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4|回复: 0

蒋介石日记:外蒙是如何割让出去的?(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5 16: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蒋介石日记:外蒙是如何割让出去的?(上)

本篇要点:

国共内战为何不可避免;为经营台湾而做的多种准备;外蒙古独立之真相;蒋介石为何要保护一批日本战犯;战略抉择:走西方的道路;精心培养蒋经国;蒋介石性格之剖析


抗战结束后,中华民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国共之间展开了一场极为惨烈、规模空前的军事较量。伴随着军事上的失利,国民党政权分崩离析。共产党开始组建新的政权,蒋介石则把目光转向了台湾,并从文化、经济、人才和文物方面为经营重点的转移做了全面的准备。

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谜。国共双方明知内战无可避免,为什么还要投入巨大力量举行重庆谈判?作为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的蒋介石为何允许外蒙古脱离中国?一大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又为何得到国民党的保护?蒋介石为什么选择走西方发展之路,而放弃了30年代风靡一时的军国主义?蒋经国如何从一个共产党员走入国民政府的权力核心?蒋介石又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对列强有打有压,为战胜日寇而殚精竭虑?

在本辑的《解密时刻》里,我们要跟蒋介石日记的研究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女士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历史之谜。郭女士将主要介绍蒋介石日记中1945年抗战结束以后的部分,同时也跟我们分享她多年的研究成果。

画外音:八年抗战结束后,中国民众向往和平、安定,而国民党和共产党背后的最大支持者美国和苏联也都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于是,国共两党领导人在1945年8月在重庆举行和平谈判,商讨国家前途,史称“重庆谈判”。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协议《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内容包括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推动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以及组建多党制民主联合政府等。但不幸的是,随即爆发的内战使这一争取和平的努力化为泡影。

国共都明白,重庆谈判,谈了也没用

李肃:对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发生的那场持续三年、规模巨大的国共之间的生死搏斗,很多人都深感遗憾。在经历了八年抗战、八年战乱的中国民众来说,和平来之不易。此时,巩固安定、发展经济是民心所向。但为什么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那时不是致力和平、发展而是策划内战呢?这种做法背后的依据是什么?

郭岱君:其实,中共的很多文件都已经公开。毛泽东也公开表示,他感谢日本人发动了那场对华战争,给中共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毛在很多公开的内部文件中都强调要保存实力,到战争结束,立刻接收日军占领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国共之间有很多人当年都是同事、战友,彼此都非常熟悉,互通消息。国民党有很多人在共产党里面,共产党也有很多人在国民党里面,就像电视剧《潜伏》所描写的那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对此心知肚明。这也是中国人的悲哀。

本来抗战胜利以后,是不应再打内战的。但共产党有自己的想法,国民党也有自己的打算,认为抗战的胜利是在国民党政府领导下取得的,而且蒋是中国名义上的领袖。双方相持不下,最后导致了民族悲剧。

李肃:蒋介石日记里面有没有反映这场内战在抗战后期已经是难以避免,和平难以实现了?

郭岱君:蒋介石认为共产党是一定要再打仗、夺取土地和政权的。1945年9月,毛泽东去重庆和谈的时候,共产党提出了很多条件。当时,国民党都准备要谈判,美国人也一直在促成这件事。蒋介石在日记中就说,共产党提出11项条件是贪得无厌。这些条件中包括,要求承认解放区,这就等于要求中央政府承认国中有国了。

李肃:这么说“一国两制”那个时候就有了。

郭岱君:蒋在日记中说“绝无可能”。此外共产党还要得到华北五省的主席和其他几省的副主席、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市的市长和副市长等职位,还要北平行辕主任的位置。国民党认为你要的超过了你的实力。国民党没办法接受。

李肃:如果蒋当年认定内战躲不掉,那么,为什么它还要搞重庆谈判呢?

郭岱君:重庆谈判之所以能够进行,最主要还是美国人的推动,美国希望国共举行和谈。

李肃:那可不可以说蒋介石在当年重庆谈判前是没有诚意呢?

郭岱君:这个很难说。有没有诚意是要看你有多大实力。如果没有实力就无法维持和平,就是一厢情愿。重庆谈判之前,蒋介石是欢迎毛泽东来的。但到谈判开始后,他开始对毛泽东不耐烦了。他在日记中用了很多字眼来形容毛,例如,说毛贪得无厌,借抗战之名义而行破坏抗战之实,说他拥兵自卫、割据地盘等等。蒋在整个日记里面几乎每天都在盘算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要跟毛好好和谈,还是干脆把他抓起来?

蒋介石确实曾想把毛泽东抓起来

李肃:他想抓毛泽东?

