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37|回复: 0

全球移民流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7 21: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球移民流向(外一篇)

幼河

  2005—2010年间,最大的10股国家间移民流分别为:一、墨西哥流向美国;二、印度流向阿联酋;三、孟加拉国流向印度;四、中国流向美国;五、孟加拉国流向阿联酋;六、孟加拉国流向沙特阿拉伯;七、印度流向美国;八、印度尼西亚流向马来西亚;九、巴基斯坦流向阿联酋;十、马来西亚流向新加坡。

  2005—2010年间,欧洲、北美和西亚成为前三大的移民流入地区,5年间分别共流入移民890万、764万和673万;而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则是前三大移民流出地区,5年间分别共流出移民872万、546万和349万人。

  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来源国。2013年印度超越墨西哥成为全球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俄罗斯与中国分列第三与第四。印度人最喜欢移居至沙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与美国。1990年至2013年间,全球范围内来自印度与中国的移民数量均翻了一番。全球范围内的印度移民数量从1990年的684.56万增长至1416.66万人,中国移民则从408.60万增长至934.25万人。

  2013年全球有超过900万的中国移民;大多数中国人选择在较发达地区居住。504.16万人居住在较发达地区,另有430.09万人移居至欠发达地区。2013年在美国境内,来自中国的移民数量达到224.68万人。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居住在美国的中国移民中,男女数量相差较大,男性移民为97.63万人,女性移民为127.05万人。

  印度是个很特殊的国家,既有大量的中产阶级人群流向富裕国家移民,也有很多穷人离开印度去海外寻求低薪工作。而印度本身又成为收入更低的孟加拉国人的移民目的地。

  中国从1990年的第七大移民输出国,上升为第四大移民输出国,增长128.6%。有报告指出,中国所谓的“第三次移民潮”正在进行,主要以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为主,海外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的比重逐渐增大。

  印度、墨西哥、俄国居前3名;分别为1420万、1320万和1080万。目前移居高收入国家的移民比例呈增长趋势,美国仍然是最受移民青睐的目的地,从而提高了在全球移民中的分额。

  美国接收移民最多。全球移民中,每5位就有1位居住在美国,使得美国目前拥有4600万外来移民,迄今仍是移民最向往的目的地。现在美国居住的移民人数20年间翻了一倍,达到4600万,佔全球移民总数的两成。这一数字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美国也是全球52个国家移民的主要接收国,约210万移民来自最大的移民输出国印度,而出生在墨西哥的1320万移民,几乎全部在美居住。

  虽然美国的移民增长迅速,但移民佔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与其他主要目的地国家相比仍相对较低。2013年,移民佔美国人口总数约14%,低于澳洲的28%和加拿大的21%。

  全球移民中,每10名中就有7名居住在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达12,616美元或更高水平的国家),其中多数是北美与欧洲国家,相当于1.6亿人,这些移民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机会。此外,全球移民每年向家乡的亲人汇款达5500亿美元,印度和中国是接受汇款最多的国家。世银数据显示,2013年,印度和中国分別收到710亿及602亿美元汇款,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名列第一及第二名。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移民往往是贫困的产物。然而,统计数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世界50股大规模移民流均为从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2000—20000美元之间)流向高收入国家。移民们正在财富阶梯上缓慢爬升。最贫困的那些人很少选择背井离乡,而一旦移民,他们的目的地也通常是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因为最贫困人群往往缺乏在高收入国家生存所需的资源和教育程度。

   

中国国际移民的现状与发展



  目前,我国华侨华人总数约为6000万,主要移居国为东南亚各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2013年,获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永久居留权的中国人人数分别约为71798、34000、27334,总数约为13.3万。

   

一、北美加大对中国高层次移民的吸引力度



(一)美国是中国海外移民首选目的地国。

   

  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网站2014年6月公布的数据,2013年,美国共颁发永久居留证990553张,近9年来首次跌破100万。其中40.4%来自亚洲,31.9%来自北美洲,主要来源国依次为墨西哥(13.6%)、中国(不含港澳台)(7.2%)、印度(6.9%)、菲律宾(5.5%)等。

  2000年至2013年间,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大陆移民约90.3万人,但近三年来人数呈递减趋势。2011年取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为87016人,2012年减少为81784人,2013年锐减为71798人,降幅为12.2%。但是,2013年通过职业技能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大陆移民有20245人,占该年度永久居留权中国移民总人数的28.2%,比上一年度增加2041人,比重也提高了4.9%(2012年比例为23.3%)。

