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經 12/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08:1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紐約時報》12/7
全球新聞
「後真相」時代,誰來定義假新聞?
美洲新聞
保護川普每天要花50萬美元,紐約市要求報銷
北京就台灣問題放狠話,川普也不示弱
台灣民眾看川普蔡英文通話:積極的謹慎
2016年哪些美劇最好看?
時報內情:1995年卡斯楚造訪《紐約時報》
亞洲新聞
川普拋棄TPP,習近平笑了(漫畫)
制裁算什麼,金正恩仍高枕無憂(漫畫)
川普拋棄TPP,中國樂見其成。
大陸新聞
人權報告聚焦中國雙規制度下的刑訊逼供
未解之謎:英國小村為何引來中國遊客
生活軼聞
紐約中國藝術展以多樣性超越地域標籤
《巴黎最後的探戈》強姦戲再引爭議



《金融時報》12/7
全球新聞
社交媒體巨頭聯手遏制網上恐怖主義內容
歐洲新聞
義大利民粹主義威脅歐盟未來
美國新聞
FT社評:川普在臺灣問題上挑釁很危險
“川蔡”通話令臺灣人歡欣鼓舞
“川普經濟學”離主流經濟學究竟有多遠?
FT社評:政壇“高盛幫”地位難撼
川普:“空軍一號”成本太高
亞洲新聞
韓國總統朴槿惠宣佈願在明年4月辭職
大陸新聞
中國如何面對“川普挑戰”?
在華外企遭遇外匯管制困難
中國打擊保險公司高槓桿收購
人民幣匯率走強 未受夜間錯誤報價影響
中國二胎媽媽們的新態度
奶奶殺孫女慘劇與工具化的人
陳天橋夫婦捐資美國大腦研究
企業產經
中資湧向巴西尋覓投資回報
從葛文耀到董明珠:國企改制而來上市公司的特殊傳承問題
支付寶將在歐洲擴張業務
中海油中標墨西哥兩個深水石油區塊



《華爾街日報》12/7
歐洲新聞
法國總理瓦爾斯宣佈參選總統
法國內政部長卡茲納夫將接任總理職務
歐洲鋼鐵等行業將遊說對中國商品徵收更高關稅
美國新聞
拜登:考慮參加2020年總統競選
過渡團隊:川普已於6月出售所持全數股票
川普:政府應取消波音新空軍一號訂單,因成本高昂
川普考慮提名前檢察長楊黃金玉擔任SEC主席
美議員敦促政府阻止中資支持公司收購萊迪思半導體
亞洲新聞
韓國總統朴槿惠對明年4月份辭職持開放態度
三星副董事長:將關閉負責並購及人事的企業集團戰略辦公室
三星繼承人李在鎔否認該公司向政府支付回扣的指控
日本眾議院批准賭場合法化促進法案
政府無差別買股恐扭曲市場價值
大陸新聞
中國政府開啟再融資閘門 緩解公司債壓力治標不治本
中國消費者保護組織報告更多起蘋果iPhone電池問題
7日看盤:困擾市場的負面因素未消除
企業產經
OPEC將尋求非成員國協同減產
CFTC再次提出大宗商品頭寸限制規定
軟銀孫正義和川普會面,承諾在美投資500億美元
巴菲特成為川普當選所引發股市漲勢的大贏家
美最高法院裁定下級法院重估三星應付蘋果的侵權賠償
亞馬遜籌畫多種類型實體雜貨店,預期開2,000多家
優步收購人工智慧初創公司並創建人工智慧研發部
福斯汽車設立新公司,挑戰優步和Lyft
凱雷財團接近達成收購麥當勞中國特許加盟店交易
中端市場萎縮促使星巴克轉戰高端咖啡品牌
歐盟有條件批准微軟以260億美元收購領英的交易
瑞士信貸因反洗錢漏洞被Finra處以1,650萬美元罰款
螞蟻金服與歐洲銀行合作擴大支付寶在歐洲的使用



12/7 Bloomberg新聞摘要
歐洲新聞
在野工黨施壓 英國首相梅伊同意揭露更多脫歐計畫細節
憲改公投挫敗下台在即 倫齊為弭合黨內分歧、留下政績最後奮戰
儘管政治動盪 歐元區失業率下滑速度遠比預期中快很多
瑞士信貸加快裁減成本計畫
OPEC減產協議 大型油企中英國石油(BP)曝險最高
德國黑森邦首長有信心 法蘭克福比巴黎、都柏林更有條件接收從英國撤退的金融業
摩根大通、匯豐、法國農信操縱歐元銀行同業拆款利率 遭罰5.21億美元
維也納退燒 挪威奧斯陸如今成了必造訪的歐洲文化之都
民粹主義當到 波蘭央行學到一課
美洲新聞
繼軟銀之後 蘋果主要組裝廠商富士康宣布投資美國計畫
被川普點名兩樣情 波音冒冷汗 軟銀感到溫暖
從炙手可熱到退燒 投資人從貴金屬退場轉向股市
川普外交政策和歐洲各國選舉 將是世界秩序兩大威脅
美軍的川普時代 確定提名退休將領"瘋狗"馬帝斯出任國防部長
市場預期大宗商品年末疲軟 鐵礦價格竟詭異的漲一倍
亞洲新聞
沙烏地阿拉伯的後石油時代要從人力資源開始
OPEC的協議 是邁向穩定原油市場的一步
澳洲第三季GDP衰退0.5%現警訊 25年來僅四次見季度衰退
三星集團李在鎔接班處女秀 出席閨密門干政聽證會明顯招架不住



12/7日國際政治經濟新聞重點:
1)又一個富豪,美國企業家治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首席執行長Rex Tillerson目前進入了川普的國務卿候選人名單。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交易撮合人,與俄羅斯普丁等國際領導人關係密切,如果他成為國務卿,將重新定義美國的海外利益,經濟考量優先。--WSJ
2)不只美國,供應鏈外包至中國的歐洲企業,或面臨反傾銷新政。WTO世界貿易組織針對中國入世的一項條款即將到期,這可能導致以中國進口零件、和原物材料的歐洲商品價格上漲。--WSJ
3)【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川普對貿易行動的判斷有誤】卡尼稱,美國候任總統川普採取更濃厚貿易保護主義的立場會是個錯誤。「對於應該針對貿易採取何種行動,川普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 他說。我們「需要重新分配某些貿易福利,需轉型技能,需要讓經濟的各階層都能受惠」。--FT
