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豫东战役的战略战术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08:4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rank 于 2019-4-18 08:45 编辑

留园网

关于豫东战役的战略战术分析

‘豫东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的内战期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主要的战场地域在河南省的东部地区,也涉及到河南的西部和北部以及江苏、安徽、山东的部分地区。解放军方面涉及的兵力是华东野战军的六个纵队以及中原野战军的阻援兵团。国军方面涉及的兵力包括省城开封的守备部队、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黄伯韬兵团、胡琏兵团。关于这次战役的过程和双方的战果以及胜负的争论,各种文献的记载和评述很多,本文不再重复,也写不出什么新意。

本文仅对几个关键时刻的军事运筹略做分析。关注军事,离不开学习和了解战役的筹划和执行,前者反映指挥员的大局观,后者依靠和锻炼指挥员的应变能力、胆略和意志。特别是这场豫东战役是很值得军迷关注的,因为在国共逐鹿中原的三年战争中,它处在国共双方分别从主动变被动、被动变主动的转折期,或者说它促成了这个转折。

又有人说,内战就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没什么值得显摆的。我不同意这么看,因为只要是战争,都不是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有人要打,对方就得应战。否则,就像当年著名评书大师常说的,‘把脖子洗干净了,准备挨刀吧!’,就是这个道理。从华东这一块来说,当初46年抢占东北,原属于八路军115师所衍生出来的部队都去了东北,剩下的组成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后来合并、磨合、分兵、几经折腾,华东野战军的西兵团到了中原。这期间西北的胡宗南集团围剿陕北,华北的刘伯承、邓小平挥师南下到了大别山。毛周军委令粟裕带上他的三只老虎下江南,才有了这个‘豫东战役’。豫东战役过后,一系列的战事从‘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宁沪杭到席卷整个华东。
本文原在华时和万维贴过,略作补充修改。

其一,战役之初的背景介绍

豫东战役的起因是华东野战军要兑现粟裕司令向军委所立的军令状,出山杀向中原战场。

当初,为解国军胡宗南集团对陕北的攻击之急,毛泽东令刘伯承、邓小平率所部野战兵团从豫北根据地越过黄河和黄泛区,号称千里跃进,杀向豫南的大别山区。岂料,刘邓遭到国军的重兵围剿,特别是和像整编第十八军这样的劲旅死缠烂打,难以应付。好在解放军不似国军那样地派系林立,军委遂即又遣陈赓兵团也南下豫西,既看紧陕西门户,又从一侧协助刘邓。另一方面,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六个主力纵队也在陈毅和粟裕的统帅下从鲁西一路杀向河南,加入中原战场。但是,三路人马与国军也仅是杀了个势均力敌而己,并不占多少优势。

于是军委产生一新设想,拟成立 ‘东南野战军’,先由粟裕率他的老班底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个纵队南下过长江,在江南的国统区内另开辟新的作战区域,实际上是希望能吸引国军一部分精锐部队回防江南,以缓中原刘邓之急。华野总部尊军委命令,率三个纵队脱离战斗,北撤至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背靠冀鲁豫解放区,一边休整备战,一边做南下之前的军事准备。

但粟裕却依然认为军委的这一部署不周全,所以一连以个人名义三次给军委发电陈述己见,并最终说服了军委,被允许留在中原地区作战,只是作战的任务却是明确的,要吃掉一些国军精锐主力,特别是老对手邱清泉的第五整编军。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军委当时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像第五军、十八军、二十五师等国军部队也都是抗日战场的虎狼之师,那一个也不好对付。

所以,歼灭第五军,是军委为华野定的作战任务。军委当时的部署是,将陈毅由华野司令兼政委和前敌委员会书记岗位调离,到中共中原局任第二书记、到中原野战军任第一副司令,即分别做邓小平和刘伯承的副手。

诸位!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副职,那是个干重活儿的差事,可不是备用轮胎一样的副总统。这暂且不表,关键是在陈毅离职期间由粟裕代理陈毅的华野司令员、政委和党的前委书记这三个职务,以华野副司令、副政委的职务担当正职的全部责任。在部队的配置上,为了打好主动进攻的运动战,除了将未来的东南野战军的三个突击纵队 (第一、四、六等三个纵队) 做战前的准备之外,另将临时调入中野的华野三兵团的三、八、十等三个纵队也回归华野的作战系列,并将华野二兵团(即山东兵团)由原来的受军委直接指挥重新划给华野指挥。二兵团当时由许世友、谭震林统帅,正在鲁中津浦线一带作线,并未直接参与中原战役。此外,军委还指令中原野战军适时配合华野的攻击作战。

