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郎遥远:不焦虑、不质疑,莫非是文化肥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00:15: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大的人文牌坊,其实早倒了。
  但没想到,身姿与腔调,这么不堪。一是,北大学生依法要求信息公开,遭遇叵测,愤而抗争,迅速成了敏感词。二是,北大林校长致辞读错字,一个初中生都应该读对的字,成了最高学府120周年校庆的最热词。
  读错字,似乎是中国知名大学校长的特色了。清华大学顾校长曾被“瓠”卡住,相见不相识;中国人民大学纪校长曾以“七月流火”形容“热情”;厦门大学朱校长面对“黉宫立东南”,识字读半边,赛过活神仙,果断错念“皇宫立东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林校长撰文道歉,坦承文革上学,语录识字,毛选启蒙,误了人文童子功,诚心溢于言表,理应赞赏。但是,林校长流露“重要讲话”的习惯傲慢,谦逊踩在脚底,权力跃出纸面。致歉最后,居然振振有词:“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堂堂北大校长的中心思想,犹如天雷滚滚,炸瞎了常识。
  何谓“焦虑”?人的本能情绪,心理有压力,受刺激,就会出现。人的七情,一喜之外,怒、忧、思、悲、恐、惊,都属焦虑。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学生临考,会焦虑;校长读错字,恐也会焦虑;老百姓重病掏不起钱,会焦虑;低端人口寒冬驱离栖身之所,也会焦虑。抹杀人的本能,无疑“反人类”。
  利他的焦虑,即“忧患”。“忧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士大夫的高尚情怀。屈原“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都是为民焦虑的肺腑之言。及至当代,民生领域的当务之急,都是执政者“情为民所系”的焦虑、责任和担当。
  忧己的焦虑,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离骚》为屈大夫之焦虑,《庄子》为蒙叟之焦虑,《史记》为太史公之焦虑,《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焦虑。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都是忧己的焦虑。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陆游“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也是焦虑。这漆黑的天空,再明亮的眼睛都无法看穿,是焦虑;这孤独的心跳,何时能够离开这不属于自己的天空,是焦虑。人类文明史,是一部满怀焦虑寻找家园和彼岸的历史,几乎所有伟大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都是深刻的焦虑者。没有焦虑,就没有人文辉煌。没有焦虑的动物,大概只有肥猪。没有焦虑的文化人,大概只能是文化肥猪了。
  何谓“质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人类文明每一次进步,始于质疑。没有质疑,欧洲走不出中世纪的黑暗;没有质疑,马克思主义无从诞生。思想的本质是批判,科学的原动力是质疑。拉瓦锡质疑“燃素说”,由此发现了氧气和燃烧的原理;爱因斯坦质疑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不适合高速运动,由此发现了描述空间扭曲的相对论;熊彼特质疑“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一百多年的企业家精神理论。在地球没有被证明是圆的以前,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是:它是扁平的。这个“事实”得到了广泛认同,没人敢去验证是否正确,因为大家担心浮寄孤悬,如果航行的船只一跨过地平线,就会从边界上掉下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哥伦布质疑这个常识的那一刻。“如果不是……会怎样?”这个疑问彻底拓宽了他祖国的疆域,改写了历史,并且永久性地改变了人们所接受的现实。纵观人类历史,“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例子不胜枚举。当我们质疑权威和定论,超越自己内心的边界,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里面有我们可能的未来。
  始于质疑,功于创见,是人类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共识。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周光召说:“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主席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引朱熹名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民国北大是崇尚自由,鼓励质疑的。创始校长蔡元培说:“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蒋梦麟《北大之精神》:“本校具有大度包容的精神。俗语说:宰相肚里好撑船……个人如此,机关亦如此。凡一个机关只能容一派的人,或一种思想的,到底必因环境变迁而死。即使苟延残喘,窄而陋的学术机关,于社会决无甚贡献。虽不死,犹和死了的一般。”胡适观点更鲜明,做学问要在不疑处存疑。各派人物异彩纷呈,各种思想火花迸溅,各类角色各得其所,打造了最高学府的璀璨勋章。一长串大师名字,属于那个群星闪烁、交相辉映的时代,照亮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天空。民国孱弱多难,但挺斯文,充满自由,虽无“鸿浩志”,也不至于粗鄙。每次漫步北大,一塔湖图,万象格致,脚步很慢也很轻,总怕惊动湖畔那些高贵的魂灵。
  大学的价值,在于钻研高深学问、探索未知世界、守望公平正义,把现世关怀和焦虑转化为文化与学术的革新与建设。中国大学言必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几十年过去了,真正“一流大学”出现了几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界还有许多令人尊敬、彪炳史册的伟岸身影。而今,一个膝盖跪给权力,一个膝盖跪给金钱,两手攀着菩萨和神仙,人文领域还有几个令人尊敬的名字?有什么世界性影响的原创思想贡献?
  硝烟未散的中兴事件,是上天给狂躁国度的一瓢冷水,是一场深刻的科技和思想启蒙。芯片是美国制度、文化和自由思想的结晶,一芯戳得N个自信稀里哗啦。中国砸向芯片的万亿经费去哪儿了?大半用在开会、炒概念、买设备。钱学森之问犹响在耳,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多次痛批中国学术腐败:“不是做学术,是玩权术。当官比做学问重要一万倍。”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人文精神立于何处?没有大学精神,只有大楼、大官和大款,随波逐流,苟且于世,捷足争利,摇尾乞怜,以苟取富贵,雄长济辈而已。被权钱侵蚀而丧失的大学精神、虚假繁荣背后潜藏的人文危机、大学扩招大跃进的浮肿浮躁、教育者对道义和真理的疏离弃守,都归结到一个命题:我们的大学把人作为手段,还是目的?
  比道歉更重要的,是对待质疑的态度,是自由教育与工具教育的价值取向。阻止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是蔑视“焦虑与质疑”的权力傲慢,腐索驭马,墨鱼自蔽。龙应台说:“文明和民主都是你一句我一句骂出来的。”反而言之,昏庸和腐朽都是你一句我一句捧出来的。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4 15:49 , Processed in 0.0425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