4)【巴黎出現十年來最嚴重冬季空氣污染】大巴黎空氣質量監測局週三(7日)表示,這是巴黎10年來時間最長最嚴重的冬季空氣污染。污染嚴重的原因來自汽車尾排氣和家庭燒柴取暖,加上無風天氣,污染物無法吹散。目前公共交通車依然免費乘坐、週三單號牌汽車可上路。--Euronews
5)【500萬法國人自感空虛寂寞冷】法國CREDOC中心今日進行的調查顯示,2016年十分之一的法國人倍感孤獨,這一數字相比2014年增加了100萬。這些孤獨者中,鄰居是他們唯一交往的人佔35%。26%的法國人自感被排斥、遺棄或無用。調查指出,加劇孤獨的因素是——窮。--Euronews
6)彭博社:亞洲開發銀行方面表示,美國主導的一項太平洋地區貿易協定的喪鐘之鳴製造了真空地帶,中國支持的亞洲地區貿易協定應當迅速填補這一真空。亞行相關人士稱,「外界期待該協定在2017年達成」。 --Bloomberg
7)【川普會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嗎?】將出任美國商務部長的羅斯認為,美國在貿易談判時,應該採取更強硬立場,但他明確表示「貿易戰不會發生」。但川普「做點兒什麼」回報支持者、懲罰那些被認為導致了美國經濟衰退的國家的誘惑,將是很難避免的。--FT






軟銀孫正義和川普會面,承諾在美投資500億美元
掌控斯普林特公司(Sprint Corp., S)的億萬富豪孫正義(Masayoshi Son)週二表示,他將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創造5萬個新工作崗位。
12/6日他和美國候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進行了45分鐘的閉門會談。這位在日本憑借軟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oftBank Group Corp., 9984.TO)發跡的電信大亨在川普大廈大廳宣佈了上述投資計劃,但他並未提供細節。川普將這項投資歸功於自己,自己11月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促成了軟銀的這一決定。
孫正義告訴記者,他計劃投資美國的新初創公司。一般來說初創公司雇用的員工很少。斯普林特公司的員工數量約為五萬人。
在接受採訪時,孫正義稱上述投資將出自今年較早時他和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及其他潛在夥伴成立的1,000億美元投資基金。
孫正義豪擲500億美元的計劃規模頗為龐大。根據市場調查公司Preqin的數據,截至2016年6月,創投公司可用於投資新交易的資金,規模為1,630億美元。
據位瞭解孫正義投資的知情人士稱,除了向初創企業投資,孫正義還打算將3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收購。
軟銀2013年以220億美元收購了總部位於堪薩斯的斯普林特,另外,該公司去年還投資舊金山網絡貸款公司Social Finance Inc.10億美元。
孫正義計劃是將電信運營商斯普林特與隸屬德國的T-Mobile US Inc. (TMUS)合併,以對抗市場龍頭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Inc., T)以及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 (VZ),但他在監管機構暗示將予以阻攔後,放棄了該計劃。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表示,孫正義可能會在川普當選後以及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簡稱FCC)更換新主席時,再次嘗試上述合併計劃。
據上述知情人士稱,孫正義可能告訴川普,圍繞T-Mobile的情況,以及他本想投資美國,但由於監管環境過於嚴苛,於是轉而投資海外的過程。
孫正義週二不願就他目前對T-Mobile的態度發表評論。
59歲的孫正義以他在科技和電信領域的大手筆的投資而為人所知。他領導的軟銀,在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 BABA)持有大量股權,最近又斥資320億美元收購了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 Holdings PLC (ARMH)。
孫正義計劃用新建立的1,000億美元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大舉投資物聯網、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和機器人科學等領域。他表示,希望自己可以成為科技業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
軟銀計劃未來五年向此基金至少投入250億美元,作為該基金主要合伙人的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同期可能再出資450億美元。其他投資者仍在圈定中。預計投資將在未來五年內進行。
Ryan Knutson--華爾街日報


《金融時報》選讀
“川普經濟學”離主流經濟學究竟有多遠?
