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驳中国经济增速世界第一和西方经济发展停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02:39: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感悟生活(程坦)    微信公众号:shsp_005

  由于中国近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确实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同时极大地改善了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并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无限的民族自豪和民族自信心。

  同时,由于信息的闭塞,媒体和专家们的刻意误导,关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中国也流行着许多夜郞自大的传说和笑话,比如,提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流行着下面两个主流观点:一是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几十年来全世界第一,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经济奇迹;二是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和停滞,正走向没落,或经历了20年、30年的失落。

  GDP和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GDP翻译成中文叫“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世界银行把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称为经济发达国家,1万美元以下称为发展中国家。

  先说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几十年全世界第一的事。

  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正好是40年,目前人均GDP大约在8000美元,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不争的事实。

  绝大多数民众完全不清楚,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但没有通过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增长,妇女随便生小孩,而且也没有把“经济发展奇迹”天天挂在嘴上,却只用了不到40年时间的一半,进入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之列,经济发展速度远超过中国。

  比如,地理位置较近的国家和地区,非常知名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上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只用了不到20年就进入了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这四小龙70年代、80年代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远超过中国。

  刚刚发生颜色革命的马来西亚,因为是一个典型的穆斯林国家,绝大多数中国人也非常看不起,事实上,最近20年来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同样是妇女随便生小孩,经济增长速度照样超过中国,早几年人均GDP就已经超过中国,目前非常接近发达国家人均GDP1万美元的门槛。

  “苏东剧变”后,中国媒体把那些国家描述得混乱不堪,民不聊生,事实是,在中国几乎与这些国家断绝一切往来的情况下,他们之中的许多国家仅仅经过20多年,就快速进入了经济发达国家行列,典型的如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并入西德的东德等等,现在这些国家甚至人均GDP到了2万美元以上,并入西德的东德,人均GDP超过了4万美元。国内媒体从来不说这个,许多国人同胞以为这些国家还在动荡中煎熬呢。

  我们用了40年时间,人均GDP才达到8000美元,天天吹牛逼说是经济发展速度世界第一;上面这么多国家和地区只用了10多年、20多年,就由穷得叮当叮当响迅速变成了发达国家,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更是远远超过中国,也没见人家天天吹牛逼。

  单纯就经济增长速度而言,一些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尚不如中国的国家,如中国媒体和专家们最看不起的印度、伊拉克,多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过了中国。

  因此,整天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挂在嘴上,其实就像南北朝鲜,六十年代朝鲜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超过韩国,人口也相差不多,历史、文化完全相同,而且朝鲜的自然资源远比韩国丰富,可现在朝鲜的人均GDP才几百美元,而韩国的人均GDP将近3万美元,可是朝鲜天天说自己是世界第一流的军事、工业强国,民众幸福指数仅仅排在中国之后屈居第二。

  吹这样的牛逼,自己听着很爽,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众听来,就只会觉得恶心和厌恶。

  再说第二个夜郞自大的无知谎言,即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已经停滞,或失落了20年、30年的事。

  的确,像美国、欧洲、加拿大、日本包括新加坡等西方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非常缓慢,每年经济增长百分之几,百分之零点几,甚至有时GDP还呈现小幅负增长。于是,中国媒体和专家们就得出了人家经济增长停滞,经济失落了20年、30年的结论。

  这其实是不了解经济学常识,对经济增长规律一窍不通的无知言论。

  事实上,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之后,受平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投入产出的限制,经济增长就必然变得十分缓慢,但这并非表示经济增长停滞,而是表示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比已经接近于完美的极限,财富积累达到了最快、最好的水平。哪怕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出现50%以上的GDP负增长——实际从未出现如此极端情形,其国民收入和国家财富的累积速度,仍然远高于那些经济增长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的发展中国家。

