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者担忧中国或重蹈日本覆辙 进入通货紧缩时代(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2:3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BC中文网

  岁末年初,关于中国未来一年的预测层出不穷。从中国经济社会到精英政治,乐观与悲观并存,足以显见中国现实之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然而,201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下行却是一个普遍共识。虽然中国领导人将此称为“新常态”,但这对他们来说,平衡下滑经济与动荡社会间的压力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经济方面,一些经济学家年前开始担心中国通货紧缩的可能。他们从近期中国不佳的经济数据得出,中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中国正面临着通货紧缩的问题,”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近期指出。

  重蹈日本覆辙?

  的确,自上一轮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已经从10月的1.6%跌至1.4%,这也是2009年全球经济进入衰退以来的最低值。与此同时,生产价格指数(PPI)也已经连续超过33个月下跌。十一月,PPI同比下跌2.7%。

  价格是反映经济体中供给与需求关系的重要指标。在中国总体经济数据仍然遭到一些人士质疑之时,这一指标尤其重要。 对担心自己变成第二个日本的中国来说,这也尤其具有警示意义。但若依照这一趋势,经济问题也将衍生到社会领域,比如波及一些企业和政府高企的债务,甚至造成违约,产生失业等。

  一些评论人士和中国经济观察家警告称,由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若中国开始进入通货紧缩时代,则必将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他们将中国与日本作比较,并指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通货紧缩以后经济一蹶不振,直到15年后才开始稍有起色。

  纽约银冠资产管理(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策略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对BBC中文网记者说,“日本在九十年代进入通缩后,对全球经济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今天的中国却不同。看看澳大利亚和德国与中国经济的关联,你就知道中国经济问题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了。”



  

  “通货紧缩”还是“通胀减缓”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对中国的通缩风险感到担忧。常驻新加坡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学家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认为,这一问题被放大了。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企业成本投入正在减小,但最终消费物的出厂价格却并没有太大变化,说明企业的利润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好了,” 埃文斯-普里查德说。

  类似的观点得到了伦敦皇家国际关系学院(Chatham House)国际经济部研究员黄韵的赞同。从宏观的层面上看,“相较欧元区以及日本所面临的通缩程度及其带来的风险,中国并不存在同样的问题,”她对BBC中文网记者说。

  “中国在保有7%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回调并不意味着其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压力或风险。谈论中国通缩对于全球经济产生影响有所夸大。”

  黄韵指出,虽然媒体近期多谈论中国的通胀紧缩,担忧其影响,但需要厘清通货紧缩(deflation)与通胀减缓(disinflation)之间的区别。 “在经济增速不足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持续走低,即通胀值在一段时间内频频为负,则需要担心该经济体面临通缩风险,进而讨论央行是否需要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干预”。

  “中国经济尚未发生滞涨的情况,只是自2013年中后期起中国经济从过去的高增长低通胀开始向通缩区间发展;中国需要警惕通缩出现,毕竟将来中国不太可能再出现9%或10%这种高增长率,因此高通胀也不太可能出现,但目前直接恐慌于中国面临通缩风险或许过早了。”

  纽约的程致宇补充道,今天中国的“通缩”,并不是因需求锐减,从而给货物价格带来下行压力,而是上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廉价信贷开始收紧。程致宇同时还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经济课。

  中国该怎么做?

  许多市场人士认为,中国在面临这种通缩压力下,货币当局可能会顾及到信托业等的风险,实行更加宽松的政策。瑞士银行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预测称,中国央行很有可能在农历新年后再次降息。

  但程致宇却认为,盲目的降息并没有好处,只能使得本来需要被整顿的行业进一步扩张,再次形成恶性循环。他说,中国当局应当将当前的这种压力,看成是加速结构改革的契机。

  “最重要的是应对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若结构不变,降息后的资金仍然是流到投资领域,治标不治本,给中国经济长期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他对BBC中文网记者说。

  “中国结束投资爆炸时代,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过程注定是十分痛苦的,”他说,但要真正避免未来中国经济再次走入死循环,面临真正的通缩,中国需要通过结构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增强购买力等。他还认为,除了货币手段外,中国当局还应使用财政手段帮助经济转型。

  伦敦皇家国际关系学院的黄韵则进一步指出,近期的“通缩”讨论,也让中国产能过剩的老问题再次暴露,比如房地产业的开发与投资。“若中国政府或央行能够坚持不对低效产业实行政策扶植,支持多些市场的力量,优胜劣汰从而更有效的决定资源配置(如信贷),那么则有利于中国早些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变。”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3 12:12 , Processed in 0.0406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