郭岱君:他是想抓毛泽东,因为中共提出条件后,蒋觉得没办法谈。他在日记中说,承认解放区是绝无可能的。他称毛是“害国殃民,勾敌媾祸之第一人”,是罪魁祸首。他这时就想“扣押毛,加以审治”。

但他第二天又想,不能太孟浪,不能太鲁莽,想到答应过美国人,会不会因此而失信。他又害怕苏联。苏联如果发火,对收复新疆和东北等地就会不利。他有很多的顾虑,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放毛一把。

李肃:当时重庆谈判双方实际上都没有什么信心。蒋介石连发了三次的邀请电。他在他日记当中有没有说到他为什么要连发三次,既然他没有信心?

郭岱君:基本上,蒋对共产党是不信任的。重庆谈判最后得以举行,一是苏俄那边给共产党压力,一是美国的努力。美国特别希望促成这个谈判。

但是无论是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都各有各的盘算。蒋介石在日记里很不看好。他觉得,即便双方最后签了协定,也不会有用。

李肃:双方最后签署了《双十协定》,就表示这个协定的条款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双方应该是愿意执行这些条款的。蒋在日记里有没有具体谈到有关内容?

郭岱君:他认为协定没有用。国民党很多人也希望能够跟共产党谈出一个名堂来。但蒋从头到尾对共产党是不信任的,他对毛泽东也不信任。他说毛这个人“阴险叵测,绵里藏针,不可信任”。

李肃:当时据说在蒋介石和毛泽东举行宴会的时候,毛泽东还喊过“蒋委员长万岁”,这个日记里面有体现吗?

郭岱君:这个倒没有。

李肃:他只是说他对毛泽东个人的看法并不好?

郭岱君:是,他不信任毛。在蒋介石眼里,毛这个人基本上是不可信的。

李肃:既然国共双方都认为达成协定也落实不了,那么,蒋为什么要达成这个协定呢?

郭岱君:这是各种压力的结果。内部有压力,国民党里面有,共产党里面也有,还有来自广大民众的压力。外来的压力来自美国、苏俄,还有英国等。大家都不希望再有内战,但实际上,中共不满足,要极力扩充。

蒋介石也很清楚对方要扩充。从共产党提出的条件来看,它的心很大。蒋认为他们贪得无厌,狮子大开口,这是行不通的。那怎么办呢?当然只有打啦。

李肃:实际上,国共双方都在积极备战,是这样的吗?

郭岱君:我相信双方都是这样的。都在一边谈一边备战。

内战无可避免

画外音:史料记载,在重庆谈判期间,由于彼此存在根本的不信任,国共双方不仅都在积极备战,而且摩擦不断。《双十协定》签订后,国共两军在各地的冲突不断升级,最后发展成全面内战。1946年11月,国共关系全面破裂。第二年10月10日,共产党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李肃:大陆的说法是,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方面撕毁协议,发动内战。看来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共产党其实也做好了开展的准备。对吗?

郭岱君:这个问题我也跟很多学者谈论过,很多人认为,就算国共之间能够达成某种合作协议,或者说是按照某种模式暂时把战争压下来,不再打了,最后这两个党还是要分道扬镳的。

彼此的愿望和欲望,对国家的控制不一样。再说,国共两党基本的政治理念相差太远,很难组成一个联合政府。

联合政府不管怎么说,需要有一个基本共识,不能光是在政策上的对立。而国共两党不是这样,他们在各个方面来讲都是南辕北辙,很难在一个政府里面共存。就算勉强达成和平,和平也是非常短暂的。

当然很可惜,在1945年到1949年那个阶段,全世界都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是适合自己。国民党要三民主义,共产党要实现共产主义,还有的国家要军国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现在大家都比较清楚了,知道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才比较适合自己。

专家、学者撤往台湾行动的真相

画外音:1948年,蒋介石开始为撤退台湾做准备,并指示制定了一份“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动员著名学者随国民政府撤退。先后撤往台湾的著名学者包括胡适、钱穆等思想家,也有吴大猷、钱思亮等科学家,还有张大千、苏雪林等艺术家。不过,这个计划的实施并不算成功,名单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去台湾。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80多位院士中,有60多位留在了中国大陆。

李肃:蒋介石在准备撤往台湾的时候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把著名的学人、学者、专家、教授们带到台湾去。蒋介石日记中有没有提到这个计划?