如此布局完成后,要完成这一任务,第一步是要进入战区,然后创造、寻找线机。

简而言之,华野部队在中野有力配合下,依次进行了攻克开封战役、围歼区寿年兵团战役、和随后的脱离黄伯韬和邱清泉两兵团的围攻而撤出战役。

其二,调虎离山,华野第一兵团出击

既然军委定下的作战任务是寻歼邱兵团的整五军,就得谋划作战的步骤和策略。当时,华野和国军已经在山东战场上厮杀了一年多了,互相了解。后来华野被分为内线(山东)兵团和外线(西)野战兵团,而外线兵团随后策应刘邓南下大别山,也就加入了中原战场,计有一兵团和三兵团共六个纵队。一兵团从豫南的确山脱离战斗,一下子神隐,到了河南省北部的濮阳地在休整,后来也是天下共知的。

写到这里,得介绍一下相关的战区地理。黄河,中华民族之母亲河,在河南省境内自西向东流经三门峡、洛阳、巩县、郑州、开封、兰考,然后自兰考折向东北方向约六十度角奔山东济南而去。在这一地段上,河西是河南省辖区的濮阳、新乡和安阳。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自古便是粮仓,例如殷商的中兴之地在此,东汉末年这里是袁绍的屯粮屯兵之地。河东就是山东省辖区的荷泽地区,再向东便是沂蒙山区了。当时守卫河防的是国军的一个刘汝明兵团,兵力弱一些。而邱兵团自南部尾随粟裕而来,也就驻扎在濮阳向东的黄河对岸鲁西南地区,对粟裕做战略监视。粟裕要出山去打,就得先过黄河。可是,邱兵团的监视压着这三个纵队不能过黄河。于是才有了调虎离山之计。

考虑到邱兵团是国军里战略机动性最强的野战兵团之一,其作战职责就不仅是针对华野的第一兵团,其它地方若是告急,它也得去救,这种差事老邱没少干。为了调开邱兵团,粟裕电告陈士榘的华野第三兵团三纵和八纵协助。这两个纵队原在河南的西南部帮着刘伯承攻城掠地,刚刚回归华野的作战序列,北上途中搂草打兔子,拿下了位于郑州以南的许昌,正在该地区休整。粟司令一声令下,三纵和 八纵从许昌向东北方向移动,马上引起了国军的关注。邱兵团随即离开了鲁西南,南下准备迎击华野三兵团。

这调虎离山的计策还挺好使。鲁西南地区在邱清泉率部南下之后,只剩下刘汝明一支弱旅。利用这个空挡,粟裕带领他的三个纵队叶、王、陶渡过黄河,进入山东西南部的荷泽地区。这是主动进攻的第一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许多军史迷对这句中国兵法名言并不陌生,但对它的含义的与时俱进却不一定关注。到了中国解放战争的年代,军事通讯手段早己使上级指挥机关能与下属的作战单位保持及时的联系,能随时把握战局变化,及时下达作战指令。但是,战场的变化,信息量巨大,前线指挥员必须、必须、必须根据敌情的变化做出及时、有力的判断并调整、执行作战部署。豫东战役的进展、演变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动态的决策。

以歼灭邱清泉第五军为既定目标,粟裕出征前排好的剧本是,以三兵团的第八和第三纵队自许昌向东北方向进击以诱敌,调虎离山,然后南北夹击,在野战中歼改。这一计的第一步算是成功了,但这并不一定仅是共军方面的胜利。从国军的角度来看,保持几个精悍的机动兵团可不仅仅是为了充当消防队。在华东方面,也一直在寻求与粟部的主力决战。所以,这一次也许是国军统帅部来了个顺水推舟,让邱兵团假借南下迎击共军两个纵队之机,让出防区,诱使粟裕过河。这种可能性不能说一点也没有。

果不其然,待粟裕过黄河由濮阳进入荷泽之后,国军统帅部立即调动山东、徐州方向的国军围了过来,邱兵团也杀了个回马枪。此时的战局,粟裕手下满打满算是四个纵队的兵力,除了一、四、六纵队之外还有两个较少兵力的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却要直接面对国军的十个整编师。前有大军压境,后边是黄河,危险了。