  通过投资移民签证(EB-5 签证)移民美国的中国公民数量大幅增长,使得中国自2009年首次成为美国EB-5签证最大来源国以来,连续六年保持该记录。2013—2014财政年度,美国发放的投资移民签证名额为10692份,其中来自中国的移民有9128份,占全球总人数的85%,比2012—2013年度增加2878份,增长46.0%;比2011财年增加了3倍多。

  2011年以来,中国开始成为美国国际留学生第一大来源国。2012—2013年度,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达235597人,占美国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8.7%,比上一年增加21.4%;2013—2014年度,中国留学生为274439人,同比增长16.5%,占当年美国国际留学生总数的31%。

  获得H-1B临时工作签证的人数稳定增长。2012年,获得美国H-1B签证的中国人达23787人,比2011年多3937人,增加了19.8%;2013年美国H-1B签证发放量为474355张,印度(64%)和中国(7.6%)是申请人数最多的两个国家,依此估算,2013年获得H-1B签证的中国人约3.6万人。

  2013年美国共颁发61052260份非移民签证,其中旅游签证占总签证数的79%(48346018份),中国公民占非移民签证总数的3.4%,排名第七(2098801份)。美国驻华使馆宣布于2014年11月12日开始正式实施对华签证新政策,为前往美国从事商务和旅游活动的中国公民颁发有效期最长为10年的多次入境签证,为赴美留学的中国公民颁发有效期最长为5年的多次入境签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赴美商务旅游及赴美留学。

  新入籍美国人数为近三年最高。2013年中国入籍美国的人数为35387人,比2012年度增加3519人,增幅为11%。仅次于墨西哥(99385人),印度(49897人),菲律宾(43489人),多米尼加共和国(39590人)。

  中国新入籍人口占美国新增户籍人口总数779929的4.5%。

   

(二)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热情不减。

   

  2011年加拿大移民局统计报告指出,加拿大外国移民总数占加拿大总人口的20.6%,即五个人中有一名外国移民。2012年,加拿大接收新移民人口257287人,比2011年增长3.4%。从2003年起,中国、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及美国一直是加拿大新移民的主要来源国。2012年,来自这些国家的外国移民获得加拿大44.2%的永久居留身份许可。2003年到2012年间,共有325360名中国人、274924名印度人和234922名菲律宾人获得加拿大永久居留身份,其中仅2012年就有33018名中国人获得永久居留身份。

  在过去15年里,中国一直是加拿大永久居民最大来源国之一。2013年,近34000名中国人成为加拿大永久居民。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在加拿大,出生于中国的移民人数增长了63.9%,由2001年的332825人增长至2011年的545535人,中国已成为加拿大第二大移民来源国(地区)。2011年数据表明,超过49%(267780人)的中国移民居住在安大略省,其中84%(224915人)居住在大多伦多地区;30.7%(167535人)的中国移民居住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其中95%(159200人)居住在大温哥华地区。

  截至2012年12月1日,加拿大境内共有265404名国际学生就读。其中最大的群体为中国留学生(80638人),约占国际学生总数的30%;其次是印度留学生,约占国际学生总数的10%。2013年,加拿大的国际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当年有近29000名中国学生赴加拿大留学。2013年有接近10万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学习。根据当前移民政策,其在毕业后工作一年就可以申请移民,而移民签证申请时间为6个月。

  根据加拿大公民与移民部数据,加拿大预计在2015年接收28.3万新移民。加拿大通过吸收最需要的人才,解决劳工和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其中经济类移民(含联邦技术移民、加拿大经验类别、护理人员、联邦实业、魁北克实业、魁北克技术人员、省提名计划、部长指令经济项目等)拟吸收186700名,占总额的65.9%。主要通过广收留学生及外劳移民来达至这个移民人数目标,而留学生和投资类的移民主要来自于中国。

   

二、欧洲成为中国移民的新目的地

   

  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欧盟27国共授予81.6万外国人本国国籍,其中13200人为原籍中国,位列第12位。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是授予外国人本国国籍最多的五个国家,占欧盟总数的78%。原籍中国人员获得国籍较多的四个国家分别为英国(58.3%)、丹麦(9.9%)、法国(9.3%)、意大利(3.8%)。2012年,欧盟28国共授予81.8万外国人本国国籍,其中英国仍为授予外国人本国国籍最多的国家,约占欧盟总数的四分之一。

