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8|回复: 0

顶嘴其实是一种辩论能力!美国人这么教孩子表达“我要”和“我不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8 0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尖叫童年



尖叫君语:孩子顶嘴,在很多人看来是缺乏教养的行为,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个值得鼓励的行为。因为孩子在顶嘴的过程,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并试图让周边的人理解或尊重他的想法。当孩子懂得读你的情绪,然后把它作为自己的工具,恭喜你,你的孩子正朝“一个好的说服者”的方向成长。所以日常不妨交给孩子一些“顶嘴”的技巧吧!




少年商学院是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为7到16岁学生提供一站式国际课程与实践项目。

有孩子的人,一定对这个场景不陌生:女儿5岁时,我曾带她去银行柜台取款,当时她在旁边等得百无聊赖,为了让我早点走,竟开始大发脾气,大吼大叫,引得旁边两位老奶奶侧目——她们一定在想,这孩子的家教这么差,都怪她爸爸。但接下来的一幕让她们颇为震惊。

我给了女儿一个失望的眼神,不慌不忙说,“抗议无效。如果你想逼我走的话,这么做还不够可怜。”听了这话,女儿果然安静了,眨巴、眨巴眼睛,从地上站了起来,小嘴撅得老高。

“你对她说了什么?”其中一位老奶奶吃惊地问我,“孩子这么快就不闹了!”我解释说,“这是我们家的辩论小游戏。让别人觉得自己可怜,是古代辩论艺术里常用的辩论方法。”我从女儿出生前就痴迷于此,那时女儿虽然小,但在教她何为“说服”的魔力上,我已下了不少功夫。




▍“表达你自己”VS“让对方听见你”
我一直认为,每个聪明的父母都该让孩子尽早掌握说服力。很多人逃避争论,认为这有失修养,但我们的文化,从来就不欢迎“拒绝”,一味保持表面认同,只会导致被动同意或者“办公室政治”。家庭里,大家都崇尚绝对权威,那么最后,孩子连看哪个电视台、买什么东西这种小事都不会和大人好好沟通。

而辩论术,也不是让孩子变得腹黑、尖锐,它只是让孩子高效思考自己的核心观点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尽早学会辩论,能从小养成一种意识,即“表达你自己”远远不如“让对方听见你”来得有效。每当孩子和他们的小伙伴发生冲突时,我都会提醒他们,牢牢记住你的观点后再去说服别人,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只顾自己说——每次他解决完冲突,我都会多问一句,“所以你的朋友最后认同你了么?”




▍学会察言观色,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我一直想让孩子们学会合理地说“不”,这就需要用到辩论术的三个关键词——无懈可击的逻辑、毋庸置疑的理念和让人动容的情感。其中,“逻辑”是最基本的,当孩子想要或者不想要一个东西时,他得找到说服别人的最合理的理由,而不是简单说一句“我想怎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样的小事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每天要发生无数回。

“Mary不让我玩这辆车。”

“为什么她不让呢?”

“因为她是只小猪。”

“所以,Mary不让你玩车是因为她是只小猪?”

……

这种重复,是让孩子自己梳理清楚因果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让孩子意识到:怎么可能因为不让你玩车,Mary就变成小猪了呢?逻辑上不成立,别人怎么可能答应你?

但更多时候,过于纠结逻辑也不一定奏效。辩论者给人的印象、字里行间展示出的人格魅力等,经常会起大作用。不少人认为“察言观色”太过市侩,但这是群体有效沟通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我有两个孩子,生活中免不了各种摩擦,但姐姐总能获得我更多的信任,不是我偏心,而是她在“拨弄人心”上,确实有一套。

记得他们还小的时候,有一次,打算留给其他人的一块饼干被姐弟俩其中一人吃掉了。虽然事情很小,但明令禁止后还是有人偷吃,我确实不太高兴。

我:“你们中有一个人吃了饼干。”

女儿:“我以前偷过饼干吗?”

我:“有道理。弟弟呢?”

