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城高道易心瑩的生平和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04:0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城高道易心瑩的生平和思想 [论文摘要]:作为民国道教复兴事业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易心瑩通过他的著述对道教的宗派、历史、修炼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发挥,为道教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贡献。本文从生平交游、重要著述及道教思想等方面,对易心瑩进行了较为全面、扼要的介绍。
[关键词]:易心瑩;四川道教;宗教复兴;民国;宗派
张广保先生曾经指出:“倘若我们真正理解道教的真精神,便会发现道教自明清以来的所谓‘衰落’,其实仅仅限于它的形迹,即它的教相,衰落的只是它的‘教’的这一部分,而它的真正的精神,即作为整个道教根基的‘道’,反而得到更为清晰、更为透彻的阐释。”[1](P.21)张广保先生认为,民国时期陈撄宁等人所倡导的仙学,是明清内丹思潮演变的一种理论结果,是道教在民国时期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与陈撄宁一样,易心瑩从事的也是阐释道教真精神、真命脉的工作,只不过他更多地是从道教的经典和宗派的角度来进行的,形成了与陈撄宁等人的工作东西相呼应的局面。
或许是由于两人所处地域不同、社会地位差异的原因,目前有关陈撄宁先生的研究和著述不少,而与易心瑩相关的则寥寥无几。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以及对相关人士、宫观的访问调查,试就易心瑩道长的生平事迹、主要著述及思想学说等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抛砖引玉,以图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这位“学者道士”的了解和重视。
出家经历与早期交往
著名学者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曾经这样说:
国符尝访道观多处,其道士率皆不学,曾见《道藏》者鲜,或有道书数十种,遂谓其有全藏。……仅四川尚有道士,熟读《道藏》。……易道士熟读《道藏》,与通常道士迥然不同。[2](P.190-203)
陈国符先生此处所称赞的“易道士”指的就是易心瑩。陈国符考订全国各地所藏道藏,易心瑩提供了四川三河县云台观、成都二仙庵道藏流通处和河南南阳玄妙观的道藏的版本、卷目、存废等情形。其中关于云台观的道藏,易心瑩对三洞、四辅各部的卷数,亲加检阅,表现出其对道藏典籍的熟悉和精通。这次交流还涉及山东诸道观及沈阳太清宫、北京白云观在道藏典籍流通方面的情形,表现出他对道门内经典交流情形的熟悉。陈先生的评价,可以说是对易心瑩道教学养的最高评价,从中也可以看出易心瑩在当时的道士中是多么的独特与卓越。
易心瑩(1896-1976)俗名良德,字综乾。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于四川遂宁老池乡双河口一农民家中,兄弟六人,他排行居末。易良德自幼体弱多病,因常闻长辈讲道家有强身健体之术,外加塾师经常向他灌输“人皆要有道,有道与圣贤同”的理念,遂蓄心向道,暗暗萌生了出家学道的念头。
民国二年(1913),17岁的易良德弃家出走,只身来到青城山古常道观请求出家。当家道长见易良德过于呆闷、浑噩忠厚、讷讷寡语,不欲收其为弟子,只将他留在观内同一般工人做些杂活。家中探到踪迹,派他的兄长来青城山促其返家。易良德辞不获免,只得应允。行至途中,他又趁兄不备时逃走,来到成都青羊宫二仙庵专收出家道士的蚕桑传习所作杂工,在此又历数年。
民国六年(1917),青城山古常道观魏至龄(字松遐)道长去二仙庵,见易良德颇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意学道,感其虔诚,遂将他带回青城山,收为弟子。这样,易良德正式冠巾皈依道教,成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22代弟子,取道名为理轮、字心瑩。
古常道观的住持彭至国道长意欲振兴教务,鉴于道众文化素质低下,见易心瑩有一定的国学根底,便有心培养他,特地命易心瑩往本山朝阳庵投拜隐居于此的饱学好道之士吴君可门下。吴君可是一位儒学道教方面深有学养的人,易心瑩在其门下十载,潜心读书、广览经史,学问与修持俱大有长进。
在此期间,易心瑩曾通读并精研素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茅塞顿开,对道教经典、道教历史、北宋之前的道教宗派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奠定了较为深厚、扎实的基础,踏入道教经典研习之门。吴君可熟悉儒学经典、兼通儒道的思想立场,也对易心瑩此后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9 16:03 , Processed in 0.0391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