却真正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番薯使得中国南部山区得以开发,不能种植水稻的山地得以遍种番薯。高产的番薯在饥荒之年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了无数中国饥民,清朝开始的人口膨胀可以说正因为红薯为代表的中坚力量。

  同样的还有来自南美洲的玉米:玉米作为蔬菜的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的粮食作物。在养育了众多人口以外,玉米是全世界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在中国的一些方言里,玉米被称之暹罗米,暹罗是泰国的旧称,可见,它很可能是从东南亚传入中国的。

  与番薯和玉米相比,土豆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无疑更加快速,土豆是从南美洲传入欧洲,再从欧洲传入美国,中国似乎是它最后征服的地方。但没用多少时间,它的身影横越了整片大地,出现在了西南的高山上:因为在中国西部贫瘠的土地上,惟有它能顺利成长。

  而伴随快餐文化,它甚至改变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在成为大众食品的同时,薯条、薯片也成为了一种美国流行快餐文化的一部分:尽管美国人也是从法国人那学会怎么做薯条的。在漫长的冷战岁月里,在欧美之外的社会主义阵营,人们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是每天一顿“土豆烧牛肉”,可见土豆的魅力非同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5 21:43 , Processed in 0.0637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