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5|回复: 0

落基山人: 说不尽的万历皇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7 13: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的万历皇帝,也就是神宗朱翊钧,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说他不好的和好的一样的多,而且总的来说,说不好的居多。更为悲惨的是,万历皇帝的陵墓,也就是明十三陵的定陵,在他死后340多年以后,在文革时代被挖掘,最后搞得是棺椁无存,万历的骨架,最后被红卫兵焚烧,万历被挫骨扬灰。

死后不得安寝,就中国的民族习俗来说,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

历史上,说万历不好的,是多数,从正史到野史,例如万历30年不上朝;好酒色财气,好抽大烟,五毒俱全;还将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其老师张居正抄家;而且万历还特贪财,让太监直接监理矿业,收税自己享用。总之,是万历导致了明朝最后覆灭,其罪难逃。

而说他好的,是少数,这些人认为,在万历执政的48年时间里,是明朝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思想最解放,皇权最受限制,明代的人口和工商业的发展,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而且万历朝的三大征,在万历的直接领导下,都打胜了,尤其是明军在朝鲜击败日本,直接击破日本丰臣秀吉的野心。

可见,说万历好的,多数是从明代万历时代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总体来看,而不仅仅是从万历的个人道德品质来看。

所以,我们很难判断,哪一个是真正的万历。明史专家黄仁宇有《万历十五年》,还有专门谈明代财政方面的书,黄仁宇也认为,在万历十五年以后,明代便向最后的灭亡迈进了,而且这个总的趋势不是个人所能阻挡得了的:

“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万历十五年》)

看来,黄仁宇也没有将明朝的覆灭算在万历一个人的头上,而是说这是总的历史趋势。不过,说明代灭亡是亡于万历朝的人大有人在,非常多,从明史到赵翼到乾隆,都不厌其烦地说,明代灭亡是亡于万历朝而不是崇祯朝。看看他们都是如何说的吧:

《明史·神宗本纪》(张廷玉撰,经过大清乾隆皇帝审阅过目):“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清高宗乾隆在《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则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

不过,对于《明史》和乾隆的话,我们要非常小心,因为明史是满清撰写的,尤其是晚明的历史,因为与满清,也就是后金有关,因此篡改极多,不太可信。尤其是乾隆的话。因为对于满清来说,说明代如何如何,尤其是晚明如何如何,才能证明我大清当权,是历史必然,是正义代替邪恶。

按乾隆的话,万历的一个特点就是荒唐。因为万历荒唐,于是,吏治腐败,百官放纵,民不聊生,盗贼蜂起,于是,大明就亡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万历真的荒唐吗?另外,万历就算荒唐,其荒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且,这样的荒唐,对大明朝的灭亡是否有绝定性的影响?这才是我们要问的。

一般而论,谈万历的荒唐,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30年不上朝,二是贪财。当然,还有所谓的酒色财气方面,国本之争等等。

万历不上朝是事实,而且持续了30年。大明朝的大典,万历基本也不参与,包括各种祭祀大典,郊祀,祭礼,万历能推就推,理由是自己有病,尤其是腿脚不好。不过,万历的病,尤其是腿脚不好,最后在定陵挖掘以后,被证实了。但问题的关键是,万历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朝政,只不过将那个形式主义的上朝给废弃了,也就是将面对面的廷对,改为奏疏来往。而在奏疏来往中,还发明了一个留中不发,也就是可以不回大臣的奏疏,时间在张居正以后,申时行做大学士的时候。

其实,就历史来说,后来清代的那些勤政的皇帝,基本也是在养心殿或圆明园办公,那个形式主义的上朝也基本被免了,除非是重要的大典和仪式。奏疏来往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而且,后来也有奏疏留中不发的,很多。因此,万历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朝政,这是两个概念。而在万历朝三大征的时候,万历皇帝亲自参与决策,对前方作战,调派官员武将,直接干预,并在困难的局面下,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由此看,万历皇帝绝不是一个庸才。

万历不上朝,有几个原因,但最重要的,不上朝是万历与文官集团的对抗方式。

如果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万历朝,是明代最民主自由的时代,那个很多人如此这般说的什么专制皇权,基本上是消失不见了。皇权,在万历朝,受到极大的制约,最后,万历抗不住文官集团的打击和谩骂,干脆躲了起来,也就是用不上朝消极对抗。专制皇权的神圣和绝对的权威不见了,皇帝藏了起来,呵呵,有意思吧。

万历的荒唐,不是他自己要荒唐,而是不得不如此。看看万历朝的文臣们是如何骂皇帝的吧,还有言官御史大人,那都是皇帝惹不起的,不躲起来,还能如何?

