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08|回复: 6

南京保卫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4 12: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八年抗战中22大战役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战役。因为这是一个从军事上来说胜负毫无悬念的战役,本不应该打。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又决定了南京保卫战必须要打。而此次战役之后还出现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成为直到今天的民族痛楚。下面听老萨来说说。
早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前,国军军事高层就开始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首都从南京前往重庆,准备开始既定的持久作战,二是立即研究南京保卫战的可行性。
对于所有国军和国民政府高层对于迁都重庆都是没有疑问的,这早在几年前已经定下来了。
早在1029日,蒋介石已经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宣布,为了持久作战,国民政府将在近期迁移到陪都重庆。其实当时上海大撤退还没有开始,日军也没有在金山卫侧翼登陆,南京还是相当安全的。
1116日,国军已经全部撤出上海地区,蒋介石此时宣布国民政府从今天开始迁都重庆。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第二日就乘坐永绥号军舰赶赴四川,也标志着南京迁都的开始。
1126日林森率领一部分政府机关人员到达重庆,另一部分人员则前往继南京之后的战时指挥中心武汉。
当时林森是国民政府主席,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袖,蒋介石尚且低他以及。林森本人迁移到重庆,也就是表示国民政府从行政上已经完全放弃首都南京,全面撤往四川。
同我们宣传的不同,早在在政府机关迁移之前,国民政府也开始对南京的市民疏散工作。在淞沪会战开始时候,南京政府就大肆宣传持久抗战,让有条件的市民尽量离开南京地区,撤往后方。
当时车票船票还不紧张,南京城中除了最底层的平民以外,大部分市民携家带口,带着金银细软撤往后方去。有的撤到武汉长沙,有的干脆直接撤到成都,重庆。
淞沪会战开打之前,南京有户籍登记的人口的有94万,加上没有户籍登记的40,50万人(当时民国没有严格户籍制度,户口对老百姓意义不大,不存在没有户籍就把你抓入收容遣送站殴打致死的事情,也不存在没有户口什么都干不了,小孩子无法上学的情况。而中华民国户籍法也是1931年实施的,很多人还不太清楚,也不去登记入户),总人口约150万人。
到了南京保卫战开始之前,这94万人中还留在南京的有50万人(其中34万人在南京市区,其他都在附近郊区居住,基本都是农民)。
而没有户籍登陆的人中也有一半人20多万离开南京,剩下20多万,基本都住在城市。
当时南京人口约有70多万人,相当于战前的一半(这没有迁走的70多万人中有50万人在南京市区),可见国府疏散还是比较有效果的。

如果不是战前日军沿着沪宁线屠杀,这一线大约20万老百姓吓得逃到赶忙南京(当时苏锡常地区只剩南京城驻兵最多,老百姓本能觉得南京比较安全,都逃到这里),导致南京城市人口剧增到80万,那么日军在南京屠杀不了30万人这么多人。
让国府最为自责的是,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日军敢于在民国首都展开如此规模的兽性屠杀,所以政府也没有强制所有居民离开南京。这不能不说是全世界对日本人的野蛮凶残估计不足,或者说日本人彻底疯了。
迁都重庆没有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就是南京保卫战要怎么打,是否要打了?
11月初蒋介石召集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刘斐,以及德国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将军等人第一次商讨南京保卫战的情况。
让蒋介石有点吃惊的是,几乎所有与会将领都一致要求不能死守南京,一部分将领甚至提出主动放弃南京,只留下警察维持治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南京从军事上来说是绝对的易攻难守的城市!
老萨作为南京人,对于南京的地形地貌非常了解,这里就来絮叨几句。
南京城市建立至今已经有2500年历史,最初是由吴王夫差建立的城市,也是中国大陆地区最古老的一座城市。
南京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金陵,建邺,建康,江宁,应天,石头城这几个。
江苏省的江苏两个字,江则指南京的古称江宁,苏则是指苏州,当时南京和苏州是江南最富裕的城市。上海地区在中国元朝以前并不发达,是个规模不大的镇子,元朝期间才开始才逐步发展起来。
南京地处富裕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和商业都非常发达,人口密集。
南京历史上曾经作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十个政权的首都,也做过于宋,明(永乐帝以后)等政权的陪都(也就是影子首都,一旦首都不可守,就退到此处来)。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发达的城市,早在南北朝的宋齐梁陈时代,南京全市人口高达100多万人,这在当时仅有2000,3000万人口的中国来说,是非常了不起。
不过明眼人都可以看到,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通常都不长命。长一些的比如东吴建都70年,明朝建都65年,短的如太平天国不过12年,其他基本都30年到50年,南京也被称为短命首都,这是不是很奇怪?
其实并不奇怪,这是南京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的,它并不是一个适合防守的城市,或者说它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城市。
南京处于长江转弯处,它的地形很特殊,城的北面和西面是长江,长江正好形成一个90度的直角构成了南京城市北边和西边的两道天然城墙,东面和南面则是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的低矮的丘陵和平原地带。



------------------------宽阔的长江,老萨父亲非常善于游泳,曾经多次横游过长江,横渡时间都超过一个小时。据他说,一般水性再好的人无法在冬季,深秋,初春这些季节游过长江,因为长江太冷。另外即使在适合游泳的季节,水性一般的人如果不借助漂浮物的话,游长江等于自杀,而粗通水性的人,哪怕借助漂浮物也不太可能游过去。长江是南京北面和西面的自然屏障,当然,也是阻挡南京守军撤退和增援的天堑。通过下面的图可以看到,南京北面和西面都是长江!




先说说南京城背靠的长江,北面和西面的长江在南京这一段非常宽阔,宽达到1500米,也就是1.5公里,水深15米到30米,最深有70米,水流也较快,每秒有3米。
一般来说,普通水性的人即使有漂浮物的帮助也不太可能游过这样的大江,而当时的架桥技术也不可能在长江上架桥(南京长江大桥还是1968年建好的),所以南京通往北方地区存在天然的屏障,自古以来完全依靠船舶航运。
那么一旦打起仗来,南京政权想要自保,就一定要控制长江的制江权。如果南京政权无法控制长江,就等于将自己北方大门交给敌人,那么南京是绝对守不住的。
再说其他方向,南京的南面,东面都是低矮平原丘陵山岗地带,以南京为中心画一个圆,在长江以南半径150公里之内根本无险可守。
东面从南京直到镇江,江阴,无锡的100,200公里内都是平原地区,只有一些小河小湖。这种地形在古代也无法抵御敌军大部队的进攻,更别说军事技术发达二战时期。
南面的溧水,溧阳,马鞍山,芜湖的地形和东面也差不多,100,200公里内根本没有适合防御的地形。
而且从南京的西面而来的长江,却又是由西面南面入侵过来的敌人最好的水上通道。
这种地形在和平时代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平坦的陆地地形易于运输和交通,而背靠的长江就是古代运输业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南京周围的地形在和平时期可以让其经济高速发展,但如果打起仗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说,南京自古以来就军事上并不有利,经常被敌军攻陷,防御成功的先例很少。
南京自古以外的敌人基本都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和南方。
其中如果单纯从北方入侵南京,倒是不太容易成功。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南京北方有一个天然障碍长江。
南京长江宽达1.5公里,以民国时期的技术水平,使用柴油船来回一趟要1个半小时,古代采用木帆船自然需要更久的时间,遭遇风雨天气还要封江的。
南京历史上作为首都的朝代有很多,但真正从北方杀过来的敌人是极少的!
如果单单从北方进攻南京,其实进攻一方并不有利!
历史上南京附近曾经有成功防御超强敌人的先例,这个敌人就是强大的金军。
金国第四个皇帝完颜亮被后世认为是金国仅次于完颜阿骨打的第二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担任皇帝期间称得上雄才伟略,大力推进金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发展,其人生最大的败笔就是南下试图消灭南宋。
当时完颜亮率领60万金国大军南下试图灭南宋,一路沿着海路南下,但在山东沿海被南宋海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见从海路进攻浙江杭州不成,完颜亮决定从陆路和内陆江河进攻,那么就必须渡过南宋赖以防守的天险长江。
当时完颜亮过于轻敌,他选择在南京附近的马鞍山渡江。结果南京附近正聚集着南宋最强悍的一支水军,他们在南宋书生名将虞允文率领获得采石之战的大胜。
采石之战大败以后,完颜亮还不死心,随即转军到扬州附近试图在此处渡江,又被南宋水军逼近水寨击败。
完颜亮愤怒之下下达了三天不过长江,高峻军官全部斩首的命令,同时下达了士兵逃亡杀其战友的连坐法。
金国官兵忍无可忍,随即发动叛乱。完颜亮被乱箭射死,他雄心勃勃的南侵也就完全失败了。
为什么从北方进攻不容易成功,甚至像完颜亮这样有60万大军都不行呢?
因为南京的北面是长江,从北面打过来想占领南京就必须歼灭南京政权的水军。
可惜这又谈何容易,既然这个政权定都南京,而南京城门外几百米就是长江,这个政权不管再弱智低能,也肯定会极为重视水军的建设。
北方的湖泊河流不多,从北方而来的敌人水军不可能很强大。而且即使有强大水军,也很难到达长江。
拿完颜亮为例,其实他在北方也有水军,但从海路走被歼灭在海上,走大运河又因为梁山泊是枯水期,大船无法通过,所以他的水军主力到不了长江。
海陵王完颜亮虽然有精锐的女真步军马军,但这些部队对于突破长江没有任何帮助。而金军能够到长江作战的水军,无论数量质量都远不是南宋水军的对手。
金国在长江作战的水军都是平底小船,速度慢,抗风浪能力差,装备的水战武器也相当落后。南宋水军则有当时世界上最适合水战的坚固海鳅船(鲸鱼船),体积大,操纵性能好,速度快,不但装备大量海战武器,更可以轻松撞沉金军舰船。
同时南宋还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战武器霹雳炮,也就是发射火药弹的投石武器,之前的海战更是使用了火药武器火箭,这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海战武器。
打不败南京政权的水军,北方打过来的敌人就无法攻陷南京。
可惜的是,单单从北方攻击南京的入侵在历史上少之又少,而大部分都是从西面,南面沿着长江杀过来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又是因为,虽然在南京附近渡江不容易,但湖北境内的长江中游地段是比较容易渡江的地区。这一段水流较慢,滩涂较多,又有很多登陆点,防守一方很难面面俱到,这些都对进攻一方有利。当年73岁高龄的毛泽东游长江也就是选择武汉这段长江,他游的并不费力。人游泳尚且如此,大型船只也自然更平稳了,防御一方水军的优势被冲抵了不少。
加上湖北离中原地区平原地形的河南省近在咫尺,北方骑兵几天内就可以突破中原的防御杀到长江边。
所以古代北方侵略者多从湖北境内强渡长江,然后乘船沿着长江东进北上或者水陆同时进军,从西面,南面进攻南京,将城中守军击破。
那么主战场其实就不在南京,而是在湖北境内了。如果湖北的战役能够获胜,南京就没有危险,如果湖北作战失败,南京特殊地形决定它无法抵抗从西面西南面的敌人,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种例子历史上有很多,比如蒙古人攻打南宋时期的荆襄鏖战,清军攻打大明时期在湖北击破明军和农民军,还有三国时期的几次湖北大战。
当年三国时期的曹操率领几十万获胜之师南下灭东吴,周瑜率领5万精兵在湖北赤壁市和曹军决战。
曹军虽然步兵马兵强大,但水军不是吴军对手,最终遭受惨败,水军全军覆没,陆军也损失惨重,这也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由此曹魏直到灭亡之前,几十年内再也无法消灭东吴!

而反例是吞并蜀国成功的晋军主力出动六路军队灭掉东吴。当时晋军水军主要从湖北安徽一线沿着长江东进南京。东吴水军在湖北安徽境内和其决战,却接二连三的大败,布置的拦江铁索和江底的铁锥也没有发挥作用,从而完全失去制江权。
接着晋军的水军直开到南京附近,吴国统治者孙皓虽然还有一部分军队,无奈从军事上已经无法守住南京。他见大势已去随即投降,结束了辉煌的三国时代。
而后来的太平军也是和晋军一样,只是他们是从南面的湖南先攻占湖北的武汉,然后几十万军民沿着水陆东进攻占清朝两江总督府所在地南京(两江总督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清朝地方政权),由此在此定都13年。
所以说,从北边攻打南京不容易,因为击破此处南京政府的水军比较困难。
那么从西边和南边沿着长江攻占南京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此时决战地点其实就不在南京,而是在湖北安徽。
一旦入侵敌人能够在湖北占据制江权,那么南京就很难守住,因为南京附近其实只有长江作为天险,敌人控制长江那么南京也就无险可守。
单纯依靠南京附近的陆地工事,由于地形的限制根本守不了多久,就算城中在集结重兵也是无用,除非进攻一方兵力太过于弱小。
当年太平军大军从湖北杀到南京城附近的时候,守城清军那么多部队只坚持了10天城池就被攻破,两江总督陆建瀛战死。要知道当时清军也是拼了老命,根据清朝法律,如果城破守将和官员逃亡离城,就是死罪。所以清军在南京防御不可谓不坚决,但由于城市实在不适合防守,最终也是无力回天的。
北面,西面,南面如此,东面又怎么样呢?
历史上从东面进攻南京的先例不多,因为南京东边200多公里以外就是大海,在古代自然不存在敌人。
不过一旦有这种的进攻,南京就很难守住。因为从东面进攻南京,从军事上来说,南京是最无法防守的。
如果从北边西边南边进攻南京,长江就成为南京的天然保护,必须击败南京的水军才有可能取胜。

如果敌人从东边进攻南京,如果入侵者有强大水军自然最好,如果没有也无所谓,甚至可以不用理会水军,完全从陆路进攻。此时对于防守南京一方来说,长江的作用就正好相反,不再是天然屏障,而是南京守军撤退和运送增援补给兵员的最大障碍。
由于南京附近地形不适合防守,守军就会处于一个很不利的地位。想要守住南京,就必须集中比敌人强大的部队进行陆地决战,而且决战地点只能选在南京外围至少50公里以外,因为南京城附近地形更不适合防御。
南京城外十几公里处除了紫金山以外,只有几座小山坡或者说小山岗,这种地形对防守一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山太矮,敌人骑兵都能冲的上去。
这些地形对于防守一方没有意义,对于进攻一方却不同。由于南京城内地形普遍比城外要低的多,反而一旦进攻的敌人占领了这些小山小岗,却能以这些高地向城中攻击,形成对城内远程攻击的最好火力点。
古代就是用弓弩和投石器攻击,现代就是用火炮攻击,古代可以覆盖整个的城墙,现代则可以覆盖整个城市。后来南京保卫战中,日军在城南的雨花台上架起大炮,直接可以轰到城北的挹江门,前后轰死了上千人。
所以整个南京的外围,城市附近地形如此,敌人如果从东边攻击南京,南京守军必须在外围将其击败。如果外围守不住,敌人只要攻入南京城附近就等于占领了南京。
所以从一般军事角度考虑,而万一外围决战失败就必须立即放弃南京撤退,因为如果撤退稍迟就非常凶险,因为背靠着天然阻碍长江,撤退是非常艰难且需要时间的。
历史上从东面攻占南京成功的例子也有一些,但多是近代的事情。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用几十艘军舰攻破上海吴淞口占领上海,守将陈化成阵亡,英军溯江而上,占领南京外围的镇江城,接着开到南京附近的长江江面。满清统治着吓破了胆,赶忙派出特使求和,在南京长江上签订了著名的《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
之后比较著名的就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军攻占南京。
当时南京是江浙赣三省的核心,当时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江南提督兼钦差江防大臣张勋率领2万清军防守南京,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响,此时南京附近已经有不少炮台和工事。
进攻的部队是什么,是上海都督陈其美等人组织起来乱七八糟的革命军,其中一部分是新起义的清军新军,另外一部分是各种参加革命的五花八门人士,甚至还有帮助中国作战的老外。
当时革命军已经控制了东面的苏州,镇江等地,两军很快进入南京外围栖霞山,青龙山等地激战。
清军虽然兵力多,可惜南京附近的防御死地实在无法有效防御,仅仅守了7天就全军崩溃。2万清军大部分被消灭,仅有张勋率领2000残部在日本军舰掩护下渡江逃到徐州。堂堂三省首府南京,就被一群乌合之众的革命军攻占了。
由此南京也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直到1949年被解放军攻占。

---------------由于对南京不适合防御的情况非常了解,朱元璋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修建了南京城墙,以增强南京的防御。
南京内城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35.267公里,现存基本完好的明城墙23.399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墙,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这个城墙在冷兵器时代是绝对的杀手锏,任何部队都很难攻打进去,甚至日军攻打南京时候普通山炮野炮也是没用,最后使用大口径重炮才轰开城墙。后来清军攻击南京,南京的守将目睹扬州大屠杀没有敢于抵抗开城投降,不然的话也会有一场血战。


而南京防御成功例子也有一些,当时北伐中期孙传芳大军反攻南京,他的主力全部在南京东面30公里以外的外围龙潭镇登陆,从东向西杀向南京。
北伐军随即调动主力6万多人前往拦截,两军激战。因为南京附近无险可守,北伐军只能集结重兵和孙军硬拼,最终将孙军在南京外围的龙潭击败,孙军没有到达南京城下。
为什么呢?因为孙传芳主力已经在江西等地被北伐军重创,剩下的部队人数很少,战斗力都是二三流的。
如果此次进攻的是之前的孙传芳的20多万精锐主力,谁胜谁负还是很难说的!
此战孙军6万多人全军覆没,其中被俘3万人,北伐军也伤亡惨重,公开的伤亡就有8000多人,一般认为伤亡也有1,2万人,这些都是北伐军的精锐部队。其中仅仅黄埔5期学生,阵亡达500人之多。
对于南京这种地形,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很清楚。所以南宋并没有在南京定都,因为当时金军太强大,南宋一路溃败逃过长江,战斗力已经大受打击。所以宋高宗赵构怕南京是守不住,反而离长江较远的杭州安全得多,将首都定在了浙江。
而在南京定都的朱元璋也深知南京防御能力的薄弱,明军除了大建水军控制制江权以外,为了增强南京的防御能力,花费21年之久和巨额资金修建了长达30多公里的南京城墙。南京城墙非常坚固,仅次于西安古城墙。
这堵高20米,款15米的城墙在古代可谓极难攻破,可惜进入火药时代以来就不行了,不可能长时间防守。当年太平军用几千斤黑火药埋入地下炸塌了南京凤仪门城墙一段,最终冲入城去。
太平军时代如此,抗战时期就更别说了,一顿重炮就可以轰开城墙了。
当时南京的情况非常危急!
早在淞沪会战开始几年之前的128上海战役,日军一度攻占上海,打到昆山一线,日军军舰直开到南京附近。
当时南京一线无险可守,国军无法有效阻挡日军推进,政府被迫下令迁都洛阳,准备持久抗战,也算是极大的耻辱。
128停战协定签订以后,日军撤回上海,国府才又迁回了南京。通过这一战,国府开始重视南京的防御问题。
南京附近无法防守,只能守外围。国军随即修筑了从上海到南京的几道防御工事,包括直接防御北方上海方向杀过来的吴福线和锡澄线两条防线,这是人工修建的防御工事。
国军必须依靠这些工事和国军决战,一旦这些阵地丢了,南京就相当危险。
另外国军在南京城防的外围乌龙山,汤山,淳化镇等地修建了一些炮台和防御工事,以尽量加强南京城的防御,作为南京保卫战的外围阵地。
同时对于南京城下的防御也得以加强,修建了围绕城墙附近的一些永久性和半永久型工事,并且在城外设立了如乌龙山,狮子山等不少固定炮台,也在唯一高地紫金山上修建了火炮阵地(其实紫金山也是小山,最高峰才400米,而大部分山体不过100,200米)。
守南京不能不守长江,为了对付从东面沿江而来的日军舰队,建立了扼守长江的江阴要塞,镇江要塞和乌龙山要塞。
但国军高层非常清楚,这一切只是尽力而为,实际上并不足以对付超过20万的日军。
淞沪一战日军集中了30多万精锐部队和大量飞机战舰,而国军更是倾巢而出,使用了75个师60多万大军,当时国军基本全部可以调动的部队已经在上海作战。
经过3个月激战,中日两军都有惨重损失,其中国军损失2025万人,远比日军要重。
上海大撤退以后,日军调动新登陆的10多万人加上已经在上海的20万大军向南京方向飞速推进,国军情况危急。
当时的情况一线日军无视日本军部要求在苏嘉线停战的命令,肆意向南京疯狂前进,吴福线,锡澄线看来无法长期阻挡日军。
当时南京几乎是在唱空城计,城中能够使用的部队基本全部调到上海,此时基本无兵可用,仅有宪兵部队两个团,中央教导总队一部驻守。
后来大名鼎鼎的金三角鸦片将军雷雨田就在中央宪兵学校当一个小兵,负责南京的卫戍。这点兵力自然不足以和日军作战,顶多勉强维持一下治安而已。
所以这一次会议中,白崇禧的心腹爱将,时任国民政府军令厅作战厅厅长的刘斐提出,既然吴福先和锡澄线马上就要失守,也就意味着南京正面防御已经失败,再死守南京已经没有意义,从军事上来说也是不合理的。
况且日军此时并不是仅仅为了攻占南京,更是为了合围歼灭从上海撤退的30,40万国军大军。
日军从东面分南北两路杀来,北路沿着苏州,无锡,镇江,南京这线从正面攻打南京,同时追击上海撤退的国军部队。
而南路日军则全力试图包抄从上海撤退国军的退路,同时完全包围南京,它的目标是占领南京的南面的溧水,西南面的芜湖。
而南京北面和西面都是长江,虽然江阴要塞通过乘船和炮台暂时阻挡了日本联合舰队,但不可能长时间阻挡住。
一旦日军军舰突破江阴封锁了南京附近水域,等于封死了南京北面和西面,加上被日本陆军封死的东面,南面,南京等于已经被包围,完全是一座死城。
现在就算国府还有50万新到战场的精锐部队,也不能放在南京死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部队也会被日军切断后勤路线,随即压迫在不适合防御的南京附近遭受惨重打击,这对国军来时是极为不利的。
更不要说现在南京根本没有一支比较完整的部队来防御!淞沪会战国军损失惨重,参战部队基本都是伤亡近半,元气大伤,急需要修正补充。如果将这样的部队放在南京死守,无疑于负薪救火,是得不偿失的。
不但南京守不住,如果在南京附近集结重兵防御,反而会被日军合围歼灭,导致国军大伤元气,这对未来的持久抗战是极为不利的。
实际上,从军事上来说南京已经无法防守,也不应该防守,不然就是中了日军的计策。



