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30年代丁玲遭丈夫出卖被逮捕 在狱中怀孕(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09:4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30年代不是被国民党逮捕了一次,那实际上就是,她的丈夫冯达给她出卖了,出卖了以后被关起来,关起来,这个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什么徐恩曾,还让冯达跟她一起住在监狱里,她那个大女儿就是那段时间怀孕的。

凤凰卫视7月2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52年2月,刚刚创刊一年有余的《人民文学》意外宣布停刊整顿,《人民文学》是1949年之后,中国最高级别的国家级刊物,它被赋予了塑造国家文学意识形态的使命,《人民文学》的停刊暗示了文艺整风运动进入了关键时期,借助此次停刊事件,文艺界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

解说:今天的《人民文学》已经搬到了北京团结湖南里的文联大楼,而当年它曾在京城著名的东总部胡同。在《人民文学》编辑部档案室中,保存着1952年3、4月的一份合刊,就在两个月前,这份杂志曾因政治不正确而被停刊整顿,两个月后,它再次复刊,打开这本合订本之后人们发现,复刊之后的最大变化是《人民文学》的副主编,由艾青换成了丁玲。

由于在此前批判《武训传》的运动中,《人民文学》被认为表现消极,还发表过不少思想错误的作品,因此刊物副主编艾青被停职,《人民文学》编辑部出现重大人事调整,由丁玲担任整风后的《人民文学》副主编,实际负责刊物规律,原编委会被正式解散。

这桩常被后人所忽略的公案是《人民文学》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惩处,它被认为是对其政治不正确的改造。

徐庆全:当然艾青是从解放区回来的,过来的作家,但是艾青在解放区他本身有他的问题在那儿,延安文艺整风艾青是被批者,况且艾青这人也算独立大队,诗人嘛,五一些事情是大自由主义者,也算一个自由主义者,所以在这个班子搭配当中,这个《人民文学》在整风中挨批,那是非常正确的事情。

解说:艾青曾是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重要成员,1932年他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41年,艾青前往延安,担任《诗刊》主编,1949年艾青被委任为《人民文学》副主编。

张凤珠:他一直反正就是,他不像丁玲那样,就是体现党的政策,很严肃类的,艾青不是这样,艾青就是,我觉得艾青都是用一种眼光,有距离的眼光来审视这些东西。

解说:然而与艾青不同,他的继任者丁玲从整风运动伊始,便以一种政治高度正确的面目出现,在针对《人民文学》错误导向的批判中,丁玲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也因此成为了重大的赢家,此时的她,身兼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报》主编,三重要职,此刻又将《人民文学》收入囊中,俨然炙手可热。

徐庆全:我认识的朋友当中,就是当年跟丁玲的学生给我讲过,他说你不知道,丁玲当年有多牛,批一个军大衣,就是大氅,大氅的军大衣,后边蜂拥地跟着好多人,到哪去,那就是,很气派呀,你看胡风日记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丁玲如何如何如何的,所以丁玲那时候抓了文艺界的大权,基本上在她手上。

解说:曾经担任《文艺报》副主编的陈企霞,是当年丁玲最紧密的追随者,许多批判文章都由其亲自主持撰写。

陈恭怀:每一期都有一个大的批判文章,不是批判这个就是批判那个,我这个选的这个里面,有好几篇都是,都是那个他在文艺报给那个写的批判的,就是这个《腹地》,还有这个《无敌力量从何而来》,就批判那个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为资本家,为不法商人做辩护的小说,还有一个明目张胆为资本家捧场的作品,这都是,都是批判。

石湾:唐达成,他的感受是最那个,他当年就是《文艺报》一个年轻的编辑,后来是编辑部的副主任,他就觉得当年《文艺报》就是搞大批判,就是批这个批那个,就是大家拿到《文艺报》的时候,手都要发抖,不知道这一期又批谁了,就是左得很厉害,很左,他自己也觉得丁玲,陈企霞很左。

解说:我是毛主席旗帜下的一个小兵,我要呼喊着毛主席的名字,像战士一样冲锋,晚年的丁玲用文字准确地描述了她在整风运动的表现,这同早年那个写《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自由派作家早已判若两人,其间的变化耐人寻味。

究竟为何会发生这种巨大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1942年。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因写杂文《野百合花》抨击延安不良社会现象的王实味惨遭不幸,而同样因写《三八节有感》招致批判的丁玲则侥幸过关,这场整风运动过后,丁玲主动要求前往中央党部进行改造学习。

