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00|回复: 0

新华社扶共灭洋利用义和团反帝国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5 08: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lyyj 于 2018-11-15 10:06 编辑

民族意识觉醒——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13/c_1123707133.htm
  新华社济南11月13日电(记者邵鲁文)“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这首一百多年前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重要一幕。由于外敌入侵,由民众自发形成的义和团运动,展现了百年前中国民众团结御侮的决心。
  义和团最初是发源于山东的民间秘密组织,活跃于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一带,它的活动方式是设立神坛拳厂,通过练习拳棒、传授武艺、散发传单等形式组织群众,进行反清活动,并逐渐发展壮大。随着晚清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义和团逐渐把矛头指向外来侵略者。
 虽然义和团发起过程和组织运动具有笼统排外色彩,但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军中所表现出来的互相联络、互相支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仍然体现出中国人民在抗击外国侵略中的决心和勇气,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叶启明 | 满清就是在内外交困中灭亡的

满清靠着残暴的杀戮征伐入主中华之后,依然靠着残酷的血腥镇压统治中华。到了康乾时期,中国工业产量仅为世界的十分之一左右,而明朝的万历时期的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有说2/3)以上,经济严重倒退;康乾时期不仅实行愚昧的闭关锁国政策,还大兴文字狱,而且一朝比一朝凶猛,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能引得满门抄斩,每年死于文字狱的人竟然达2万之多。
所以英国特使马戛尼在乾隆后期的出使日记中指出:“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就是这样一个野蛮落后的时期,却处处自诩为天朝上国,故步自封,高傲的视西方国家为夷狄;就是这样一个腐烂透顶的时期,居然被后世的无骨史家意淫为“盛世”。
夜郎自大的满清,到了晚期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之中。鸦片战争之后,满清的财政更是日益捉襟见肘。从战争爆发的1840 年到1850年的十年时间里,年年财政亏空,还额外支出8000万两。太平军起义爆发后,税收的重要来源地长江流域成为战区,税源大量减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甲午战争及对日赔款,将本满清财政再一次推向危机之中。
满清为了延续苟延残喘,便费尽心思去寻找财源,弥补亏空。途径要么是卖官鬻爵(开捐输事例),导致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却又假模假样的反腐;要么铸发大钱,导致通货膨胀,或者以内债的名义行勒索和摊派之实,让底层民众更加穷困,社会矛盾加剧。
穷苦的底层民众为了寻求身份上或者经济上的依靠,自发形成成“义和团”等民间组织,却被慈禧太后等看到了利用的机会。当时的洋人(尤其是传教士)在华宣传基督教和现代科技文明,而且支持维新变法,要求开关通商,令慈禧怀恨在心。于是她唆使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殴打洋人。义和团顺势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他们焚烧教堂,扒铁路,杀害外国传教士,尤其是借机枉杀大量中国基督徒及其家人。
洋人多次敦促满清政府阻止并处决肇事的义和团,慈禧不予理会。德国公使克林德因此率士兵出外寻衅,打死约20义和拳民。随即被清军神机营军官恩海伏击杀死,而冥顽不化的慈禧居然向八国宣战,被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之后,仓皇的逃遁到西安。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从来不被满清重视的日本居然战胜老牌强国帝俄。当时的很多学者、少数官僚等看清了日本战胜的根本原因在于脱亚入欧,在于立宪,于是纷纷呼吁立宪。在内外交困中的满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也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随后更是假惺惺的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一开头便说“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将宪法变成了一个忽悠国人的一纸空文。
即使面对层出不尽的民变、革命起义等群体性事件,满清也丝毫没有任何妥协的意思。所以载沣说“有兵在,怕什么”,虽然他自幼长于深宫之中,并不知道满清的八旗子弟早已是斗鸡走狗的纨绔子弟,而所谓的兵也大多效忠袁世凯等汉族军官。
对于满清及其官僚集团来说,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中,他们早已形成了对体制的依赖,他们贪恋通过血腥镇压或者做狗奴才所得来权位和金钱等既得利益。即使在清廷即将土崩瓦解的时候,他们依然不愿意对民众的诉求做丝毫让步。