其三,一变计划,果断攻击开封

那位说了,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夫置之死地而后生。嘿嘿!粟裕被置之于死地也不是头一回了,化解之道还是有的。国军十个整编师的蓝箭头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粟裕再打谁的主意都没什么胜算,更别说是实力最强的整五军。若是按出征前与军委制订的计划执行,直扑邱清泉的第五军,等于是自投罗网,拼光老本儿拉倒。这时,粟裕好歹是能号令华野全军的代司令了,给在山东的许谭兵团发电,让拉过来一个纵队帮一把。那边直接就回绝了:东兵团正集中力量打兖州,分不出兵力。这不是和孟良崮上国军的张灵甫师长向李天霞师长求救时的戏码演的一样了吗?

在关键时刻,还是有头脑清醒的将领的。粟裕找正在逼近开封的陈士榘通电报商议,决定由南北对进打邱兵团改为攻击开封城,而且不是佯攻,是真攻真打。为什么要如此调整?

在这方面,粟裕和陈士榘的观点一致。第一,一兵团仅有第1 、4、6和两广三个半纵队,面对两倍兵力的敌军,一旦开战,必定就是拼血本;第二,鲁西南多是山地,并不利于大兵团的运动战,机动性太差,要大战也得换个地方;第三,正好利用国军兵锋指向鲁西南的一兵团之时,开封城不受关注,在兵法上可以‘攻其不备’、又‘攻其必救’,一举拿下;第四,攻取开封对陈士榘所率的三纵和八纵来说正是发挥其强项。

这就是一个称职的前线指挥员要做的事,打仗要紧,别管它战无不胜的是啥思想了,那时候就是林副统帅亲自来指挥,恐怕也顾不上高举他的“红宝书“。兵者,生死存亡之道,将在外君命当然有所不受。就这样,陈士榘就认认真真地打起了开封府。

攻城,是攻坚战,是陈士榘的强项。老陈在建国后官拜三星上将军,被委任工程兵司令,祖上两代都是前朝的工程兵将领。并且麾下的三纵、八纵里有许多来自山东的矿区。这些来自矿区的兵属于工人阶级,在当时也应该算是高科技人才了,不仅会扛枪甩手榴弹,挖沟撬砖头、点火搞爆破更是他们的看家本事。攻克洛阳就是陈士榘干的活儿,在豫西其它地方也没有少帮刘邓啃骨头、砸核桃。当然,并不是说陈士榘的能耐大、更不是说刘邓的中野无能,而是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刘邓的大炮重兵器都扔在了黄泛区。后来在淮海战役的中期,中原野战军把包括陈诚的“土木系“ (十八军、十一师)在内的黄维兵团围困在了双堆集之后,也是得请陈士渠带兵前来攻坚。总之,开封城被顺利攻下,干掉一个整编第66师和若干个地方保安旅。

开封战役的胜利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首先是前线指挥员粟裕能顺应战局双方态势的变化,这是他抓住的本次战略行动中的第一个战机。从敌方来看,其决战兵锋均指向了鲁西南的刚过河的华野叶、王、陶三个纵队,而开封方面兵力守备较为薄弱,而且未曾想陈唐兵团会突然兵临城下。从己方来看,第三兵团的两个纵队从中原野战军的豫南前线归建,正在从许昌向东北方向的运动中,折向正北方向直接攻击开封并不增加多少周折。

其次是粟裕临机处置之果断。在直接对华野各纵队下达作战命令的同时,粟裕才向军委和中野刘、陈、邓发电告知。而军委也能放下身段,配合前线的指挥,并令中野予以配合。这样的操作方法在和平时期是不可想像的,但在战时却是必须的,因为各级指挥员都面对的是同一个强大的敌人,即代表国民政府的蒋军。敌人的强大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放弃尊贵、面子、官位,更顾不得政治正确。

其三,开封战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华野的统一部署之下,苏北兵团同时在陇海路的徐东段发起进攻,山东兵团也同时合围兖州,南边的中野部队在打襄樊,这些多点同时出击造成了一种战略欺骗,以致于直到开封告急,国军统帅部才意识到这个省会城市得保一下,那岂不是黄花菜也凉了。另外,除了华野的部队之外,中野也投入了这场大战。南线主力负责拖住胡琏的第十八军,中野九纵在郑州与开封之间的中牟县境打阻击。

