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木屋 -- 网络的亮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22:1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字不仅多意,而且像形,好像也多音,形容词,量词,动词都用。理解这个“点”字,把繁体字的“点”分解一下成了“黑”和“占”,沾点儿黑不久形成一个点了吗?

军队老干部给子女起名不少也用到“点”的,著名的人物有一男一女,男的叫王小点,传说是他捅了胡同痞子小混蛋致命的一刀;女的叫罗点点,是罗瑞卿大将之女,以写父亲成名。

抹点黑就变成了点,可能是古代人用墨写字的缘故,那么,“亮点”这个词的出现,我以为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老版的《现代汉语辞典》还没有收进去。可以断定,是先有了屏幕,才有了亮点这个词。早期的显示器屏幕,后来的电视机屏幕,到现在的电脑屏幕,上面的亮点都是方向相差90度的电位交叉后形成的。早期显示器速度慢,还能看出一些点变线的痕迹,光点后面拖着一根长长的尾巴,学名叫余辉,后来发展的产品肉眼无法分辨是点还是线。

有人也许会问,人们常说的“焦点”是不是也是亮点呢,可以说是亮点的一种,是一种经过手工或电子调整过的亮点。由此引申到传媒领域,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焦点访谈》实际上是采集了人民群众生活中出现的亮点,经过雕琢加工后形成的节目。所谓媒体的亮点,是指媒体的卖点,是媒体抓人眼球的法宝之一。

知道了什么叫亮点,才能在生活中寻找亮点。生活中,电器火地线相碰造成短路,火花烧焦,形成不了亮点,只有不同相位的电位在同一时间相交才能形成亮点。生活中又有很多事物像铁轨,可以同步,但永远不会交叉,要是这种情况,亮点也不会出现。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相位的事物,不同背景的人物相交,就会产生亮点。把这些写进小说,排成电影电视剧容易走红。

王朔写小说,自己成名,读者也叫好,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第一个记录了大院干部子弟同胡同里的孩子打群架的亮点,一群干部子弟当年骑着自行车追打坐在电车里的小混蛋的全过程。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文革中那么多打砸抢杀人放火事件,为何唯有这件事成了亮点呢?

这里,王朔忠实地记录了两个不同环境里生活长大的群体,一个是中共建政后培养的趾高气扬娇生惯养专横跋扈的一代,这一代后来成了文革打砸抢的急先锋;另一个是在胡同里长大,有三百年历史北京帝王将相的后裔,他们的后裔,一代一代地走向败落,文革时到了最低点。文革的混乱又给这两个群体不断交锋的机会,形成了文化上的,意识形态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得的亮点。这些亮点不断地被人炒作,翻着样地吸引读者观众。前段时间,我写出了《空军大院》,不久有人写起了《陆军大院》,现在又看到了《海军大院》,我看,要不了多久,有别于老舍《骆驼祥子》的《北京胡同》系列也会出台。章怡和的散文《没落的贵族》擦了一点儿边。

我可爱可恨的中国又是那么变化无常。一九七七年,邓小平亲自批准的全国恢复高考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公平,也标志着当年中共培养的趾高气扬娇生惯养专横跋扈的一代开始走向没落。不少我同时代的人物在享受了别人下乡我当兵的唯一特权后,开始无声无息慢慢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邓小平后来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意中给了当年胡同里的孩子难得的创业机会。不少人蹬板车摆摊卖菜,有人干脆利用自家的住房开起了饭馆商店。当大院众多的孩子还蒙在鼓里的时候,个别人已经先富起来。我记得一个东城胡同孩子在我面前摆富,起步的头几年,他用十平米的住房每天切羊肉片卖,一年能挣三十多万,还不用自己干。“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流行语就是那时候传开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又给平民知识分子极好的倒海翻江机会。我曾在那里游荡过四五年,每天喜欢提着公文包这家公司进那家公司出,不过已经很少见到当年老干部子女熟悉的身影,我明显感到他们开始落后时代了。“皮包公司”是那时的流行语。

也有经不起股市振荡杀跌出局的。我有个老朋友钟安娶了空军将军的女儿魏小香,他家的厕所里堆满了章回小说,不用想准便秘,是他把我带进股市。我进去的时候中国股市从700点一路下滑,中国第一代先富的人各个如惊弓之鸟,眼看着财富化为乌有。一个月后股市跌到400点,钟安哭着斩仓出局,魏小香劝他回单位上班了,我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看到了323点,那一天的那一点让我很难忘。