   

(一)中国持续两年成为英国第一大移民来源国。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底,共有149357位移民获得英国国籍,同比减少49534人,降幅为25%,为近五年最低值。2013年共有152949人获得英国永久居留签证,比2012年增长了18%。截至2014年9月,获得英国永久居留权的人数减至107565人,较2013年同期减少30%左右。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在英国持有中国护照人员达到60万。近10年,在新加入英国籍的外国人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约45000人,名列第五。

  2012年,中国首次超过印度等国家,成为英国的最大移民来源国,当年进入英国并居住在英国的中国人为4万人,占英国外来移民人口的8.7%。其他国家依次为印度(3.7万)、波兰(2.9万)、美国(2.9万)和澳大利亚(2.7万)。截至2012年12月,在英国的中国移民总数为41~43万人。2013年中国再次成为英国外来移民的最大来源国,共有46000人,占外来移民总数的9%,其他国家依次为西班牙(33000人)、印度(33000人)、澳大利亚(29000人),波兰(27000人)。 2010—2013年,新入籍英国的中国人维持在7000人左右。

  2013年获得英国永久居留权的人数共计154689人,其中中国人达7244人,为第四大取得永久居留权居民来源国,其他国家分别为印度(26198人)、巴基斯坦(18095人)、尼日利亚(7699人)、南非(5778人)、美国(5420人)。

  2013年,在英国拥有社会保险的中国大陆公民为1.13万人,比2012年减少600人,降幅为5%。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英国共颁发161585个工作类签证,其中中国获工作类签证人数为5002人,较2013年同比增长了17%,增加了728人。

  2012年,英国政府批准了419个投资移民签证,中国是仅次于俄罗斯(101名)的第二大投资移民来源国,共有95人获得投资移民签证,比2011年39人增加了1.4倍。

  截至2014年9月,英国政府颁发的学习类签证(不含语言或培训课程类学生签证)共计222941个,同比增长了3%。中国留学生(不含语言或培训课程类学生签证)拿到的签证数量同比增长了4% (2286个),达到64317人。2013年9月—2014年9月,英国共颁发短期学生签证75525个。获短期学生签证最多的国家为中国,共计11090人。

  2013年9月—2014年9月,英国共颁发了190万份旅游签证(不包括阿联酋、卡塔尔、阿曼)。获旅游签证人数增长量最大的国家为中国(增长13%,即增加36342人)。

   

(二)在德国的中国国际移民持续增加。

   

  根据OECD数据,2013年共有43.7万新移民来到德国,与2012年相比增幅达到16.3%。其中波兰裔最多,其次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人,中国新移民数量位居第10名。

  截至2012年6月,在德国的中国移民总数为87862人,比2011年增长21%。据2013年数据统计,有101030名中国大陆公民居住在德国。

  2013年,德国国际留学生达到282201人,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6.4%。德国移民数据显示:从2007到2011年,中国一直是德国国际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国。2013年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达到25564人,比2012年增长7%,比排名第二位的俄罗斯高出了两倍多。2013年,中国留学生专业选择的前三位为机械工程与工艺工程、经济学、电工技术。

  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数据显示,2012、2013年,中国人员进入德国居留的人数均在2万人左右,以留学生为主。

  在德国就业移民中来自中国的人数也不断上升,2012年达到2654人,占当年所有就业移民的11.7%。



三、澳洲仍是中国移民的重要目的地



(一)中国成为澳大利亚除技术移民外其他各类别移民的最大来源国。

   

  2013—2014年澳大利亚共签发4936293个签证,其中短期移民签证为4729511个,学生签证为293223个。2013~2014年澳大利亚共颁发了19万个永久居留签证,与2012年基本持平,其中27334个永久签证为中国人持有,占总数的14.4%。19万个永久居留签证中,技术类永居签证占总数的67.7%,为128550个,家庭类永居签证占总数的32.2%,为61112个。从财政收入来看,签证申请共为澳大利亚带来了15.944亿澳元的财政收入。

  过去10多年,中国移民澳大利亚的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资移民来源国,第二大技术移民来源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第一大商务交流来源国,第一大国际游客来源国。