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學經濟學教授 陸丁2016-12-07
川普的競選綱領中聲稱要讓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提高到3.5%以上,讓美國“再度強大”。然而,數百名美國經濟學家在競選最後關頭卻發出公開信警告說川普當總統“將威脅到美國的繁榮”。所謂“川普經濟學”離主流經濟學究竟有多遠呢?
弔詭的是,盡管希拉蕊和川普在政治理念上勢如水火,雙方在這場競選中各自提出的財政政策上卻有個 “共識”:都提出要在上臺後積極擴張赤字財政。歐巴馬當政期間,赤字財政已經相當龐大,把美國國債與GDP的比率從35%增加到70%以上。據估算,希拉蕊的財政方案將在未來十年內把國債比進一步推高到85%以上。而川普的方案則會使國債比上升到105%。
在花錢上,兩個候選人都主張加大投資,維修更新老舊的基礎建設。希拉蕊團隊保證在五年內增加2750億美元使基礎設施投資恢復到經濟衰退之前的水平。川普的基礎設施振興計劃則更為雄心勃勃,要在十年內投入一萬億美元全面更新基礎設施。
其實,過去這幾年,多位主流宏觀經濟學家都大力主張採取更為積極的財政擴張政策,重振美國經濟,甚至不惜增加財政赤字和大量舉債。其中鼓吹最力者正是民主黨的著名學者如布萊德(Alan Blinder,希拉蕊團隊的經濟顧問)、克魯曼(Paul Krugman,諾獎得主、專欄名筆)等人。這個主張建立在一個基本判斷上,即美國經濟至今仍然沒有走出八年前那場經濟危機的陰影。
表面上看,自從危機發生後,美國經濟已經復蘇擴張到第九個年頭,失業率也從衰退時的9.6%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接近所謂自然失業率。但經濟增長依然乏力緩慢。
2015年實質人均GDP比危機前的水平高出僅僅3%,全職男性員工的中位數工資扣除物價後仍和四十年前差不多。復蘇以來八年的年均GDP增長率只有1.8%,今年預計只能達到1.5%,遠低於2000-2007年間2.65%和1981-1999年間2.26%的年均增長率。尤其是就業人數對工作年齡人口的比率只有56%,比危機前降低了4個百分點,相當於閑置了一千萬人原本可以創造財富的生力軍。
當經濟成長低於其潛在趨勢時,傳統的凱因斯主義藥方是採取積極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
八年前,正是因為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協調政策,合力擴張,積極刺激總需求,才使世界經濟避免了一場更慘重的災難。不過這八年來,從歐元區到北美,經濟增長疲弱,復蘇步履蹣跚。各國央行利率一降再降,貨幣政策已經耗盡“彈藥”,陷入了零利率的流動性陷阱;財政大擴張遺留下的公共債務爛攤子,仍待收拾。
國際貨幣基金的執行總裁拉戈德(Christine Lagarde)指出,目前發達工業國的實質經濟增長仍比危機前1990-2007的年均水平少了整整一個百分點,公共財政和金融體系風險重重,長期低迷的總需求已經傷害到供給側的潛在生產力,企業削減產能,投資意願低落,長期失業者技能生疏過時,心灰意冷不再求職。因此,她今年以來一再建議各國實施新一輪的財政擴張,投資基礎施,以增長帶動結構性改革,提升生產力。
拉加德的主張和克魯曼等經濟學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都認為在零利率的條件下,積極的財政政策會有更大的騰挪空間,由於赤字財政所增加的公共債務負擔是有限且可承受的。只要經濟增長潛力發揮了,收入普遍增加了,將來財政狀況就會改善,不愁這幾年債台高築。
近八年多來歐美經濟的緩慢復蘇,催生了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新觀念。原先主流學派認為財政貨幣政策只能刺激短期總需求,對長期供給和增長潛力是沒什麽影響的。然而,一些學者新近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衰退已經損害到美國的生產潛力:由於長期經濟低迷,目前的潛在產出比按照危機前增長趨勢推算的產出水平整整低了7%!