其五,开封是民国期间的河南省省会,也是中原战场上国军的补给站,攻克开封,又让华野顺势捞了一把。

到此为至,华野小胜一把,但仍有一半的兵力还没有亮相登场。国军方面也还没有完全展开。真正的会战还在后面。

接上一回,虽说攻击开封城最终胜利了,开封却并不是华野的战役目标,这只是粟裕率领华野主力重整旗鼓后粉墨登场的开场戏,起初是为了避开邱兵团的锋芒,并在双方的运动中寻找战机。

开封地处华东大平原,基本上无险可守,当开封的国军守军确定了共军不是路过、不是佯攻,而是真攻之后,所以赶忙向统帅部求救。据说,南京正开国民代表大会,河南省的代表听说省城开封被共军占领,纷纷向蒋总统请愿。由于开封城在政治上作为省会城市的重要性,国府也觉得省城一旦丢失了,总统太没面子,所以严令各路机动兵团驰援。在陈唐兵团攻城开始后,国军的增援和共军的阻击有可圈可点之处。

当时国军四路人马驰援而来。西面的郑州方向上,国军的孙元良兵团东进到半途,在中牟县境内受到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九纵的阻击,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大摆‘疑兵阵’,使尽各种手段挡住了孙的一个兵团。顺便提一句,这个九纵就是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和联合国军大战与上甘岭的第十五军,现在的第十五空降军。

南面的阻击比较悬,驻扎在驻马店的整编第十八军的主帅胡琏是一员悍将,军令一到,即刻开拔北进。当时中原野战军刘邓部队尚未来得及阻击,胡琏带领已经开了过去,于是只好阻击变追击,两条腿真要和汽车轮子赛跑了。幸亏陈唐兵团的亲兄弟、华野十纵也在。司令员宋世轮不去追他的黄埔老同学胡琏,而是把准了胡琏的脉,直接发兵攻打十八军的给养后勤基地上蔡县城。那胡琏再狡猾得像狐狸,也不舍得让砸了手下弟兄们的饭碗,只好返回招架,开封就不去了。

再说东边,原有一个机动兵团邱清泉,本来是北上招呼粟裕的三个纵队而去的,现今开封危急,也遵命折向西进。蒋总统又拼凑了新的兵团,辖两个整编师,由区寿年统率下也西进驰援。但这个兵团与邱兵团是同向不同步。当邱清泉从共军手中夺回开封后,发现是座空城,三、八两纵队己离开汴梁城南逃了。邱兵团随后追击,与区寿年兵团就拉开了一段八十华里的距离。于是,粟裕的机会来了,集中一、四、六等三个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纵等优势兵力立刻合围、分割区兵团。同时三、八两纵队立马调转枪口阻击一路追来的邱兵团。

到此为止,华野的人马全部登场了,在豫东的睢阳、杞县一带与国军两个野战兵团捉对撕杀,一边是三纵、十纵和八纵堵着邱兵团的机械化部队不让东进增援,一边是四个多纵队的主力围着区寿年的兵团部和两个整编师而群殴。这种战法,到了这种程度,只能是图穷而匕现,得玩真的了,战斗的惨烈程度无以言表。区寿年的两个整编师虽说是弱旅,那只是相对于国军“五大主力”(注:新1军、新6军、整编74师、整编第5军和整编第18军)、桂系的“钢七军”等精锐主力的整体装备而言。如今打起了阵地战,弱旅就不一定弱了,固守待敌。区寿年败则是一定败了,但是对华野进攻部队也造成了相当的伤亡。为何? 一方是待援中防守,绝地求生,自然是困兽之斗。另一方的心理压力恐怕更大,因为在中原和华东的平原地带,这几个国军的机动兵团有很强的远距离投送增援能力,火力强大。而共军的军事实力尚不足以硬碰硬地和国军对着干,只能是趁援军未到之际,咬几口,撕下一块肉就跑,跑得慢了就得吃不了兜着走。比如攻占开封,就是限五日内必须解决。再往前,粟裕在大别山区围攻确山,也是见整五军赶到了就得撤兵。所以,这是一场惨烈的恶仗是免不了了。当然,指挥员的战术得当、士兵的斗志旺盛,天平一定是摆在粟裕这一边,最终攻下了兵团部,生俘了区寿年中将及麾下不少将领,只是严格说起来,并未将区寿年的兵团所有部队一网打尽。