我在山坡上目送着她背着行李走过延河,她的背影愈来愈远,最后看不见了,多年以后作家刘白羽,还记得当时送别丁玲的场景,我记得文抗第一个走的是丁玲,她是去中央党校的第一波,那是高级干部学习的地方。

在党校学习期间,丁玲写了两本学习心得,一本题目是《脱胎换骨》,另一本是《革面洗心》。

邢小群:丁玲她确实有这个矛盾,她又一心一意要跟着共产党,要脱胎换骨,要变成党员作家,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为党的事业,为自己崇拜的领袖,去做自己这个奋斗一生,她同时又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真实,真正的一个,有着很大才气,才能,这样一个作家。

徐庆全:你会发现丁玲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只要批我,我就检讨,只要打我,我就检讨,谁批我,我该检讨,这是她比较惯常的一种做法,所以她是这个,在延安的时候她做检讨,最后是要转向,要写,写工农兵嘛,按照这个延安文艺座谈会要求的,歌颂光明面,歌颂这个工农兵,所以她就是从延安时期,你不管她是转向,真正转向还是假转向,她确实转向了。

解说:1944年一名重庆记者勾勒了他所见到的丁玲,她豪饮、健谈,难于令人相信她是女性,似乎有意显示她的豪放气质,很难想像眼前的丁玲曾是个带着幻想的文艺女青年,这位写出《莎菲女士的日记》《三八节有感》的女作家,不再哊于关注知识女青年的悲情命运,她响应座谈会号召,主动要求与工农兵紧密结合,到前线和农村中体验生活。

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陈晓楠:在1952年的整风运动当中,丁玲不仅仅是一个重要人物,也是一个极具标本价值的研究对象,这位在五四新文华运动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尽管很早呢就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靠近了革命,但是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一直是保持着自由派作家的作风,她的笔下常常流露者对人性细微的关注,对时事锐利的批判。

然而,1942年之后,丁玲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她的作品当中不根少了人性和批判,还多了教条和颂扬,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一个作家的转向呢?

解说:我自己开始有点恍然大悟,就像唐三藏站在到达天界的河边,看到自己躯壳随水流去的感觉,一种幡然而悟,憬然而惭的感觉,这是丁玲在1942年整风运动中,对自己思想转变的解剖,这位自由派作家的突然转向,给后来者留下了无尽的探寻空间。

丁玲的转向是主动还是被动,她是投怀送抱,还是形势所逼,很多研究者把丁玲转变,归向了1930年代的那桩公案。

陈恭怀:30年代不是被国民党逮捕了一次,那实际上就是,她的丈夫冯达给她出卖了,出卖了以后被关起来,关起来,这个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什么徐恩曾,还让冯达跟她一起住在监狱里,她那个大女儿就是那段时间怀孕的,所以用冯达来软化她,在中共历史上,如果一个人被抓进过监狱,很多事情往往说不清楚的,就是你自首没有,这个忠诚老实运动,包括写自传,每个运动写自传,写简历,被捕的事情都会是一个很大的事情。

我们党内很多人是因为这个事情给落下去的,就是不给重用的,丁玲比别人更有甚者是什么呀,她当时她是被国民党给抓起来了,抓起来以后呢,她是被自己的丈夫给出卖的,自己的丈夫又跟她住在一起,而且并没有说是软禁,不是给你坐监狱,这也没关系,那不坐监狱,国民党一个月还给你一百块钱的生活费,你这事情就很难说清楚啊。

解说:尽管1936年出狱,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曾对丁玲的问题做过内部定案,但这一历史问题却总是阴魂不散,它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一样高悬在丁玲头上,从1942年到1950年代,甚至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时隐时现,不断困扰着丁玲,这成为她后来发生转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1942年的大批判之后,丁玲主动选择向毛泽东的延安文艺思想靠拢。

此后丁玲扛起背包,主动下乡,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在下乡的过程中,丁玲写出了报告文学《田保霖》,讲述了一个小商人田保霖响应党的号召办合作社,最终成为边区合作社模范的故事,这篇小说发表后,丁玲收到了毛泽东亲笔写来的赞扬信,快要天亮了,你的文章引得我在洗澡后睡觉前一口气读完,我替中国人民庆祝,替你的新写作作风庆祝。