他们为了一己之私利绑架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却向民众宣扬“爱国”的思想。他们邪恶的利益集团一旦形成,便带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以一种非理性的惯性与动力顽固的运行。当社会已经不能支撑这种利益惯性,即将崩溃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悬崖勒马。
在内外交困中,面对一次次严峻挑战,满清要么掩耳盗铃,要么堵塞出路,整个统治阶层为了保住官位和既得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上层统治集团的这种惰性,最终彻底激起了底层民众的熊熊烈火。

即使内外交困,满清权贵利益集团依然不愿面对严峻的现实问题。他们奉行“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期望“结与国之欢心”,但是却因为利用“爱国贼”义和团的胡搅蛮缠,而彻底失去了西方国家的信任,而那些外国本来是承认满清的合法性的,甚至满心期待清廷通过立宪走向正常化。
即使内外交困,满清权贵利益集团依然活得“歌舞升平”。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还要耗费三千万两银子进行庆寿;又是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兴建圆明园,最后还是被付之一炬;奕劻更是变着法子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所得的巨额财产即使在满清灭亡后,依然够其子载振挥霍。
即使内外交困,满清权贵利益集团依然在自欺欺人的假惺惺立宪,不停的在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做修修补补的改革,最终让改良派也失去了希望。有假改革必来真改革,最后的几年,满清便在此起彼伏的民变和革命起义中疲于应付、左支右绌、焦头烂额,直到彻底走向灭亡。
历史的先声
愚民政策虽然造成了沙漠,却绝难征服民心。
——《解放日报》1942年4月23日
共产党要夺取政权,要建立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这是一种恶意的造谣与诬蔑。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但并不要建立共产党的“一党专政”。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72-177页
是要彻底地、充分地、有效地实行普选制,使人民能在实际上,享有“普通”、“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则必须如中山先生所说,在选举以前,“保障各地方团体及人民有选举之自由,有提出议案及宣传、讨论之自由。”也就是“确定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完全自由权。”否则,所谓选举权,仍不过是纸上的权利罢了。
——《新华日报》1944年2月2日
可见民主和言论自由,实在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当把民主国先进的好例,作为我们实现民主的榜样。
——《新华日报》1944年4月19日
但是只有建立在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与民主选举政府的基础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毛泽东答中外记者团)
——《解放日报》1944年6月13日
二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天天见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其是否为人民着想,姑置不论。最使人愤慨的是连这样的法,政府并未遵守。政府天天要人民守法,而政府自己却天天违法。这样的作风,和民主二字相距十万八千里!所以民主云云者是真是假,我们卑之无甚高论,第一步先看政府所发的那些空头民主支票究竟兑现了百分之几?如果已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尚不能兑现,还有什么话可说?所以在政治协商会议开会以前,我们先要请把那些诺言来兑现,从这一点起码应做的小事上,望政府示人民以大信。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日
国际民主既然与国内民主不可分割,所以要想参加到世界民主国家家庭中去的人们,就无法违反国内民主的原则。
——《新华日报》1944年1月19日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货,不是代用品。把一党专政化一下妆,当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虽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中国的人民都在睁着眼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来欺骗我们啊!
——《新华日报》1945年1月28日
他们以为中国实现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他们希望中国人民知识与教育程度提高到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那样,再来实现民主政治……正是在民主制度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训练民众。