为何没有一网打尽?其原因就是前边所言,来不及。别看这区寿年司令的兵不是最强的,他的个人魅力却还是不错的。当年在1927年8月,区寿年就跟着他的舅舅蔡挺楷将军参加过南昌起义,不过后来他没有接着南下广东潮汕、湘南、上井冈山,而是脱离了起义队伍又回归了国军。后来,区司令在军中也是官越做越大,这此当上兵团司令官,也是委员长亲自委任。如今被围困,在劫难逃,立马直接给蒋委座发电报求救。于是乎,直接惊动了国防部和武汉、徐州两个剿总司令部。原本国军的部署已经在盯着粟裕了,只不过因为开封之战缓了几天。现在,几个纵队突然冒出来咬住了国军的一个兵团,这还了得,这不是成了 '孟良崮2.0' 了吗?所以,南线的胡琏兵团等也赶紧北上救驾,和中原野战军就怼上了。所以这次会战就由华野的行动演变成了两个野战军的联合作战。更要命的是,从东边又杀来一个整编25师,还是个强悍的老对手。

战役就进入了下一阶段。写到这里,不得不说战场上的事是随时在变化的,开始的时候是有作战意图和作战方案的,一旦开打,一个合格的指挥员就必须时刻跟踪占据变化做出有利于己方的调整。许多遥控指挥、按图作业的将军最后不得不吃败仗。

欲知后事如何,下一回接着说。

豫东战役的第二阶段是在开封市东南方向、处于商丘与开封之间的杞县、睢县一带展开。国共双方都投入了强大的野战兵团,实际上是数支军队在不同的地点鏖战。一处是粟裕亲率四个多纵队的优势兵力要力吞区寿年兵团两个战斗力弱一些的整编师。在这一战场的西侧十多公里处,强大的邱清泉第五军在奋力突破华野三个纵队的阻击,其中华野的三纵和八纵刚刚打完开封之后仅略加休整,仍是疲惫之师,十纵自豫南一路强行军到此,双方的实力略微倾斜到国军一方,是一场惨烈的攻防阵地战,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但邱兵团却仍是寸步不得愈越。在开封以南,隶属于武汉剿总的国军三个兵团也正一路奔杀而来,解放军的中原野战军在奋力阻击。由于中野缺乏重武器,基本上不是国军的硬碰硬的对手,所以也就是能挡几天算几天。因此,唯一能为这一通缠斗解套的是粟裕尽快解决掉区兵团。或者邱、胡两大主力能尽快突破阻击,前来围歼华野主力。这种战局,双方的主帅和前方将领都看得清楚。所以,当黄伯韬兵团的整25师、一个快速纵队和另一支部队加入战斗时,无疑是一匹强劲的黑马。

这时候的局势很乱,头绪极不容易理清楚。那就拣主要的先说,次要的省略了。

先说说这黄伯韬和他的整编第二十五师。黄伯韬是国军序列中战功卓著的悍将,中共华东地区部队的老对手,甚至于说是华野的克星。黄将军出身行伍,原在旧民国的军中效力,北洋倒台、南京立国之后被老蒋视为可塑的人才,送到军校培训过,在剿共战争中很卖力气。到了抗战时期,己经做到了战区参谋长,在三战区顾祝同长官的帐下听差。那次令新四军大伤元气、脱胎换骨的皖南事变,表面上说蒋的军令部是主谋、三战区司令长官顾墨三是执行官、上官云湘是杀手,实际上作为战区参谋长的黄伯韬在制订作战方案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后来黄伯韬被外放做军事主官,任第二十五军军长,在带兵、训练方面常能身先士卒,颇受下级拥戴,使得这支非黄埔系的广东籍军队的战斗力强劲。在进入国共再次内战之后,第二十五军从苏中战场到鲁南、胶东,在与华野、山东野的作战中均有不错的表现,是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主要突击力量,其实际作用甚至胜过整五军。