--------------这个外表看起来非常单薄的人就是刘斐,刘是当时国军内部最有能力的智囊人物,在国军高层担任了11年的参谋次长,也是桂系的重要谋士。此次他对于南京保卫战的观点可谓极为准确。但其实刘斐是中共的间谍,至少潜伏了20年之久,连他的恩人白崇禧也被蒙蔽了。刘斐在抗战结束以后平步青云,长期担任军令部厅长,跟郭汝瑰两人负责制定国军的大小战役计划,因此也对这些计划了如指掌。之后国共的多场战役,包括七十四军进攻山东,徐蚌会战,豫东战役、国共三大战役等,刘斐和郭汝瑰都将情报送给解放军,导致毛泽东等人对国军动向非常清楚,国军处处限于被动。不过客观来说,刘斐对于抗战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当时刘斐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日本陆军大学是培养日本高级军官的学校),是国民政府最有名气和能力的智囊人物,但他实际也是中共的间谍,在国军内部潜伏了至少20年之久,始终没有暴露。
刘斐在桂军长期服役,又留学日本多年,在日军中也服役过,对中日两军非常了解。
所以说,刘斐的观点是非常准确的!
刘斐的观点其实也就是大家的观点,白崇禧,徐世昌首先表示同意,何应钦也赞成,甚至连法尔肯豪森将军也同意这个观点。蒋介石的爱将陈诚和顾祝同此时都在安徽指挥大部队的后撤,他们也通过电报电话表示同意,只是陈诚还说:出于政治上的影响,放弃南京可能不可取,可以在南京象征性的守一下。
其实蒋介石心里对这些早已知晓,听了刘斐的长篇大论以后他也是赞同的。
蒋随即问刘斐他们应该怎么办,这下子就让刘斐不方便开口的,他环视一通,所有在座将领都低头不说话。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放弃南京被日军攻陷,这就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次首都被敌寇攻占,这个放弃首都的巨大历史责任肯定需要有人来承担。在这种关头,没人敢于挺身献策,主动承担这个责任。
大家沉默了一会,最没有厉害关系的德国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将领打破僵局发言说:可以考虑用我们欧洲的办法,向全世界宣布南京为不设防的城市,然后将军队全部撤走,只留下一些警察维持治安。
白崇禧看了蒋介石一眼,见他没有任何表示,知道他心里是不赞成。
其实这点白崇禧自己也能理解!
欧洲是欧洲,非洲是非洲,亚洲是亚洲,东亚是东亚。东亚历史上哪有什么不设防的城市一说,自古以来也不存在这种东西。
所谓不设防城在东亚人看来就是开城投降,等于是孙子所说的最差的结局,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防御一方等于是无条件投降了。
这对于蒋介石来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意。
过了一会,见大家都不说话,刘斐硬着头皮说:我看我们可以12个团到18个团的兵力(约23万人)象征性的守一下,这样也算对国民有所交代。
白崇禧又看了蒋介石一眼,见他紧皱眉头,知道他有些犹豫。
其实蒋介石对用很少兵力象征性防守很有犹豫,而他心里也清楚南京不可守。
用蒋介石在日记中的话来说就是: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
军事上南京却是不可以守,更不能放大部队守,这点蒋介石并没有异议。
但关键是,如果随便放弃南京,或者像刘斐说的那样用2,3万人象征性守一下,又会怎么样呢?
不战而放弃南京就不用说了,民心士气会遭受极大挫伤,国际政治上也会有非常不好的影响。
这些历史上也有过无数先例!
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不到50年还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工业产值居然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号称世界最强的帝国,为什么短短几十年后就搞成清末时候那种样子?
这有很多种原因,但跟清朝首都的两次失陷所造成的极大消极影响是分不开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仓皇带着老婆慈禧逃到北方的热河去,美其名曰木兰秋狝(皇帝去打猎的意思)。
结果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以后一把火烧掉圆明园,还在大肆抢掠了一通,
由此清朝和皇帝在全世界和国内老百姓中威风扫地,从此时开始,清王朝进入了急速的衰退期。这之后短短20年内签订了无数不平等条约,开始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可以说,此次放弃首都北京对清政府的影响是非常致命的。
但还没有完!虽然外战外行,清政府却借助汉人地主武装的力量剿灭了开始全面腐败的太平天国力量,为此中国勉强实现了所谓中兴,国家也没有瞬间垮掉,还多支持了几十年。
不过第二次首都沦陷却是致命的!
慈禧太后在消灭以光绪为名义领袖的维新派过程中遭到列强的阻拦,她不觉恼羞成怒,随即煽动义和团民间力量攻击洋人,造成洋人200多人死亡,还杀死了德国公使和日本大使馆的书记官。
洋鬼子以此为借口出兵,组成了著名的八国联军,最终攻陷了北京城,慈禧太后狼狈逃到西安,最终签署了羞辱性的《庚子条约》。
此次打击是极为巨大的,如果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的时候,清政府还能忽悠人民自己的逃亡是去热河狩猎,此次再也无法欺骗国内民众。
清政府由此基本失去了全部威信,之后无论他再做什么,老百姓再也不可能信任它,自古以来,也从无一个失去公信力的政府能长时间控制国内局面。
在慈禧回到北京以后,曾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尺度甚至比当年康有为的提议。可惜再也没人相信它,革命党不断起义,前后发动了13次,最终将清王朝推翻。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是1900年的事情,短短12年之后清政府则告瓦解,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政府是失去人民支持以后自行完蛋的,并非什么强大的外部力量将其推翻。
老萨多说一句,现在我们的政府也普遍失去了公信力,甚至苏北某县城有人说一句要爆炸,
虽然经过政府一再辟谣,老百姓却根本不信。一瞬间,整个县城几万人跑光,路上还翻车死了几个人。
为什么呢?
有历史规律可循的。之前官员都只要对上级负责,哄好了上级就是前途无限,老百姓在他们眼中就算个屁。所以瞒上不瞒下,睁着眼睛说假话,顶着民意胡乱干事,视老百姓于无物。无数这类事情累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局面。其实一旦到今天这个地步,再想扭转就极为困难了。
清王朝也许远了一点,近一点的呢。
所谓解放战争中国军攻打延安,延安的解放军无法防守,果断放弃了这个城市。胡宗南攻陷延安以后随即大肆宣传,一时间让解放军和中共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当时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认为解放军要完蛋了,
在延安被攻陷以后,全国各军区的解放军中都出现大量逃亡现象,军心士气大受影响,尤其一些原来的俘虏兵,逃的更多。
甚至解放军高层一些人也说,延安失陷是中国革命最大一次损失。
当时东北战场林彪的大军也在北撤,一路被国军追击。当时路上都是撤退的解放军官兵和老百姓,林彪的汽车无法前进。林彪的警卫员说:大家能不能让一条路,让首长先过去。
没想到路上忙着撤退的官兵七嘴八舌的说:什么手掌脚掌,都这样了,还摆什么臭架子!
还有人大声喊:你去问问你们那个首长,我们要撤到哪里去,是不是要撤到老毛子那里!
四平战役失败后,解放军大量逃亡,从四平退到松花江北,前后不下近万人开小差,连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带着大量秘密文件投敌。
大家看看,就是这个意思。
例子如此,如果只是短期局部战争,敌弱我强也就算了。南京今天丢了,明天我们反攻回来,没什么了不起。
但抗战是持久战,南京一旦丢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打回来,需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加之持久抗战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苦撑待变,各方面都不如敌人,大部分时候就是依靠意志力支撑,所以民心士气非常重要,
现在是敌强我弱,南京不可守,但如果随便放弃,政治上的代价太大。
很多人会说,连首都都不守,还能去守什么地方?首都国军见到日军就跑,那什么地方还不能跑,靠什么一直打下去?
你们整天宣扬要牺牲救国,现在连首都都不打,不愿意在首都牺牲,还让老百姓怎么信任你?
所以不防守而放弃南京从政治上是不行的!
如果像刘斐说的那样用10几个团2,3万人守一下,会怎么样?
不错这样一来国军不会损失太大,了不起这2,3万人全部损失了,对于200万国军来说算不了什么?
可是如果防守南京,其实就是政治上做一做姿态,让全国全世界知道我们是有决心抗战的。那么防守南京至少要能守几天吧,不至于守了比没守还差!
目前日军围攻南京有8个师团,总兵力高达24万之众,按照上海的标准,想守住至少要用50万国军,如果用24万国军,恐怕也守不到半个月以上,更别说用2,3万人,怕是这只能守几个小时最多1,2天,这跟放弃又有什么区别?
南京城墙就长达30公里,外围阵地少说也有70,80公里长。根据战前估算,光是外围阵地一线防御至少要15个满员师,20多万人,加上二线阵地和预备队,南京防御最少也要需要30,40万人。如果低于这个数量,连阵地都无法控制,整个防线会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日军怕是从阵地的缺口中就能直接杀到南京城下,那还守个屁啊!
实际上,如果没有20,30万人又如何守的过来?

现在只用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恐怕只能在南京几个城门口守一下,能守住超过6个小时以上就是奇迹了
此次会议蒋介石虽然没有下决心,但显然偏重放弃南京,最多象征性的守一下。
不过以蒋的性格,他是绝对不愿意屈服于日军的淫威的,因此对放弃南京这个国府陵寝所在地,是很不甘心的。
当时日本空军对南京经过三次大规模轰炸,蒋介石在日记中愤愤的写道:敌寇以为反复轰炸,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抵抗之决心而已。
其后他率领众将去中山陵祭拜,回来以后,他忧伤的写道: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艰难缔造之首都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胜言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2: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两天后一个人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军阀唐生智。
二天之后蒋介石再次召集高级军官商讨南京保卫战。
这次会议多了几个人参加,包括军法总监唐生智,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刚刚赶到的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等人。
会上刘斐再次阐述了上一次的建议,提出如果要守,也只用12个团,和日军碰一下就放弃。
李宗仁也表示不能守,象征性的守一守即可。
李甚至在会上说:守是肯定守不住的,当年我们在北伐龙潭战役取胜(李宗仁和白崇禧联手指挥的),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力量远比孙传芳强大。所以在南京外围正面硬拼,我们能赢!但现在敌我力量悬殊,南京外围我们无兵可用,没法守。如果光守南京城下,怕是1天都守不住。南京城墙下除了雨花台,紫金山两个小岗,根本无险可守,自古以来也没有防守成功的先例。当年守南京的清军那么强大,守了10天就被太平军攻了进去。太平军炸毁的那段城墙就在会场附近,大家如果有兴趣,会后可以跟我一起过去看看。
李宗仁德高望重,他说完以后众将没有人说话,貌似事情就这么定了。
谁也没想到是,当时带病在身的唐生智突然站起来发表了一番让众人瞠目结舌的演讲。
唐生智在会议上气势极盛的声称要死守南京,他慷慨激昂的说: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如何对总理在天之灵?因此,非死守不可,要与南京同存亡!
如果唐生智只是说军事上要防守南京的意义,那么包括刘斐在内很多人肯定都反对,但此时他精明的拿出政府首都和国父陵寝所在一个大帽子压住别人,其他人就不便于开口说放弃南京了。
可以说,对于唐生智如此态度,与会的将领们都十分吃惊,只有和唐共事过且出身相同的老军阀李宗仁并不吃惊,心理却十分鄙夷。
因为李宗仁一眼就看穿了唐生智的意图,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唐生智当初自告奋勇担任南京城防司令,其实只想趁机掌握兵权,所谓与城共存亡的话,不过是空头支票。
------------------唐生智本来是湖南的土军阀,投身北伐也不过是一种投机行为。之后两次起兵反中央都被击败,第二次还被谎称前来协助的杨虎城背信弃义的抄了他的老巢驻马店,抢走了唐的大量军火物资。此次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最后的撤退中的指挥有重大失误,除了前期死于和日军交战的2万国军外,撤退时还有约6万国军部队。最终的结果是由于撤退指挥的失误,大约3万国军士兵在撤退途中战死或者死于日军的大屠杀,最后只有3万多国军以各种方法突围成功,而国军此战也殉国11名将军(还有6个殉国上校军官被追授少将军衔),连南京市市长,宪兵司令萧山令也战死了,算的上极为惨烈。