——《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家,曾经这样表示出中国人民的希望:“我们并不需要、亦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并不主张集体化,也不反对个人的活动–事实上,我们鼓励竞争和私人企业。在互惠的条件下,我们允许并欢迎外国对我们的地区作工商业的投资……我们相信着,并且实行着民主政治”。他说得很对。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9日
限制自由、镇压人民,完全是日德意法西斯的一脉真传,无论如何贴金绘彩,也没法让吃过自由果实的人士,尝出一点民主的甜味的。
——《新华日报》1944年3月5日
他们说这一套都是外国人的东西,决不适用于中国……原来,科学为求真理,而真理是不分国界的……现在固然再也没有顽固派用国情特殊,来反对科学–自然科学的真理了。只有在社会现象上,顽固派还在用八十年前顽固派用过的方法来反对真理……民主制度比不民主制度更好,这和机器工业比手工业生产更好一样,在外国如此,在中国也如此。而且也只能有在某国发展起来的民主,却没有只适用于某国的民主。有人说:中国虽然要民主,但中国的民主有点特别,是不给人民以自由的。这种说法的荒谬,也和说太阳历只适用外国、中国人只能用阴历一样。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7日
这些一切,只有证明全国人民及各民主党派对实施纲领的意见,首先是对人民自由的主张,是切实的,迫切需要实现的,万万“撤销”不得的。
——《新华日报》1946年1月18日
像林肯总统和罗斯福总统那样的民主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领袖,是虽在战时也一点不害怕民主制度的巡行的。他们不害怕民主的批评和指责,他们不害怕人民公意的渲泄,他们也不害怕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的全民的选举。他们不仅不害怕这些民.主制度,而且他们坚决地维护支持这些民主制度。因此他们才被人民选中了是大家所需要的人。
——《新华日报》1944年11月15日
这说明英美在战时也还是尊重人民的言论出版等民主自由的。英美两大民主国家采取这些重大措置,正说明英美两国是尊重和重视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和他们所代表的意见和力量的……同时,(他们)也有一些批评。他的批评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这种民主团结的精神,是值得赞扬和提倡效法的……全国各党派能够融洽的为共同目标奋斗到底,这是英美的民主精神,也是我国亟应提倡和效法的。
——《新华日报》1942年8月29日
这正如前天座谈会主席左舜生先生说的:“我们不去敦促,自由这一客人是永远不会进我们的门的”!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6日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有三个: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二是开放党禁;三是实行地方自治。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很多,但目前全国人民最迫切需要的自由,是人身居住的自由,是集会结社的自由,是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
“现在是非变不可了!”“但如何变呢?”“我们只要看看人家。换句话说我们一切要民主。我们一切制度、政策以及其他种种,都要向着能配合世界转变上去改造。
——《新华日报》1945年4月8日
曾经有一种看法,以为民主可以等人家给与。以为天下有好心人把民主给人民,于是就有了等待这种“民主”,正如等待二百万元的头奖一样。但是中外古今的历史都证明了,民主是从人民的争取和斗争中得到的成果,决不是一种可以幸得的礼物。
——《新华日报》1945年7月3日
目前推行民主政治,主要关键在于结束一党治国。……因为此问题一日不解决,则国事势必包揽于一党之手;才智之士,无从引进;良好建议,不能实行。因而所谓民主,无论搬出何种花样,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解放日报》1941年10月28日
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在巴格达的最后时刻
  据英国媒体4日报道,自4月9日巴格达市沦陷之后,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的下落就一直是个谜。然而日前,一名伊拉克广播站的工程师接受了英国记者的独家采访,向记者披露了萨哈夫在巴格达的“最后时刻”。据这名工程师称,在巴格达沦陷前的最后两天,萨哈夫一直躲在巴格达市阿尔·阿达米亚区的一家广播站里,即使当巴格达市中心的萨达姆雕像于4月9日被美军推倒后,萨哈夫仍然拒绝承认萨达姆时代已经过去(新华社仍然拒绝承认习禁评文革思维已经过时,幻想愚民)。然而在4月10日凌晨,当美军坦克快开到这家广播站门口时,萨哈夫终于脱下黑色贝雷帽,戴上一条阿拉伯头巾从后门逃跑了。
  藏身于一广播站
  据报道,这名伊拉克无线电工程师名叫拉巴赫·哈森,现年35岁,是巴格达希克马特广播站的站长。也许在巴格达,哈森是最后一个在公共场合看到过萨哈夫的人了。巴格达沦陷前两日,萨哈夫一直躲在他的广播站里,并要求哈森继续通过广播电台向巴格达市民宣传抗敌。
  据哈森称,萨哈夫是4月8日那天和几名助手来到他的广播室的,之后他们很少离开。萨哈夫一直呆在广播站院子里的一辆无线广播车上,每天只喝几杯茶,偶然吃一小块面包。
  与政府失去联系