黄伯韬带他的二十五师本来是从徐州出发,沿津浦路北上到枣庄去解救被华野山东兵团围困的兖州。当区寿年被包围后向南京统帅部求救时,蒋委座严令中原地区的几个机动兵团前往救援,自然是想咬住粟裕的主力,这从粟裕一过黄河就是国军的既定打击目标可以看出。所以徐州剿总置兖州的安危于不顾,令整二十五师也投入了豫东的这场会战。并且,这黄伯韬可是有‘前科’的,上次在孟良崮战役中因整二十五师、整八十三师对整七十四师的救援不力,张灵甫被粟裕成建制地给消了号,黄伯韬和李天霞都被送上了南京的军事法庭。这一次若能救回区寿年,也算是戴罪立功了。从徐州到开封正是陇海铁路沿线,黄伯韬兵团转眼就杀到了豫东。

如今,这样一支生力军杀到了豫东,着实令粟裕措手不及。当时几个纵队群殴区兵团,只是刚刚解决了兵团部和整75师的大部,另一个国军整编师(72)只是围着,仍然完好。总之,未煮熟的鸭子,一锅夹生饭。而一旦区兵团与黄兵团里应外合,外加近在咫尺的邱兵团和正一路杀来的胡琏十八军,那粟裕可真是吃不了、也兜不走。

作战双方的统帅部都看清了战役的演变正向着有利于国军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了。跑、撤,怎么个跑法?不是说“三十六计走为上”吗?但如果两条腿跑不过汽车轮子,就得被追杀,更别说国军方面还有空军的支援。打!打谁?粟裕的选择是打新来的黄伯韬。华野迅速调整部署,将消灭了区兵团部和75师之后的部队调转枪口,直接扑向黄兵团,趁对方立足未稳之际,迎头一顿胖揍。黄伯韬确也始料不及会招来这顿暴揍,面对华野的攻势,一面组织就地死守,(他是援兵初到,并未有坚固的野战工事),一面给委座通报战况,更是亲自手提冲锋枪做了督战队,才算稳住了阵地。

其实,这种战法并非是为了全力以赴地进攻。一旦杀了敌方的士气,粟裕就挥兵退出了战场,从豫东一下子去了鲁西南。只是,面对国军在中原地区的几乎全部机动兵团,这种撤退就难免遭受损失。

这次撤退的损失来自邱兵团最终突破了华野三个纵队的阻击防线。面对区兵团的被围,上峰给邱清泉下死命令,务必救援区兵团出一死,所以也只能拼命向前拱。情急之下,竟然也采用了迂回战术,从正面防线的一侧绕行。这时粟裕主力己经在撤退之中,邱兵团突破阻击后,解救了整72师,并追上了华野来不及北撤的支前民工和伤员,抓了不少俘虏,总算有所交待。

另一边,胡琏兵团等也突破了中野的阻击防线,到豫东会师。只是华野的参战主力己经遁去,活捉粟裕是捉不成了。

豫东战役到此被画上了休止符,国军的机动兵团中按编制属于徐州剿总和武汉剿总的各自回归驻地,共军方面华野部队进入山东境内休养、整顿并继续下一步的攻势,中野则继续在河南、湖北的地盘上扩张。各方面的军事行动并未停止,只是双方都对此次战役的战略、战术、战果做一总结,下回接着说。

最后,分析豫东战役的得失、胜败

豫东战役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军事统帅部均对各自的部队进行了表彰。国军方面,黄百韬因为驰援迅速、作战勇敢,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但作战份量最重的整五军邱清泉却未受到表彰。由此直接影响了以后的战场配合,这是后话。

解放军方面,军委给前线作战部队发贺电表彰,认为是越过了抵抗国军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这种评估不是虚的,正是在豫东战役期间,解放军在整个中原和华东地区开始了全面的攻击性军事行动,最终两支战略力量合二为一,完成了淮海和渡江战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打了一场败仗,其主要的依据是解放军华野六纵副司令皮定均在日记中写道,华野的一、四、六等三个主力纵队的伤亡惨重,“三兄弟被被打成了残废”, 在第二阶段阻击邱兵团的三、八、十等三个华野纵队也是损兵折将。皮定均将军,原是新四军五师李先念手下的将领,著名的‘皮旅’旅长。在国共开战之初,国军首先以重兵包围了处于中原腹地的五师和王震的三五九旅。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向西突围,皮定均受命带全旅向东先行以吸引国军。在这一战中,皮定均将原以为必死的全旅整编制部队完好地跨越整个安徽省,带到了华东,这是他一生中最出彩的地方。皮定均随后就脱离了皮旅,到华野的六纵担任老虎司令王必成的副手,以后始终被罩在王老虎的光辉之下。评定军衔时,还是凭借大帅的一句‘皮有功,少进中’而官拜中将。七十年代,皮定均任职福州军区司令员期间,因飞机失事而殉职。在华文网上将解放军的豫东战役视为‘败仗’者,多是以皮定均将军的‘日记’为主要的依据。