在唐生智如此激愤的请缨下,当时蒋介石态度也有所改变。
这次会议结束前蒋介石说唐的意见很对,我们再研究研究。也就是说,蒋介石开始动摇了第一次会议的决定,倾向于打了。
第二次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上,如果没有人支持守南京,蒋介石恐怕也不会死守。不过现在既然有将领自告奋勇要守南京,蒋的态度自然随之改变了。
蒋介石开始考虑多拿几万部队防守南京,最好能守上一两周,然后再撤退,而不是用2,3万军队象征性守一下。
在蒋介石看来,拿个10万人守一下南京,只要把握的好,大部分都可以突围出来,不至于损失太大,又不至于守个1,2天就完蛋,这样各方面都说得过去。
于是第三次会议是第二次会议以后第二天,蒋介石已经下决定出动不到10万的部队来守一下。而此次唐生智重演了前一日激昂的演讲,再次说明必须守南京的意义。
唐说: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但当蒋介石谁愿意防守时,与会者没有人说话!
这种必败又极为凶险的仗正常人没人愿意打,况且起先他们都主张不打,只有唐生智愿意打,那么自然应该由他来负责。
果然唐生智说:委员长,如果没有别人愿意守,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共存亡!
会议中唐生智也自告奋勇去守南京,但向蒋介石要部队。
蒋介石怕其他部队不可靠,将自己最精锐的四个德械师36,87,88师,中央教导总队,以及后来五大主力之一的74军,配合宪兵部队两个团,以及新调来的徐源泉北方兵和广东部队等交给唐生智。
为了怕战力不足,蒋介石仅剩的几十辆轻型坦克中的一个连10辆德式1型坦克也交给唐。
这些部队编制上约13个师,满员的话应该有10万多人,唐生智在回忆录中也说有11,12万人。但由于这些部队都接受了淞沪会战巨大消耗,实际总兵力只有8万多人,其中还有3万多人是新兵。
以孙元良的88师为例,该师满员为1万多人,经过淞沪的三个月激战,前后补充5次兵员,伤亡总数高达1万多人。
此次88师退到南京仅剩6000多万,还有约三分之一是新兵。而宋希濂的36师更差,全师1万多人推到南京仅剩3000多人,补充了3000新兵才刚到6000多人。
为什么跟唐生智回忆的有3,4万人的差距,这也侧面说明了唐生智不知兵,甚至连实际的兵员情况也不太了解。
有人奇怪,唐生智为什么傻乎乎的去要求守南京呢?其实他并不傻。
这里就需要简单说一下唐生智的历史。
唐生智,字孟潇,湖南永州人。唐出身军人家庭,祖父唐本友是曾国藩湘军中的一员悍将,官封广西提督。唐生智的父亲唐承绪官员出身,做过县长,后来弃官从商。
唐生智从小志愿就是做军人,在18岁的时候,他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陆军小学)第一期,当时还是清朝末年。次年唐生智升入进湖北武昌第三陆军中学,3年后又考入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连学习。
毕业以后,唐生智进入湖南陆军混成旅任见习排长,由此在湖南军界打拼了几十年。
唐先后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并且从军的10年后成为一方诸侯。
唐生智在1923年自立为王,成为湘军4个师长中的一个,也算是湘军中的一号人物。
唐生智本人科班出身,能力也算不错,这在湖南众多土军阀中间算是凤毛麟角
他的个性特点是有胆量,敢做事,但传承军阀的特点,此人傲慢自大,事事争先,而且权力欲望极重。
有了一支战斗力颇强的军队以后,唐生智逐步在湖南建立自己的帝国,不但割据一方,还建立了高达5万多人的一支湘军部队。
1926年唐生智在军阀混战中掀翻当时湖南省主席,军阀头子赵恒惕。赵其实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在湖南的代言人,吴随后出兵攻击唐军。唐生智不是吴佩孚的对手,接连败退,被迫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救。其实2年前广州政府北伐,就是在湖南宜章击败的。
蒋介石当时已经准备北伐,在研究局势以后,果然下令提前出兵,声援唐生智。
北伐军进入湖南,由此北伐正式开始。
可见,唐生智加入北伐并非出于革命,而是更多从自保角度出发。
在北伐中,唐生智的兵力迅速扩大,曾经达到指挥15个军的规模,他也曾经担任湖南省主席,第八集团军司令,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实际掌握了湖南湖北两省,是国军内部举足轻重的军阀头子。
本来如果一帆风顺,到了1937年唐生智的地位应该不在陈诚之下。
可惜他的野心太大,首先是北伐期间他利用蒋介石清共分党,宁汉分裂,控制了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对抗。期间他甚至联络北伐敌人孙传芳试图联手进攻南京政府,结果被蒋介石打败。唐生智见势不好,扔下在武汉的部队逃亡日本。
但唐并不死心,北伐结束以后,唐利用桂系和中央的战争,拉走了一批自己的旧部,重新拉起了一支部队。
然后的军阀混战中,唐生智再次反中央,又被蒋介石击败。
他和石友三联手,结果正面被中央军击败,后面又被背信弃义的杨虎城抄了老窝驻马店,最终一败涂地,在1930年又一次只身流亡香港。
由于唐生智名气很大,后来蒋介石放了他一马,允许他回国,还给了他一个训练总监部总监的位置和上将军衔,但再也没给他军权。
唐生智对此非常不满,在抗战爆发之前他基本不做什么公务,一些高级会议也以身体不好为由不参加。
需要说明的是,唐生智本人并非善类,对于政敌从不手软,杀了不少人。
1926年逼走赵恒惕以后,唐以赴长沙讨论善后事宜,邀请了另外三个师长:湖南第一师师长贺耀祖、第二师师长刘硎、第三师师长叶开鑫。
结果很多人上当,唐生智诱捕了第二师师长刘硎等人,随后立即枪毙了肖汝霖(第二师秘书长)、张雄舆(第三师参谋长)、刘重威(第三师旅长),杀了一批政敌。
北伐期间,唐生智先是将前第九军军长彭汉章枪毙,后在逃亡前还不忘将第八军第一师师长张国威勒死(他接受南京政府委任的第八军军长职,密谋脱离唐军)。
此次唐生智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要求守南京,现在看来主要是以下三点原因:
1.试图获取军权
李宗仁对这点看的非常清楚,唐生智就是为了要兵权。
虽然反叛中央以后,蒋介石放了他一马,允许他回国,还给了他一个训练总监部总监的位置和上将军衔,但再也没给他军权。而唐生智旧部也都被蒋介石争辩消耗掉,他自己传统部队也不存在了。
其实唐生智明白,既然他多次反叛过蒋介石,又不是黄埔出身,此生不太可能再得到军权。
这点就是致命的,对于军阀来说,如果没有兵,就一钱不值,就等于地主没有地,司机没有脚,画家没有手。
唐生智想得到兵权只能通过一个极端的手段来获得,也就是所谓的富贵险中求。
那么显然南京保卫战就是一个契机,别人都不愿意,他来承担,蒋介石自然会同意。那么没有兵权怎么防守南京?这样蒋介石必然给他兵权,一来手上就有10万大军了。退一万步说,不管打的怎么样,总比现在做个有名无实的军法总监也强10倍。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个开头,下面说不定还会有其他的机会,说不定就又能回到军界了,由此转机来了。
唐生智这种人如果有了军队,肯定会迅速扶持自己的力量,也就是实权派了。
2.抗日意图
可以说,唐生智抗日思想还是有的,防守南京也不能说是完全投机行为。但这个抗日热情有多少,就很难说了。实际上最终唐生智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和南京同存亡,而是自己下达撤退命令以后先开溜了。如果誓死抗日,至少应该迟一些走吧。要知道南京市长,宪兵司令萧山令中将当时也接到撤退令,但他却指挥宪兵部队掩护中山码头的国军撤退工作,整整坚持了一个晚上才撤退。而当时日军海军已经封锁了长江江面,萧山令中将在乘坐木船渡江过程中遭受日本军舰扫射不幸殉国。如果他和唐生智一样,早在16小时之前就可以渡过长江了,也根本不可能牺牲。
3.试图获得蒋介石的喜爱
显然唐生智知道蒋介石想守一下,但自己又不好说出来,他如果挑头说一下,就中了蒋介石的意思。那么无论南京最终结果如何,蒋介石不会追究他责任,万一打好了,自己还会名利双收。
11月24日,国民政府特派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负责指挥防御南京的部队。
自然蒋介石的意图很明确,他让唐生智指挥部队守一下,象征性的守一下,而不是和日军硬拼。道理很简单,蒋介石并没有把从上海撤退的30,40万国军都退守南京一线,而是命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直接撤退到安徽,浙江去,摆脱日军南北线的合围作战。
另外守南京并不是死守,一旦情况危急,就需要立即突围,保证大部分部队能够逃出来。如果不是这样,蒋介石也绝对不可能把最精锐的部队全部拿出来,这可是他的看家本钱。
那么南京保卫战就这样定下来了,一场必败的战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2: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首先需要破除一个错误的观点,南京并非没有抵抗就被日军占领,也并非是国军占优势却被占劣势的日军击败。
相反,在南京城下国军进行了惨烈绝伦的英勇抵抗,短短几日内造成日军7000多人的伤亡,国军付出的伤亡自然也更加惨重,整个南京保卫战中,国军殉国11名现役将军,如果加上牺牲后追授的,一共是17名少将以上军官。
军衔最高的为萧山令中将,时任南京市长,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
另外,南京保卫战中,且不谈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区别,当时国军守军为8万多人,并非之前中共宣传的15万人,而进攻日军高达8个师团24万之众,最后直接打到南京城墙下的也有5个师团18万之众,并非宣传的5万之众。
南京保卫战从123日开始,127日进入全线激战,到1212日奉命撤退之前,这整整9天时间内,国军以绝对劣势对抗数倍于己的日军,并没有什么失误,反而打了不少可歌可泣仗,也让日军进展缓慢。
至于1212日下令撤退以后出现的严重问题,导致3万国军或者战死于突围的路上,或者被日军俘虏后屠杀,也并不是绝大部分国军官兵的问题,而主要是少数高层军官的指挥失误。
至于之后的南京大屠杀,更是跟国军的顽强抵抗没有任何的联系。老萨很遗憾的说一句,以往有些人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故意淡化南京保卫战中国军的血战和巨大的牺牲,甚至为了掩盖这些不惜故意淡化随后的南京大屠杀,以防止一些比较有头脑的老百姓自己追根溯源需求真相,由此看到被掩盖的真相。
宣传的时候,从不提战斗的惨烈和悲壮,而是口径一致的突出国军撤退时候的惨状,指出国军官兵的无能,甚至不惜伪造证据和断章取义指责孙元良等战斗到最后的国军勇士。而实际上南京保卫战日军伤亡7000多人,几乎相当于10个平型关大捷的歼敌人数(平型关战斗八路军歼灭日军800多人),而且林彪打的是日军辎重后勤部队,国军打的全是日军正规野战部队。厚此薄彼,看人不看己,事后说风凉话都是不可取的,毕竟南京的国军和平型关的八路军都是中国人。
甚至更有些人隐晦的将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挂钩,指责是由于国军无能才引发了大屠杀(大家可以搜一搜,网上有不少所谓《南京大屠杀另一个凶手-国军》),这是没有任何一丁点历史根据的,也是对先烈的侮辱和最大的诽谤,甚至可以说是反人性和违背人类基本道德的。
实际上在南京保卫战开始之前,侵华日军高层已经做出了在南京屠杀,以恐吓中国政府和人民迫使他们投降的决定。这些忠勇的国军战士为了保卫首都南京,他们的鲜血洒满了南京的土地,南京人民甚至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我们今天指责日本篡改南京大屠杀历史,但我们自己正视了南京保卫战的历史了吗?
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又有什么权利去指责曾经的敌人呢?
如果说1979年前由于毛泽东时代的极端意识形态原因,为了宣扬抗战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功劳,中共军队抵抗牵制了百分之八十的日军,一味抹杀国军战绩,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还是可以理解的,也算是时代特色。
而现在距离南京保卫战已经70多年,改革开放也30多年,台海也朝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国民党也不再是之前的国民党,老萨觉得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去这么做,应该将历史真相告诉每一个人,至于怎么去理解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上一遍已经说了,南京保卫战的胜负其实没有悬念。南京本来是不适合防守的城市,自古以来如果敌弱我强,南京政权也极难在保卫战中获胜,至于敌强我若且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南京政权从无胜迹。在南京建都的十个朝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基本都是被敌人消灭或者击败,中止了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
根据当时情况,日军进攻南京总兵力8个师团24万大军,比国军守卫南京部队在数量上就是3倍,如果加上战力的区别,何止国军的5,6倍。
敌我力量非常悬殊,胜负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
当时南京的国军其实也无兵可守,更不能死守。因为死守的结果只对日军有利,能够让日军在南京这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将国军守城主力歼灭。因为此,蒋介石并没有将从上海退出来的40万大军死守南京,而且命令他们立即向安徽和浙江转移,也就是不准备死守南京的意思。
不过南京又有相当重大的政治意义,换成任何政府也不能随便放弃。
因此蒋介石任命自告奋勇守城的军阀将领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交给他自己最精锐的几支部队共8万多人,希望唐能够守一守,给日军一些杀伤再后撤,这样各方面都能交代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南京保卫战打响了。
南京保卫战国军部队为7个军的番号共14个师及配属单位,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兵力也不少。
具体为:
2军团徐源泉第41师,第48(2个师刚从湖北赶到南京,本来是北上增援河北保定战线的)
66军叶肇第159师,第160师(粤军,广东兵,刚从上海退下来)
71军王敬久第87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72军孙元良第88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74军俞济时第51师,第58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后来的五大主力之一,抗日铁军)
78军宋希濂第36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83军邓龙光第154师,第156师(粤军,广东兵,其中一个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教导总队桂永清,第103师,第112师等(德械师,大部刚从上海退下来)
宪兵司令萧山令的3个宪兵团(南京本地常驻部队)
炮兵第81营,炮101营,
轻战车第三连,有德式1型轻型坦克10辆(这种坦克装甲薄弱,火力薄弱,仅有机枪,没有火炮,在德军中主要作为侦查使用)
14个师如果满员的话有20万之众,此时由于各部基本都刚从淞沪会战战场上退下来,无一不是伤亡过半,总兵力只有8万多人。
且不谈只剩8万多人,可惜就算14个满员师共20万国军,也不足以对付四面合围过来的日军8个师团24万人,毕竟当时中日两军实力是有差距的,一般认为国军防御需要2倍数量于日军才可以,也就是说,国军防御住南京,应该需要50万人。
满员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这14个师根本就是被打残的部队,实际兵力尚且不足满员时的一半。
这些部队中,兵力最满员的是徐源泉第2军团的两个师、邓龙光粤军第832个师中的1个师,这两支部队都是刚从后方调来的。本来是想参加淞沪会战和河北保定战役,可惜刚到南京附近,上海和保定的战役已经结束,就奉命转进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了。
徐源泉第2军团的两个师在国军中属于战斗力较弱的部队。他们本来是北洋军阀中鲁系军阀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被蒋介石击败以后,该部被国民政府收编。
由于并不是中央嫡系部队,该部装备平平,战斗力有限。因为是军阀部队改编,兵员素质就难以保障,其中自然有很多爱国官兵,但也有一些旧军人,甚至土匪武装。
比如其中48142旅旅长居然还是当年震动世界的临城抢劫案的土匪头子二号人物徐继武。
注:192355日,在津浦线上疾驶的由浦口开往天津的第二次特别快车车上,乘坐着中外旅客200余人,其中有参加山东黄河宫家坝堤口落成典礼的外国记者和外国旅游者数十人。次日凌晨,当列车行至距离临城站3里的沙沟山时,突然被孙美瑶率领的号称山东建国自治军的土匪1000余人所阻截,劫走外国旅客39人,中国旅客71人。除英人纳恩满当场被打死外,其余全部被押往峰县的抱犊崮山麓巢云观圈禁起来。此次土匪绑票的目的在于,迫使官军停止围剿匪巢和将他们收编为国军。57日至8日,英、美、法、意、比五国公使连续向北京政府提出最严厉的抗议。1923612日,谈判双方总算达成了协议。北京政府答应招编 孙美瑶部土匪3000人为山东新编第十一旅,并付款8.5万元,孙美瑶随后将所掳外侨全部释放。
邓龙光粤军第83军则是原来陈济棠麾下部队。由于广东省很富裕,该军装备还不错,广东佬能打能拼,官兵也有一定战斗力。但该军受粤军整体战斗力不强的影响,战斗力平平,也属于国军中的二流部队。
况且这三个师人员虽满,但都很疲劳,他们之前大多都在一路急行军中,官兵都非常疲惫。其中徐源泉第2军团中的41师居然在南京保卫战开始以后的128日才全部赶到南京,当时南京外围已经打了4天了,离南京城沦陷也只有4天时间了。结果这个师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就和日军遭遇激战了。
3个满员师的师战斗力都不强,属于国军中二流部队,也算不上是生力军。
另外还有一支满员的部队就是宪兵了,他们有三个团,都是满员的。但宪兵按照现在的观点就是武装警察部队,并非真正的野战军人。他们虽然也受军事训练,但侧重点主要还是执行武装警察的任务,必须维持后方治安,征讨土匪等,战斗力也是有限的,只是作战意志比较顽强。
除了这4个师以外,其它10个师全是从上海撤至该地的部队,无一不是伤亡惨重,元气大伤。
其中宋希濂的德械36师本来是中央最为精锐的部队,满员时候全师15000人,但经过3个月的送沪会战后,撤到南京时候仅剩3000多人(其中至少1000人是在上海补充的新兵)。在南京紧急补充了3000多人新兵,全师总兵力也不到7000人,尚不足满员时候的一半。
孙元良的德械88师在上海就经过4次大规模补充新兵,退到南京时候也仅剩7000多人,其中也有一半是新兵。
其他诸如87师,74军等也都类似。
这样14个师其实仅有8万人,用这一点点部队是绝不可能守住南京的。
多的不说,防御南京外围从一般军事角度来说至少需要3040万部队,就算光是占据已经修筑好的南京城和城外十几公里处的两道防御线,想占满阵地也至少需要15个满员师,至少25万人。
以现有的8万兵力不要说能守住南京城,就连驻扎满修好的阵地也是不可能。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日军四面合围南京,总兵力8个师团24万人,最后直接用于攻打南京城墙的也有5个师团加配属部队18万人。南京国军守军只有8万多人,而并不是宣传的15万,敌我力量非常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国军拼死抵抗,战斗到最后一刻,这在二战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至于撤退时候的大混乱,主要是指挥官唐生智昏庸无能的结果,自然蒋介石任命这种吹牛大王为总司令,也有一定的责任,这点也无须讳言。

兵力不足,战斗力又如何呢?
8万多人中有多达3万多人为刚刚补充过来的新兵,而剩下5万多人中有4万人是经过淞沪会战的疲惫之师,从一般角度来说,这样的部队不经过1,2个月的休整是不能作战的。
新兵战斗力不强容易理解,之前从没打过仗,当时国军新兵训练也很草草,长的不过半年,短的1,2个月,极端时候甚至10几天。
相比要严格训练12个月的日军来说,国军新兵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战斗力不如日军。
白崇禧在淞沪会战总结中写道,我军素质不如日军,使用同样武器,命中率远低于日军。
就比如日军常用的三八式步枪,前后卖到中国的加上中国仿制的(山西有专门仿造的三八式步枪型号),总数不下10万支。日军使用这种步枪,由于训练严格,命中率很高。打固定靶时候,大部分士兵10枪能打到80环,打不到60环则不能完成新兵的训练。而国军用三八式步枪,则远达不到日军的射击水平。在和淞沪会战同时的太原会战中,晋绥军和日军同样使用三八式,晋绥军伤亡要大一倍以上。
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日军新兵步枪射击训练至少半年以上,国军士兵一般少于3个月。日军实弹射击时候子弹随便打,国军由于弹药不足,实弹射击很少,一正一反,差别自然大了!
实际,战斗中补充的很多国军新兵训练更夸张。
以最满员的徐源泉第二军团为例,这个军团也不过只有41师,48师两个师,实际也就是1个军。
之前由于淞沪会战吃紧,该军团奉命抽调主力去增援上海的国军,将其中绝大部分士兵和一半班长,三分之一排长全部调走,一共调走了1万多人。
余下的第二军团只剩很少数量的老兵和一部分军官而已,其实等于被抽空了。
绝大部分兵力在8,9月被抽走,第二军团立即补充了大量的新兵,但仅仅经过1,2个月的训练,就奉命赶赴南京作战。
这些新兵的素质可想而知,具当时第二军团48144旅旅长韩浚回忆:就在湖北沙市临上船出发之前,我们旅还接受了几百个刚招募来的新兵。由于没有时间训练,我们就让他们在船上换上军装,领取枪支弹药,学习怎么样装退子弹,怎样瞄准射击,则样投掷手榴弹。这样训练前后不过1,2周!第一次战斗打响的时候,大部分新兵都非常紧张。有的把头埋在地下盲目射击,有的投掷手榴弹不知道要拉引线,有的把手榴弹扔出去太近,不但没有炸死敌人,反而炸死炸伤了自己。
其实这不能怪新兵,一般经过在严格训练的新兵,甚至未来的战斗英雄,第一仗都可能打得一塌糊涂。就比如著名电影《兄弟连》里面101空降师E连伞兵们打的第一仗就很烂。他们作为美军精英部队,还经过2年强化训练,没想到第一次和德军交手就伤亡不轻,打的一团混乱,而他们对手也不过是一群德军炮兵而已。
国军新兵第一仗就和如此强大敌人打,自然无从发挥
而老兵呢,由于普遍经过三个月激战,这些士兵无论从体力还是精神上都极为疲惫,战斗力也大减了。
也许有些人不能理解,其实很容易理解,大家都考过试吧。有时候考试需要一个上午,考完以后大家绝对非常疲惫。而且这些国军老兵作战长达3个月,这是什么概念?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大家就想象你连续考试90天,日夜都呆在考场后会什么样子,我告诉你,战争对人精神的摧残比考试要厉害100倍,1000倍。
参战官兵几乎无时无刻不处于极端激战的状态中,也从没脱过衣服睡过觉。就算钢丝拉紧了也会断掉,更不要说人的神经了。
所以此时大部分老兵非常疲惫,急需要到后方休整一段时间。
可惜此时已经没有可以使用的部队,而南京既然是守一下再撤,那么一定需要战斗力比较强,组织比较好的部队。
因此蒋介石将自己最精锐的,但在淞沪损失过半的德械36师,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以及五大主力之一的74军全部留在南京。
至于武器装备上,国军炮兵部队仅有炮兵8团和炮兵10团各一个营,火炮总数不过十几门,另外还有反坦克炮8门,加上一个轻坦克连10辆坦克。这点火炮跟日军700多门火炮,300多辆坦克装甲车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连他们十分之一都比不了!
相比国军虚弱的兵力和防御来说,日军可就不同了。
日军进攻南京的为两个军8个师团共24万大军,分两路进攻。
在太湖北岸的的日军由日本皇族朝香宫鸠彦中将担任指挥官,他也是新上任的上海派遣军司令。
之前的松井石根大将已经升至为华中方面军司令,统一指挥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
朝香宫鸠彦率领所属第3,第9,第13,第16师团,第11师团第10旅团,沿着沪宁公路铁路西进。
而在太湖南岸的日军柳川平助的第10军,所属的第6,第18,第114师团,第5师团第9旅团沿着南线嘉兴,广德,溧阳一线西进。
其中朝香宫鸠彦的上海派遣军从正面突破,由于所属20万大军在上海会战中损失惨重,战斗力大减,加之这一线国军顽强抵御,他们进展较为缓慢。
他们的目的是占领南京东面的镇江,江阴等地,从东面进攻南京,同时击破江阴要塞,镇江要塞的防御,保证日本海军从北面和西面封锁南京,
而柳川平助的第1010多万人则刚刚在金山卫登陆,虽然之后遭遇东北军67军吴克仁等部队顽强抵抗,但并没有遭受太重损失。他们很快攻占南线的嘉兴,广德,并且火速向南京南面的溧水,南京西南面的芜湖,马鞍山进发,从南京的南面和西南面包围该城,也切断南京守军的退路。
日军参战总兵力高达8个师团24万人,其中用于一线主攻南京外围阵地的是6个师团又1个旅团,独立2个野战重炮旅团另3个野战重炮,攻城重炮兵联队,7个攻城重炮兵大队,1个重型臼炮大队,1个重炮中队,16个高射炮队和3个后备山炮队,21个独立汽车队及其他支援部队,总兵力20万。武器上配有240mm榴弹炮,150mm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大炮高射炮超过700门,速射炮,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超过2000门以及300辆坦克装甲车。
海军上,国军海军大部分在江阴保卫战中被击伤击毁,一些舰只则受伤后沉入江阴阻塞线,实际上中国海军在江阴一战已经损失了大部分实力。
由于当时南京每天遭受数十架飞机轰炸,海军舰只在此处也非常不安全,随时可能被击沉。最终海军残余部队退到了武汉,在南京仅留下4艘鱼雷艇。由于日军飞机轰炸,这些鱼雷艇也整天转移锚位,期间还有1艘被炸沉。
日军强大的第三舰队则沿江而上,但在江阴要塞被守军江防重炮阻挡了7天之久,之后又被几百条民国船只沉船造成的阻塞线所拦阻。日军对这条阻塞线根本没有好的办法,大型军舰根本无法通过,最终勉强将吃水最浅的一些炮艇和巡逻艇开过去,却又在镇江要塞被阻挡。
由于炮艇火力要弱,日本海军暂时被阻挡,加之中国海军在长江一线布置了大量水雷,他们前进也相当困难。

-------------------日军此次为攻打南京,调用了几乎全部重武器,这种野炮都算是小家伙。由于在上海伤亡太重,松井石根特别命令日军坦克部队需要作为支持进攻南京的箭头,南京一线调动了多达300辆的日军坦克装甲车,整个华中派遣军的装甲力量全部调到南京。


空军上,由于三个月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消耗,国军200多架飞机损失殆尽,以及无力在白天起飞迎战。因为只要飞机一上天,立即被数量众多的日机围攻,很难幸存。日军现役飞机高达2000多架,虽然战斗中损失还要比国军重一些,但余下飞机是国军的100倍,自然占尽优势。
好在也有转机,121日苏联援华飞行员驾驶25架伊16战斗机赶到南京,由普罗科菲也夫率领,他们在南京保卫战初期和日军激战,击落多架日军飞机,但自己也有伤亡。
苏联援华空军虽然一定程度阻挡日机的嚣张气焰,可惜他们的25架战斗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阻挡几十倍数量的日军飞机。
可以说,日军的兵力火力都非常强大,敌我力量极为悬殊。
日军胃口很大,完全是想将在南京的国军包括尚没有撤退出沪宁杭的国军主力全部吃掉。
那么目前在外围向阻挡住日军20多万大军并不现实,实际上国军在沪宁杭的剩余部队近40万大军除了8万多人留在南京,还有几万部队在外围节节抵抗,阻挡日军推进以外,大部已经撤退到安徽,浙江,以避免被日军合围歼灭。
两路日军从11月中旬开始从上海出发扑向南京,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了12月初已经先后攻到南京附近。
南线日军柳川平助麾下的第114师团在123日突破88师和74军的防御进入南京南边仅仅50公里的溧水县(今天叫做南京市溧水区)。
6师团和第18师团继续前进,攻打安徽当涂和宣城,一旦这两地被攻占,日军随即占领芜湖,马鞍山,也就完全切断南京守军南边,西南面的退路。
北线日军第18师团,第9师团突破83军和66军警戒,在同日占领南京东边也有50公里的丹阳,金坛,向句容方向急进,第6师团包抄南京城东面江宁县的秣陵关。
南京的东面也被日军封锁。
除此以外,日军海军正在努力沿着长江西进,暂时被阻挡在镇江要塞。
而第13师团此时已经正在攻打镇江,看起来镇江要塞守不了多久。
一旦镇江失陷,日本海军也就逼近了南京江面,只要继续西进,就可以完全封锁南京北面和西面的长江。
这样南京的东南西北就完全被日军合围,8万国军恐怕就是全军覆没了。
123日开始,日军攻入南京外围的句容,丹阳,镇江县城,两军开始了南京保卫战的外围作战。
当时国军外围阵地守军如下:
孙元良88师在南京城东郊江宁县防守
俞济时74军在南京城东郊区江宁县淳化镇到城南郊区牛首山一线防守
叶肇粤军66军在南京城东郊区江宁县的汤山伏牛山到淳化镇一线防守
徐源泉第2军团防守在南京城东郊区江宁县的汤山伏牛山到龙潭一线防守
邓龙光粤军83军向镇江,丹阳一线增援(当时王敬久的87师还在镇江驻守,协助防御镇江要塞)。
其他的36师,中央教导总队和宪兵部队都在城郊待命,作为总预备队,其实也就是救火队,哪里守不住了就去增援。
简单来说孙元良88师在城最南面,往东北方向依次是74军,66军,第2军团,这几支部队在外围形成一个半圆守卫南京的东部和南部(南京的北部和西部是长江),83军则在外围机动作战。
在南京外围激战开始,日军包围圈已经基本形成,而当时的蒋介石居然仍然还在南京。
124日,蒋介石亲自去富贵山,尧化门,仙鹤桥,孝陵卫等地视察防务,并且给守军打气。
由于守军普遍疲惫不堪,士气也不像淞沪会战时候那么强,蒋介石告知他们近期滇军将会赶到,作为南京的支援部队。
其实这不过是蒋鼓舞士气的手段,当时滇军总兵力不过3万多人,战斗力也是国军中比较弱的,怎么可能击破20多万日军的围攻呢?
3日两军接触,进行小规模的战斗。刚到4日,日军主力就纷纷杀到,战斗立即升级。
先是粤军662个团在句容和日军遭遇,日军和66军碰了一下就后撤,其实这股是侦察部队,他们在等待后面大部分上来。
66军派出一个团追击这股日军,将其击溃,但追击期间该团遭遇日军大部队,赶忙后撤,经过苦战方才突围成功。
此战虽然凶险,但国军已经得知日军主力杀到南京郊区。
之后日军分七八股四面进攻南京外围阵地,其中一股居然从容进入国军突前的66军侧后,险些将其退路切断。
唐生智见情况紧急,赶忙调动宋希濂的德械36师的一个主力团赶往接应,将66军接应了出来。
同时唐生智命令还在镇江丹江的王敬久的87师,邓龙光83军赶忙回援南京。
这两支部队迅速退回南京一线,当他们还没有到南京的时候,南京外围激战已经开始了。
当时南京外围战斗可以说是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就比如防守部队居然能被进攻部队抄了后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一句话,兵力不足。
南京周边花费约2年时间,修建了两道阵地,包括外围阵地和城防阵地。
按照当时修建的规模,这两到阵地和必要的预备部队,至少需要5个满员军,15个满员师,25万人左右。
现在仅靠这8万人,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连占领整条阵地其实都是困难的。
74军为例,他们直到11月中旬才奉命从上海撤退,并且还作为后卫部队狙击日军攻击部队。
74军师最后一批从上海撤出的部队,当他们从上海青浦撤退的时候日军一部已经在他们身前几十公里的苏州,超越了他们一天的路程。
此时74军等于被日军包围在后方了。
好在74军战斗力很强,组织严密,他们在江南老百姓帮助下,巧妙的突破日军多道封锁线。经过一路激战和300公里急行军,最终在1128日才退到南京近郊。
由于损失很大,一路强行军,部队极为疲惫。当时包括俞济时军长在内的军官都向蒋介石要求撤到安徽后方去。因为部队损失大,不经过2,3个月的休整根本无法恢复战斗力
不过蒋介石却没有同意,因为当时周围已经无兵可用,74军作为仅剩的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也不得不用在南京了。
当时命令74军固守南京外围防线的淳化镇(51师防守)和牛首山(58师防守)。
光看这两个地名,如果你不是南京人可能不觉得什么,其实淳化镇在南京城郊的东边,而牛首山则在南京的南面。仅仅一个军的2个师,也居然被拆散到两个相距如此之远的地方使用,可见当时南京守军兵力实在是捉襟见肘了。
这里之前已经修建了一些比较坚固的工事,但当74军官兵到达这条防线的时候却很不满意。
这些所谓的坚固永久性工事修建的很差,同之前的吴福线,锡澄线一样,碉堡只注意发扬火力而不注意隐蔽。
很多碉堡修建在山顶和山棱线上,非常显著,几里外就可以看到。
这种工事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如果对付国内各派系军阀和红军是足够了,因为他们都没有什么重武器,光靠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打不坏这些工事。
但对付日军则不行,因为日军有着大量的山炮野炮,可以跟随一线部队前进。这种碉堡虽然坚固,不可能抵抗这种火炮的打击。日军几炮下来,这些碉堡基本都被摧毁,里面的国军官兵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死,其实起不到什么作用。
而就单纯碉堡设计来说,技术基本还是民国初年那种,碉堡的射击孔太大,以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但在30年代就是落后的设计。
老萨本来在南京附近的山上面还看过这些碉堡的遗迹,他们的射击口很大,小孩子爬进去根本没有问题,这是比较落后的射击。
日军进攻部队哪怕没有火炮,也可以用轻重机枪封锁碉堡射击口,让碉堡无法发挥作用。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这也就是中华民国军力低下的一种表现,这些精心建造的首都防御工事也就这种水平。

