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发动贸易战针对中国哪些核心利益?莱特希泽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11:25: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发动贸易战针对中国哪些核心利益?莱特希泽报告一一详细阐明
作者——王小靠
正文-上篇
五月份,在中国国内普遍认为中美贸易争端即将平息时,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称,除非中国进行“实质性的结构改革,否则华盛顿还会诉诸于关税”。
此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2018年3月31日向国会提交的“国别贸易壁垒评估报告”吸引了众多眼球。专家们认为,特朗普进行贸易战的决心,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份报告所影响做出的。报告中对于中国基于WTO的贸易壁垒的相关表述,代表了美国官方立场。
虽然这份报告在今年6月下旬由于贸易战不降反升变得广为人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诸多国家传媒刊物以及环球时报等中国报纸海外版均给予这份报告相当的驳斥与揭露,但遗憾的是,全国700多家智库及国际关系方面的众多专家,国家相关部门的辅助决策部门,至今为止并未对这样一份报告提出比较专业的、逐条逐句的、逻辑严谨、数据充实的反驳意见。而仅有一些简单的专家解说或类似环球时报豪言壮语类的、令人捧腹的非专业噪音。
与莱特希泽报告差不多时间发布的另外一份资料,是今年3月22日发表的,对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革新方面的政策、行为和实践进行详细分析的301调查报告。报告正文182页,还不包括若干页的附录。参考文献注释1138个。报告有数据,有图表,有事实,有案例,论述严谨,逻辑清晰。对这一份更加详细的资料,我国同样没有任何一份有足够分量的,能进行榫对榫卯对卯的专业详尽的调查报告,来进行反击。
虽然,我国在前不久发布了《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但通观这份仅仅一万多字的白皮书,发现其中除了笼统列举中国已经和将要进行的贸易自由化改革,没有专门针对美国这一系列报告中对中国的指控进行任何辩解或者反驳。同时,它也缺乏足够多的关于细节的数据出处或者正反调查研究的论据提供。因此显得不够有力。数据支撑不够、案例论证不足,而欲盖弥彰的感觉,却浓厚了一些。
当前,美国正在利用包含以上提及的两份资料或报告在内的多套详细调查报告,为自己发动贸易战的行为进行辩解,并为采取的具体行动提供行为基础。显得非常专业。而且目前来看、其专业优势较为明显。
而我国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则连续三天发表评论员文章,如怨妇般怒斥美国的霸权行径。但怒斥之余如果能附带全面翔实的批驳,是否能为毫无技术含量的怒斥增加一些理性色彩呢?
美国政府采取一项战略决策是慎重的。其特点是论证和决策一件事情很慢。但一旦决策之后就会执行到底,非常认真。而且通常不会因为总统换届而更改。这次贸易战与以往对我们或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发起的贸易战不同。这次美国朝野上下,左右派别,一致认为中国在WTO框架下的很多具体做法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集体采取了向后转的姿态。
以往美国国内能够为中国发声的友好派人士或者机构,这次纷纷保持沉默甚至反过来指责中国。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兆头。虽然我们认为这绝不代表中美关系从此走向遏制与反遏制,但贸易战呈现常态化和长期化却成为一种隐忧。况且这种隐忧还在占领更多的公共空间,对我国是很不利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顶层结构设计者们,更需要沉下心来,详细阅读和分析莱特希泽这份引起了贸易战的评估报告,客观找出其中正确的部分加以重视,也要找出其中谬误的部分,加以反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而对于一般国民来说、阅读和分析这份报告,也能了解外部社会尤其是美国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国际贸易方面一些做法的看法及反馈。帮助大家建立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帮助大家形成一些更正确的概念。其中谬误,也应加以批判。
虽然距离其发布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作为贸易战的纲领性文件,解铃还须系铃人,此时研究一下这份文件,说不定可以预测未来贸易战的走向。考虑到原文较长,且有较多语句的表述方式比较书面化,不符合一般人的语言习惯,因此笔者特意将其制作成一份精简但全面的表格,帮助大家更好理解其全部内容。
另外,由于原文涉及到较多行业较多专业知识,因此笔者将进行力所能及的点评。帮助大家了解一部分背景知识。