  4月9日早晨,当美国士兵包围巴格达后,萨哈夫像往常一样地前往记者们云集的巴勒斯坦旅馆,准备去召开每天例行的新闻发布会。然而当他走了一半路时就立即匆匆掉头,因为他发现美国大兵正在前面大摇大摆巡逻。哈森回忆道:“回来之后,萨哈夫非常紧张,此时他已彻底跟萨达姆政权失去了联系,他这个新闻部长已成了光杆司令。但他仍然在无线广播车上继续工作,通过电台用阿拉伯语广播,要求巴格达市民拿起武器抵抗美军。当我看到河对岸的海法街上也出现美军坦克的时候,我问萨哈夫该怎么办。萨哈夫对我说:‘不,别紧张,也许只有两三辆坦克而已,说不定他们很快就会逃走的。’”
  希克马特广播站附近不远处是一座萨达姆的总统行宫,然而这座总统行宫此时已被五毛抢劫一空了,大多数在该建筑内工作的复兴社会党官员也都纷纷逃离了巴格达。到4月9日,在萨达姆政府众官员中,也许只有萨哈夫一人留下来,继续“履行”他的职责。4月9日晚上,一名送信者匆匆跑进广播站,向萨哈夫递交了一盘“萨达姆最后演讲录像带”“红色江山代代传---共克时艰”和一张据称是萨达姆手写的纸条,要萨哈夫将这盘录像带尽快公布于众。
  据哈森称,看到这盘录像带后,本来满脸颓丧的萨哈夫一下子又活跃起来,变得兴高采烈。“他对我说,‘我可以告诉你,这盘录像带就是萨达姆,这盘录像带就是政府,一切都在正常运行呢’。可他的话还没说完,我们就听到附近的大街上响起了激烈的枪声。”
大敌当前赶快逃
  即使到这时,萨哈夫仍然拒绝承认萨达姆已经垮台。直到4月10日凌晨,当美军大批坦克开进希克马特广播站所在的街区3小时后,萨哈夫才终于承认大势已去,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他选择了匆匆逃亡,甚至连一个保镖也没有带。
  拉巴赫·哈森回忆道:“当大门外传来美军坦克开过的声音后,萨哈夫慢慢摘下了他头上的黑色贝雷帽,接着他又摘下了他军装上能显示他身份的肩章,然后,他伸手拿了一条红白相间的阿拉伯头巾裹在了头上,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就消失在广播站的后门外。在他临走之前,他还要求我们继续广播到凌晨3点。”当问及对萨哈夫的评价时,哈森说:“我认为他是在打一场一个人的战争。所有伊拉克高官都逃亡了,只有他一人还在坚守阵地。最后这两天,我们几乎失去了任何食物来源,萨哈夫可说是饿着肚子在广播的。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
  “超现实”记者会
  就在美军坦克2003年4月9日停在巴格达的总统府前之时,他仍以挑战的姿态举行了记者会,宣称伊拉克军队打死了大批攻击巴格达的美军士兵。自战争爆发后,这位伊拉克新闻部长就一直这样每天向记者们举行新闻简报会。
  萨哈夫在举行新闻记者会时,美军的坦克就在几百米之外,耳边不时传来枪炮声。萨哈夫传达的信息只有一个,那就是巴格达是安全的,而且美军部队惨遭痛击。在这次临时举行的记者会上,萨哈夫看起来非常镇静,如果说萨哈夫感到了压力的话,那么他也根本没有显露出来。
  萨哈夫说,“昨晚人们看到的搏杀将给这些雇佣军一个教训,将给华盛顿和伦敦的战争犯们一个教训。”他表示:“这些坏蛋正在巴格达门口犯罪。到目前为止,战斗非常激烈,真主将保佑他的子民取得胜利。”
  身穿橄榄绿军服、头戴贝雷帽、在麦克风前对着记者们滔滔不绝的萨哈夫不管所说的与现实有多大距离,他已经是个世界知名人物了。运用明显的手势,浅显的表达方式,以及词汇丰富的语言,萨哈夫斥责美国人是“流氓强权”。
  就在巴格达的战火硝烟不断的时候,萨哈夫还为向记者们表示道歉。萨哈夫对记者们说,“也许,爆炸声打扰了你们。你们是伊拉克的贵宾和朋友,但伊拉克必须对付这些外国来的恶棍。”萨哈夫还向记者们保证说:“但巴格达是坚强的,防卫森严而且是安全的。萨哈夫试图让伊拉克民众相信,伊拉克领导层仍然掌握一切。
  独脚戏
  可是在战争的最后几天当中,人们都可以注意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即萨哈夫一直单独地与记者们会面,这和开战初期的时候,伊拉克副总统、国防部长、内政与外交部长纷纷公开露面的情况炯然不同。那么,为什么这些伊拉克官员没有公开露面?现在他们在那里呢?萨哈夫在记者会上展现了顽强不屈、抗战到底的精神,但他的讲话听起来也开始越来越孤独了。或许,伊拉克政权让他一个人“抛投露面”,是因为他这个“外人”是最可以丢弃的"卒".
●“他们在伊拉克没有立足之地。如果他们进入巴格达,我们会用子弹和鞋子迎接他们。”
  ●“昨晚人们看到的搏杀将给这些雇佣军一个教训,将给华盛顿和伦敦的战犯们一个教训。”
  ●“这些坏蛋正在巴格达门口犯罪。到目前为止,战斗非常激烈,真主将保佑他的子民取得胜利。”
  ●“我的作用就是告诉大家真相,萨达姆仍然在位,布莱尔和布什不过是牛仔和战犯而已,伊拉克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萨哈夫形容联军的词语绝不仅仅是“异教徒”一个词,他还有“歹徒”、“战犯”、“傻瓜”、“小丑”以及“针对平民的国际流氓”等风趣的用词。
  ●萨哈夫好像对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尤其“关照”,他在讲话中称拉氏全然不顾当年两人曾共游巴比伦古城的旧情谊,是“一个江湖大骗子”,而且还是一种“最令人鄙视的动物”。
  ●“我很遗憾用这样的字眼,但对于那些用导弹杀害我们人民的敌人,辱骂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是故意让他们进城的,因为这样才能更方便我们消灭他们,我们已经把他们的退路堵死了。”
        2003年4月10日凌晨,美军已经攻占了巴格达市中心,并将军队推进到底格里斯河东岸,萨哈夫不得不一个人摘掉军衔和他的帽子,乘车离开巴格达.
一个多余存在下去的反人权反人道主义共产流氓政权
498f4f8fly1fx8r1z7ie5j20go0m8gmg.jpg 005SEZ9Yzy7jdL1gYbB2f&690.jpg 011753cbb0hz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7 16:12 , Processed in 0.1395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