  2013—2014年,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3017名移民加入澳大利亚国籍,其中9203名中国人入籍澳大利亚,占当年总入籍人数的5.6%,位居印度、英国、菲律宾和南非之后排名第五。

  澳大利亚重要投资者签证有九成发给了中国公民。2012年11月,澳大利亚新增重要投资者签证(Significant Investor Visa, SIV)后,中国成为该项目首要输出国,90.5%的签证持有者来自中国。为进一步吸引高端投资者,2014年10月14日,澳大利亚移民局推出“高端投资者签证”,这为中国移民者提供了新的渠道。

  201—2014年度,获得澳大利亚积分制技术移民签证的中国人共8340人(约占总数的11.2%),比2012—2013年度增加310人。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自2011年起,获得澳大利亚积分制技术移民签证的中国人数量连续三年增长,但仍未达到2010年的水平。

  2013—2014年度澳大利亚国际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颁发留学签证总数达292060份,比2012—2013年留学生签证总数(259278份)增加了12.6%。中国仍然是澳大利亚国际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国,有60315名中国人获得留学签证;其他留学生生源国依次为印度、韩国、越南与巴西,来自以上五个国家的留学生获得学生签证数占总数的45.2%,而中国留学生获得签证数占总数的20.7%。

  另外,临时毕业生签证数从2012—2013年度的35223份降到2013—2014年度的22867份,减少了35.1%。2013—2014年度,中国获得临时毕业生签证的人数为7006人,比上一年度减少了8.8%,但由于印度的人数骤减63.9%,因此中国获得临时毕业签证人数从第二跃升为第一。

  2013—2014年度,3969215名游客获得澳大利亚旅游签证,较上年度同比增长6.4%。其中中国游客签证数为549458份,较上年度同比增长16.1%,占旅游签证总数的13.8%,中国超越英国成为澳第一大游客来源国。

  2013—2014年度,澳大利亚共颁发434024份短期商务签证,较上一年度减少29535份,其中75399份颁发给中国人,比上两个年度有所减少,但中国仍是第一大来源国。2014年2月7日起,澳大利亚移民和公民部针对中国商务人士开放了三年有效、多次入境的签证政策,为中国商务人士提供了便利。

   

(二)中国国际移民仍是新西兰的重要移民群体。

   

  目前华裔占新西兰外国总人口数的3.4%,是仅次于土著人毛利人的第二大少数民族。 2012年7月—2013年6月30日,获得新西兰永久居留签证的中国人为6817人,比上一年度少1923人。2008年7月—2013年11月底,获得新西兰永久居留签证的中国人为40888人,其中16119人获得商务、技术签证,约占总数的39.4%。

  中国仍然是新西兰国际留学生主要来源国。2012年7月—2013年6月新西兰给中国留学生颁发签证共计23187份,2013年7月—2014年6月给中国留学生共颁发26155个留学签证,2014年7月—2014年11月给中国留学生共颁发10965个留学签证。截至2014年11月,前往新西兰旅游的人数同比增长19300人,达270400人,人数增长最大的国家为中国(增加8800人)。

   

四、日本接收中国移民的情况

   

  日本为适应全球化发展,近些年在移民政策方面有一些改革措施。2010年1月,日本法务省提出日本吸引外国“高级人才优遇制度”,实施“积分制”来引进人才。2011年6月日本确定了积极吸纳拥有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外国人才的方针。2012年7月正式出台了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评分政策。被认定为高级人才后,可以享受一系列政策,包括:“永久居留资格”年限由一般的在日本居住10年改为居住5年就可以申请;优先办理入国、在留手续;初次入国获得最长5年的在留权限等。2012年7月起,日本正式开始施行新的外国人居留管理制度,新制度下,外国人最长居留期限延长至5年;并实行“免再入国许可制度”,即1年以内再次出入日本时,无须办理再入境许可手续。2014年6月12日,日本参议院通过新修正案,规定拥有符合资格高级技术的外国人,住满3年就可以申请永久居留权。