因此盡管目前的失業率已經接近自然失業率,仍然有必要用積極擴張的公共政策給經濟加溫,創造更多就業,把上千萬的閑置勞動力動員起來,營造更光明的成長前景,鼓舞民間企業更積極地投資和創新,提升長期生產潛力。
其實,這種認為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不僅能刺激短期需求也可以促進長期供給的非主流理論早就萌芽。荷蘭經濟學家佛多恩(Johannes Verdoorn) 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曾推導出經濟增長前景的改善會有助於現階段生產力提升的因果關系。根據這個所謂佛多恩定理(Verdoorn’s Law),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能刺激需求改善短期就業,也會增進投資信心,促進生產力,提升長期供給潛力。這一理念啟迪了後來的學者發展出“預期驅動的經濟周期理論”,並提供了數據實證。
這些經濟學的“新”觀念,雖然仍有爭議,但已經問鼎主流。根據這個觀念,在當前經濟長期低迷的形勢下,加大財政擴張力度,大舉投資基礎設施,正是把美國經濟恢復到危機前的長期增長趨勢所必需要做的,是讓美國“再度強大”的上策。
除了雙倍於希拉蕊方案的財政擴張規模,川普政綱的另一大特色是全面削減個人所得稅和公司企業所得稅,並把現有的所得稅率從七階累進簡化為三階累進。尤其是把企業稅率從35%降低到15%,將一舉摘除美國在發達工業國中企業稅率最高的“帽子”,成為稅率最有競爭力的國家之一。
此外用一次性的優惠稅率(10%)鼓勵美國企業將囤積海外的利潤匯回國內,也有助於增拓民間投資來源,改善國際收支。大幅度減稅意在激勵工作和投資,這個供給學派的理念曾在八十年代雷根執政時期得到實踐,幫助美國經濟擺脫“滯脹”困局,有效提升了生產力,開啟接下來二十多年的繁榮,也造成了一大波國債的膨脹。
據預計,川普提出的減稅額規模會超過雷根時期占GDP約3%的規模,將高達GDP的4%。加上川普打算取消簡化產業規制,尤其是放寬對傳統能源如煤炭和頁岩油氣開發的限制、以及放棄美國在碳排放上的國際承諾,這些都會讓他更容易重演“雷根經濟學”的增長績效。
川普經濟綱領中最令主流經濟學家擔憂的是他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川普的經濟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認為,只要消除美國年復一年的貿易逆差,實現貿易平衡甚至貿易順差,就可以使每年的GDP增長加快一個百分點,創造更多就業。
問題在於,根據宏觀經濟學基本原理,在赤字財政擴張、國內儲蓄不足的情形下,用貿易保護來實現貿易和經常項目平衡,只是捨本逐末,難以奏效。因為財政赤字攀升意味著國債增加、推高長期利率,必然吸引資本流入來填補國內資金缺口,使美元升值,從而鼓勵進口減少出口,增大貿易赤字,導致財政和貿易出現“雙赤字”。美國的經常項目正是在八十年代初雷根經濟擴張時期出現龐大逆差,美國從此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從供給側來看,以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實現貿易平衡,必然搞亂美國產業的國際供應鏈,提高其生產經營成本,即使沒有招致貿易對手的報復導致兩敗俱傷的貿易戰,也會得不償失,阻礙生產力的提升。
更多內容請上連結點閱,網址: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70443



《紐約時報》選讀
「後真相」時代,誰來定義假新聞?
