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汽车安全的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06: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新闻网








误区1:钢板厚=安全

这是老生常谈了,即便到了今天还有人会在买车的时候敲敲车门或者发动引擎盖的钢板,根据声音来判断够不够厚。

可是,先不论你能不能根据声音判断出钢板的厚度,问题是覆蓋钢板的厚度,和车辆的碰撞安全真的没有关系。

决定安全的是车身结构

熟悉赛车的人知道:高速行驶的赛车发生碰撞失控,在赛道上连续打滚,车身支离破碎,我们都觉得这个车手肯定完蛋了,但过了一会儿,车手却自己从车中爬了出来,悻悻地摘下头盔,狠狠踢了一脚已经成为废铁的赛车。

为什么?因为它有防滚架。防滚架能保证车手所处的空间不受到挤压,加上5点式赛车安全带和赛车座椅的固定,车撞毁了,但是人没事。一辆发生严重事故的拉力赛车,车虽然撞毁了,但凭借防滚架的保护,车手没有大碍。

F1赛车更甚,车身表面压根就不是钢板,大都是轻量化的玻璃纤维或碳纤维材料,保护赛车手安全靠的是跟防滚架相同的高强度车身框架,就隐藏在轻量化材料的包裹之中。

误区2:车辆在事故中损坏=不安全

很多网友喜欢拿一些单独的车祸案例来讨论车辆的安全性。这种事我们在网上见的很多。这首先是一种很不科学的做法,因为每一次车祸都有具体的不同条件,比如速度、碰撞角度等等;而拿车辆受损程度来判断其安全性,就更是错得离谱。

因为,车辆的被动安全性,指的应该是碰撞发生后,车辆对乘员的保护。安全,从来都是对人而言,车辆的受损程度不叫安全,那是财产损失。

车撞坏了可以修,而且还有保险,一般都不用自己花钱,但是人如果致残甚至失去生命,就无法挽回了。所以全球各大安全碰撞测试机构,评价一款车的安全性,依据从来都是实验假人的受伤害程度,而绝对不会是车辆的受损程度。

碰撞发生时,巨大的能量需要吸收,不是被人吸收,就是被车吸收。为了让车辆吸收更多的能量,汽车必须专门设计。它由吸能区和高强度车身结构安全区组成,吸能区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在碰撞中尽量多的变形,以吸收尽量多的能量,确保乘客的座位尽量少的变形。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9 05:09 , Processed in 0.0405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