御史袁可立趁雷震景德门之际上了一道奏疏,直接指责神宗:“若郊视不亲,朝讲久废,章奏之批答不时,宫府之赏罚互异,叙迁有转石之艰,征敛有竭泽之怨。是非倒置,贤奸混淆。□使忠者含冤 ,直者抱愤,岂应天之实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随后被震怒的神宗罢官为民。

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评神宗纵情于酒、色、 财、气,并献“四箴”。对皇帝私生活这样干涉,使神宗非常恼怒。幸好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婉转开导,说皇帝如果要处置雒于仁,无疑是承认雒于仁的批评是确有其事,外面的臣民会信以为真的。最后,雒于仁被革职为民。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神宗曾召见申时行等人于毓德宫中,“自辨甚悉”。神宗对内阁大学士们说:“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她独小心侍奉,委的勤劳。……朕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财皆朕之财。…… 人孰无气,且如先生每也有僮仆家人,难道更不责治?”(此两处资料引自网上)

看看,这皇帝当的多窝囊,完全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皇帝,什么万乘之主,有绝对的权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里有这样的事。直接指出皇帝的私生活有问题,有违道德礼法。这些人如此骂皇帝,皇帝最后也只能将其革职为民了事。而且,还要自我辩解。不过,这样的事情,在大清朝是不会发生的,大清朝没有人敢如此对待满清的皇帝,一定会被诛灭九族的。

明代的言官权力非常大,可以风闻奏事,也就是可以造谣。这对皇权也是一个极大的制衡。而且,他们越是对抗皇帝,越能得到文官集团的赏识,所谓有气节。可是,言官对皇帝和朝政的过分干预和干扰,最后也是导致大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当然也包括后来的党争。党争最后激烈到已经是南明了,还在那里斗: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梁启超后来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

就历史的事实而言,那言官说的酒色财气,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实证,或是理解偏了。万历朝没有禁酒令,国家也不专卖酒,也不上税,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做酒,喝酒。因此,大明朝,从上到下,都是喝酒的时代,并不是皇帝有什么特殊。万历虽然也有一些的嫔妃,有人说还有男宠,但万历的一个特点是专宠郑贵妃,而且郑贵妃的年纪与万历相仿,后来一直到老,郑贵妃人老珠黄了,万历还是专宠,这说是爱情也可以。后来因为立储的事情,与文官集团对抗,但最后万历也失败了,世界上有这样没有任何威权的专制的皇帝吗?

说万历荒唐的第二方面是所谓的贪财,尤其是让太监去监理矿业,直接收税。关于这个收矿税的事情,争议非常大。有的说是敲骨吸髓,有的说,没有什么,不过是因为万历朝的工商赋税太低,补充大内的需要罢了。从工商里面抽税,比从农业抽税强。

其实,就整个明代,税收都太低。有人统计,农业税基本在3%,工商税,在6%。都非常的低,而且工商税的半数是征不上来的,或被拖欠。而大明朝后期,尤其是万历朝,国家的工商业非常发达,城市人口增加,人口最多到接近2亿,但是赋税没有增加,国家的总体赋税,还是靠农业税,而不是如宋朝那样的靠工商税。于是,国家财政枯竭,入不敷出。因此,很多人说,明代的灭亡,是亡于财政,没有钱,也就是因为赋税太低的缘故。

万历朝,从矿业里面收取的矿税是多少呢?有人估计,大概每年50万两白银。区区50万两,据说还没有工商业大户一次交易的钱多,如何会使得大明朝灭亡?在崇祯朝,在最后时刻,崇祯自己没有钱,国库也没有钱,央求北京的大户和官员捐钱以供军需,可是没有几个人捐,最多的人是一万两。可是,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以后,逼迫官员大户,最后得到了7000万两。这还不是全部,仅占富户实际财富的三分之一。以笔者看来,大明朝灭亡就灭亡在赋税太低,国贫而民富。此种观点,也是近来一些学者的观点。

因此,从不上朝和贪财来说,万历荒唐吗?非也。万历自己也说:朕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财皆朕之财。可是,为什么万历要自己去搞钱?原因就是他自己没有钱。万历时代,三大殿都有破损,可是没有钱修。万历的所谓皇田,其实是官田,每年的收入也就是不到5万两,太可怜了。

不过,万历荒唐地对抗文官集团,也有成效,就是很多文官的官位空缺。结果是大明朝在万历时代,是无为而治,没有官,也因此,大明朝在万历时代,是非常繁荣的,工商业发达,民众富裕,文化发达,思想解放。无为而治是老子的理想。

看看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抚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按正常的编制,南、北二京六部应当有尚书12名,侍郎24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资料来自网络)

万历老兄真是荒唐呀,把老子的理想都实现了,呵呵。不过,没有官,如何收税?最后,我们看看黄仁宇怎样总结万历:

黄仁宇说:“他(即万历皇帝)身上的巨大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没有人可以做出确切的答复。但是追溯皇位继承问题的发生,以及一连串使皇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的出现,那么1587年丁亥,即万历十五年,可以作为一条界线。这一年表面上并无重大的动荡,但是对本朝的历史却有它特别重要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01:11 , Processed in 0.0413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