------------------------南京废弃的碉堡,堆满了垃圾,大家可以看到射击孔有多大,碉堡有多么明显(当年可是没有周边的茅草的,一个碉堡光秃秃的立在山上),很容易被摧毁。另外,老萨忍不住想说一句,这些工事现在已经不多了,南京政府为什么不保护起来?这不是最好的历史教育实物吗!反而花费巨资去修建一段段假的南京城墙,真无语啊!



74军在南京外围基本没有修正,刚到驻地就忙着抢修工事。
抢修了刚刚一周,工事尚且没有修好,日军已经在125日到达淳化镇附近同7451师激战!
同时日军一部也逼近牛首山,同7458师激战!
日军进攻部队数量众多,第一股在淳化镇攻击的日军就有2000多人,配有火炮10门,和数辆坦克。
之后逐步增加到近1万人,驻守淳化镇的7451师仅有6000多人,还有约一半是新兵,战斗力是不及的。
虽然敌我力量悬殊,74军号称五大主力之首,自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集中火力将进攻日军连续击退,一次次的将日军顶回去,前后击退了日军10多次进攻。
日军见不能击破74军防御,立即继续增兵,并且使用了大量坦克配合作战,日本空军飞机也赶来轰炸。
由此,两军在这两地激战了整整2日,战斗极为激烈,国军碉堡大部被击毁。
2日战斗中,74军王耀武516000多人中损失1500人,几乎占到三分之一。
而冯圣法58师仅仅在8日一天就伤亡800多人!
51151305团张灵甫团长也受重伤(张灵甫在1936年因为怀疑妻子是共产党间谍,还在窃取他的秘密资料,在没有确切证据情况下居然将其开枪打死。当时民国妇女组织要求将他枪毙,政府因为考虑其以往有战功,将其被判刑10年。抗战开始以后,张灵甫自告奋勇戴罪立功,被批准回到战场)。
激战到9日,经过33夜激战,日军已经突破淳化镇和牛首山部分阵地,74军仍在奋力死守。
此时却接到唐生智电话,命令他们放弃外围阵地,立即退到最后的城防阵地来。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南京其他防线板桥,汤山,栖霞山等已经被日军攻破多出,74军继续死守这两点已经没有意义。
74军全军撤退回南京水西门,进入南京最后一线阵地。
战斗力最强的74军如此,其他各部也差不多。
打到126日,日军攻占安徽宣城,江苏句容,镇江,除马鞍山、芜湖尚未占领外,镇江、句容、汤山、淳化、秣陵关已在江南对南京形成了包围的态势。
由于镇江炮台死守和长江流域的水雷密布,日本海军一时无法突破镇江水域西进,南京城北面的长江一线的包围还没有形成,但128日日军已经从江阴北渡长江,沿着长江北岸向南京北面的浦口进军,看来北面的包围圈也逐步形成了,预计最迟1213日左右,日军就可以封锁长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2: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四面包围圈更是已经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本人才在127日晨5时乘美龄号专机飞机离开南京,飞赴武汉统帅部。
当时日军飞机一天几次飞往南京轰炸,此时撤退是非常危险的?
为什么拖到这个时候才走,除了蒋介石用行动告知部下自己不怕死以外,更有一种不愿离开首都的心理。
他在日记中写道: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艰难缔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胜言矣!
最后他在7日凌晨5点,乘着天刚亮,日机赶来轰炸之前,乘坐专机离开南京。
其实这也是很危险的,如果此时遭遇日军战斗机伏击,恐怕整个抗战历史就要改写了。
而蒋的贴身卫兵大部分则在城破之前12月11日才勉强北渡长江,离开南京这座危城。
在蒋介石离开南京的同时,日军也基本攻破了南京外围阵地。
经过外围的5日的激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之国军兵力太少,不足以面面俱到,国军外围阵地多处被日军攻破。唐生智下令各部放弃外围阵地,火速向最后一线的城防阵地撤退。
其实此时按照一般军事角度来看,南京就已经无法守住。南京城防阵地无险可守,条件还不如南京外围,而日军进攻部队又远远强于防守的国军。
用刘斐的观点来说,此时就应该果断放弃防御,乘着日军包围圈还不严密,果断突围出去就是了。
但唐生智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战斗刚打了5天,在他看来尚且可以守一段时间。
128日至9日,国军各部退到城防工事。
而日军进攻主力已经基本到位,担任攻击南京城的敌第6、第114、第9、第3、第16师团,于128日到达攻击位置。各师团的炮兵部队已进入了阵地;300辆坦克和装甲车部队已集中到待机地域并选定了攻击路线。
由于日军攻势很猛,日军一部甚至化妆跟随撤退的国军部队突入南京城墙下。
一部居然突然乘虚从光华门突入,国军调动部队经过激战才将这股日军歼灭。
从这天开始,就是最激烈的南京城下的4日激战!
处于第一线主攻南京南京最后城防阵地的为日军5个师团,总兵力18万人,外围还有另外3个师团的部队,总兵力24万。

朝香宫鸠彦王的上海派遣军
16师团进至麒麟门、苍波门一带;
3师团,第9师团进至光华门外,占领了大校场及通光营房。
13师团向乌龙山、幕府山炮台进攻。
柳川平助的第10
114师团进至雨花台南;
6师团进至雨花台西,其左翼一部占领大胜关。
日军集中所有重武器疯狂攻击南京城,其中光是飞机就有60,70架反复轰炸城内。各种大口径火炮更是把南京各阵地打成一片火海。
当时南京守军情况如下:
而俞济时74军一部固守牛首山,失守以后转移到城西南的水西门。
孙元良88师奉命固守中华门外的雨花台防线,这是日军最主要主攻的两个方向之一,压力很大。
王敬久87师防守城南河定桥一线(雨花台南面),稍后奉命退回光华门,在这期间由中央教导总队一部防守光华门。
桂永清中央教导总队防守中山门,以及门外的紫金山,孝陵卫,这也是日军两个主攻方向之一。
宋希濂36师负责固守江边扼守长江的幕府山和乌龙山要塞一线,稍后由赶来的徐源泉第二军团接防,36师随即退回城内负责挹江门和下关长江码头防御,必要时候随时增援各城门。
另外还有徐源泉第2军团死守紧靠长江的乌龙山到紫金山以北的杨坊山一线(尧化门),其中主要防御点为乌龙山要塞,该要塞是扼守长江,阻止日本舰队封锁南京长江江面的最后一个支点。
粤军66军和83军由于在外围有一定伤亡,暂时退入城中大水关休整,稍后奉命增援光华门,通济门,太平门等地。
萧山令的宪兵部队3个团则打散,负责增援各防御点!
-----------------南京城防其实就靠这道城墙了,以及城外雨花台和紫金山两个支点。一道城墙连100年前的太平军都挡不住,又怎么能阻挡住海陆空联合作战的日寇。日军为此也算精心准备,连云梯都准备好了。


8日开始日军发动对南京城墙一线的猛攻,南京保卫战最后一段随即开始。但国军奋力抵抗,双方在南京城下03公里处反复拉锯。战至10日,日军没有攻下南京城任何一个城门,反而遭遇相当惨重的损失。
松井石根一面四面调动部队增援,一面发布劝降的最后通牒。
全文为:
投降劝告书
百万日军已席卷江南,南京城处于包围之中,由战局大势观之,今后交战有百害而无一利。惟江宁之地乃中部古城,民国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迹名胜蝟集,颇 具东亚文化精髓之感。日军对抵抗者虽极为峻烈而弗宽恕,然于无辜民众及无敌意之中国军队,则以宽大处之,不加侵害;至于东亚文化,尤存保护之热心。贵军苟 欲继续交战,南京则必难免于战祸,是使千载文化尽为灰烬,十年经营终成泡沫。故本司令官代表日军奉劝贵军,当和平开放南京城,然后按以下办法处置。
大日本陆军总司令官 松井石根
对本劝告的答复,当于十二月十日正午交至中山路句容道上的步哨线。若贵军派遣代表司令官的责任者时,本司令官亦准备派代表在该处与贵方签订有关南京城接收问题的必要协定。如果在上述指定时间内得不到任何答复,日军不得已将开始对南京城的进攻。
其实松井石根劝降书的内容只有一个,要求南京守军立即投降。
有人说松井似乎还蛮人道的吗,要保护南京城不受炮火打击。
其实这不过是下流的松井的障眼法,他劝降的目的同之后的大屠杀一样,不过是想打击中国人的抗日意志。
劝降是孙子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对敌人精神上是一个最大的打击,甚至强于全歼南京守军。
而实际上此时因病留下苏州的松井石根和在南京外围的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王,以及第10军司令柳川平助等三个最高层军官已经秘密下达了处死所有国军战俘的命令,也心照不宣的达成了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意志。
如果此时国军放下武器投降,不但军人难保性命,南京城会沦陷,一样无法避免南京大屠杀。
那么南京保卫战对国军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打击,也是军事上的重大打击。
此时唐生智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对此置之不理。
为了鼓舞士气,他宣扬所谓和南京共存亡,并且执行了所谓泼妇成周计划。他命令宋希濂的36师控制南京到长江最近的一个城门挹江门,并且控制全部船只。如果有部队擅自从挹江门撤退,一律给予阻拦。
8日南京城防阵地作战开始,日军开始发动猛烈进攻。
由于南京根本无险可守,防御国军全部暴露在日军炮火下。加之日军以数倍兵力疯狂冲击,防御的国军拼死抵抗,双方都遭受严重伤亡。
88师血战雨花台
雨花台和中华门是日军进攻南京最主要的一个点,日军集中两个师团主力疯狂攻击雨花台。
老萨对于雨花台非常熟悉,多说几句。
中华门外唯一的高地就是雨花台,在当年雨花台已经是南京城郊很荒凉的地方,所以当做南京处决死刑犯的刑场。
各种类型的死刑犯,尤其是中共犯人基本都在南京被处决。
所以中共斗争期间往往把 去雨花台 这四个字,当做牺牲的代名词。
雨花台中间虽然有个台字,但如果把雨花台说成高地其实是很可笑的。
雨花台其实只是一个小山岗而已,根本谈不上利于防御的地形。
以前的雨花台,现在雨花台公园里面最高处只有100米,地形非常平坦,不存在陡峭地形。如果在古代,骑马骑骡子可以直接冲到山岗上。整个雨花台面积也不大周长不过3.5公里,走一圈不过1小时。
老萨经常在这里散步,做饭后消食。当时雨花台面积更小,一圈不过2公里。
所以,此处基本等于无险可守,背后1公里外就是中华门和护城河。一道古代的城门连100年前手持冷兵器的太平军也挡不住,更不要说抵抗武装到牙齿的日寇。
所以雨花台必须死守,一旦雨花台失陷,中华门被日军攻占只是时间问题。
雨花台防御交给了最有战斗力的孙元良的德械88师。
这个孙元良也就是著名台湾演员秦汉的父亲!
孙元良的88师经过淞沪会战损失极大,全军只剩下7000多人,其中一半还是新兵。
接到命令以后,孙元良命令3个旅中的高致嵩264旅配合炮兵两个连防守雨花台主阵地,另外一个朱赤262旅防守从雨花台到光华门一线侧翼阵地(另外一个是补充旅,基本都是新兵,因为战斗力太弱,放在中华门内防守),两个旅总兵力5000多人。
8日日军强攻了整整一天,日军谷寿夫第6师团(南京大屠杀中杀人最多的师团之一,是第10军柳川平助麾下的一号主力部队)发动对雨花台的总攻,首先使用了一个步兵联队,5000多人。
88师是经受过淞沪血战的王牌部队,他们防守极为顽强,子弹手榴弹像雨点一样砸向日军。一整天日军前后冲锋数次,却毫无进展,丢失大量尸体被迫退了下去。
9日开始,日军增兵一个联队,以近万大军进攻雨花台阵地。
由于日军数量是守军一倍有余,日军像蚂蚁一样从四面扑向雨花台,一度攻入264旅朱赤旅长固守的主阵地。
但该旅战前就已经集体宣誓:宁做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朱赤旅长率领一队敢死队发动反冲锋,日军进攻部队遭到迎头痛击,一时间被阻拦住。
此时侧翼的264旅旅长高致嵩见朱赤的主阵地危急,亲自率领两个主力营侧击日军。
日军没想到国军敢于主动进攻,侧翼一下子被冲乱,狼狈的退了下去。
89日这两天,勉强守住了雨花台主阵地,日军丢失上千具尸体,而262旅伤亡也相当惨重,264旅伤亡也不轻。
10日,日军继续增兵,几乎用了整整第6师团的大部,约2万四面围攻雨花台。
第6师团是日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仅次于第2师团号称日军中第二强悍的师团。
为什么攻打国军2个旅要用一个师团兵力,这是因为日军师团长谷寿夫知道,只要雨花台被攻陷,南京城就等于被攻陷。
此时日军重武器已经到达一线,当日他们使用重炮和飞机反复轰炸炮击,接着步兵以大队为单位冲锋。
战斗中,日军炮弹把几平方公里的雨花台几乎整个翻了一遍。原本树荫密布的雨花台的树木被炸翻一大半,到处都是炸起的浮土。
两军激战整整一天,雨花台小山岗上的阵地基本全部被炸毁,炸出来的浮土让守军士兵陷到脚踝。
88师官兵有死无退,很多阵地打到最后一个人,仍然顽强射击,面对冲锋的日军投掷手榴弹。
经过3日强攻,日军居然没有能够前进一步,反而在雨花台伤亡了2000多人,中日两军官兵尸体布满了雨花台。
11日,日军再次增兵,并且大量重炮,同时组织一批坦克发动集团冲锋。由于雨花台地形太低,日军坦克居然一直能够冲到山顶下,才被反坦克战壕阻挡住。
88师没有反坦克炮,只能依靠集束手榴弹在近距离炸毁日军坦克。这在日军步兵不下数千人掩护下谈何容易。
国军守军迫于无奈,将炸倒的树木,大石头,甚至殉国官兵的尸体推起来以阻挡日军坦克。
受伤的国军士兵也坚持战斗,其中有个小战士双腿被打断,他将手榴弹绑在身上,爬上去炸毁了日军一辆坦克。
262旅有死无退,其实他们也没有准备活着离开过雨花台。
3天激战后,由于日军炮火太过于猛烈,雨花台又是个小山包无险可守。88师守军伤亡很大,2623000多人,只剩1000人还没有受伤。
侧翼的高致嵩264旅也全部赶来增援,放弃了部分侧翼阵地,这才勉强守住了阵地。
激战到11日下午,这两个旅一线官兵损失殆尽,最后连工兵营也全部拿枪投入战斗。
当时雨花台阵地已经有三处被突破,一部300日军甚至从侧面一段被炸塌的城墙爬入中华门城内。
知道一部日军冲入城中,城防副司令罗卓英将军亲自赶往中华门前线。据当时他的副官司令部中校参谋王晏清的回忆,罗卓英一行还没到达中华门,就看见一队日本飞机在中华门一线轰炸,爆炸声音震耳欲聋。
罗卓英他们刚上城墙,日军狙击手立即向他们开火,子弹嗖嗖的擦着他们头皮飞过。
再用望远镜从中华门看过去,雨花台一线到处是爆炸的烟雾,枪炮声密集的无法形容。就在他们看的时候,城下日军的机枪又向他们猛烈射击,罗卓英只得离开城墙垛口,命令孙元良反攻。
罗卓英对王晏清他们说:南京是现总理葬身之所,如果不战就放弃是我们的耻辱,我们有何脸面见先总理于地下呢?所以必须同敌人决一死战。
他又激动的说:我军将士是勇于杀敌的,但我们的守城部队粮弹都缺乏,因此受南京是仓促的,草率的。但我们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要守到哪一天,还要看委员长的决策。
顿了一顿他又说:人生总有一死,我们死在南京,葬身钟山之下,比为后代所敬仰,还可以教育后人,也值了!
---------------这就是所谓的雨花台高地,大家看到的建筑是中共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他们都是建在雨花台的小山上面的。这些小山就是所谓的高地,大家看看,不过几十米高。朱赤旅长殉国在雨花台的梅岗上,遗憾的是没有任何纪念物。这个所谓的纪念馆中包括中共死于抗战的烈士(新四军,八路军,敌后地下党),但没有半个国民党员。朱赤旅长为江西修水人,黄埔三期生,殉国时候年仅33岁,少将旅长。另外一个高致嵩旅长为广西岑溪人,黄埔三期,殉国时候年仅40岁,少将军衔他也牺牲在雨花台上。下图是依次是朱赤和高致嵩