源自:美国贸易代表 罗伯特.莱特希泽《关于国别贸易壁垒的评估报告(中国部分 2018年)》
本文的主体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2018年3月31日向国会提交的《国别贸易壁垒评估报告》中的中国部分。本文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作美国进行此次贸易战的现实环境评估和作战依据。
这一部分主要罗列了中美贸易的概况。其中关于逆差数额的计算,中方有不同意见。主要在于两点:
1、经过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转口贸易未被统计进入。如果计入,逆差可减少一千亿。
2、美国老是拿3752亿美元商品逆差说事,但不把服务贸易的顺差400亿算进去。不过,即使计入这两点,逆差仍有2350亿以上。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产业政策方面,显而易见地,美方把最为看重的技术转让和中国制造2025这两项放在整个报告实际内容的最前列。
关于技术转让,中方认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双方谈拢了就不存在问题;美方则认为中方属于强迫。体现了中美不同的价值参照体系。中方贯彻资本可由国家整体调配的结构性优势,将单个跨国公司在技术和市场优势,进行抵消甚至发起反攻。而美国国力的主要优势就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当然不能坐视一个个企业单兵作战败于劣势。因此双方存在极大的争议。不过,WTO本来就是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贸易协定。我国在加入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也做了很多承诺。3月22日的301调查报告中,就用极大篇幅,指出根据WTO文件,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时,保证不以转移技术为前提条件,批准外国企业在华投资或者进口外国产品。因此,这方面我方的做法显然有不尊重承诺的嫌疑。
而中国制造2025,引发美方严重关切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一是大量补贴,二是产能过剩。
一般国民认为、我们政府愿意补贴企业,别人不应指手画脚。但应该明白,WTO是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协定。当然要尊重市场经济。我国也由商品经济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而补贴则破坏了自由竞争原则,破坏了应该由市场来自发调节、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规律,长期看是要吃苦头的。短期看则是我们的贸易伙伴认为我们存在不公平竞争。
产能过剩的问题历史上曾经造成改开以来国民经济多次小幅或大幅调整。为抢占包括10个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制高点,中国以其他WTO成员国从未见过的巨大支持力度来进行引导和补贴、并配合其他产业政策,歧视、限制或转化外国先进技术,同样涉嫌违反WTO的基本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中国政府以“自主创新”政策为理由,制定偏向国内企业的采购优惠政策,存在歧视国外供应商的情况。
以各种或明或暗的政策限制或者审批方面的潜规则,阻碍国外资本进入金融、保险等行业。或强制要求转让技术。相反,美国市场却对中国资本保持开放。
中国政府以安全理由,鼓励使用国内产品和服务,限制国外的同类产品和服务。安全问题当然是国家根本问题。但是否存在歧视国外ICT供应商的状况呢?毕竟国外ICT供应商也是有着商誉和基本操守的,以安全为由不允许政府采购他们的产品,是因噎废食。
中国政府在补贴和过剩产能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钢、铝和纯碱行业。利用补贴和钢铝价格下跌的机会,中国快速增加了这些领域的产能,并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第三方国家的同行业造成了损害。
出口限制,特别是我国独有或者产量占全球显著份额的稀土出口,是一些头脑常年保持热度的中国人热爱叫嚣和挥舞的大棒。但是WTO是一个互惠体系。我们不出口一些东西,那么就要接受别人不出口给我们一些东西。当然,如果真的闹僵了,大家互相不出口,也不进口,也是可以被各国国内法所接受的事情。但这对于市场和经济都不利。无论从短期或者长期来看,都必然导致商品价格提升,生活质量下降。
关于出口退税、是另一种变相补贴,不再赘述。
关于标准制定、目前引起了美方关切。主要是中国希望利用庞大市场迫使全球采用中国标准,以及在一些已经有国际标准的领域继续追求独特的国家标准,比如中国移动的TD-CDMA技术的3G通讯技术架构。中国三家主流的电信运营商竟然拥有三种不同的3G技术。不仅造成浪费,还制造了混乱。
我们是不是什么东西都非要搞一套自己的呢?上一个这样做的国家是苏联。但苏联经济发展得并不好。太多资源被用于一些满足型生产而不是优势型生产。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和消费资源,以达到最低的成本、最小的环境破坏和最高的生产效率、最好的产品体验。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弄一套,就肯定会导致什么都搞不好。
