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78|回复: 0

孩子的坏习惯,都是在呼唤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1 17: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店里有一大堆的励志书都在告诉你“习惯决定人生的成败”,鼓动你掏钱买书,按照书中介绍的一套方法来训练自己,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真正的好习惯其实无法靠训练养成。

  “习惯”这个词被宣传得过多,以至于现在一提到坏习惯,家长就特别紧张一提到好习惯,就想拿来训练孩子。我们很少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大家都认为应该如此的事,就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吗?

  惩罚就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吗?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养成好习惯,孩子将来的生活才能幸福”。

  这点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一些家长像训练动物一样训练孩子,通过惩罚、给脸色等让孩子知道界限,不养成坏习惯,就好比狗尿到地板上,主人就罚它少吃一顿饭,这样它就不会养成在地板上尿尿的坏习惯了。

  这种行为主义训练法的核心理念是:人跟电脑程序没什么两样,你允许他边吃边玩,他就会永远边吃边玩,永远不懂得按时专心吃饭;你要求他吃饭时必须放下游戏,他就学会了专心吃饭,从此养成“好习惯”。

  按照这一套逻辑,如果给孩子完全的向由、他就会一事无成,基至杀人放火,在很多家长心目中,理想的孩子不是一个独立丰富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人。

  
   有充足的爱,好习惯自然呈现
  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成长的?除了行为主义,几乎各心理学流派都研究出同一个结果: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如果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
  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内化到孩子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妈妈真实自然,孩子也能学会灵活自在的爱——将来碰到自己的爱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戏正玩得开心,可能会劝爱人放下工作休息一会儿,好好吃顿饭也可能把饭菜端给爱人,至甜甜蜜蜜地喂上两口。
  而不是执着于“必须按时专心吃饭的好习惯”,和爱人闹别扭,大多数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导致的,只不过是各自认为的“正确习惯”不同而已。
  我们之所以认为“正确”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为童年时只有符合父母所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们无意识的轮回。
  得到爱和支持,没有被父母训练过一定要按照。正确行为。生活的孩子,会发展出真正的智慧。这样的人在面对大家都觉得难处理的矛盾时,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灵活解决方案。智慧,是健康心灵自然的表达。
  没有爱的流动,就没有轻松愉快
  如果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没有爱的流动,没有轻松愉快,必然带来反弹,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和妈妈因为收拾房间的问题吵了十几年,妈妈每天都充满怨气地要求我收拾,我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乱放,后来,我学习心理学,开始包容自己,允许自己所有的行为习惯。
  自从有了自己的房子,乱了半年之后,我开始喜欢上收拾,把家里布置得并井有条,温馨又方便,有时候去朋友家住,即使对方家里很乱,我也不觉得有问题,为什么没有了要求和训练,我反而喜欢上秩序了呢?因为秩序和所有美德一样,都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会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所以,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也会自然呈现,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向发、自然的选择。

  
  任何顽固的坏习惯都是在呼唤爱
  父母经常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被孩子学去。比如爸爸妈妈的感情基础很差,爸爸又酗酒,妈妈忍不住教育儿子:“你爸爸是个混蛋,你下万不能学他”。儿子小时候很乖,滴酒不沾,但长大结婚后却突然酗起酒来,甚至打老婆。
  这样的个案,我们碰到过不少,每个孩子都天然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如果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所以变成了行为上认同爸爸,以弥补情感上无法认同他的缺憾。
  奥巴马的爸爸就是一个“混蛋”,抛妻弃子,妈妈靠救济金独自养活儿子,但她从不对儿子说:“你爸爸不是东西,抛弃我们,你绝对不能爱他”。相反,她一直告诉奥巴马:“你爸爸是非洲的王子,歌唱得特别好,非常有才华”。妈妈鼓励奥巴岛认同爸爸,奥巴马果然成了很有男人味的“国王”,国事再忙,他也没有缺席过孩子的家长会。
  父母无须完美,每个父母都有坏习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为此负责,这并不影响和孩子彼此尊重、相爱,酗酒的爸爸也可以很爱孩子
  如果妈妈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就会获得一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尊重”。这样的孩子将收获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所以,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给孩子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那些真正长期沉搦于游戏,以致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人,缺乏从现实人际交往中收获快乐的能力,而游戏正好能带给他们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
  真实勇敢地投人生活,让爱流动
  从婴儿时期开始,妈妈就是婴儿的整个世界,如果婴儿能被妈妈看见,他就能拥抱整个世界,长大后敢于体验真实的生活。但若从小严重匮乏爱和关注,在现实世界中又不断重复体验到挫折,他就会越来越退缩,最后缩进安全的网络世界不出来。
  道理本是为维护感受而生的。我们的真实感受总是被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包裹着,干枯地活在头脑中,所以需要学习心理学,认识这些防御机制,最终目的是让感受自由流动。心理学道理是用来进行自我认识的,若拿来要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会本末倒置。
  所有学科、道理都只是个说法,我们要学习正确的方法,也要学会放下,真实勇敢地投人生活,让爱流动。
  作者 | 李雪,专业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初心心理”,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本文选自《当我遇见一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16:16 , Processed in 0.0437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