毛泽东后来还多次表扬,丁玲现在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后来,在毛泽东的鼓励下,丁玲背上包袱去了河北一个农村,在这里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自体验,参与河北正在开展的土改生活,1948年6月,丁玲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邢小群:桑干河上就是她下乡去土改,跑到河北,逐鹿县的一个村子去土改去了,这个村子叫什么来,暖水屯吧去土改,然后她根据自己参加土改的这段经历,然后写出了这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解说:1951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斯大林文学奖,这部作品当时被视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长篇小说创作的高峰,也奠定了丁玲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地位。

徐庆全: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1951年获得了斯大林的文学奖,因为当时在那个年代是苏联的一切就是我们的一切,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是一切导向苏联的地所以苏联对一个人的一个中国一个作家,某一个作家或某件事情的价值判断,那么基本上我们都是很拥护的,所以当时丁玲得了斯大林文学奖以后,她的地位相当相当的高。

解说:然而,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这部作品却饱受争议,有人认为那里简直看不到丁玲自己独特的感受,只有哪一个纯粹政治性的主题,一些评论家甚至将其视为,左的政治宣传作品,认为其文学价值极其有限。

徐庆全:你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是图解政治的东西,你根本读不下去,但是你现在读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那还会感受到那种自由的一种呼吸,或者是自由的一种追求。

邢小群:就是说她,早期的东西,你看她是直射民间的一些苦难的东西,在那个时候她没有特别明确的阶级的路,什么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什么,他都是人,我见到的这些人,这些事儿。

阎网:她就是说,光说深入生活,要深入生活对不对呢,也对,也对,结果现在把深入生活当成,就是说你到深入生活去干什么去啊,结果带着先验思想,我到生活中去,去图解,去证实,毛泽东的文艺政策,毛泽东的政治思想,毛泽东的那个政策那一套,去图解他去。

解说:据说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丁玲腰疼得不敷热水袋就无法入睡,但她自称从来没有以此为苦,因为那时我总是想着毛主席,想着这本是为他写的,我想火线上的战士,喊着他的名字冲锋向前一饮,都是为了报答他老人家,为书中所写的哪些人而坚持下去的。

徐庆全:她写了这话以后呢,事实上遭到了文艺界的很多人的嘲讽,包括她的秘书张凤珠都说,说你怎么能写成这样呢,什么什么之类的,丁玲说了一句什么呢,丁玲说你不懂政治。

邢小群:就因为她那个条条框框,教条主义,她已经确立在脑子里了,由这些人来办报,办杂志,那么她就,她不但要发表文章,她还要批评文章,批评作品,叫文艺批评,所以他们就惯性,他们就走到这一步了。

陈晓楠:晚年的丁玲,在总结一生的时候语出无奈地说,回顾我这一生,有很多时候我应该坐下来写文章的,而丁玲的转变和选择,也令后来者扼腕长叹,有人说如果不是这次转变,依照丁玲的创作能力,她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可能远不止此,然而历史无法假设,当1952年的整风运动来临之后,政治正确的丁玲很快就成为了文艺整风的旗手,并且直接影响了这场整风运动。

解说:1952年4月以《人民文学》的复刊被标志性事件,文艺整风运动进入高潮,此前由《文艺报》领衔的批判连篇累读,一浪高过一浪,这种批判声势令作家们胆战心惊,进行了多年创作的作家们,一时突然间找不到了方向,有些不知所措。

徐庆全:当时我就捉,在文艺整风期间或之前,作家写作品是两个原则,第一个,伟大的工农兵原型,第二个是卑微的知识分子原型。写工农兵也不行啊,王林写的《腹地》,写的是工农兵啊,战争当中,不也出问题嘛,是吧,那么写卑微的知识分子原型,《关连长》,不是,《我的夫妇之间》不也出问题嘛。

所以当时就搞的文艺整风过后,作家就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根本就不知道该写什么了。

解说:1951年文艺整风前后,因为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上海发生了一次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讨论,关于这个问题,主管上海文艺工作的夏衍与主持整风的丁玲产生了分歧。

徐庆全:那夏衍的观点就说,按照夏衍这种国统区来的一个人来讲,有什么不可以写的,作品是温开水就可以写嘛,这是一种掌握尺度,是吧,为什么不可以写的吗?在他看来,上海不还要拍那个《我们夫妇之间》这部电影吗?在他看来,这有什么不可以的,这是属于国统区作家,他们认为这个尺度是可以的,是吧。

但是对丁玲这样的作家来讲,她认为这个尺度不可以,你要歌颂你都要歌颂光明,你都要是高大全。

解说:强大的文艺整风运动最终压倒了倡导创作自由的声音,文艺界开始逐渐被统一到了一个轨道上,就是严格按照《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为政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就连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也被严格进行了限定。