孙元良随即率领城内的882个主力营封堵,经过1个小时的激战最终将这三百人全歼。
11日,日军师团长谷寿夫经历了几次大喜大悲,他一天连续收到几次已经攻占雨花台的捷报,但仅仅几十分钟以后,又接到被国军反攻击退的报告。
谷寿夫对此非常不满,在他看来,88师明明是被打残的部队,这两个旅总兵力也不过5000人,火炮上不过几门迫击炮山炮。
6师团使用兵力部下2万人,大小火炮数百门,居然打了3天还是攻不下这个小山岗,这让谷寿夫赶到不可思议。
12日,这是日军进攻的最厉害的一天,88师已经伤亡了三分之二,无力抵抗十倍于己的日军了。
整个上午,日军连续几次攻入雨花台主阵地,262旅和264旅剩余官兵拼死反击,勉强将日军击退。
战至中午,这两个旅仅剩几百人还没有受伤,其中262旅仅剩100多人没有受伤,眼见已经守不住了。
此时日军又在聚集部队,准备以上千人规模进行一次决定性冲锋。
旅长朱赤少将命令还活着的战士们将剩余所有手榴弹放在阵地前,几百枚手榴弹都用导火索连接着。
当日军像洪水一样再次冲锋过来时候,朱赤带领守军等到他们冲锋到几十米内,突然全体拉响手雷,当场炸死数百日军。
日军再次退了下去,但88师也山穷水尽了。
在日军随后一次冲锋中,朱赤旅长被一枚日军炮弹炸中了腹部,肠子当场流了出来。朱赤将肠子用力塞回肚子里,准备继续指挥作战,但由于受伤太重,他很快跌倒昏迷过去。
醒来以后,朱赤旅长命令卫兵立即烧毁机密文件和地图,并且在他死后立即将他埋葬,不能让日军得到遗体(日军会以此炫耀战绩),随后就壮烈殉国了,年仅33岁。
他殉国的地点,就是现在雨花台第二泉后面的梅岗,一个高仅有30,40米的小山岗。
在朱赤旅长殉国的同时,262旅上校副旅长华品章也在他身边殉国。
在朱赤旅长殉国的同时,264旅高致嵩旅长手上仅剩500人没有受伤。他率领部队做最后抵抗,面对日军再一次疯狂冲击,该旅官兵还有子弹的猛烈射击,没有子弹的挺起刺刀肉搏,最终全军覆没。高致嵩旅长身中数枪,壮烈殉国。在高致嵩旅长殉国同时,他的524团团长韩宪元上校也在他附近牺牲(上海四行仓库800勇士那个营的团长)。
雨花台由此失陷。
88师这2个旅在数倍敌人的围攻下,整整坚持了4整天之久,歼灭日军3000多人。88262旅和263旅除了2000伤病员奉命后退以外,全军覆没。
2000多轻重伤员和部分护卫士兵在代理旅长廖龄奇率领下试图退回中华门内。但当时中华门城门已经堵死,城内有没有云梯和长锁,无法让他们进城。88师长孙元良在城墙上看着这2000多子弟兵,随时可能被日军堵住,急的满头大汗。他一再打手势,让他们立即绕城而走,从其他城门进城。这2000多人被迫绕城而走,行军期间还被日军机枪猛烈扫射,遭受一定伤亡,最终勉强到达挹江门。
但守军宋希濂36师奉命不允许任何人通过,后在88师师长孙元良亲自赶来协调下,才放他们通过(因为12日上午各师长已经知道本日将要撤退,所以宋希濂没有坚决阻止他们,毕竟撤走伤员也是应该的)。
孙元良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这2000人利用88师辎重营预留的300艘渔船,最终全部渡过长江,当时已经是下午5点,唐生智已经下达了撤退令。
可悲的是,这2000多人中大部分是伤兵,而这居然就是88师在南京保卫战后仅剩的一点部队了,也是88师最后一点种子。
这个精锐的德械师全军覆没,3个旅长中2个殉国。
雨花台被攻陷以后,防守中华门的88师还剩下2000人。当时日军疯狂冲击中华门,好在中华门城墙极为坚固,日军75毫米口径山炮野炮都轰不倒城墙。88师残部以此为阵地,拼死防守,这样坚持了整整一个下午。
17点孙元良奉命撤退,他撤走一部,率领残部继续防守,两军继续沿着城墙对射。战至13日凌晨,日军由于不善夜战,没有继续进攻,准备等天亮发动总攻,88师剩余的官兵获得宝贵的喘息时间。
但天亮以后,日军调来150毫米以上口径重炮密集轰击中华门城墙,最终将其轰塌三处,日本步兵随即涌入。这时候其实南京已经失陷,中华门无法守了。
让人惊叹的是,88师剩余官兵的1000战士居然奋力和日军在中华门一带巷战(周边有不少民房),激烈的巷战打了几个小时之久,13日上午日军才彻底控制中华门,等他们杀到城南的挹江门已经是下午的事情了。
经过日军调查,中华门内死于防御战和巷战的国军遗体就有近1000具。
此举为撤退的国军赢得了宝贵的12小时时间,但88师也是南京保卫战中伤亡最大的部队。该师师长孙元良由于一直在前方硬顶,最终也没能撤出南京,被迫躲入难民区,后来差点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杀。
经过三日血战,雨花台完全失陷,防御此处的88师几乎全军覆没,殉国了两个旅长。残余部队仅剩之前渡过的2000多人,大部分是伤员。88师由于撤退很晚,12日晚以后度过长江的官兵非常之少,不过几百人。
---------------光华门在中共建国以后因为城市扩建被毁,但通过日军拍摄的所谓“庆祝照”开始可以看到其规模。雨花台,紫金山,光华门是南京保卫战最为激烈的三处,最后光华门也是城墙被轰塌长达80米,日军才攻了进去。日军在光华门受到大量伤亡,以至南京失陷后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王亲自去光华门祭拜。国军87师旅长易安华在此处殉国,时年37岁,他是江西宜春人,黄埔三期。需要说明的是,日军媒体曾经早在12月10日就宣布光华门已经被攻陷,一般对之后国军反攻夺回光华门故意忽略!




87师浴血光华门
孙元良的88师如此,同是德械师的87师在淞沪会战中伤亡也很巨大,他们一个主力团兵力只有满员时期的一半,其中还有三分之二的新兵。
他们奉命从南京外线阵地撤到光华门防守,却在撤退途中在雨花台南面的河定桥一线和日军遭遇,双方激战,87师一时没有到达城内。
1210日,日军吉住良辅的第9师团先头部队以一个联队主力约2000步兵配合坦克十多辆,突然冲入光华门附近。当时光华门防御空虚,由于87师并没有及时撤退进来,此处仅有中央教导总队少量兵力防守。
眼见日军一路打过来,他们急忙用沙包将光华门堵死。但日军立即用野炮山炮猛烈轰击,将城门轰出一个不小的缺口。大约100多日军在火炮掩护下,从这个缺口钻入城内。
这股日军迅速占领光华门内附近民房以此死守,掩护后面大部分日军,一时间周边日军都向光华门突击,短时间内就进来了数百人。
光华门失陷,南京城震动,如果日军从此处蜂拥进城,那么南京就失手了。
87师师长王敬久电话给259旅旅长易安华和261旅旅长陈颐鼎,让他们立即消灭突入城中的日军:完不成任务,拿头来见!
易安华旅长见情况险恶,亲自率领一个团反攻光华门,从正面攻击冲入城门的日军。
而陈颐鼎旅长则率领一个团从城外攻击光华门,阻挡日军继续进城。
此时,日军入城的部队被夹在城墙和易、陈两部之间,易、陈二部又被夹在日军前锋与日军后援之间。
入城日军没有退路,只能拼死抵抗,易,陈两部也没有退路,只能拼死进攻,由此这一战双方拼尽了全力。
战斗极为激烈,日军固守民房,火力猛烈,国军冲不进去,两军激战整整8个小时。终于国军用汽油将突入城中日军全部烧死,还俘虏了一人。
对于被俘的这个日本士兵老萨要多说一句,根据史料记载,国军并没有像后来南京大屠杀的日军野兽那样处死战俘,反而给了他必要的治疗,并且撤退时将他留在指挥部的地下室。南京保卫战中国军还俘虏了几十名日军,都没有将他们杀死。
激战中,易安华旅长身先士卒,率领部队一次次进攻。激战中,易旅长遭遇日军机枪扫射,头部受伤,但仍然坚持指挥,终于将攻入光华门的日军被全歼。但日军并不死心,他们火炮口径75毫米,威力不小,打的也准。国军没有类似火炮,仅能用迫击炮还击。
所以基本就是刚用沙包堵上,一小时后城门又被轰开,日军步兵再次突入,国军将其歼灭。
如此无数次重演。
达到10日,光华门被日军突破两次,冲入步兵都被全歼,但仍然有一部日军士兵潜入城外的城门下。这是城内的射击死角,如果不管他们,他们可以随时进入城内,对守军是极大的威胁。
当时87师伤亡已经不轻,唐生智急调城内二线的邓龙光的粤军83156师增援光华门和通济门。
粤军援军虽到,但当时光华门城门已经基本堵死,根本无法出城。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绳索将士兵吊着放出去,然后将城门里面的日军歼灭。
当时日军枪弹如雨一样射到城墙上,守军士兵就算从城墙垛口抬头观察城外都非常危险。
当时增援而来的宪兵2团官兵回忆:当时子弹如雨点一样射向城墙,国军士兵只要从城墙垛口一伸头就立即被打死打伤,根本无法抬头。他们只好用一面镜子用两根步兵通条绑住,反射去看。结果发现城下就有9辆坦克使用重机枪猛烈射击,还有大量日军步兵各种轻重武器也在射击。
抬头都不行,更不要说用绳子吊着这个人放下去,这无疑于自杀行为。
广东佬中有不少都是硬汉,明知是有去无回,粤军156师仍然有几十个勇士报名参加,他们冒着枪弹潜入城下,通过绳索下落的时候多人中弹殉国。后来的勇士吸取经验,被迫开始迅速放一段绳索,就被吊着的人赶忙扯断绳索往下跳,这样日军来不及反应。摔下去以后,这些战士只要摔不死就立即扑向城门里面的日军。
最终这股敢死队用手榴弹和汽油将日军全部炸死烧死。
消灭这股日军之后,城内的守军要将他们吊回来,但他们却拒绝了,因为这样调回去怕是又会死伤很多人。既然都是死,不如去跟鬼子拼了,况且他们既然报名敢死队出城,也就没准备活着回去。
这些勇士蜂拥向城外数千日军做自杀式冲锋,将措手不及的日军打的人仰马翻,一片片被手榴弹炸到。不过这些勇士们自然也全部牺牲了,无一幸存。
由此87师就是这样和日军做激烈的互攻战。期间日军占据城外高地火力封锁了光华门后方路线,增援部队上不来,87师的伤员也下不去,就这样一直坚持到12日。
87师一线部队伤亡殆尽,薄弱的兵力火力无法阻挡日军数千人的冲击。
日军第6师团47联队在12日中午终于突破光华门阵地,炸塌了一段城墙,日军随即从四面八方冲进来。
易安华旅长不顾自己三面被围,立即指挥部队死守。结果激战中头部、腰部、臂部等5处中弹,但仍然坚持指挥。
贴身卫兵劝他赶快去城内治疗,易安华满脸是血,却咬着牙说: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
最终易旅长受伤太重,光荣殉国,时年37岁,国府追授他中将军衔,年仅37岁。
日军另外主攻的光华门,水西门的也大多被攻破,光华门守军中央教导总队一部损失巨大,协助防御的中央宪兵一个团也没有几个幸存。
-------------------------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在紫金山誓死防守,一直战斗到南京市中心被日军攻陷。这支部队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拼尽全力,不愧为教导总队的称呼,也是国军的骄傲。下面是德制福布斯75毫米山炮,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山炮。但国军最多的还是这样的迫击炮,因为迫击炮可以自制,山炮野炮国军技术不能大规模制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2: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教导总队死守紫金山
中央教导总队为一个师的编制,下辖三个步兵旅,鼎盛时期兵力高达3万人。
退到南京的时候也只剩不到一半兵力,三个旅一共只有六个团。
该部负责死守紫金山一线,这是南京城东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唯一的制高点,自然也是日军仅次于雨花台的主攻方向。
自古南京有一句俗语,甚至连后来国际安全区的主席德国人拉贝都知道:紫金焚则金陵失!
也就是说,紫金山如果丢了,南京就肯定保不住。
为此,守卫紫金山的为所有作战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中央教导总队。
7日晚开始,日军前锋进攻麒麟门,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孝陵卫一线开始和教导总队交手。
由此教导总队死守了整整6天之久,这是让人极为惊叹的数字。
日军主攻的紫金山,孝陵卫一线为教导总队营区所在,所以该师官兵对此处驻扎过4年之久,对周围地形非常熟悉,也修建了相对坚固的工事。
当时日军进攻路线上的紫金山阵地修建了数量繁多的铁丝网,木栅,散兵坑和碉堡。
日军8日开始全面进攻,主攻紫金山门户老虎洞。
激战整整两日两夜,日军才攻陷老虎洞,防守的教导总队第5团伤亡过半。
教导总队退守第二峰主阵地,这是紫金山第二高的制高点,它的后面还有紫金山第一峰阵地,它是山的最高峰。
紫金山虽然是个小山,但也有200,300米高,周围也有10几平方公里,远比小山岗雨花台要好得多。
日军兵力虽多,重武器虽多,但在教导总队顽强防御和相对坚固的工事下,他们仰攻非常吃力。
教导总队作为最精锐的部队,也有少量德式75毫米山炮,他们朝山下的轰击也造成日军很大伤亡。
日军已经很久没有被国军除了迫击炮的火炮轰击过了,此时突然被火炮轰击,顿时一片混乱。当时国军士兵回忆,我们2门山炮一响,山下日军顿时乱成一团,乱哄哄的往下撤。
见紫金山上的国军有火炮,日军立即调集重炮日夜不停的猛攻紫金山阵地。紫金山上枪炮彻夜不停,后来南京红十字会人士去紫金山收尸的时候,发现山上几乎没有一具完整的尸体,都是被轰碎的。
战至11日,教导总队伤亡不轻,日军死伤也非常惨重,教导总队精修修筑的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工事也无法阻挡重炮的密集轰击,11日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万全策在激战中殉国。万是广西省苍梧县,黄埔一期生,殉国年仅35岁。
但中央教导总队是国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他们顽强抵抗,日军仍然进展艰难。
日军虽然勉强攻占了第二峰阵地,但教导总队又退守第一峰和天保城阵地。
激战到12日晚南京大屠杀开始,日军尚且没有攻陷这两处,反而伤亡惨重。
12日下午南京城已经被攻破,教导总队大部也接到撤退命令。但居然还有一部不愿意撤退,和日军死战,直到全军覆没,战斗中第三旅上校副旅长雷震光荣殉国。
教导总队的战斗一直打到13日中午南京城沦陷为止,很多后来幸存官兵回忆,他们在拼命渡江的时候,还听见紫金山防线枪炮不停,还燃起了大火。
教导总队在战斗中的伤亡也不轻,最终渡过长江幸存的教导总队官兵约4000多人,正面成功的约有1000人。这个淞沪会战之前3万人的教导总队,南京保卫战之后只剩5000多人。由于伤亡太重,加上中德因为日本原因断交,德式装备来源被切断。教导总队余部和另一只部队合编为46师,由此也就没有了教导总队这个番号。

------------------《金陵十三钗》据说是说中央教导总队在南京作战,老萨没有看过整部,只看过几个片段,这就看出一堆问题。
1.教导总队从来不存在专业的狙击手,甚至整个抗战中也有没有专业狙击手存在,所谓抗战狙击手是架空历史小说而已。而且中正式步枪也无法按照这样的瞄准镜,位置不对,按上去拉不动枪栓的。
2.也不存在用人盾挡住日军坦克一说,用人去阻挡穿透力极强的三八式机枪子弹,根本就是痴人说梦,这种子弹近距离并排打穿5,6个人都是没有问题的,别说是人,就是大象也挡不住。
3.中央教导总队不是教官总队,仍然是作战部队,把里面人都说成教官,好像是靠教别人吃饭,是极为可笑的。
4.德械部队装备没有张艺谋想象的那么好,普通官兵还是一般中央军的制服打扮,粗布衣服穿胶鞋布鞋。里面那个佟大为穿的甲等呢军服是中央军将级军官的制服,不是一个少尉能穿的,这也是基本常识,随便找本书翻翻就能知道。
5.靠狙击枪打爆手榴弹,不是说不可能,就相当于买彩票那样,只是理论上可能。要不然张艺谋导演找把步枪打一个手榴弹,连续打1000枪看看,是否有1个会爆炸。拍军事片要多少像那么回事,不然不是被小鬼子耻笑吗!反而片子里面,就老萨来看日军装备是比较符合历史的,除了坦克很假以外,没看出什么大问题,这真是笑话。



74军水西门之战
74军军长俞济时(俞为黄埔1期毕业,浙江奉化人,蒋介石的外甥),下辖王耀武的51师,冯圣法的58师,也是后来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号称抗日铁军。
74军同其他部队一样,参与了激烈的淞沪会战,伤亡相当惨重,部队缺额很多。赶赴上海之前,这个军编制4个旅8个团,总兵力21000人。经过3个月85天的激战后,该军到了南京仅剩1万人出头,伤亡近半。
结果日军很快也打到水西门,两军继续在水西门外激战。
127日开始,日军全线逼近水西门附近,并以坦克为先锋猛烈冲击。
74军装备较好,有几门反坦克炮,他们开炮迎击,当场击毁一辆坦克,另外几辆赶忙撤走,起哄一辆坦克在逃跑中陷入淤泥中动弹不得,被迫放弃了。
日军步兵没有坦克的掩护,只能以人肉冲锋。
水西门外就是著名的莫愁湖,在当年莫愁湖周边很多地方都是泥沼和芦苇滩,这种地形对进攻部队有一定影响,日本兵在此处行动困难,坦克更是难以活动。
因此日军进攻不顺利,一直打到12日才攻陷了水西门外围由51师固守的阵地,逼近城墙。
激战中74151302团团长程智殉国,部队也有重大伤亡。
但此时是否攻陷水西门,对日军来说意义已经不大,因为日军主攻方向的雨花台已经失陷,离雨花台仅有不到一公里的中华门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南京城实际已经被攻破。其实当时上百日军已经从一段被轰塌的中华门爬上了城墙。
俞济时赶忙命令153旅旅长李天霞部反击,李命令306团团长邱维达执行这个任务。
邱维达部下第3营营长胡豪率领100名敢死队应急,胡营长和日军激战一小时,全歼登上城墙的100多日军,还俘虏了10多人。
但胡豪营长和几十名勇士也光荣殉国。
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入城,可是当时日军源源开到,从各处爬上城墙。74军兵力有限,只能奋力阻挡,激战中306团团长邱维达本人也被子弹击中,腿骨被打断,受了重伤。
12日晚,唐生智已经下达了撤退令,74军除留下一部殿后死守以外,大部才开始后撤。当时水西门外阵地完全被日军击毁,门内阵地和民房也被日军密集火炮全部击毁。
撤退时候,受伤的张灵甫团长不愿意上船,自愿留下和南京同存亡,被旅长下令强行抬上了船。
而殿后的74军为保证大部队撤退,明知自己可能撤退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激战到13日中午,最终几乎全部殉国,58师174旅少将副旅长刘国用也在最后的激战中殉国在水西门,年仅39岁。

------------------张灵甫在抗战中多次受伤,断了一条腿,多次参加敢死队,可以说也算将功折过了。他的74军也是抗日铁军,多次被重创,多次重建复原,是中华民族的支柱。


第二军团死守乌龙山尧化门
徐源泉以新兵为主的第二军团的阵地,在长江江边到紫金山北面尧化门一线,是所有守军中最靠北面的部队,也最靠近长江,他们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保证尧化镇的乌龙山要塞的安全。
开战后没有多久,一股日军从侧后包抄第二军团后路,切断了第二军团和南京城的联系。
第二军团虽然基本是新兵军队,但防守也非常顽强。
由于必须死守乌龙山,第二军团大部无法撤退,坚持在此处死守,直到南京12日晚下达总撤退令,乌龙山要塞没有失陷,尧化门也没有丢失。
战斗是非常激烈的,韩浚的144旅两个团,288团激战后仅剩600多人,287团伤亡更是接近1000人(一个团一般1000多人)。
激战中一发炮弹突然落在韩浚旅长身边,将他手上拄着的棍子炸断,连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也炸坏了,但韩浚旅长奇迹般的没有受伤,他后来回忆说是神灵保佑。
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他的287团团长赵我华在同日身受重伤。
在第二军团死守乌龙山尧化门的同时,乌龙山要塞也在拼死阻止日本军舰推进到挹江门外的长江江面上。因为乌龙山要塞是江防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守不住,日本军舰就完全封锁了南京守军的唯一退路,试图从长江撤退的5万守军恐怕一个也活不了。
乌龙山要塞位置重要,在南京城外15公里处,作为城外江边唯一一个高点,扼守着长江。早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清政府在乌龙山顶中部,建造乌龙山炮台。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对乌龙山要塞相当重视,给予扩建,并且布置了新式火炮。
乌龙山要塞当时属于南京江宁要塞的一部分,上面修筑这甲一号炮台和乌龙山等几座小炮台。其中以甲一号炮台最为先进,装备日式88式75毫米口径高炮4门,配有炮弹1000发。炮兵全部为南京炮兵学校的学生130人,台长为李诚中少校。
820日开始,日军飞机已经经过乌龙山轰炸南京,此时乌龙山炮台主要做高炮阵地使用。
日军吃水较浅的炮艇和巡逻艇费劲千辛万苦,终于突破江阴要塞和阻塞线,一部到达镇江要塞又被阻挡。
镇江要塞死守到129日,最终被日本空军炸成一片废墟,镇江城又被日军攻陷,要塞才告失守。
1210日,日军军舰进入乌龙山要塞江面,而且进入了乌龙山要塞高炮射程。
要塞炮兵立即用高炮平射,将几公里外日本军舰赶跑。
其实日式88式75高炮不算重炮,就算防空能力其实也是平平的,更不要说反舰。
如果日军开来的是重型驱逐舰,巡洋舰这类,怕是停在那里让高炮轰击也是没有。而这类军舰上150毫米火炮很多,可以轻松的在要塞炮射程外将其机会。
可惜由于江阴阻塞线几百艘沉船的存在,日军大舰根本过不来,能够都是轻型军舰,没有大口径火炮,不是88式高炮的对手。
11日日舰又试图偷袭,再次被一顿乱炮轰炮。日本海军要求空军轰炸机支持,却被告知,目前空军全力攻击路上的雨花台,紫金山等阵地,无暇攻击乌龙山要塞,海军只得作罢。
但战至12日中午,日军已经攻陷中华门外雨花台,紫金山第二峰也失陷,其他各城门也非常吃紧。
徐源泉第二军团一部防守乌龙山,也遭遇日本陆军猛攻。日本炮兵还架起野炮向山炮炮台猛轰,乌龙山要塞炮立即还击,他们的火炮口径大,居高临下威力也大,很快将日本炮兵赶走。
但要塞炮根本不是用作陆地射击,所以从来没有测算过,导致一些炮弹没有打准,落在了第二军团阵地上,造成轻微的人员伤亡,这也就是一些国军官兵会议的要塞炮乱射。
战至1217点,南京已经下达总撤退令,乌龙山要塞也奉命撤退。
当时日军正在猛攻乌龙山,徐源泉第二军团因为一直驻扎在江边,私下搞到不少船只,一部已经在江边撤退,剩下的部队看来抵抗不了多久,有情报说日军飞机马上就会来轰炸乌龙山。以镇江要塞的前例,乌龙山要塞看来是守不住了。
当时日本军舰仍然被阻挡在乌龙山江面外围,由于还有大量水雷存在,他们夜间是绝对不敢再江中行进的内。而如果一到白天,日军轰炸机一来,乌龙山要塞肯定被炸毁,防守也没有任何意义。
乌龙山守军在凌晨最终撤退到江边,他们将说有火炮的关键部位拆除,留下的大炮只剩下炮管和炮座。
他们刚刚走了没有2个小时,也就是天刚刚亮。日军大量轰炸机扑过来,对乌龙山猛烈轰炸,将这些废弃的大炮全部炸毁,要塞也被炸塌。
直到这时,日本军舰才敢慢慢的向要塞前进,期间还缓慢的排除水雷。
最终这批军舰直到13日下午才赶到挹江门外的长江江面,当时已经有2万5000名国军从这段江面撤走,其实如果不是唐生智的无能和荒唐,本来还可以在多撤退走至少2万人,将聚集在长江边等待撤退的几乎所有国军官兵都撤走。
乌龙山要塞为他们争取了最关键15个小时!
-----------------------日军在南京保卫战使用的观察气球,这在一战中用的较多,二战中基本不用了。因为气球是氢气的,很容易爆炸,只能对付空军和防空能力积弱的对手,中国不幸就是这样。此战中乌龙山要塞发挥很大作用,但现在乌龙山只剩下一些炮座的遗址了。下面是乌龙山炮台的日式88式75毫米高炮。