地主不这么看。既然是如此大规模的双方野战军主力的正面交锋,双方的人员伤亡都是巨大的。即便是被打残了,华野第一、第三、第四、和第六、第八等各纵队的建制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以后又是战斗力强悍的野战纵队。并且,伤亡惨重的何止是仅仅是这些解放军华野的几个纵队?中原野战军的各个纵队也是一直在打援和阻击,出勤又出力,自然也有伤亡。难道说刘伯承也打了败仗?再说国军方面没有死人吗?死人多的就算败了?那种不考虑战役目标,以伤亡数字评判胜负的观点,过于肤浅。要知道国军方面出动的也是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兵团,并且在兵力和装备方面仍然是占优势的。这种双方的最精锐的野战部队的正面交锋,哪有不伤亡的道理?所以,胜败不是一句话,还是具体分析更好。

回到战役评点。从大的方面说,豫东战役是国共双方攻防易位的转折点之一。之前,在河南,华野西兵团和刘邓,陈谢两兵团和几十万国军大打出手,熬了大半年,鲜有大的胜绩;在山东,华野的东兵团的境遇也大致相同,其中一个黄百韬的整编二十五师据说几乎是打遍华东无敌手,差点端了胶东许世友的老窝。在这次豫东战役中,三支国军的生力军在此围剿粟裕,除了双方的巨大伤亡之外,国军还丢了一个兵团部和两个整编师的建制。后来粟裕撤了兵,就算是逃了,那国军的整五军、整十八军、整二十五师等几大主力会师,仅仅抓了不少共军的一些伤兵和支前民众。此外,恰恰就在豫东鏖战正酣之际,中野在豫南和鄂北攻城掠寨,占领了襄樊和南阳等地;华野的山东兵团横扫齐鲁,把济南打成了一座孤城。随后在华野攻打济南城的同时,刘邓和陈谢两兵团更是进一步扩大战果,囊括了整个豫南、豫西和郑州。这就是后来刘伯承在淮海战役时所说的‘淮海的文章从中原做起’。当共军在中原大地和齐鲁大地积极进攻之时,国军的几个战略集团却逐渐收缩到了徐州地区,演变成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之前的攻守态势。

从更具体的方面来说,由于共军每每在攻取一地之后都及时建立或巩固地方政权,推行土地改革,实行战时经济,形成对野战前线的强有力支援,所以,华野和中野在休整之后有能力再次组织更大规模的决战。

但是,如果从最初的军委所布置的作战意图来说,显然华野并没有达到‘歼灭整五军或整十八军’的目标。事实证明,不是共军无能,而是国军还是的确很强大。即使日后在淮海战役中,若不是国军的高层指挥上的失误太多,结局并非一成不变。

再有一个方面是关于战略协同和军令统一的问题。在豫东战役之前军委的布局中,已经明确了各个纵队与华野总部的隶属关系。此后,刘邓的中原野战军即时将原华野西兵团的三、八、十等纵队的指挥权交还华野。这些部队在豫东战役中,无论是攻城还是打援都是主力。但是,出于某种原因,山东兵团的作战却与华野的主要作战方向互相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这其中的原因,由于不掌握更多的信息,外人不便于分析。也许东兵团和西兵团长期独立作战,未能立即适应战场协同?也许战场通讯手段落后,不便于指挥?也许是某些将领领会上级作战意图的能力差?也许粟裕的威望不足以服众?无论是何种原因,山东兵团以攻取兖州为战果,未能将徐州方向的机动兵团困在东部,直接影响了战局。

豫东战役里可以进一步评点的东西还很多,比如中野和华野的攻坚作战能力,平面防御战术。以我个人看来,粟裕等一线指挥员在豫东战役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完)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23:20 , Processed in 0.0422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