陈恭怀:就说写正面的人物不能脸上抹黑,《文艺报》后来组织一个,那个英雄人物,就讨论那个英雄人物怎么写的,可不可以写缺点,可不可以写思想斗争。

阎网:那时候和江青以后提出那个三突出完全一样,就是重点人物不能犯错误,在重点人物里面突出写英雄人物,英雄人物里面,重点突出写主要英雄人物,不能写英雄的死亡,不能写英雄的缺点,更不能写英雄的错误。

解说:为了进一步引导作家为新时代服务,一批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作品开始陆续出炉,这年9月,《人民文学》选登了柳青的尚未出版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的最后四章,题为《沙家店战斗》,人民领袖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随之孙犁的《风云初记》,天津码头工人的集体创作话剧《六号门》,电影文学剧本《南征北战》,《葡萄熟了的时候》,等歌颂新风新时代的作品,开始大量涌现。

王端阳:孙犁是1943年吧,还是1944年到了延安,到了延安,他从冀中去的,到了延安以后,他学习讲话受到那种讲话那个氛围,当时的那个共产党的文艺政策的影响,就讲话的精神影响,在延安第一步发表了他的《荷花淀》,这个《荷花淀》一下子轰动,因为孙犁这东西很美啊,他写的都正面,女孩都是,比较符合讲话精神,一下就行了。

所以他就顺着路子就写下去了,现在你看孙犁剩下的什么,你看孙犁的东西《荷花淀》,确实反映冀中很美,但有一样,吕正操就说过了,你要想了解冀中的残酷,五一大扫荡的残酷,你就得看王林,不能光看孙犁的。

阎网:我们陕西出了一个大作家叫柳青,柳青写了一个《创业史》,《创业史》在当时是非常好的,我到现在我觉得《创业史》也是非常多的可取之处,还是算伟大的作家吧,在当时可以讲。

他呢,确实深入下去呢,而且也深入到灵魂去了,把一些美好的东西都挖掘出来了,但是他呢,还是逃不开那个框框,沱不开那个框框,什么框框呢?就是富农以上的都是发财致富的,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贫雇农才是走合作化道路的。

走社会主义合作道路的地所以他就按照这个写啊,他捉阶级斗争,都是这样的阶级斗争,把富农都推过去,把发家致富都推到资本主义道路。

解说:新的文艺导向还造就了一些新的作家,工农兵作家及其作品,开始作为一个符号登上中国文坛,并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

徐庆全:比如说像徐光耀,《小兵张嘎》嘛,那就是徐光耀写的,那么这样有点基础的,进来来学习,还有一部分来学习全是工人,农民,就是没有任何的这种写作功底的,因为我们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我们要为政治服务,那么让工农兵的作家来写工农兵,是不是会更好,所以当时胡万春,高玉宝,还有一个女的叫什么名字我忘了,都是当时培养出来的作家,就是工人阶级的作家,或者农民阶级的作家。

解说:1951年,就在文艺整风运动开始的这一年,无产阶级文学结出了硕果,中国有三篇作品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除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还有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鲁艺集体创作的《白毛女》。

石湾:这个文学奖是政治奖,不是文学奖,斯大林奖那都是政治奖,那是给你中国这个,对吧,不是文学奖。

徐庆全:白毛女最早是河北平山,山西一带的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一个传说,就是白毛仙姑,能够那什么的,最后被写的报道出来,然后经过周扬点石成金,就说这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石湾:像那个《林海雪原》里头也是有一段,有这样一段写爱情的,当时也是要拿掉的嘛,也是要拿掉的,其他的就根本就没有了,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我刚才说了,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样板戏的时候,就没有爱情了,不但没有爱情了,就是男的没有妻子,有妻子的没有丈夫,肯定都是这样的,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了。

陈晓楠:1955年4月20号,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这篇小说由战士作者高玉宝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小说的第九章《半夜鸡叫》,后来被搬上了小学语文版本,而周扒皮的形象,也植根于几代人的记忆当中。

然而这部小说的真实性呢,现在却不断的遭到质疑,有人甚至考证周扒皮的原型其实是河北一个很勤俭的地主,在土改当中被活活打死,在为政治服务的时代,作家创作严重脱离现实,强硬的灌输阶级对立,爱憎分明的二元价值观,这种影响其实至今挥之不去。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3 18:07 , Processed in 0.0415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