12月11日,蒋介石见南京战况危急,在中午电令唐生智,让其考虑立即撤退。
但昏头昏脑的唐生智对战况还没有蒋介石了解(毕竟唐脱离军队7年时间),居然认为南京还可以坚持到12月15日,准备在12月14日晚撤退,还命令参谋制定撤退计划。!
可惜战况发展不是靠人的臆想决定的。12月12日上午中华门外雨花台高地失陷,防守此处的88师两个旅基本全军覆没,2个旅长朱赤和高致嵩先后殉国。紫金山高地的中央教导总队和日军拼死激战,死守最后的第一峰阵地,但情况也很危急。
12日中午,在日军高强度炮击下,中华门,中山门,光华门,水西门以及附近城墙都被轰塌数处,日军从各城门涌入南京城内。国军各部守军拼死和其巷战,暂时阻挡日军步伐,并且少量日军赶出城内,但实际南京城已经被攻破。
到了这种地步,唐生智才在1217时召集各军师长下达撤退计划。
但此时一线国军伤亡太重,部分部队基本全军覆没,基层军官绝大部分阵亡,部队几乎失去有效组织,况且正在和日军混战,完全胶着在一起,想要撤退谈何容易。
另外一部如日军激战一部如徐源泉2个师,74军一个师,中央教导总队处于日军背后,有线电话被炸断,无线电又无法随时接通,实际已经失去和唐生智司令部的联系,撤退令都无法有效传达。
根据唐生智的命令,除了驻守城内后方挹江门,不能正面突围的36师以外,各部必须从南京各城门杀出去突围。
但此时这种说法已经是痴人说梦。南京城能有多大,三面都被日军围死,日军还冲入了南京城内。
南京城附近10公里内,日军20多万大军聚集,如果以这些残破的国军部队正面突围,无异于自我毁灭。虽然不见得全军覆没,但一旦和日军主力遭遇,怕是伤亡七八成是最少的。后来唯一从正面突破的粤军66军,83军都遭受惨重伤亡,连军长邓龙光,叶肇都是侥幸逃生。
而既然是突围,应该至少安排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正面阻击日军,掩护各部撤退。
但此时城中还没有作战的仅有粤军1个师,战斗力很弱,根本无完成这个任务。光且当时日军已经从三面杀入南京,阻击也无从谈起。
没有掩护部队,正面突击怎么去打?如果在撤退途中和日军遭遇,说不定就是一触即溃,这是自古用兵的最大忌讳。
那么,当时各部在日军三面的压迫下,本能的都想唯一一面没有日军的挹江门撤过去。但如果唐生智强制命令必须正面突围,并且派人严格监督指挥,大家还是不敢的。没想到的是,唐生智制定了突围计划以后,又怕74军,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万一正面突围损失太大无法向蒋介石交代。于是撤退会议最后,他居然有口头命令,让这几支部队也可以从挹江门外下关码头渡江突围。
那么这几只部队的指挥官,自然不可能选择正面突围,而是北渡长江突围。
因为照常理来说,此时日军没有封锁长江,从此处突围不用激战,而唐生智一定会准备大量渡船,从这里撤退是最安全的。
但没想到,此处根本没有足够的船,加之日军重炮炮弹已经打到挹江门,导致一片混乱。
最终退到长江一线等待的约5万人中,只有2万多人靠渡船躲过去,加上成建制突围的几千人,一共有3万2000多人突围成功。加上前期和日军战斗殉国的2万官兵,一共是5万多人。
剩下的约3万人,不是死于突围中的战斗,就是被日军俘虏后杀害。

13日下午,日军终于击破国军的阻击,一举突入南京城中心,并且开始了肆无忌惮,丧心病狂的屠杀,由此持续了整整6之久,30万中国军民死于日本禽兽之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2: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悲壮的南京大撤退(新抗战系列之二十二)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哈哈,满一百期了,真是不容易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老萨感慨一下先!
南京保卫战最让后人攻击的无非是最后的撤退,过去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多丑化此次撤退的真相,借此攻击国军无能卖国,在抗战中作战不利。
事实又是什么样呢?这里就听老萨说说


南京保卫战在125日打响,8万国军在南京外围同3倍数量的日军激战到128日,由于力不能及,伤亡很大。加之兵力不足,阵地四面都是漏洞,激战4日之后,守军被迫退守南京城防阵地。
128日开始,日军集中6个师团大部主力,总兵力近20万人四面围攻南京城,战斗基本在南京城墙外03公里范围内激烈进行,战至11日,南京外围两个支点雨花台阵地守军88师两个旅伤亡殆尽,该阵地随时可能失陷。雨花台一旦丢失,距离雨花台近1公里的中华门(南京最大城门之一)就守不了几个小时
在进攻中华门的同时,日军各部同时强攻光华门,太平门,通济门,中山门,水西门,尧化门,紫金山等等南京的东南西三个方向。
日军海军试图从南京城北面切断守军通过长江的撤退路线,一路击破镇江要塞防御,逼近南京城东仅仅15公里的乌龙山要塞,暂时被江防炮台阻拦住。
乌龙山要塞当时仅有十几门火炮,只要日军轰炸机一次猛烈轰炸就很难幸免。但要塞炮台守军和驻守此处徐源泉第2军团两个师死守不退,让日军炮舰无法进入南京长江水域。
此时工程日军重炮如雨点落在城墙上和城内,其中包括不少150毫米以上的重炮,当时南京一部分城墙已经坍塌,日军借此冲入城内。
光是光华门一处,前后几日战斗中,日军不下三四次冲入城中,都靠守军87师和教导总队,宪兵团一部拼死抵抗,才保证此处没有实现,激战中王敬久87师的旅长易安华壮烈殉国。
而日军主攻的紫金山高地,由于中央教导总队的死守,核心第一峰阵地还牢牢控制在国军手中。但激战中,紫金山战略要地第二峰和老虎洞先后失陷,教导总队第一旅参谋长万全策将军,第三旅副旅长雷震先后殉国,官兵也有相当的损失,紫金山的防御也很艰难。

战至11日,南京城摇摇欲坠,各部虽然奋力抵抗,但已经极为吃力。所有战斗都发生在南京城墙下05公里内,仅靠一道薄弱的城防工事支撑,从军事上说,想守住南京城已经不可能了。
当时蒋介石对南京的情况极为关注,在武汉指挥部期间,每天都是询问和指示的电报。
11日的南京战况传到蒋介石处,蒋根据一般军事常识判断,认为南京城已经不可守。
于是在11日中午,蒋介石正式电告南京卫戍总司令唐生智,下达了撤退令:如情况不能持久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电报传到唐生智这里,当时城内已经万分危急,陆地方面日军从东南西三面强攻,唯一没有被日军封锁的北面,也就是长江一线,其实日本舰队也只是暂时被乌龙山炮台阻挡,随时可能杀到挹江门长江段,完全封锁国军撤退的道路。
从任何角度来说,唐本来应该立即组织撤退,尤其应该将一部乘着11日的夜色撤退,因为日军在抗战初期和中期一般在夜晚不做进攻。为什么呢?因为夜战敌我难分,日军无法发挥火力上的优势,容易造成较大伤亡。
没想到的是,在这种紧急关头,作为南京最高指挥官的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居然并不清楚南京的危急情况。
他异想天开的认为南京可以守到至少15日,并且在蒋介石下令撤退后,自己决定南京守军在14日夜开始撤退。
更有胜者,唐生智居然直到12日凌晨2点,才召集参谋们制定撤退计划。
而且这个撤退计划也并没有保密,当时全军可能撤退情报开始通过电话下达守军各高级军官中,师长旅长一级大都得到了消息,而团长营长等消息比较灵通的也知道了。

因为唐生智人为的延迟撤退整整24个小时是不可饶恕的,也最终导致南京撤退出现了灾难性的结果。
就在唐生智浑浑噩噩,做着白日梦的时候,南京情况急剧恶化。
战至1212日上午,城南雨花台高地失守,驻守此处的孙元良88师两个旅全军覆没,仅剩2000多轻重伤员靠绕城墙才勉强图为到下关码头,两个旅长高致嵩少将,朱赤少将壮烈殉国。
日军随即强攻中华门,被孙元良率领剩余2000多官兵拼死阻挡,暂时阻挡了日军进攻,两军一直激战到傍晚,战至下午3点,孙元良才接到电话,让他赶忙去卫戍司令部开会,他赶忙离开中华门前线。
光华门阵地也几乎失守,城墙被炸塌了80多米长的一段,依靠87师拼死巷战,勉强阻挡住日军。
直到此时唐生智才知道情况紧急,并且在12日晚17时正式下达了撤退命令。
而当时中山门已经三处被日军炸塌,中华门也多处塌陷,光华门更是炸出一大块空挡,其他各城门也都遭到不同程度损害,守军弹尽援绝,如88师几乎全军覆没,实在无法支撑。
日军各部从中华门,通济门,光华门,中山门,太平门涌入南京,国军残部随即进行有组织和自发的反攻和巷战。日军在这种抵抗下,并没与什么进展,加上很快到达夜晚,日军暂停了进攻的势头。
这些国军勇士以自己血肉之躯为撤退的战友赢得了宝贵的12个小时时间。仅仅中华门内附近,战后清理的殉国战士遗体就有近千具。
撤退令下达的时候,其实南京城已经被日军攻破,中华门等各城门,离南京市中心的新街口鼓楼不过3,4公里的距离,日军重炮甚至已经横穿整个南京市,炮弹从城南雨花台打到城北的挹江门,一天之内炸死了上千人。
这种情况下,对于任何国家的军队来说想守住南京已经是不可能了。

-----------------上图的唐生智在南京大撤退之前,虽然打的并不算很好,但并不能说他犯了什么错误。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南京大撤退的组织和准备上!可以说,唐生智此次是渎职罪,犯了重大错误,但这并不是完全因为他本人无能造成的。因为他的幕僚曾经多次建议必须装备大量船只准备从长江撤退,但唐生智不但不准备,反而反其道而行之。其实是他中政治上考量,所以出现了私心,导致最后约有2万国军战士和伤亡在南京城中被杀。下面的蒋介石在指挥上没有问题,甚至11日下令撤退的时机也是很准的,关键在于任命唐生智这种人担任守将,蒋介石必须承担连带的领导责任。



这里不得不提起唐生智了。
可以说,老萨并不是把南京保卫战的责任全部推给唐生智,但其要负有主要责任。
老萨尽量客观的来说,南京保卫战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敌我力量悬殊,南京又不适合防守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南京沦陷的责任并不在唐生智,因为南京肯定会失陷的。

甚至我们可以说,南京保卫战直到1210日之前,唐生智并没有太大的错误。

唐此次最大的问题在于组织撤退不利,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组织,属于严重的失职罪行。这导致国军撤退出现重大问题,白白殉国了3万人,其中2万多人或被日军直接杀死在江边和长江上,根本无法抵抗,或被日军俘虏后集体屠杀。

唐生智是湖南军阀出身,还是保定军官学校出身,应该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不是泛泛之辈。当时哪怕是个军校学生也知道,按照一般军事常理来推断,如果防御不太可能成功,那么最需要的就是提前组织撤退的一切事情。

而蒋介石告知唐生智也是南京守一守,但并不是死守,一旦坚持不住就要撤退,显然蒋也是暗示唐需要提前准备撤退的。

但唐自己做的怎么样呢?完全是一塌糊涂,不但不作为,甚至倒行逆施。
公正的说,在敌军逼得如此之紧的时候,想要妥善将南京剩下的6万大军撤退并不容易。自古以外,在自己占有优势情况下获胜的所谓名将其实并不算很了不起。从古至今,约有8成多战争的结果都是占优势一方获胜。
而自己占劣势,却能反败为胜的战例,在历史上极少。比较著名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都是千古传唱的,他们的指挥官也多是真正的名将。
而能够在极端劣势中从容撤退,保存自己有生力量,最终能够反败为胜的,在世界历史上屈指可数。而一般能够领导他们指挥官,都是世界历史上最有有名的将领,是极为了不起的人物。
当时最著名的无非是林彪在四平战役中的撤退,他公然违背毛泽东的命令,将主力撤到松花江以北,经过一段时间恢复了元气,随即发动反攻,最终获得了辽西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随后又攻入关内,获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一般认为,林彪一个人就打垮了国军一半力量。

唐生智显然不是林彪,无论能力还是心态。
能力上唐生智是旧军阀,能力上在国军中也不算一流,这种艰难时候他显然不能胜任这种角色。
况且从1930年反中央失败逃亡以后,长达7年多没有带过兵,能力经验都有相当的减退。
心态上,李宗仁认为唐生智要求守南京主要是出于私心,想获得兵权,这并不能说没有根据。唐生智虽然战前号称要和南京共存亡,但实际他显然并没有这个心理,不过试图在南京获得军事政治资本。一旦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也就决定了他在南京保卫战发挥必然是以政治表现为主,以博取好名声,军事则放在第二位,尤其对于政治上不利的所谓撤退更是放在的次要位置。。

为什么说唐生智在撤退中有巨大失误,主要从4点来看

1.  对于撤退时机选择的问题
上面已经说了,南京最后的城防战斗在8日打响。从一般军事角度来说,任何人都知道,南京城防绝对守不了几天的。其实从8日开始,一直打到11日,国军每天伤亡4000,5000人左右,4天伤亡近2万人,各线阵地摇摇欲坠。
打到11日,唐生智自己电报给蒋介石说到情况艰难,说明他还是大体知道这个情况的。那么在11日之前唐生智没有下令和准备撤退,如果还能以一句:委员长没有撤退令!作为搪塞。
那么11日中午蒋介石下令可以撤退以后,而唐生智居然将撤退时间订到3天后的14日夜,显然就是莫名其妙的事情。这说明唐生智其实根本不了解南京城防情况。直到12日上午雨花台失陷,唐生智这才知道南京城实际已经被攻破,不撤退已经不可能了。最后他居然又拖了5个小时,直到在12日晚上17点才正式下达了撤退令。这样一来,从蒋介石下令撤退,到唐生智下令撤退,整整延迟了30个小时。
要知道当时20万日军在南京四面围攻,国军以巨大的代价死守,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大量战士伤亡。这30个小时对于南京来说是极为重要,关键的。
唐生智作为南京的卫戍总司令,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做出如此失误的判断,实在是极为大的失职。
如果唐生智在蒋介石下令撤退后的几小时后,也就是11日当晚就下达撤退令,并且让一部先撤离,同时立即准备渡江条件。那么后来3万死于撤退路上和被日军俘虏杀害的国军战士中,至少有大部分人能够撤退成功。


2.  对于撤退的准备问题
对于大军撤退,一定要有完善的准备,这是任何一个军人,哪怕小排长也知道的基本常识。
而唐生智的准备如何呢?可以说不但基本没有准备,甚至更是倒行逆施。
南京一旦开战,城陆路的东南西三个方向肯定会被大量日军团团围住!
南京城不大,环城的城墙不过30多公里,从城南到城北两个城门间距离不过7,8公里。20多万日军包围南京,肯定是层层包围,包围圈是非常严密的,恐怕连只兔子也不容易突出去。
那么任何人都知道,对于国军守军来说,最安全的撤退路线无非是北面的长江,因为此处还没有日本海军的封锁。当时日军海军连接被江阴要塞,镇江要塞,乌龙山要塞阻挡,短时间内无法封锁南京北面的长江江面,而南京长江以北的浦口地区也暂时没有日军。
那么,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从南京城北的长江撤退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因为一不用战斗,二只要渡江成功也就基本甩掉了日本追兵。
可是长江不是小江小河,南京这一段宽达1.5公里,水流湍急,必须通过船只才能渡过。那么,准备大量船只准备渡江撤退,这就是连最笨的人也清楚的基本常识。唐生智作为老军阀,保定军校毕业生,他做的怎么样的?
事实上是唐生智几乎没有准备,反而到其道而行之。
10日,日军全线攻击南京城防阵地,唐生智下令死守南京,并且宣布自己要和南京同存亡,并且一再在媒体上发表慷慨激昂的共存亡声明。
其实为了鼓舞士气,这样做做也是对的。但宣传是宣传,实际是实际,既然事实上不会真正在南京拼到最后一个人,实际上还是要准备撤退的。
但没想到的是,唐生智居然在行动上也按照破釜沉舟的样式来做。
为了表示自己共存亡的决心,唐生智做了几个莫名其妙的部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之后的撤退。
他首先在之前将南京码头里,运输量最大的两艘大轮船撤退到武汉去。这两艘轮船每艘可以单次可以运输800人,45分钟来回一次,在日军飞机无法轰炸的夜晚14小时至少可以运输3万人以上。
之后,唐生智还下令宋希濂36师控制南京城北通向下关长江码头唯一的城门挹江门,任何官兵没有唐生智的命令不允许通过挹江门。
宋希濂根据命令基本堵死了挹江门,并且命令部队阻挡一切人,有不服从命令的一律格杀勿论。
后来撤退时候36师同撤退的国军发生冲突,导致数十人中弹伤亡。而唐生智下令的堵塞的城门导致撤退到挹江门以后出现了大混乱。
当时各部不下4万军人和数万难民全部聚集在挹江门内,从仅剩的一个城门洞,仅有有7,8米宽的中间一个城门冲过去。接近10万人想从这么狭窄的地域通过,肯定会一片混乱。
因为人多城门窄,日军近在咫尺,日军火炮又轰击到挹江门附近,城门附近秩序因此完全大乱。期间各部拥挤过挹江门,期间就是人贴人,如果一旦跌倒肯定会被踩死,谁也救不了谁。比如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谢承瑞,由于负伤很重,在拥挤过挹江门的时候不幸跌倒,不幸被踩死。
突过城门以后除了74军,教导总队,宪兵团等部队,很多国军官找不到兵,并找不到官,国军一部就此溃散了,之后没能有组织的撤退和抵抗。
同时由于挹江门被阻塞,大量军民拥挤在城门附近,日军重炮远程轰击挹江门,轰死于挹江门附近的国军官兵和难民总数不下千人。一颗炮弹落在人群中就能炸死好多人。
除了以上两点以外,唐生智还下令长江码头一线所有船只,全部由宋希濂36师控制,但根据宋希濂回忆,其实真正控制船只的是唐生智的司令部。你控制就控制吧,控制以后也要妥善组织啊,包括分配船只,组织上船等。

但没想到撤退刚开始,唐生智自己先开溜,由于撤退的很急,连参谋长都没一起上船。唐生智跑了以后,控制船只的司令部军官也随之撤走,导致船只大部分实际出于无人管理的情况。实际撤退中一部分船只根本没人组织,大量官兵各自凭本事蜂拥挤上船,完全乱了。
唯一的好处就是在当时各部师长旅长并不是傻瓜,没有把自己部队的存亡完全投在唐生智身上。中国人事事靠自己,也不能说是聪明还是悲哀。几个师大多自行准备了少量船只,从而保证自己一部撤退成功。如果没有他们的自发准备,光靠唐生智,恐怕突围出来的国军绝对不会达到3万多人,能有个1万人就顶天了,怕是有5万国军会死在撤退路上或者被俘后被杀害。
除了以上三点,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唐生智在整个南京保卫战期间,并没有征集船只,准备将来的渡江。你说是因为南京附近没船导致无法准备,最终死了这么多人吗?并不是这样。仅仅江阴阻塞线,国军就征集了几百艘运石头和运盐的民船沉在江阴一线。这些船只不同于普通的渔船仅能载十几人到几十人,他们吨位较大,可以容乃数百人。如果唐生智早有预计,随便从其中挑选100艘船只,20小时也可以将4万人中绝大部分国军撤退到长江北岸,甚至连大部分难民都可以撤走。

甚至,就算没有船只,唐生智也完全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像后来的宪兵司令萧山令那样,组织官兵提前扎木排,木筏,然后由粗通水性的军人乘坐这些东西走。在搞一些辅助漂浮物,由水性较好的士兵借助他们过江(守军中还有约2万广东兵,大部分会水),完全不会水的则坐船过江,这这样也是可以的。

可惜以上都是老萨纸上谈兵的幻想,实际上唐生智连根毛都没做,而是自顾自的先开溜了,留下几万国军官兵自生自灭。
这个责任不是你的,是谁的呢?
-----------------把运输量最大的两艘大轮船撤到汉口,仅留下200多只这种小船,又怎么可能把5万国军运走呢。下面是挹江门城门,大家可以看看,左右两个城门洞都被堵死,中间又堆了一大半的沙袋铁丝网,几万大军如何通过?勉强挤过去以后,秩序又怎么能不乱,还如何继续作战。





