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目前顶端乒乓球技术及几位顶级国手的技术比较(一)、(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2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酒哥 于 2016-7-26 08:51 编辑

目前顶端乒乓球技术是爆冲弧圈球、
重心前置击球、
迎前击球、
快速出手放松回位、
在框架内击球等等。

这些技术和原则中有些是全新的,有些则是已有技术和原则的发扬光大。
涵盖这些技术的原则是三个宏观的技术面要素速度、旋转、力量
就重要性而言,速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旋转再次是力量。

速度要快。速度快有以下几个方面
球弹起后在上升期第一时间击球速度、动作之间的快速转换,落点的快速变化、
动作的迅速还原本身位置的迅速调整到位等等。


旋转。
按旋转的种类分而言,也有上旋球下旋球侧旋球及组合们。


上旋球下旋球是重要的旋转,因为球的出界和下网是极其容易发生的,也是难以控制的。
侧旋则不那么重要,因为让对手打出左右界面是困难的。
侧旋的主要用途在与发侧上旋侧下旋球时的相近手法可以迷惑对手
让对手误判上旋球转为下旋球或误判下旋为上旋球,
这可直接得分、或让如果对方判断不清上旋或下旋,
至少他接发球时会小心处理不敢发力回球质量不高,
这就为己方的下一板制造了强有力的进攻或绝杀的机会。


旋转有(球自身的)自转、(球达对方台面之前在空中到的弧线)公转弧线,
(自对方台面台面弹起后的)第二弧线。


按旋转的种类分而言,也有上旋球下旋球侧旋球及组合们。

就爆冲弧圈球旋转方面而言,自转强、第一弧线在过网后极低、
第二弧线低球略跳起后急速往前下坠落是要点。自传强无需多说。
第一弧线实际上是比下降直线还低的速降线,球在过网后向下偏离
最初的下降直线向下弯曲,这样能让球极快地到达对方台面,
大大缩短了球在空中的旅程大大提高了速度。第二弧线低球略跳起后
急速往前下坠落,加上极强的球自转及比对方预期的要早的球的到来
导致对方仓促应接,使得对手回球变得困难,即使不打飞或下网回球
质量也不高。己方再来一两板,基本就搞定这球。


这爆冲弧圈球技术集速度旋转力量于一体,是中国队的核心技术,杀手锏。
它是中国队在上个世纪末的一次全军覆没后痛定思痛后,派人到欧洲学习弧圈技术后,
悉心研究出来的。看了一圈,似乎只有现国家队的人会这一技术。中国的前国家队员
及非国家队的好的训练中心(比如正定的中国国家乒乓球培训中心)的教练们似乎
并不知晓也不会这一技术。那些教练会问这句话:这手臂自身不向前发力这球怎么打?
其实这正是要点,对以以前(弹击式)打法训练出来的人这很难理解,虽然他们知道
腰的向前的力量及身体的中心转换所产生的力量是厚实的,手打出来向前的力是单薄的
不稳定的,但那只占弹击式打法的向前的力的一小部分,不到30%。如果你说全部(99%?)
向前的力来自身体(的重心转换)和腰,他是无论如何不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
个人怀疑中国国家对对这一技术试图刻意不扩散。是不是该说一些事可能是个问题。


(待续)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8:4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酒哥 于 2016-7-26 11:43 编辑

略说几句爆冲弧圈球。要点是(以右手持拍为例)
1. 向前的最初爆冲力来自右脚蹬地腿部的力导致的身体的重心转换及腰的左扭转。


2. 持拍手基本是在身侧与身体的左右平面平行的间距极短的平行平面(们)上(由于人体的生理结构,这些间距极短的平行平面可能与身体的左右上平面夹一小角)
向上摩擦运动,不向前发力。手向上运动的力源不在手,而在手臂及肘。
球出手时小臂其实是甩出去的。


3. 拍面是正对前面的与台面略前倾成八十多度的角(接近垂直)。手臂
它在腰侧的相对位置是基本固定的,随身体动随腰的旋转而动,像是支在身侧的
只只作向上运动的机器臂。手若滞后与身侧则影响身体运动和要转动传给球的向前冲力;
手超前身体则会抢掉身体和腰的力,因为手处于神经末端更灵活,它一向前发力球已脱拍,
身体的力和腰力来不及传到球。

4. 拉球时的引拍是用腰右转,右腿下蹲。出拍时右腿向前向上蹬地腰左转重心向前转移。
触球是的产生约70%向前的冲力及约40%球自转。

5. 吃住球,手臂向上摩擦球带住球一小段。手感和预期是,要打的不是抛物线
而是比下降直线还低的速降线,球在过网后向下偏离
最初的下降直线向下弯曲(这样能让球极快地到达对方台面,
大大缩短球在空中的旅程大大提高速度)。要点是,拍向上走摩擦后球刚脱拍时
球不往上走而是往下走。这产生约50%的自传。



6. 球出手时再用身体的向前运动(先前的惯性加上重心向前转移至在前方的左腿身体压向倒向在前方的左腿)给球加大冲力送出去。
(樊振东常在转移完成前将已在前方的左脚更往左前跳一步以增加前冲力及
摩擦球的大圆弧的转动半径)。


7. 把手的向上摩擦作为身体运动的一部分,则是摩擦大圆弧的一部分,
转动半径是球出手时的拍中心到重心转移完成后左脚略地站实时左脚底的距离。
相同的角速度,半径越大半径端的画圆弧的球拍的线速度越大球越转,
只要是球沿切线方向出手。
球出手时右小臂甩出去可以控制半径(不致缩小)增加一点自转,也确保了球出去时
是沿切线方向的;身体倒向左腿则产生一个背力增加一点点自转和一部分对第一弧线的贡献
(参见许昕的快速大力的强大正手弧圈球)。

觉得这套爆冲弧圈球(及其简化版 正手攻球,省去引拍等)动作的先进性在于

身体腰 与 手自身 的运动功能的分离。过去的打法是手在正手攻球和拉球时
(相对于身体)向前为主向上,身、腰帮助向前(稍有点向上)。
但手要同时管向前和向上打法的问题在于,制造弧圈球摩擦时必须摩擦球的后上方因此板型必须倾斜在45度左右,
挥动的角度也在四十五度左右。向前的力与向上的力的比例不好控制。向前的力太小,不不网或球不转;
球要转就要加力摩擦,但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摩擦力也就向前的力,一是球会出界,
而是向前力的大会导致球脱拍而不能让球留在拍上足够的时间让拍子产生摩擦。
这好比弹纲琴,所有手指弹同时同一个键技巧再好也绝对弹不出同一时间手指分工弹出的音响效果。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4 19:50 , Processed in 0.0805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