郭岱君:有的。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想谈的更多一点。蒋介石在1948年秋天已经开始考虑另起炉灶的问题。他在寻找单纯之地,另起炉灶。他已经有这么一个想法。

李肃:他已经想到要撤退的有关问题了。

郭岱君:第一个事不可违。第二个他对国民党很失望。他觉得党员没有主义,没有信仰,军队士气涣散,国民党派系林立,整个战争打下来让他感到无可奈何。这时他就想到要另起炉灶。

蒋介石在1948年年底就准备下野。下野之前,就是1948年12月,他下达了四个命令。一个是命令所陈诚就地接任台湾省主席。当时陈诚正台湾养病。时任台湾省主席的是文人魏道明。

第二个命令是文教方面的,他要求朱家骅先生等把重要的学人、知识分子请到南京,然后前往台湾。第三个命令是俞鸿钧和蒋经国的,就是把黄金集中到各地,然后再运到台湾。

第四个命令是要求他信任的政府官员,把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和中央研究院的重要档案,以及政府里面的重要档案运到台湾去。

这里可以看到,蒋介石在下野之前想到的都是什么事情?是文物、文化、教育、人才和经济。如果换了别人,考虑的可能就只是黄金。

李肃:可不是,如果换了军阀、土匪,他们可能是只想到黄金。

郭岱君:你刚才谈到学人的事情是蒋介石做出的四个重大指示之一。学人有好几批,特别是北平失陷后。胡适跟陈寅恪先生等是第一批。当然,胡适先生是最重要的。

当时,共产党在他身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希望他留下来,但胡适最后还是选择离开。他走得非常匆忙,所以,他的日记、很多私人书信和非常大量的文件都留在了他的住宅里。

胡适走了,陈寅恪先生也跟着走了。但到了南京之后,陈先生觉得南方应该比较安全,因此又不想去国离乡。在广州,陈寅恪认为没有多大问题,就这样,他没有迈出这最后一步。

实际上,选择不走的学人占绝大多数。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人很匆忙;再一个原因是,好不容易八年抗战结束,大家真的想好好过一点日子。还有一个原因是,有家有小的,世世代代住在北京,实在不愿意走。

当然,也有一些学人对共产党有一些期望,也希望当局实行真正的土地改革,真正为中国人民造福。因此,他们愿意留下来。后话就不必说了,走了的和留下来的,从此开始了他们不同的命运。他们的孩子的命运也从此改变了。

李肃:在执行这样一个学者撤离计划的过程中,蒋介石是否下令要强迫撤离呢?

郭岱君:没有。

李肃:有一些传言甚至说,当局派特务监视计划撤离的学者,有的学者是被绑架到台湾的。

郭岱君:那完全没有。没有必要。你想想看,在烽火万里的时候,到处都在打仗。蒋介石能够想到抢救学人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他当时说,飞机停在北京西苑机场,要教育部中央研究院去通知那些学人,愿意去的就去,不愿去的请便。

如果所有人都要去,蒋介石也没有那么多的飞机运送,所以运送分了好几批。傅作义投共之后,照理由说,运送工作就可以停下来了,但双方还是有一个默契,之后又运送了一批人到台湾。

在蒋的字典里,没有台独一词

李肃:蒋介石有没有想过台独的问题?当然,我想他可能应该不会。不过,真实情况如何?

郭岱君:没有,他那个时候没有台独的说法,根本没有台独的呼声。所谓的台独运动是在50年出现的。美国曾经认为台湾保不住,国民党无法生存。没有人看好,觉得国民党不可能在台湾生存下去。

当时,美国曾有个想法,要让联合国托管台湾。蒋介石非常生气。他在日记中说,这绝对不可能,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蒋介石认为,美国驻台总领馆就是一个“倒蒋俱乐部”。他很生气,说这个事情我们中华民国绝对不可以做。后来发生了韩战,托管的打算也就没有了下文。

李肃:蒋介石设想过“一边一国”吗?

郭岱君:没有,他不允许,更没有想过。你知道大家后来所说的台独实际上部分原因是土地改革。

陈诚他们执行土地改革,要“耕者有其田”,每个农人都有自己的土地。政府把口袋里的地都发给农民了,最后地分光了,怎么办呢?政府又没有钱,最后就想到用公营企业的股票跟大地主换地。可是,想想看,1953年谁见过证券啊?谁见过股票啊?很多大地主就非常生气,我这个绿油油的良田就换了几张纸。很多人不干,就跑到日本去了。台独就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当然,也有人信任政府,跟政府合作。比方说,辜振甫家族。他们很多的财产后来都翻了几百倍。随着台湾经济的经济发展,他们自己的财产也急速增加。(未完待续)

制作:杜林 萧雨 昱杉,文字整理:木风,美国之音《解密时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7 18:07 , Processed in 0.0415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