3.  关于撤退的计划
唐生智对于南京大撤退的组织号称抗战历史上最牛*的组织,甚至可以载入世界军事吉利斯记录。
看看当时的记载,在12日17时唐生智召集各军师长召开布置撤退的会议。会议开始,他问大家还有多大把握守住,在做高级军官没有人说话。
他随即拿出蒋介石在11日的撤退令,然后让他的参谋长周斓给每人发了一份油印的撤退突围计划,然后就宣布撤退。
随即,唐生智乘车立即离开司令部赶到江边,坐一艘自己留下的小轮船溜了。
原来整个6万大军的撤退工作,就一张油印纸就搞定了。
这张纸上面仅仅简单的著名了各军突围的路线!
原来组织几万大军作战就这么简单,按照这种思路,那还要参谋部,司令部,国防部干什么,找个秘书随便写一张纸,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了。
这种指挥简直就是犯罪!
纸上要求国军88师,87师从南京城东南突围
要求国军教导总队,粤军66军,83军从南京城东面突围
要求国军74军从南京城南面突围
除此以外,命令徐源泉第二军团死守乌龙山要塞,守不住则渡江到江北。
而防守挹江门的36师,宪兵部队,其他部队从挹江门外下关码头渡江。

简单来说,除了36师,宪兵部队总共不到1万人从下关渡江以外,徐源泉第二军团1万人自己想办法从八卦洲一线渡江,其他约4万人都必须从正面杀出一条血路突围。
实际上,这几乎是笑话了。当时南京城几乎被围成铁桶一般,守军死守几个城门都守不住,拿什么主动击破数倍于自己的日军,然后从容突围呢?况且就算能够侥幸突破城外的20万日军,也不是就转危为安了。
当时南京南边70公里的溧水,西面100公里的芜湖,东面100公里的镇江全部都被日军攻占,以南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内(长江南面)到处都是日军。即使能够从南京城中吐出来,恐怕也要天天血战,一路杀过去100多公里才能突围。
这种情况,怕是希特勒的装甲教导师来也会完蛋吧。
实际上后来唯一从正面突围的粤军两个军部队全部伤亡大半,几乎被打散,连83军军长叶肇也差点被日军活捉(被拉夫,后设法逃走)。
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唐生智这么操作,其实是他到12日才醒悟过来,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没有做撤退准备工作。下关现有的船能够把36师,宪兵部队和直属部队约1万人撤走就已经不错,怎么可能撤走其他剩余的5万人呢。
所以说,唐生智并非不知道正面突围会遭受惨重算是,他采用正面突围,等于是让这些部队自生自灭,万一突围中被日军消灭了,也不关他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比较狡猾的手段。
但唐生智还是有些顾虑的,这个顾虑仍然不是为战士们考虑,而是为了他的官运。之后他居然又下达口头命令,如果87,88,师和74军以及教导总队突围不出去(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可以也到下关渡江。
为什么又这样布置呢?这不过是因为上面不对的都是蒋介石苦心编组的中央军精锐,唐生智怕他们如果突围都全军覆没了,自己将来不好向蒋介石交代,政治投机也就失败了。
这种无法理解的做法,又犯了军事上的大忌,也就是切不能下达两种自相矛盾的命令,这样一来必然会造成部队的混乱。
这样一来,也就严重动摇了撤退命令的严肃性,等于下达了双重命令,也完全无视下关码头实际的运输量,最终导致数万部队等待撤退实际却没有足够船只。结果就是这些部队退不能退,打又不能打,实际等于溃散了。
最终87,88师,74军以及教导总队都因为正面日军太强,城门被堵死等,最终按照唐生智的口头命令赶到下关码头,却发现根本没有船只让他们渡过。
而由于撤退匆忙,过狭窄的挹江门时全军混乱,导致大部撤退到下关时各部已经混乱。除了如74军等部有组织撤退以外,大部撤退混乱。
当时国军数万人在下关一线的长江长达数公里的地域等待撤退,而日军又火力封锁了四周,一部分国军奋力抵抗,甚至主动返回城内作战,但基本全部殉国,余下部队则无法抵抗,遭到毁灭性的失败。
甚至连88师师长孙元良自己都没有能过渡江,被迫藏在难民区躲避一段时间,侥幸躲过突围。
而教导总队由于死守紫金山,是最后赶到下关的部队,加之伤亡巨大,最终大部分靠小渔船和自己游水过江,伤亡很大。
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是最后撤退的将领,差点死在江中。而后来大名鼎鼎的廖耀湘没有渡江成功,靠躲在栖霞寺躲避了大屠杀,后拼死突围回到部队。

4.  撤退的组织
可以说,撤退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以之前说到的四平撤退来说,林彪对于撤退的组织是有利的,自己也几乎守到最后一刻。而二战历史上敦刻尔克撤退之所以成功,也有着成功组织的作用。当时英法军一面誓死阻挡德军前进(开始几天德军奉命没有进攻),,另一面组织大量船只从英国赶赴到敦刻尔克。直到德军攻陷敦刻尔克,英法军的全局组织才被迫停止,这样才保证能够撤走了那么多人。
而唐生智下达完命令后自己开溜,把之前号称的与南京共存亡当做扯淡。你跑就跑吧,至少要安排一个可以服众且有能力的军官统筹全局吧,结果也是没有。由于没有统筹的智慧,实际撤退中各部基本以军师为单位各自为战,虽然有无数官兵有组织和自发坚持在南京作战,为大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基本全军覆没,还有南京市市长,宪兵司令萧山令中将这样的优秀军官,组织撤退且顽强抵抗到最后一刻,连本人都光荣殉国,也无法挽回撤退组织混乱的结果。
这点,唐生智要负最大的责任。
更让人发指的是,唐生智居然因为急着开溜,没有等到命令完全下达就走了。结果当时控制挹江门的36师宋希濂部都没有接到命令。面对已经接到撤退另,蜂拥过来的国军大部队,36师奉命不允许通过,还朝天上开枪示警。闹了好一通,最后才放行,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又由于之前将挹江门堵死,此时在已经不可能有时间清空了。数万国军就从一个宽紧7,8且布满沙袋,铁丝网的城门中挤了过去,一些人则干脆爬上城墙用绳索和绑腿吊下去,导致之后秩序大乱,再想集中数万人有组织抵抗已经不可能了。


1213日早晨,日军谷寿夫的第6师团及末松茂治的第114师团首先击破国军殿后部队的拦阻从中华门入城,随后吉佳良辅的第9师团进入附近的光华门,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与萩洲立兵的第13师团其中一部则进入中山门及太平门,该师团的山田栴二旅团组成的山田支队攻入幕府山,乌龙山。
下午,2支日本海军小型舰队包括数艘炮艇和巡逻艇到达长江两岸。
由此,南京东南下北都被日军攻占,南京城沦陷。
随后6个星期,日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日军攻入南京,随即开始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而当时也有2万国军官兵死于城内,其中一部分是无法撤退以后,被俘后被杀害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官兵被俘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当时已经被零散的压迫在长江边无法作战,如果不投降难逃一死。从世界通用的军事角度,他们投降是完全合理的。只是没想到日军对国军战俘一律大肆屠杀,躲过这次大屠杀的国军战俘少之又少。




正面突围的国军部队
撤退令下达以后,粤军叶肇66军和邓龙光83军大部奉命在12日晚上从正面突围,一路均遭到日军猛烈拦截,突围过程极为惨烈。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66军和83军本来根本不可能突围成功,而日军指挥官华中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和南京一线指挥官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王,第10军司令柳川平助三个人却犯了一个错误。
由于12日全天虽然占领了雨花台,一部攻入中华门等地,但紫金山等地的中央教导总队还在拼死抵抗,加之部分国军还在各城门誓死抵抗,甚至进行激烈巷战。
朝香宫鸠彦王认为国军还在顽强抵抗,并没有撤退的意图,而如果在12日夜间倾全力攻击对日军不利(日军不善夜战,伤亡会很大),准备集中在13日天亮以后全面进攻,一举占领南京城。
同时朝香宫鸠彦王命令日本空军务必在天亮以后一举摧毁扼守长江的乌龙山要塞,让日军军舰可以封锁挹江门外长江江面,撤退切断国军退路,全歼国军剩余的6万部队。
没想到的是,他们延迟的这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却保证了国军大约3万多人撤退成功,不然结果更不堪设想。
这里要感谢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忠勇国军官兵们,是他们的顽强抵抗,迷惑了朝香宫鸠彦王,松井石根,柳川平助三个家伙的判断。

回到粤军这边来,粤军66军和83军在南京作战中遭受一定伤亡,但并不如其他中央军部队那么大,元气还在,也具有突围的条件。
83军参谋处处长刘绍武回忆,当时他们在驻守光华门和日军激战。12日上午作战到了最后阶段,南京城城墙一线到处都是激烈的枪炮声。战至中午,部队里面高级军官已经得知雨花台失陷。
到了下午2点军长邓龙光军长带着几个副官奉命去司令部开会,到了下午5点少校参议柯申甫坐着邓龙光军长的汽车冲到军部,大声命令全军立即突围。
于是他们立即赶到中央党部,邓龙光军长,叶肇军长,罗策群师长,陈文师长等人全部在这里商讨如何撤退。他们表情极为严峻的下达了具体的撤退路线,方式,最终一致要求从敌人攻击相对不猛烈的太平门突围。
由战斗较强的叶肇部打头阵,邓龙光部殿后,两军随即立即冲向太平门。
到了太平门是晚上8点,当时由于日军主力还在全力进攻紫金山,教导总队在邱清泉参谋长指挥下拼死抵抗。所以太平门暂时没有什么日军,少量日军也被叶肇部一举击退。
但当时太平门已经被国军用沙包等堵塞,两个军长急忙命令撤出堵塞物。这样一直搞到9点,期间日军不断向太平门开炮,炮弹纷纷爆炸,粤军有一定伤亡。
高了1个多小时,太平门堵塞物基本被清除,粤军随即一举冲出城。
由于夜色太黑,日军居然对此并不了解。
刘绍武跟随邓龙光军长一起行动,急行军3个小时,到达紫金山北面的岔路口村,突然遭遇日军第13师团数千人的拦截。

66159师在最前面,它全力进攻,试图击退这股日军,保证大部队突围成功。但日军数量很多,159师连续进攻几次都没有得手。眼见粤军都被堵在紫金山下,四周日军都根据枪声向这里靠拢,情况万分危急。
在这种紧急关头,159师代理师长兼任475旅旅长罗策群率领该师2000残部奋力扑向日军,以自杀式的攻击掩护其他弟兄们的撤退。
当时刘绍武回忆:罗师长举起马鞭,大叫到丢那妈,几大就几大,唔好做衰仔(老萨听不懂广东话,不知道什么意思)!率领身边的官兵冲了上去
周围人也一片大喊:丢那妈,冲啊!奋力突了出去。

日军枪弹火炮如雨点般打来,突围部队伤亡不轻,一些人纷纷中弹倒下,没死的继续往外冲。当时担任83156师政训处上尉的李益三被日军机枪扫射,身边几个兄弟都被打死,他运气较好在没有中弹,但一发子弹擦着他耳朵飞过,导致他一耳失聪。
这一仗打得极为惨烈,日军为此也遭受了很大伤亡,但国军伤亡更是非常惨重。
此战罗策群的156师大部阵亡,罗师长本人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44岁,国民政府追求他中将军衔。而66160师少将参谋长司徒非,66159477旅上校副旅长黄纪福也在此次激战中光荣殉国,,一同撤退的东北军第57112师少将副师长李兰池也殉国,当时他们刚刚撤退到南京就赶上了大突围。

由于罗师长和159师的拼命,保证粤军大部队从岔路口村突围了出去,进入了南京郊区。

之前粤军还是有组织,由军官带队前进,但经过此次激战,大部已经被打散,加上夜色很深,也无法有效联络。

之后又连续遭遇几股日军的拦截,各部大多被打散,以营连为单位朝同一个方向突围。
83军军长邓龙光和参谋处长刘绍武身边的军直属部队仅剩100多人。
刘绍武回忆道:放眼望去,四处都是篝火(日军部队驻扎地域都点燃篝火,以防止国军夜袭,国军是不敢点篝火的,因为会引来日军炮弹)。他们四处遭受日军袭击,被迫一段段拼死冲击,也就是疯狂冲一段,然后卧倒,在冲一段。
这如果是白天,恐怕一个都活不了,好在夜色帮助了他们。
这样连续作战一个晚上,到13日天亮时候,他们才勉强脱离了南京城防一线,到达了外围的城东南30公里外的淳化镇。
当时邓龙光军长身边一个特务连伤亡殆尽,仅剩2,3人,邓军长身边一共就剩十几人。
刘绍武非常焦急,怕大部队已经在路上覆灭了。就在焦急的时候,他却突然听到周边传来:丢那妈,萝卜头的骂声。
他赶快爬上小山坡去看,发现周边也有几十个被打散的粤军士兵,随即将他们召集起来。由于淳化镇四周也都是日军,还有日军坦克活动,他们白天没有敢于突围,而是再次乘夜色活动。
傍晚时候,他们遇上最后一批突围出来的教导总队旅长马威龙,他带着几十人。马告诉他们教导总队战斗到最后一刻,此时南京已经沦陷!
一个晚上,他们几次遭遇日军步兵和坦克,但侥幸没有被他们发现。期间他们还远远的看到,一部分粤军官兵自发的攻击日军坦克,这在那种情况下,非常的了不起。
最终他们一行人成功突围到南京城郊边缘的秣陵关,最终离开了南京的境内。
期间由于分散活动,他们跟马威龙旅长也失散了。
这样到了15日,他们遇到一个当地居民,在他好心的带路下,又连续走了4天才赶到安徽的一个小镇,侥幸生还下来。
当时邓龙光一个军长身边仅剩几十人,也算狼狈到了极点了,但没想到,邓的这次突围还是非常顺利的。

66军军长叶肇则惨的多!
当时叶肇也率部拼死突围出了岔路口村,他乘着夜色赶到汤山附近,身边仅剩十几人。
白天四处都是日军,根本不敢动,他们只好潜伏在一个小山上。
到了傍晚,他们一行人实在饿的受不了,才去周边村子找东西吃。
结果刚一下山就被一队日军发现,一顿乱枪将叶肇这队人打散。叶肇军长和参谋长黄植南两人侥幸没有中弹,赶忙逃入一个废旧的碉堡,日军没有发现他们。
两个人年纪都不轻了,此时疲惫到了极点,加上饥饿难忍,互相扶持勉强夜行。突然他们两人在路边发现一堆红薯皮,居然如获至宝一般一人一口风卷残云的吃了不少,剩下的带在身上准备后面几天吃。
当天夜里又走进一个村子,试图找点食物,顺便问问方向。
没想到当时日军已经在南京周边肆意屠杀,李益三回忆他一路经过的村子靠近公路的基本都被烧光,屋内屋外都是无人掩埋的老百姓遗体。
这个村子人为躲避日军屠杀全部逃光,仅剩170岁的老太婆。叶肇军长掏出钱跟她买食物,老太太哭着说自己也没有东西可吃。就在这时候,村口枪声大作,一股日军冲入村庄。
叶肇黄植南两人只有一把手枪,根本没法抵抗!
他们两人无处可躲,还是在老太太帮助下爬入一个柴草堆,老太太自己随后也躲藏起来。日军进入村庄乱开了一通枪,又朝屋子里扔了几个手榴弹,发现村里没人,也就走了。
两人爬出草堆继续上路,路上遇到一队主要是老年人的难民。
难民跟他们说,日军四处杀人拉夫,像他们这样穿着军服,一旦被日军发现必死无疑。
几个好心的老头子拿出便服给他们换上,还给了他们一点食物,两人混在难民中行军。
结果他们这队难民刚走了几里路,就被一队日军包围了。
好在此时这股日军是来拉夫的,需要劳动力,不是来杀人的。他们对老人们一顿踢打赶走了他们,却抓住了比较年轻的叶肇和黄植南,让两人轮流挑了一个担子。
这个担子里面是一个日本上等兵从中国人那边抢来的财物和他的行李,叶肇堂堂一个军长就替一个日本小兵挑担子。
叶肇,黄植南虽然不算老,当时也40多岁了,根本挑不动。两人挑了七八里,就走不动了。日军上来用力踢了他们几脚,他们就是倒在地上装死。正好又有一股难民走过,日军从他们里面抓了几个相对年轻的,就放过了叶肇他们。
叶肇跟黄植南侥幸逃脱,后来昼伏夜行赶到上海,接着转回到广东的部队中。


后来他们知道,66军和83军基本被打散,后由突围出来的66军参谋处上校郭永镳等人在句容县九华山附近收拢散兵。这些军官冒着巨大的危险在句容坚持了十七天,前后收拢了1300多人。
粤军最终成功突围出来的部队只有约3000人,剩下的数千人基本都突围路上牺牲了。
-----------------------粤军悍将叶肇和邓龙光两个军长都差点死于正面突围,事实正面74军等大部分国军没有首选正面突围是很明智的。只是没有想到唐生智居然没有在下关码头准备大量渡船,真是混账东西,害死了这么多人。粤军战斗力在国军中属于二三流,虽然装备不错,训练较差。此次南京保卫战他们没有丢脸,跟日军硬碰硬的狠狠拼了一下,伤亡很惨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2: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沿江撤退的惨状

如果说粤军正面撤退极为惨烈,那么恐怕沿江撤退的就更惨10倍了。
由于唐生智下达了36师,宪兵部队,87,88师,74军以及中央教导总队都可以去下关撤退的命令。在撤退令下达以后,除一部还在坚守阵地,大部分官兵一起向下关码头撤退。
抗日铁军74军
其中撤退最好的是74军,他们准备比较好,撤退也比较顺利。
抗日铁军组织是最好的,他们虽然在外围和城防激战中伤亡数千人,但仍然有近万的兵力。
由于74军军长俞济时比较有头脑,他早就预计到撤退迫在眉睫,而通过挹江门一个小城门到江边对于数万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一方面派出工兵部队在三岔河搭建了浮桥(这是不通过挹江门到达下关码头的捷径),一方面命令部队自行控制一部分船只(其中有一只轮船,每次可以载300人),并且扎木排竹筏,以防备将来撤退。
接到撤退命令以后,俞济时第一时间通知两个师长,除了留下一部殿后以外,尽快将主力撤退。58师从三岔河撤退,51师则从挹江门撤退。
由于控制了一部分船只,加上秩序较好,74军成功撤退走了5000多人,是所有各部中撤走最多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身受重伤的团长张灵甫不愿意过江,要留在城中同存亡,被旅长下令强行抬上了轮船。
而当时51师师长王耀武就是从挹江门挤过去,从下关码头上的船。
而他的306团团长邱维达在激战中腿被打断,在昏迷中被部下抬到在下关码头等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侥幸遇到奉命接他的船,最终侥幸撤走。
余下还有5000人由于船只不足,没法从长江撤退。他们在高级军官统一指挥下,大部分从正面杀了出去,虽然最终伤亡殆尽,活着出来只有2000人,却大都没死在江边。

宋希濂德械36师
除了74军以外,宋希濂的36师情况更好,由于他们负责管船,直接控制了2艘小轮船和15只较大的民船,最终渡过去3000多人,占全师的一半左右。

徐源泉第2军团
另外第2军团徐源泉部也不错,他们因为就在江边驻防,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在防守同时也自行准备了大量的渔船和木筏,最终整个军团1万多人除之前战斗殉国的,剩下一半以上得以成功渡江。但余下没有能够成功渡江的几千人连同数千难民,大部分在幕府山一线被日军屠杀了,这是南京大屠杀最早的几个区域。

如果这几只部队还算可以,那么其他各部就惨了。

比如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宪兵团之前都在南京城南和城东作战,根本不靠近长江。加上又是最后撤退的部队,大部分没有能够撤走。
孙元良德械88师
先说88师,该师基本在战斗中全军覆没,成建制撤走的居然只有之前的2000多伤病员。当时在雨花台的两个旅仅剩2000多伤员,由于雨花台失陷被迫撤退。当时中华门完全堵死,城内有没有云梯和长锁让他们入城,孙只等让他们绕城推到挹江门。
途中88师这2000多人要求从74军控制的水西门一段低矮城墙入门,但74军不让,期间还鸣枪阻止,搞得一团乱。
最后他们辗转到达挹江门,却又被宋希濂的36师拦住。
宋希濂根据唐生智的命令给予拒绝,88师师长孙元良大怒,亲自从中华门赶到挹江门协调。
最终这2000伤兵得以在12日下午撤退令下达之前到达江边,并且由88师辎重营控制了200多艘小渔船渡过长江。
没想到的,这2000伤兵居然就是88师仅存的成建制突围部队。
1217点撤退令下达以后,中华门仍在死守,一直坚持到13日上午中华门三处被轰塌。而剩余的88师官兵还继续在中华门附近进行巷战,阻挡了日军1,2个小时之久。事后中华门内88师官兵遗体就多达1000具(城内的88师只有2000多人)。
而88师剩下的余部不到1000人最后被迫撤离中华门,一路退到挹江门,但当时日军已经封锁长江,连师长孙元良也无法撤走,最终基本都死在城中。
有人攻击污蔑孙元良之前是试图逃走,这可谓天大的笑话。如果孙元良想逃走,当时完全可以跟2000多官兵一起走,船也是现成的,为什么要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的呢。
再说如果孙元良有心想逃,17点撤退令下达以后,他完全可以想桂永清,王敬久他们一样自己先撤退,留下一个参谋长负责,这又有什么难的呢?
怎么可能最后成为唯一一个没有撤走,而陷入南京城中的中央军师长呢?
孙元良见无法渡江,加之几百部署也都被冲散,被迫回到城中藏入了国际难民区,稍后侥幸躲过了南京大屠杀,随后拼死突围出去。
88师最终成功突围出去的仅仅2000多人,师长也险些送命!