又是多少年过去了,早已换了人间。除了大院还在外,北京的胡同已所剩不多。全国人民的衣食住行早已获得极大改善,大院和胡同原来存在的巨大的生活差距眼睁睁地看着在缩小,更多的是出现了反比。如果说过去看着毛泽东在延安每天一只鸡,进城后四菜一汤连老干部都羡慕,全国人民更是眼巴巴看着,那么,从现在北京医院营养师公布的现任中央领导的日常饮食看,一般普通公民的生活水准早已达到,只不过领导们吃得更健康些,科学些。

如今,突飞猛进的互联网又把大家聚集在一起,除了大谈吃喝拉撒睡外,总要再谈点什么,写点什么,读点什么。那么,一旦谈起过去大院的生活,实际上谈论的这些人早已没有往日的张扬,为什么还能继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形成如今的网络亮点,为什么还会有人认为是贵族在建楼,草民在搬砖?同大家说句老实话,我现在的生活水准可能还抵不上一般的读者。

这是网络的可爱之处,可以说她虚拟到家,模糊得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有不少年轻人喜欢用网名,想让别人认不出自己,这时用个真名谈历史,反而叫人感觉虚实不定,不知根底,这点我自己再明白不过。在滞后90度或负90度的相位上继续与公众思维交锋也能产生亮点,如果用古老的显示器来看这个亮点,你会发现它不在右上方,而在左下方。

在《强国》上我的专栏里同我对话的那个小沧海可以说是个七十后网络高手,他真实得让人觉得虚假,真实得让人嫉妒,真实得让人过街喊打,真实得让人忘记了是网络,好像当年大院的孩子追打小混蛋一样,从永定门一直追到动物园。我喜欢小沧海,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当年高干子女的影子,我再三地提醒网友,看我和小沧海的对话,可想象当年毛岸英林立果是个什么样子,可以理解,一九五八年夏天,罗点点随罗瑞卿去北戴河疗养,回来后老师问罗点点为什么没来上学时,罗点点回答说,再问,叫我爸爸枪毙了你,我爸是公安部长,那句话的含义了。

最近,陈士渠的孙子谈爷爷成了另外一个亮点,楼主也是七十后,给人感觉是一种平和谦虚。这次大多网友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先仔细看帖再发表议论。仔细分析搂主的家脉,给人这样的直觉,陈士渠打下江山建立家业,儿子辈只顾享受,成了军队大院的新八旗,到了孙子辈,一般只谈爷爷,不好意思谈爸爸了。当年,陈士渠子女教育惊动了毛泽东,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还专门问,陈士渠把孩子管起来没有?江青还有一个关于“长安君”的讲话,工程兵大院离我住的地方较远,没有去过,但儿子们在城里的那个家我去过。

与上将陈士渠坐镇的工程兵大院不到十里路的空军大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那里,上将刘亚楼去世太早,文革最初早在林彪插手之前,空军将领们为争当空军司令政委早已闹了翻天,之后,上演了一幕幕同根相煎人整人的人间惨剧。这时他们的后代甚至孙子辈如果站出来在这里搭个伙,回忆回忆老前辈,我想不久就会变成诉苦大会,声讨大会,唯有我还敢在这里厚着脸写几笔当年那个当上校的老父亲。我曾想拉一位空军将领的女儿到《强国》上建个楼,从湘江战役谈起,因为那次战役没有多少人活下来,她却说,扯那骚儿干什么,过去的就让它永远过去。陈孙辈在这里建楼,至今没有看到攻击性言论,可见陈上将在世时的为人了。

现在的岁月证明,整体而言,历史没有给大院当年那些趾高气扬的干部子女太多的选择,一是早年生活过于优越,严重脱离了人民大众;二是文革时他们大多受尽磨难,只顾了养伤,没有警觉过去值得骄傲的东西很快就会变成昨日黄花,毕竟社会要前进,人民要吃穿。不管怎样,空军大院还是出了位另类人物魏京生,他的思维一直有向民众靠拢的趋势,而且还有过亮点,可能是全家早早被刘亚楼轰出大院的缘故。

最近,他提出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自由经济和不民主政府的矛盾,看得出是在模仿毛泽东的思维方法,但不管怎样是将问题温和地提出,符合我国当前和谐的国策。同一个政府唱反调,一直保持一百八十度的相位差,是美国政客一惯的懒做法。这些懒政治家不读书,不思考问题,不写文章,只记着你说东,我说西,剩下的时间不也是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真正难的是与一个国家国体政体保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与大众思维和谐地交锋,在社会上,网络上产生一个个亮点。

朝网络方面走一步,试试看。  

03/01/2009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21:59 , Processed in 0.0405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