至于别人会卡我们脖子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采用一些手段使别人卡不住我们的脖子。但为何我们不去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别人会产生卡我们脖子的想法呢?类似圆珠笔芯尖端的圆球、我们自己搞一套很浪费。而类似最近热播的《药神》剧中的“格列卫”靶向药物,原理发明、药品研发和生产迭代,用去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那不是随便一个国际想原创都能够原创出来的。事实上中国不可能也搞一套。
知识产权方面,普通大众也较为了解。主要是立法和执法不够,导致了很多侵害国外知识产权的场景。医药方面再一次暴露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到位的问题。进口医药进入中国,存在周期长、审批繁、假冒多的实际情况。
正文-中篇
北京时间7月11日,美国宣布由于中国对美国之前对5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税采取了反击,因此对中国2000亿出口商品加税。
此举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正在进行的贸易战的强烈程度。受此影响,7月11日中国股市汇市双跌。同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抗击美国贸易战,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国运之战”。中国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中国人血脉中既流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情怀,也蕴含着“舍小家顾大家”的平民风骨。面对这场“国运之战”,中国人深知“有国才有家”,因而愿意承受个人生活方面暂时的损失”。
对于这样充满民族主义热情的言论,我们还是应该冷静下来,分析其逻辑和涵盖的事实,而不是被其无脑带歪了节奏。因为朴素的真理是:
1、损失是不好的。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没有人会主动选择损失。个人更不会对承受的损失欢欣鼓舞,额手称庆。应该对造成损失的人或者机构追究责任。并反思为什么造成了这样重大的损失。
2、不能打打不赢的仗。无论是为了什么原因。
3、先有国还是先有家,这个问题应该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选择。而不是一家报纸替我们统一做了回答。很显然的道理:这个报纸不会替所有人支付账单。
要回答前述第一小点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回到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于今年3月22日提出的这份关于中国贸易壁垒的评估报告。去追本朔源、寻找答案。看看这场所谓的“国运之战”,到底是美国强加给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看看这场“人类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是因为大国什么样的“核心利益”导致矛盾巨大到无法调和的?
服贸方面基本的概况是美国有385亿美元顺差。这也是商贸逆差当中一抹亮色。但美国仍认为达不到美国对全世界其他国家输出服贸获得的收益那么大。毕竟美国走过工业2.0,走过两次世界大战,开启互联网浪潮,在大部分尖端领域享有技术、管理水平、文化产品和精神文明的领先优势。美国当然希望输出自己的优势商品。
在电子支付方面,美国企业一直无法实质性进入中国市场。相反美国市场却是开放的。银联等中国企业可以获准进入美国市场开展业务。这确实是一种不公平。
美国电影的水准在全世界是第一流的。但我国对于文化产品的限制很严。每年进口的美国电影数量非常有限,大量美国电影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本土电影虽然在最近10-20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实质水平如何,国人心知肚明。如果不是因为贸易壁垒,我们早就可以欣赏更多更新的美国佳片了。哪里还用的着忍受质量低劣、价值观陈旧保守的中国国产电影呢?
由于股份比例、审批流程、业务限制等限制,美国银行被限制得更严。实质上无法在中国开展具有影响力的业务。因此,中国国有银行及其他大行,在前几年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利润率很高、霸王条款层出不穷。赚了钱却不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国人当然理解政府不放开金融和银行业的管制是因为国家金融体系安全。但全美国也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是国有银行。相比之下我们为了国家安全付出太多代价了呢?
