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48|回复: 4

中国 vs 西方:语言,思维和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4 23: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se 于 2022-4-24 23:54 编辑

ZT


发信人: ABCNBC (小李飞刀)


从语言看中西方的思维和文化差别

语言、思维、文化三者互相影响性很大,从中英文语言比较来看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
的区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中国人侧重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而西方侧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逻辑非黑即白,不
允许矛盾,因果关系清楚。辩证法讲究全面地、历史地、变化地看问题。但常常中庸化
,三七开、各打五十大板,面面俱到,八面玲珑。反映在语言上,汉语比英语模糊,歧
义性强,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和文化语境。比如“甲午战争中清军大败倭寇,”到底清
军胜了,还是败了。英语更追求逻辑性,比较精确。汉语思维喜欢用同构律,在语言上
多用推类法,很少用形式逻辑的三段式。只要列出两类事物的同构性,就可以断言它们
有共同特性。所以中国文学中常用比喻、意象和比兴等修辞(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国的类推法违背了同一律,偷换了概念,在形式逻辑看来无
异于诡辩。但中国人说这是更高一层的辩证思维。

中国人在思维上的同构和文化上的追求和谐反映在汉语中是注重词句对仗,讲究对称,
音、义、词、语、句成双成对,用词重叠反复,语句多采用对立并联、对偶排比、音节
匀称。例如,双声词指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连缀成词(美满、新鲜)、叠韵词指韵母相
同的两个音节连缀成词(从容、徘徊)、叠音词(渐渐),体现了音节和字义的协调、
和谐及匀称。汉语词汇中喜欢使用同类归并:冰天雪地、禽兽、桌椅、学习、头脑等;
喜欢用叠音词做渲染或加强语气,喜欢用排比句加强效果。英文不太喜欢重复,尤其不
喜欢重复相同的音节、词语或句式。所以英语中双声比较少见,很少的叠韵词(如
walkie-talkie),而叠音词更比中文使用的少。

汉语能省则省,具有表达的简洁性,来源于象形文字的复杂结构,必须用少数的文字表
达很多意思。特别是象形文字不能表达抽象词汇,必须通过联想(假借)来表达。汉语
中抽象词比较少。很多现代的抽象词都是外来语,比如世界、科学、本质、表象、理性
和概念等。汉语里面没有与“size”相对应的词。也没有与英语中的后缀“ness”相对
应的表达方式。因此,汉语里面没有“whiteness”——只有天鹅一样的白和雪白。中
文简洁但容易有歧义,尤其是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来断句,缺乏精确性,不适用于科学思
维和逻辑思维。这也是精确科学在中国起步较晚的原因之一。

西方对形式逻辑的重视,也反映在英语中强调形合。必须遵守刚性语法规则。必须具备
完整的语法手段与形式。主谓一致、时态一致。而汉语重意合,高度重视词汇,不像西
方重视语法。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依靠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结构
的完整性,并使用表现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如 and,but,so,however),关系词 (
如that,which,what,how,where),介词(如of,in,on,about)等。而汉语是语
义型语言,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体现,注重运用词义达到连贯。汉语没有形态变化,
没有英语意义的关系词,句子成分之间的辅助词要少得多,主要靠实词的本身意义和语
序连接起来,因而语言直接与意义挂钩。英语多长句和从句,复合句,汉语则常用短句
,简单句和分句,前者复杂,结构紧密。后者结构松散,富有弹性。汉语是高度重视上
下文的语言,前后连接主要是通过上下文的逻辑意义来实现的。

汉语没有虚拟式,反映了中国人喜欢正面思维,不常运用反事实思维。有一个实验,当
老师用虚拟式陈述一个故事,问其中的事件是否发生过时, 98%的美国学生给出了正确
的答案:没有发生。而回答正确的中国学生只有7%。汉语没有虚拟式使无法轻易分辨出
想象中的虚假世界。 中国人思维强调主观。西方思维强调客观。汉语思维多以人为中
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差异导致了汉语主语常常用人
,英语主语常常用物。汉语喜欢用主动语态;英语常用被动语态。

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西方突出个人价值。英语中我永远是大写,汉语里有很多我的谦
辞:鄙、卑、仆、愚、拙、臣、敝人等等。中国人喜欢说“我们认为……”;而英美人
则往往直说“My opinion is...”。西方语境常出自自我,中国人语境常出自对方
:同样谦让的语句中国人说“您(先)请”,而英语中是“After you!”