凱南•馬利克
1920年,實業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擁有的《德寶獨立報》(The Dearborn Independent)刊發了一系列關於猶太人的全球陰謀的文章,其依據是《錫安長老會紀要》(Protocols of the Learned Elders of Zion),一份源自沙皇俄國的偽造文獻。其他數十家媒體也紛紛把這份假文獻當成真新聞來報導。
1924年,在大選日還有四天就要來臨的時候,英國《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刊發了偽造的「季諾維也夫信件」(Zinoviev letter),信中宣稱莫斯科方面向英國共產黨(British Communists)下達了指令,讓其動員工黨(Labour Party)中「持同情立場的力量」;工黨在選舉中大敗。
上世紀60年代,J•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領導的聯邦調查局(FBI)策划了一場旨在抹黑牧師小馬丁•路德•金博士(Rev.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的行動。除了在媒體上發佈文章,聯邦調查局還偽造了一封信,在信中揚言要揭露他生活墮落的真相,似乎還建議他自殺。
1987年,96名支持利物浦足球俱樂部(Liverpool Football Club)的球迷,在英國謝菲爾德市的希爾斯堡體育場(Hillsborough)喪生,他們在被迫進入過度擁擠的籠狀「圍欄」後,死於踩踏事故。英國的報紙聽信警方的謊言,發消息稱醉酒的球迷對這場災難負有責任。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世界各地的報紙都充斥著與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關的子虛烏有的文章。
自從有新聞那天起,就有偽裝成新聞的謊言。在「假新聞」正引發恐慌之際,我們要把這段歷史銘記於心。唐納德•J•川普(Donald J. Trump)的勝選,讓假新聞狂潮——尤其是社交媒體上的假新聞狂潮備受關注,很多人都把這股狂潮視為川普獲勝的關鍵助力。不過,有太多討論忽略了假新聞的悠久歷史,也沒意識到當代政治真正的特別之處。
過去,政府、主流機構和報紙可以操縱新聞和信息。現在,任何擁有Facebook帳號的人都可以這樣做。過去的假新聞都經過精心的編排,現在冒出的謊言則混亂無序。真正的變化不在於新聞造假,而在於舊有的新聞守門人喪失了權力。正如精英機構已經失去對選民的控制一樣,它們定義什麼是新聞、什麼不是新聞的能力也受到了侵蝕。
對假新聞的恐慌讓人愈發相信,我們生活在「後真相」(post-truth)時代。《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已經把後真相選為「年度詞彙」,並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不過,與假新聞的情況相仿,關於後真相的真相——要是仍然用這個詞的話——比許多人所聲稱的都要複雜。
政治從來不只建立在關於這個世界的事實之上。它還有賴於用以解釋事實的意識形態框架。不妨思考一下或許會在川普的任期之初備受關注的某些大問題。應該推行穆斯林登記制嗎?應該驅逐無合法身份的工人嗎?酷刑是可以接受的嗎?應該把墮胎歸為非法嗎?
我反對任何形式的穆斯林登記制,抵制酷刑,譴責大規模驅逐行動,支持墮胎權。我如此行事的依據不僅僅是經驗性事實,還有我秉持的某些比事實更深刻的政治和哲學觀念,關於權利、價值以及人何以為人的觀念。即便事實證明酷刑很管用,我仍會反對它。儘管醫學的進步已經使得更早出生的早產兒有可能在子宮之外存活,但我並不會因為這一事實而改變對墮胎的看法。
這並不是說,我更多是受到情感而非事實的驅動。而是意味著,當牽涉到政治的時候,事實只有在某種意識形態框架之內才有意義。
過去,這些框架主要是由左派和右派之間的政治分歧構建而成。每一種框架都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透鏡,用以觀察這個世界,對相同的事實做出不同的解釋,並就政策得出不同的結論。
這些政治框架眼下已經支離破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身份而非意識形態塑造的。現如今,被關鍵斷層線分隔開來的並不是左派和右派,而是擁抱更加全球化和技術官僚化的世界的人,以及感覺自己遭到遺忘、一無所有、沒有發言權的人。
川普的支持者和批評他的自由派人士分別處於這條新界線兩側。川普的很多支持者都認為,其經濟上的不穩定和政治上的失語是由全球化和移民入境造成的。很多自由派人士則把這些選民視為「遭唾棄之人」。雙方都藉助自身特有的政治和文化框架來解讀事實和新聞。
由此引發的焦灼討論,主要圍繞那些活在迴音室內和封閉社會世界中,只聽得見讓其產生共鳴的觀點的人們,以及社交媒體在此類社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展開。研究顯示:這種擔憂有誇大的成分;例如,Facebook用戶就可以聽見相反的觀點。
更重要的是,社交媒體並非製造了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它們只不過是折射並放大了既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傳統機構的權威受到了剝蝕,推動政治變革的舊有手段日漸消失,而且怒火常常在傳統政治途徑以外噴薄而出。
更多內容請上連結點閱,網址: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61206/all-the-fake-news-that-was-fit-to-print/zh-hant/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23:14 , Processed in 0.0613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