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有何深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11:5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度历史观





身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地站立于前辈的努力成果上再创辉煌,古今通用的一些古人智慧更是不容小觑,这些凝结着历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中宝贵经验的伟大智慧甚至在今时今日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国人素来热情好客,亲戚故里逢年过节更有团聚一堂的习俗,餐桌礼仪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重要组成;诸如古人信奉的“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样的礼仪习惯,可谓是大有学问。






native advertising





菜不摆三,相聚不离散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沧桑而不衰,在每一个时代中都不断兼容并包,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就数字这一元素而言,在国人传统的文化习惯认知当中,一般情况下对于双数的偏好程度显然是要高于单数的。

俗话说:好事成双,像是一些婚宴、寿礼等喜庆的庆典中一般都十分讲究双数;比如十全十美、百年好合、万寿无疆等祝福语。

再有各地宴请席面名菜更有“八大碗”等,诸如此类所取的祝福之意个个都源自双数在大众心中自带的圆满美好,反观单数则在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当中多被冠以孤独、不吉祥的意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于落后的经济条件及科技发展水平封建迷信社会思想随之衍生,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常会将普世幸福的愿望依托于飘渺的鬼神天地之中,正因这些迷信信仰导致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避讳与忌惮。

一来人民为了向上苍求得好意头,便会在日常生活当中刻意避免单数如“三”“五”“七”等数字的运用,这正是意在避免谐音所对应的“散”“无”“凄”等不祥之兆,所以便有了“菜不摆三”一说,祈求阖家团圆,相聚不离散。

二来古人碍于对现实世界的探索程度尚浅而颇为迷信鬼神转世之说,他们普遍认为亲人去世之后,肉身埋于土地之中以求得落叶归根,魂魄亡灵则会默默庇佑子孙后代。



相对应地,活着的人则要每年按时去墓前看望逝世的亲人,既要表达思亲之情,又要将贡品带去供奉,以求祖上保佑。

贡品的摆放位置呈现三角形构图的形式,第一层摆放一个器皿,第二层则摆放两个,这样三点组成的形式像是子孙后代在双手捧着贡品满怀敬意地祭祀一般。

这在古人的理念中是对逝去亲人的尊敬,以此便流传下来,成了现代人口中的“上坟”。



在古人迷信的思维中,生死有别,阴阳两隔,活着的人的餐桌陈设万不可与故去的死人雷同,否则便是对活人形成诅咒的不祥之兆,也就导致形成了餐桌文化当中“菜不摆三”的习惯。

筷不成五,避免三长两短

在从古至今流行传承的传统餐桌文化习惯中,除了“菜不摆三”之外,还有“筷不成五”的说法。

筷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特有餐具,普通人家使用的筷子的材质多以竹木等常见的自然材料制作而成,而富庶之家则可选择的范围更广,诸如金银筷等。



作为华夏饮食文化的显著标志,“筷不成五”成为大众约定俗成的餐桌习惯,以上提及的单数被视作不祥的原因自然同样适用,从这一习惯性的文化认知的角度来看,“五”这一单数数字谐音为“无”,显然不符合国人心中圆满好意头。

除此之外,“筷不成五”在古代受尽剥削与压迫的底层劳苦大众的认知中还有另外一层特殊原因,那就是避免碰上“三长两短”这一晦气情形。

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更是逐步提高,所以一般情况下每家每户餐桌上的筷子基于卫生与健康因素的考量都会定期更换,一般会以一套的形式出现,筷子的材质、长短等自然都一模一样。







native advertising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本发展形式的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情况则大不相同,统治阶级在搜刮民脂民膏的过程中奢靡腐败,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常常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仍然落得缺衣少食的悲惨下场。

试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底层人民又怎么可能保证家中餐桌上的筷子完全都是统一规格的,不要说食品卫生标准要求的定期更换,甚至可能直到筷子折损才会被丢弃。

这样一来,餐桌上的筷子长短等特征都很难保证完全一致,所以便会出现筷子长短不一的情况;那么如果刚好是五个人用餐的话,将长短不一的筷子摆上餐桌,也就对于了成语“三长两短”的字面意思。



这显然更是犯了向来最讲究象征与预言的国人的忌讳,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乡野山间出没野兽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没有先进武器的劳作农民往往只得徒手相搏,因野兽而死伤的更是屡见不鲜。

村民最害怕是恰恰是家中唯一的精壮劳动力有三长两短,那样的话一家人的生计都成问题,所以引申到餐桌文化上便有了“筷不成五”一说。

席不成六,避免尴尬


至于“席不成六”的传统,则是基于古人宴请客人时常用的八仙方桌而产生的,虽说“六”满足了国人传统理念中对于双数求圆满的心态,但是却要避免另一则尴尬情况的发生。



这一尴尬情况则要从这八仙方桌的独特造型谈起,这八仙桌始于有虞氏的时代,盛于明清,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具之一,桌面四边长度相等,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加起来总共可围坐八人,故中国民间盛传“八仙桌”的雅称。

本该坐八人的桌子若是只坐六人,一不小心座位排列就会呈现成爬行龟鳖状,注重内涵的古人则将此视作对客人不敬的意头,为了避免尴尬需要避开六人成席,一般会添一人作陪或者将其中一人安排至别桌,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中华传统餐桌礼仪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各有深意。

虽说不同的时代对应不同特征的文化形态,但即便时至今日,对古人智慧仍然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可借鉴部分不可轻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20:17 , Processed in 0.0434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