中国人面向过去区分时间先后,而英美人面向未来区分时间先后。英语中用back和
forward指称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而汉语中“前”是指过去,“后”指未来。比如唐诗
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文在时间观念上更精细,区分前天,昨天,今天
,明天,后天。而英文单词中只有yesterday,today和tomorrow。

汉语中亲戚称谓多而细,反映了中国人强调家族观念,对亲属的长幼尊卑辈分区分细致
。而英文中,只区分性别,不区分长幼,对来自父系和母系都不再细分。英语可以采用
亲属称谓加名字的方法,比如“Uncle Tom”,而汉语中直呼长辈名字却是不被允许的。

英文中区分可数名词,物质名词,抽象名词反映了西方思维强调对物体的分类。与中文
对比英语中的形状词数量惊人,约有1万之多。

思维习惯上,中国人重综合,西方人重分析,汉语的基本单词大约有3千多,通过这些
汉字的组合,就可以阅读普通书报。而美国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词语量大致为45000
个单词,需要掌握更多的基本词语。

文化上,中国重名,英美重质。英文作品对题目比较随意,认为只是个标签,常常很简
洁,甚至用人名和地名;比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电影名如Seven,Ghost,
Speed,Forest Gump,Leon,Waterloo Bridge等。而中文多标题党,喜欢让标题表现
出微言大义,从题目上抓住眼球。对应以上的电影名中文翻译为七宗罪,人鬼情未了,
生死时速,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和魂断蓝桥。可以理解为英美的标题是谜面,让
你一探究竟;中文的标题是谜底,给你提示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4 23: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能不能从语言角度谈谈:

德国学者擅长的有远见的博大精深的严格宏大的有统治力的布局
又在细节上丝丝入扣的能力;

法国学者擅长的发展展示庞大迷离的真又美的优雅的框架以及看出
这个庞大框架与某些需解决的重大具体问题的关联的能力;

俄乌学者擅长的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穿透本质
然后统领全局一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英国学者擅长的围着问题转先不动手发现问题的核心后
以简洁清新干净利落手法用短匕首直刺咽喉短平快地直达要点的能力。

美国学者擅长的似乎是德国学者与英国学者擅长的综合体为主,
兼有简明的实用主义哲学观念及鲜活的例证(其实这些是真实的存在)
(Witten, Milnor, Smale, Thurston, Whitne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4 23: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这篇阿提雅写的东西大致可以探索一下
阿提雅等英国数学家是如果绕着问题打转试图找到咽喉核心、锁住、
短匕首见红短平快简明清晰有效地解决问题
进而创造了简明清晰的英国风格几何拓扑的。

相对而言,几何分析是冗长复杂的、脉络不清晰、
方法多头没有主线。当然这个说法是危险的不够公允,
因为非线性分析硬分析的本质可能就是如此--由于自然复杂性。
另一方面对这个证明的批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个拓扑学的重大问题的证明一般的本行拓扑学家读不懂这个证明。
顶尖的拓扑学家只是判断这个证明可以“盛水”。
当初庞家莱作为拓扑学的创始人和猜想的提出者肯定不是这么看问题的。

当然佩雷尔曼对这个问题的Ricci流的解决方案的
四个重大突破和贡献是没有疑问的。

《过去百年的数学》--Michael Atiyah爵士
http://enewstree.com/discu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2651&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01:14 , Processed in 0.0472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