弟弟还没说呢,女儿就不依不饶发表了一顿悲情控诉,什么“不让孩子吃饼干是酷刑”、“已经很努力了”……竟慢慢把我说动了。如果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发起脾气,控诉我冤枉她,那这场简单的讨论可能又是一场家庭大战。

但悲情控诉就不一样了,它是唤起“同情心”的基本前提。当一个小孩懂得读你的情绪,然后把它作为自己的工具,恭喜你,你的孩子正朝“一个好的说服者”的方向成长。



▍让孩子尝到努力争取权益的甜头
而当孩子们诚恳地说服我让他们多看会儿电视时,任何时候,我都会尽可能满足:这时候他们就获得了双倍的满足,一来,他们确实看到了自己想看的节目;二来,他们享受到了说服别人可获得的好处。两个孩子越来越喜欢为自己的权益争辩。事实上,对于看电视本身,他们已经在说服我的过程中,自己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少坏处。

我尝试过把辩论三要素都用在我的儿子身上,在他7岁时的一个冬天,他坚持要穿一件很酷的短裤去上学。一开始,我搬出了我们家的家规——我父亲传授给我的一种毋庸置疑的理念,“你必须穿上长裤,因为我是你爸,而且我让你这么做。”但儿子就是定定地看着我,双眼泛泪。

然后我尝试调用逻辑:“长裤才能防止你的腿冻裂,你才能感觉好受些。”

“但我就想穿短裤。”

道理说不通,我开始打感情牌。我把我自己身上的长裤腿卷起来,“你看看,现在我也要穿短裤去上班了。这么冷的天,我穿成这样,看上去是不是很蠢?”

“是的,”儿子说,但他还是坚持要把短裤穿上。

“你为什么这么想穿短裤呢?”

“因为我看上去不蠢,而且这是我的腿,我不介意他们被冻裂,你不用担心。”

我的天……记忆中,那是他第一次完美地说服了我:不容他人质疑的理念(我看上去才不蠢),缜密的逻辑(这是我的腿,你无权干涉),以及情感(不用担心,我自己能承担冻裂后的痛苦)。这是他第一次收起以往的大哭大闹,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我怎么能错过这次机会,用父母的强权打击他呢?

“好吧,”我说,“等我和你妈征求到老师、校长的同意后,你就能穿短裤去上学了。但你得先穿雪地靴在外面。如何?”

“成交。”

他开心地拿出他的雪地靴,而我开始给学校打电话……几个星期后,校长宣布把儿子的生日定为学校的“短裤短裙日”,校长本人也会穿短裙去上班。那时还是二月中旬,我们都感受到了来自这个社区共识的温暖和舒适。

▍每个家庭都该养成“餐桌会议”的传统
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大。我发现在各种家庭谈判中,我输得越来越多。他们有时会把我说得哑口无言,真让我生气,但这也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回想这个过程,我最大的心得,是每个家庭都应该保持一个“餐桌会议”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还曾专门为此提出过5个详细建议:

1.家庭辩论是为了教会孩子自己做决定。
当你和孩子分析一个事情的不同角度时,记得给孩子一个明确的选择(比如暑假是去沙滩玩,还是爬山),更记得告诉孩子,他们可以提出完全不一样的看法(比如暑假又去沙滩又去爬山),然后他们自己根据现实情况决定如何做。

2.聚焦在未来。
关于过去或者现在的讨论,总是低效的。“谁把玩具弄脏了?”、“好孩子才不会把玩具弄脏!”都不如探讨“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玩具们保持干净?”

3.说“犯规”。
所有阻碍辩论进行的行为都是犯规:大声嚷嚷、冲出房间、翻出以前家庭成员的旧行,都会让讨论无法进行下去,甚至得到一个大家都不满意的结果。

4.奖励正面的情感。
对于所有尖叫、生气等行为,都没收奖励,这时候顶多说一句“回来,你能做得更好”。只有好好参与讨论的孩子,才能得到奖励。

5.偶尔让孩子赢。
当他们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据理力争又颇有几分道理时,没有比好好奖励他们更值得做的了。过去我贪方便,经常用慢炖锅煮各种食物,后来儿子受不了了,说,“即使是一只猫,它的食物也不会总是湿哒哒的”,说得多好,我第二天就买了一堆汉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09:57 , Processed in 0.0448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