王敬久德械87师
87师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伤亡损失比88师要轻,他们除留一部死守光华门以外,大部在12日晚上到达码头,但因为自己没有控制什么船,极为困难。
87261旅旅长陈颐鼎和260旅旅长刘启雄在光华门坚持到13日凌晨3点才撤退。

但并没有找到船只,被迫沿江步行找船,最终在13日午后3点到达离南京码头15公里的乌龙山,也没有找到一艘船。最后只好由卫士副官七个人拖上一块7,8米长的木板,推入江中漂浮。
期间由于木板浮力有限,很快开始下沉。陈颐鼎旅长见状拔出手枪要自杀,却被卫士抢走。
木板漂到江中,已经沉了大半,眼见一个人都活不了。周围卫兵为了保护长官,纷纷跳下木板,有的当场就被江水冲走。
陈颐鼎回忆当年的事情悲痛不已。
就在木板就要沉下去的时候,突然飘过一个六大捆芦苇做的浮排,浮排上的一个教导总队的班长将木板上仅剩陈颐鼎旅长救了上来。
当时日军炮艇在江中四面扫射,他们侥幸漂到了长江江中的一个沙洲-八卦洲,又在16日通过浮排漂到江北。
让陈颐鼎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离开八卦洲,日军就赶到这里,就此处国军官兵连同当地老百姓都被集体枪杀了,杀死了好几万人。
最终87师渡过长江逃生的不到2000人,约有5000多人死在了南京,其中三分之二是战斗中战死的。

桂永清中央教导总队
教导总队由于坚守紫金山要地,也是坚持到最后的部队。队长桂永清会后回到富贵山指挥所传达撤退令,但当时教导总队一部已经陷入敌人,通讯早已断绝,撤退令无法传到每一支部队。桂永清的参谋长邱清泉让桂先走,自己留下坐镇,指挥撤退和继续抵抗。
于是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赶忙从富贵山赶到长江江边,却也没有渡船可用。
这个中将被迫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筏过江,由几个卫兵一起划船。几个人在湍急的长江中划了几个小时,才飘到了江中的八卦洲芦苇滩。
由于还是在深夜,桂永清没有看清楚地形。他以为是平地,一下子跳了上去,结果顿里陷入芦苇滩的淤泥中,差点活活淹死。几个卫士慌忙用绑腿连起来扔给桂永清抓住,然后拼命把他拉上来。当时桂永清已经大半截身子陷入淤泥,非常的危险。
这为后来中华民国的海军司令,差点死在一个江边的一片淤泥里面,可谓鲸鱼死在沙滩上。

在日军随时可能打过来的的情况下,留下来坐镇的参谋长邱清泉在富贵山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军撤退。
当时教导总队参谋处作战参谋刘庸诚回忆道,邱清泉参谋长不慌不忙,他叫卫士拿文件去烧,自己静坐在电话机傍边,看着燃烧文件的火桶,一支接着一支抽烟,有时两眼微闭,若有所思。外面枪声越来越近,但邱清泉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
当时教导总队第1旅一部还在紫金山上激战,由于日军火炮猛烈,通讯完全断绝。期间第2团一个连长严开运部队击中了一架日本飞机,根据当时政策可以奖赏500大洋,他去领赏的时候发现只剩邱清泉等几个人在司令部。
邱清泉说奖金以后再发,让他们也赶快撤退,重武器全部炸掉。
严开运表示舍不得炸跑,邱清泉说:舍不得你就带着吧,但千万要记住,带不走的时候一定要炸掉,不能留给敌人利用。你快回去吧。
严开运回部队,开始准备撤退。
这边司令部人员处理完资料以后,邱清泉让他们全部离开,尽量想办法过江。
最后富贵山地下室仅剩邱清泉,他的两名卫士还有刘庸诚四个人
而邱对刘庸诚说,你受过伤,先走吧!
邱清泉直到最后一刻,还是很从容的。
最后南京城四面攻破,邱清泉才带着两个卫士突围,侥幸混出了城门,却在南京城郊被困。
他们听从逃难老百姓的劝告,改穿了平民的衣服,最终侥幸逃走。
期间邱清泉目睹了南京大屠杀,自己还被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抓过去挑担,险些也被杀死。
邱清泉因为所见南京屠杀的惨状,对日军极为仇恨,后来无论昆仑关战役,滇西战役都同日军疯狂拼命报仇,从而得了一个邱疯子的外号。
虽然是最后撤退的部队,但教导总队毕竟训练有素,也比较有组织,最终有4000多人成功渡江,还有马威龙旅长等几百人从正面突围。
由于没什么船只,大部分官兵都是自己飘过去的。

当时撤退是很惨的,尤其在13日上午开始,日军已经攻入城内,撤退秩序完全混乱。
一些船只甚至不敢靠岸,一旦靠岸立即有很多人网上挤,很多船就这样沉了。当时74军的团长邱维达回忆,他因为腿被打断,是最后赶到长江边的。当时74军特地留下一艘船接这个受重伤的团长。但船刚开到离岸三十米的地方,周边的国军士兵一起跳入水中游了过去,瞬间就把这艘可以容纳300人的轮船挤满,船差点翻了。负责这艘船的74军一个副官没有没办法,只好用一个绳子拴在邱维达的腰部,将他在水里拖着走了一段,才将他拉上船。

更多的普通官兵被迫无奈,一部分人利用电线杆,门板,房屋的横梁,甚至棺材,木盆,粪桶,还有人骑着水牛的,拼死渡江。
这些人是最悲惨的了,大部分死在江中。
因为长江水流很急,一般这样的人到了江中立即无法控制,不是淹死就是被日军军舰打死。


到了13日中午,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11战队的5艘炮舰,4艘驱逐舰,4艘海巡艇突破乌龙山要塞,开始在长江江面扫射水中的国军官兵。
当时江中都是小船和漂浮的国军官兵,他们都无力抵抗日军军舰。
结果前后打死和淹死的不下3000,4000人!
一时间满江都是呼救声,惨叫声,呼喊声,极为惨烈,但日军根本无视,他们甚至一面扫射一面大笑!
还有一部官兵根本不会游水,无法渡江,只能试图沿江向安徽方向前进,一部则向上海方向走。
南京沿江的路是很难走的,不是山崖就是芦苇滩,走着走着就彻底乱掉了。几万国军和难民在江边分散成10几公里长的一字长龙,这样就无法抵抗了。最终他们被日军分割成几千人几千人的若干块压在长江边,除少量顽强抵抗,但很快牺牲以外,大部分人最终基本都被杀害了。

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不是战死,就是被日军俘虏后屠杀,很少有人幸存。



-------------很多官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包括萧山令将军。但经过南京保卫战,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德械部队大部分损失掉了,加上1938年中德断交,德械武器装备也无法得到补充,德械师也就逐步消亡了。最终留下的就是这些数量众多的德式钢盔了!



坚决作战到最后一刻的官兵
南京大撤退的时候,有很多坚持到自己殉国,抵抗才停止的国军勇士们。
这些人从中将到普通士兵,什么人都有。
先说说中将!
唐生智走后,南京市市长和宪兵司令萧山令中将就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官员,本来他手上仅有3个宪兵团,经过激战的南京保卫战以后,宪兵团仅剩不到1个团的兵力。
他在下关码头尽力组织撤退,并且对大部队官兵宣传:各物可弃,唯枪弹不可弃!
他派出仅剩的宪兵教导团的2个营占据八字山等江边高地阻击日军,这也保证了一部分国军顺利撤出,但他自己却遭遇了不幸。
最终等到他撤退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中午,当时日军已经封锁了江面,日本陆军也杀到了江边,随即军舰和日本步兵朝着江边江中猛烈扫射。
萧山令此时刚刚坐一艘小木船离开江边,他在船上大声下令:弟兄们,没有武器的退后卧倒,宪兵部队就地抵抗。
还没有撤退过江的少将宪兵不对勇敢的开枪阻击,甚至上去拼刺刀,其他一部国军战士也拼死还击。
结果日军看他是一个高级军官,有在指挥部队,立即集中火力射击。萧山令中将身中书单,落水殉国,不过一种说法是他中弹以后并没有死亡,只是受了伤,并且从船上落到水里。萧山令为了不被日军俘虏,他开枪自尽,死的时候尸体还笔直的站在水中,年仅45岁。
南京保卫战是宪兵建军以来牺牲最惨烈之战役,参战宪兵6400多人,除数百人生还外,其余自萧山令以下官兵,都为国捐躯。
后来金三角大名鼎鼎的鸦片将军雷雨田(他和段希文将军的国军残军第五郡,占据了金三角一块地域,称王称霸),当时就是数百幸存的宪兵士兵之一,他用一个木板飘过了长江,期间用钢盔划水,当时一起渡江的宪兵战友基本都被日本军舰射杀。

除了萧山令将军以外,城中包括教导总队,88师等很多官兵都坚持到最后一刻,他们大多以小规模甚至自发的巷战形式和日军作战。
零散巷战一直打到大屠杀开始几天以后才告结束!
当时教导总队的严开运连长回忆,在江边时候,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大呼:兄弟们,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我们要拼啊!
又有人喊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不能当鬼子的俘虏,拼吧!前进!
于是几百人返回南京城中作战,当时日军已经冲入城内,机枪火力封锁了各条道路。
这几百人拼死做自杀式冲击,最终基本全部阵亡。

国军为一个装甲团的团长杜聿明回忆,他的战车连中有一些官兵不愿意上撤退的船,返回南京城继续作战。后来就再也没有他们消息,一般认为都殉国了。
当时装在德式一号坦克的船正要开,几个坦克兵说:我们决定留在南京打鬼子。
当时做第二营军需官的刘树芄说:上面给我们的命令是去后方。
几个坦克兵说:我们是打日本鬼子的,敌人已经到了面前,应该打了再说。
刘树芄多次劝他们一起走,这几个坦克兵坚持说:我们自己会负责,我们走了。
刘树芄没有办法,给了他们十天的伙食费和几只驳壳枪(驳壳枪是用来巷战的)。
这几名勇士拿着枪跳下船消失在夜色里,后来就再也没有他们消息,一般认为都在巷战中殉国了。

教导总队连长严开运回忆,战防炮(反坦克炮)连长颜希儒最后一次见到他说:不管怎么撤退我都不走了。
还取出两颗马尾手榴弹,一手拿一个说:你看,够本了吧!(意思跟日寇同归于尽)。
结果最终撤退的时候颜希儒命令该连官兵全部撤退,自己带着两个战士接口留下来检查阵地没有走,后来也一直没有来,应该是在巷战中和日军同归于尽了。


更有人回忆,在挹江门边,一群士兵围着一个上校军衔的军官喊:长官,你带着我回回击抵抗?不然就死路一条了。
那个上校为难的说:我是军医,不懂军事,不懂指挥。
士兵们说:只要你下令让我们打就行了。
那个上校犹豫一下,拔出手枪说:兄弟们,向鬼子打啊。
士兵们跟随他一起冲锋,和日军激战了。这场激战为江边的战士赢得了一些时间,不然又有更多人被日军杀害了。

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如果不是这样,日军也不可能在13日下午才攻到下关码头。短短城中几公里路程,他们花费几乎一个白天。

----------------南京城在大屠杀中成为一片废墟,当然,南京大屠杀不是唐生智的过错,是日军自己的暴行。但南京大屠杀中被杀的2万多国军官兵和伤员,就都是唐生智的责任了。看看下面日军残杀国军战俘的惨状,唐生智自己就没一点触动吗?


唐生智的下场

唐生智自己的撤退也是狼狈的。
之前宣称跟南京同存亡,但17点开完撤退会议以后,他不等命令传达到各个部队,甚至没有等参会的各军长师长完全离开,就立即开溜了。
他乘车赶到长江边,乘坐由他的参谋长周斓私藏的一艘小轮船渡江。
由于走的匆忙,没等他身边相当重要的副参谋长佘念慈和参谋处长廖肯赶到,就立即开船了。实际上等于他们这两个心腹扔在了南京城中。
渡江以后,因为战况吃紧,江北部队都东进和日军作战了,也并没有任何人接待他。而日军已经攻占靖江,离江浦近在咫尺,不能留在这里不走。
唐生智只好步行,走了一段,因为还在生病,走不动了。副官用尽一切办法,从周边民居中搞来一辆农民的木板车,车上还有牛粪。唐生智坐在上面,有几个卫兵推着行走。
由于木板车非常颠簸,走了六七里地,唐生智受不了啦,问:还有没有别的车!
副官说:就只有这个木板车。
唐生智叹口气说:我带兵20年,大小百余战,从没有今天的狼狈。
没办法,只得继续坐上木板车。
又走了一段唐生智问:长官司令部人员都过江了没?佘参谋长,廖处长来了没有!
副官们都垂首不语!
唐叹了口气继续前行。这样赶到扬州,才得到顾祝同留下的6辆卡车。

辗转回到武汉以后,当时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各师长军长对此在撤退的指挥和准备的不利极为不满,联名要求蒋介石对唐严惩。
不过蒋介石并没有严惩唐生智,可能他觉得唐不管怎么样也是在别人都不愿意做的时候自告奋勇,如果处分了他,以后这种艰难的仗就没人愿意打了,对抗战影响较大。
当然,蒋介石心中自然知道大撤退出现的严重问题,基本都应该由唐生智来负责。
但唐生智却并不认为这样,在他的回忆录中把责任都推给别人。
他说守南京是蒋介石强迫他的,并不是他自愿的,是被迫才干的。唐生智说蒋介石跟他说,要不然他守要不然蒋介石亲自守,他只好守了。但根据战后众多当事人的回忆,包括中共自己人刘斐,可以确认唐生智的回忆是假话。而唐生智把南京失陷的原因推给孙原谅,认为是因为孙元良88师擅自从中华门撤退,攻击孙为临阵脱逃(为此孙元良被关押了42天,后来查无实据被释放,孙元良对唐恨之入骨)。
至于大撤退问题又推给卫戍司令部运输司令周鳌山将军,将他怒骂了一顿。但这又岂是周鳌山一个人的错,用他的话来说:我有什么办法呢?情况变得太快了!
唐生智怒骂了几句枪毙你,将他赶走。好在蒋介石还是知道情况的,没有将这个替罪羊周鳌山杀了,将他免职了事。

唐生智虽然没有被严惩,但也没有被重用,之后一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倒是他的四弟唐生明做了一个军衔最高的大特工,在抗战中狠狠耍了日本人一把,除了一些风头。
1947年他在原籍湖南省东安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唐生智也没有奉命撤退到台湾,其实早在1948年他看到国民政府败局已定,已经开始和中共地下党联系。最终他在湖南老家参加组织了和平自救运动投靠了共产党,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主任委员。
当时国防部长白崇禧对唐生智叛变极为恼怒,派兵去湖南捉他,却没有抓住唐生智本人,只抓走了掳其妻霍福光和六名孩子,都押往桂林。
好在白崇禧等人并不是杀人狂,后来他们将唐生智的子女释放,没有为难他们。
建国以后,由于唐生智转而坚决拥护共产党,前途突然变好。
19502月唐生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唐生智任省政府副主席、土改委员会委员,当年他还赶赴北京见到毛泽东、周恩来,表示跟共产党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13日,蒋介石明令通缉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
之后10多年内唐生智一路顺风,只是在1961年查出有直肠癌,开刀两次后病情基本好转。
可惜好景不长,文革开始以后,因为唐生智是著名的老军阀,受到严重的打击。当时文革小组认为:湖南有三条黑线,就是刘少奇、程潜、唐生智。
他的结局也很惨,80岁唐生智被关押折磨了10个月之久,期间癌症复发却根本得不到任何治疗,连饭都吃不上,最后一个月基本没吃到什么东西,死的时候瘦弱不堪,等于是饿死的。期间年逾80的唐生智甚至多次被殴打侮辱,最终死于1970年。

南京保卫战的意义

虽然南京大撤退出现这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
南京保卫战是伟大的,它表明了中国人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领土,也绝对会和日寇决战到底。
而南京大撤退也不是以往我们宣传的所谓大溃败。
当时南京保卫战中战斗伤亡2万多人,剩下的约有6万人。
其中根据国军战后统计,成功突围归队的有3万多人。
还就是说,大撤退只有不到3万人死于撤退中,占南京守军总数的不到百分之三十多。
这对于南京城这种防御的绝地,敌我力量的悬殊,已经唐生智胡乱的指挥来说,这种结局还是勉强可以承受的。
而这3万人中,并不是全部死于屠杀,其中66军,83军,74军等部正面突围,战死了近万人,是正面和日军硬碰战死的。
也就是说只有2万人死于城中,这2万人中被江中日军军舰打死和淹死的约有3000,4000人,那么满打满算,只有1万5000多国军官兵或者被日军直接包围开枪开炮杀死在江边,或者被俘后被杀害。
这1万5000人,再加上全城各地没有来得及转移的几千伤兵(战斗中负伤的),总数也不过2万多人,也就是被俘总数不会超过2万人,不是我们以前宣扬的被俘10万人。
总体来说,这个数字还是能接受的,相对世界上很多保卫战来说,南京保卫战损失并不算很惨重,撤退也不是彻底的大混乱。
当然,南京保卫战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将领对一个战役至为重要。
对于唐生智之流的旧军阀,能力不足,私心太重,不但曾经祸乱中国10多年,更一致在中国捣乱到1949年。
军阀真是中国的毒瘤啊!

在南京殉国的17名将军
   1. 萧山令(1892年-1937年)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长(1937年12月担任)。湖南益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南京保卫战时负责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华门等阵地。12月12日上午,萧山令率部与日军激战杀伤当日全部进攻日军,准备同日军巷战时,接上级命令撤退。该日夜于仪凤门外又指挥宪警与追敌激战,渡江时为日军汽艇机枪扫射中弹受伤,拔枪以最后一弹自戕,殉国。后追晋中将。

    2.朱赤(1900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少将旅长。江西修水人。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1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2月10日,日军第六师团在光华门攻击失败。逐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协同下猛烈攻击二六二旅防守阵地。守军奋勇死战,阵地也逐渐被破。12月12日下午,朱赤所率残部一百余人因弹尽力竭全部殉国。

    3.高致嵩(1898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少将旅长。广西岑溪人。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2月与八十八师二六二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12月12日下午,杀伤日军数千后,因弹尽与全旅大部官兵殉国。追赠为陆军中将。

    4.易安华(1900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江西宜春人。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11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2月参加战斗。与八十八师二六二,二六四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1937年12月12日在光华门附近力战殉国。

    5.罗策群(1893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广东兴宁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科毕业。1937年12月参加战斗。率部与日军在汤山激战。1937年12月12日夜,为掩护来自广东的八十三军,亲自率整师残部在紫金山冲锋的时候和全师两千将士殉国。

    6.姚中英(1896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广东平远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37年12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937年12月12日,日军用一个师团兵力攻入紫金山东的青龙山。为掩护其他友军。率整师在紫金山东冲锋,杀出一条血路。身先士卒,殉国。

    7.司徒非(1893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少将参谋长。广东开平人。1917年入保定军校第六期,1919年毕业。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随军退守南京。1937年12月6日汤山阻击战开始,12月10日奉命突围。随部经太平门突围至句容撤至大水关与日军大部相遇,激战三日,1937年12月13日,因弹尽身中数弹后与数千将士全部殉国。

    8.李兰池(1899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少将副师长。辽宁锦西人。1926年冬,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破,奉命突围,激战中率部与日军于太平门肉博战中,不幸中弹,殉国。

    9.刘国用(1898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一七四旅少将副旅长。广东梅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1937年11月率部奉命保卫南京,12月9日于牛首山一带与日军激战,1937年12月13日因弹尽与数千将士于水西门外殉国。

    10.蓝运东(1899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预备第十师少将参谋长。湖南醴陵人。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2月于南京殉国。

    11.万全策(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广西苍梧人。入广东西江讲武堂,后进过中训团研究班。1937年12月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工兵学校左侧、孝陵卫、西山、中山门一带,万全策自12月8日起协助旅长周振强与敌交战,主阵地始终未失。至12月11日战事最激烈时阵亡,殉国。

    12.雷震(1901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三旅上校副旅长。四川蒲江人。1937年12月12日率孤军与日军近卫师团遭遇,血战殉国。追赠少将。

    13.谢承瑞(1905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江西南康人。法国里昂中法大学陆军专业毕业。南 京保卫战之初所部与八十七师二六O旅防守工兵学校。12月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师败退回城,在尾追的日军第九师团的猛攻下阵地 失守,遂退入光华门与八十七师、一五六师、宪兵教导二团等坚守城垣,并迫退城外日军。12月10日于光华门两度击退破城日军,歼灭残敌,但亦在战 事中为火焰伤,12月13日凌晨奉命向下关方向撤退,于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追赠少将。

    14.华品章(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长。于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殉国。追赠少将。

    15.韩宪元(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上校团长。广东文昌人。于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殉国。追赠少将。

    16.黄纪福(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长。广东梅县人。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拒敌于汤山。汤山失守后经麒麟门退至大水关集 结待命。12月10日随一五九师调驻明故宫,策应增援光华门的一五六师。1937年12月12日,南京失守,随六十六军经太平门突围,沿途战斗中牺牲。追赠少将。

    17.蔡如柏(?-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九五六团上校团长。广西陆军干部养成所毕业。1937年12月13日在汤山与日军第十六师团激战中殉国。追赠少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01:07 , Processed in 0.0948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