  中国是对日国际人员流动最多的国家,“新规入国”的中国人占“新规入国”的外国人总数的40%。2013年,新到日本的中国人共计983268人,其中,赴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有24583人,占总数的35.1%,比2012年减少1971人;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共计890265人,占2013年新进日本中国人数的绝大部分。2013年已定居日本的中国人共计649078人,占定居日本外国人总数的31.4%。2013年定居日本的中国人数较2012年减少0.5%(减少3517人),为2009年以来最低值。其中已获得永久居留身份的中国人数达204927人,较2012年增长了12969人。获得特殊永久居留身份人数为1963人。2013年,在日本进行中到长期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为107435人,占外国中长期留学生总数的55.6%。定居日本人数仅次于中国的其他国家分别为韩国(519740,25.2%),菲律宾(209183,10.1%),巴西(181317,8.8%),越南(72256,3.5%)。

   

  (作者分别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副秘书长、执行秘书长)



附录:印度加尔各答“中国城”的渐没落



  印度加尔各答在18世纪末吸引广东客家移民前来谋生,因为把牛视为神圣的印度人不愿意杀牛来做皮革,所以中国移民在这里建立起皮革王国。然而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战争,加尔各答的华人被冠上通敌罪遭到迫害遂出走,或者被软禁。到1995年,印度再以工厂污染为由,强迫剩下的华人迁厂,华人只好离开这个国家。印度的中国移民从全盛时20万人,到如今不到2千人。

  如今印度唯一的“中国城”在加尔各答。不过这个中国城已经没什么中国特色。不像美国唐人街、横滨中华街张灯结彩,巴不得让你以为到中国,加尔各答中国城却像被强灌孟婆汤,早已忘了前世的模样。

  加尔各答中国城的华人大部分来自台湾,属客家人。早从18世纪末就陆续有广东客家人为了避祸或饥荒,移民到当时世界的知名大城──英属印度首都加尔各答。他们从不愿杀牛的印度人所不愿做的“皮革业”起家,就像移民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一样,曾辉煌过,但如今多数却早已关门大吉。

  加尔各答中国城仍保留着一条“孙逸仙街”。孙逸仙街附近有鞋店街,这是工业区外另一处仅存的华人区。这里确实还有华人开的鞋店。这些鞋店的历史有上百年。不过鞋店的主人对生活的前途已不抱很大希望。华人的后代们都计划到国外读书。

   

中国富豪



  胡润研究院发布《2014中国高净值人群养生白皮书》显示,除港澳台之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千万富豪(含亿万富豪及以上)人数已达109万人,亿万富豪人数已达6.7万人。胡润预测,未来三年,中国亿万资产以上的富豪人数可能达到7.3万人,千万富豪可能达到121万人。

  从致富途径来看,中国千万富豪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企业主、职业股民、炒房者和金领。其中,企业主占到千万富豪的55%,大约有60万人,企业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60%。而在千万富豪居住地前十大城市中,广东省有四个城市上榜,分别是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

  中国股民似乎并不顺利,沪深股市依然表现不佳,职业股民占千万富豪的比例继续下降5%,大约有10万人。他们平均拥有450万以上的自住房产、200万的投资性房产和50万的汽车。

  在资本市场上,IPO( 首次公开募股)开辟了一条重要的创富之路。今年IPO重启后,至今累计共有76只新股上市。这些持股高管中,诞生了168名亿万富豪、177位千万富翁。其中38名高管的持股市值甚至超过10亿元。总体来看,年内催生345名千万富豪。

  以阿里巴巴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为节点,国内的富豪榜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阿里巴巴以2000亿美元的市值上市,马云肯定将领跑富豪榜,杭州可能会出现成百上千的千万富豪,也可能引发新一轮互联网创业潮。

  数据显示,中国千万富豪平均年龄38岁,亿万富豪平均年龄39岁,男女比例为6:4,平均每月出差8天。睡眠不足甚至失眠是富豪中最普遍的健康问题,超过三成的富豪会失眠多梦;头痛头晕和易疲倦的富豪也分别超过三成;其次是记忆力下降和肩颈不适。

  随着中国当前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的逐步转型,许多70后、80后年轻人开始打破中国诸多传统的创富神话,其财富增长速度惊人,在中国创富越来越年轻态已成一种社会趋势,小富豪将会越来越多。

  高净值人群,被定义为个人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在完成了“创富”,步入“守富”阶段后,“享富”已日渐成为话题。而对于“享富”要求比较高的典型是千万级以上的富豪。

  富豪们最想拥有是健康,最担心的也是个人健康问题。在养生方面,健康饮食和运动是富豪们首选的养生方式,其次是定期体检。维生素是他们最青睐的西医保健品,中医保健品最爱人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6 13:59 , Processed in 0.0414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