  换句话说,中国的制度再优秀,人民再勤劳智慧,当中国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之后,一样进入缓慢增长,因为你的各项资源配置都接近了最优化,维持这样的人均财富产出量已经相当不易,更快的增长只能依赖科技革命来实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日本的人均GDP近30年就一直在3-3.9万美元之间徘徊,因此中国媒体和专家们众口一词说日本失落了20年、30年。好吧,取一个最低数作为平均数,就说日本人均GDP是3万美元吧,30年累计下来就是90万美元;中国30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由1500美元涨到了8000美元,取一个中间大约数字,就算平均每年创造了4500美元的财富,30年累积下来人均共创造了13.5万美元社会总财富。也就是说,日本经济零增长,30年人均累计创造了90万美元社会财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均累计创造了13.5万美元财富;现在日本每年人均创造近4万美元的财富;中国人均创造8000美元的财富。中日对比,无论是过去30年还是今天,经济发展与社会财富累积的速度是如此悬殊,你嘲讽人家经济发展停滞,是不是极端无知、幼稚?

  说GDP和人均GDP有人可能头大,看不下去,那就打个非常贴切的比方吧。这好比十年前一个月薪2000元的普通职员,因为表现非常优秀,老板年年给他涨工资,过了十年升到了主管岗位,工资涨到了月薪1万元,而另一个公司副总经理,10年前就拿着10万元的月薪,这10年来工资基本没有增长,现在月薪也不过12万元。结果,这个月薪1万元的主管,见人就吹他在过去十年中加薪速度比公司副总快很多,因为他工作更努力,业绩更出色。在其他人看来,这员工不是有病么!

  光说一个国家和地区GDP总量和人均财富产出量,还无法说明全社会每个成员实际拥有的财富多少和享受到的生活质量好坏。无论是上述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中国的国家,还是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中国的国家,跟中国比较,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差别:

  第一,这些国家不搞强制计划生育,在最近20多年中,用来衡量生育水平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几乎全部超过中国,也就是人口增长并没有成为这些国家的负担,相反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这个也颠覆受到媒体误导的绝大多数国人同胞的认知。

  第二,这些国家无论是高速发展过程中,还是发展到今天,全社会工资总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中国,而用来衡量社会贫富悬殊程度的基尼系统,全部远低于中国。这意味着即使一些人均GDP远不如中国的国家,大部分普遍民众的实质生活质量和生活压力好于中国。

  中国的人均GDP已经不低,但GDP这个社会总财富,在初次分配也就是政府与民众的分配中,政府所占的比例全世界最高,民众所占的比例全世界最低;在二次分配中,也就是民众拿到的那块蛋糕切到每个人的头上,中国基尼系统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10%的富人掌握了大约90%%的社会财富。当然,这样的财富分配制度也有好处——国家拿得多,我们的军舰就可以像下饺子一样,而且可以援助全世界;民间财富主要集中于10%手上,中国几千万相对富裕的家庭就有能力送小孩去海外留学,满世界去旅游、购物。

  但是,因为上面两方面的原因,虽然中国人均GDP大约8000美元,但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压力,可能不如那些人均GDP4000美元的国家。典型的是物价高、生活费用高,医疗、养老、上学的自费比例高,生活压力沉重,因此一方面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民间有生不起、养不起、老不起、死不起的口头禅。

  有意思的是,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停滞,社会日益没落,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全世界第一,现在仍然全世界一枝独秀的,除了中国媒体和中国专家们,就是那些社会财富分配中拿得最少、生活压力最大的社会底层民众了。

  对穷人更拥护所有不合理政策的现象,我长期百思不得其解。最近我慢慢想明白了:一是相对于富人,这些中下层民众没有机会或没有能力接触更客观的外部资讯;二是这些人本身的智力、受教育程度和独立思考能力,本身就不如混上社会更高层的人士。

  因此,谁再跟你夜郞自大地吹牛逼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全世界第一,或者说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经济已经发展停滞正走向没落,你可以直接送他两个字:“白痴”。中国的强大和民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靠干出来的,不是靠吹出来的。

  话说回来,能把缺乏基本常识的牛逼吹得社会上大多数上深信不疑,且面对沉重生活压力仍然乐观向上,热血沸腾地高唱赞歌,这满满的正能量还是需要继续发扬光大的。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3 08:59 , Processed in 0.0436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