保险行业、政权与资产管理行业的情况,与银行行业的情况基本一致。同样是层层壁垒限制了外资进入。外资公司在这些市场占据的份额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但中国保险提供的服务如果质优价廉,中国消费者为什么会越来越多考虑香港保险公司呢?正是由于市场竞争不够,才导致中国国内保险公司不思进取。如果能引入更多竞争,平民就可以享受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价格。
电讯服务领域,国家同样是以“国家安全”理由、设置层层壁垒不予实质性放开。更是不准进入基础电信服务市场。中国电讯收费之贵,在全世界也是居于前列。根据一项调查,中国电信带宽费用排在全球41位,还有很大降价空间。但我国是否愿意放开呢?如果放开,对于这些外资公司来说,是否愿意配合进行相关敏感数据的维稳和舆情控制处理呢?这就会成为问题。因此笔者预测,这将是核心中的核心,很有可能在最后放开、大概率是永远不会放开。
快递方面是一个很有示范意义的领域。虽然外资公司不能进入信件快递市场,但普通快递和物流领域是放开的。我们凭借生活经验就可以知道,这方面是国内民企的天下。
外资快递企业比如FEDEX、DHL虽然收购了本土快递企业,但依然经营不好。抢不过民企。原因不外乎:1、价格无法与“四通一达”和顺丰竞争,2、网络完整程度不高。可见有些领域我们即使放开,凭借国内民企的勤劳与智慧,我们也可以跟外资打一打并且打赢。我们不要害怕。要对自己本土民企有信心。因为我们的民企运营效率不输给外国人。
另外,在物流领域,TNT收购的“华宇集团”经营状况不错。在公路运输物流领域,“华宇集团”提供的产品能够跟其他本土物流拉开差异,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说明外资在很多方面完全可以对现在的市场格局形成有益的补充。开放市场给外资、能够活跃市场、强化竞争。
中国在法律服务方面,对外资的壁垒很深。限制国外律所在国内的业务开展。律师的工作不仅是为无辜的人正名。律师和法官之间的互动,其深远的意义是帮助建设健康的法律体系。这在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规范的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当然,有种意见认为,中国法律有特殊性,不能随便对外国人放开。但为何美国人能够把法律服务看作一般商品?我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国情”、“特色”、“安全因素”这些特殊性、牺牲了太多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加入世贸时,我们既然已经做出了承诺,就应该兑现承诺。如果不能兑现,不如退出世贸,不要留在WTO里面丢人现眼。
作为一个网络原住民、IT行业工作者,在数字贸易壁垒方面,笔者有更多意见要说。首先我们不准外资云服务进入中国,到底在害怕什么?还不是害怕外资云服务提供商不能配合政府要求、加强对云服务器的监管需求嘛。亚马逊在全球的业务规模,是中国云服务占有率第一的阿里云的业务规模的十倍。这是由于亚马逊本来就是云服务的创造者和倡导者之一。亚马逊提供更多付费方式、更低廉的总体价格、更灵活和全面的管理平台、更稳定的计算支持。不允许外资云服务提供商进入、限制了国内消费者的选择。
关于网络过滤和屏蔽,简称“墙”。由于“墙”的存在,妨碍了国内网民及时全面准确获取全球信息。使得思维全方位闭塞。由于“墙”的存在,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变得困难重重。前者导致中国的创新能力下降,后者导致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步履变得更加沉重。
网络语音服务协议方面的壁垒,简单来说就是使得国内网络语音和跨境网络语音服务非法。而这本身是减少语音通话费用、提升沟通效率的很好的技术。在全世界广泛采用。但一旦这种技术普及,过滤和监控海量语音通讯的成本将会非常高昂。这也是中国宣布网络语音服务只能由拥有基础电信牌照的运营商(在我国,事实上只有移动联通和电信)来提供的的原因。我们再一次看到为了监控的目的,普通平民付出了更大的损失。人民日报宣称中国人民愿意承受贸易战带来的损失,这我们已经不能接受,而如果没有贸易战,我们平时也在方方面面付出成本、承受损失。因此、最好的尊重人民利益的做法是,放开管制、这样既没有贸易战的损失、也没有平时的成本。这才是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
比网络语音服务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壁垒、还体现在域名规则方面。域名解析需要专门的域名解析服务器。之前流传的,美国可以关闭对中国的根服务器服务,使全中国都上不了网,实际上不可能。
根域名服务器确实很重要。但实际上不是每次访问都需要直接访问根服务器。那样的话,再强大的服务器也无法应付如此巨大的访问压力。所以,为了向整个互联网的用户提供域名解析服务,在根服务器下面,还有顶级域名服务器、次级域名服务器等多级。一级查不到,才会查询更高一级,最终才查到根域名。但这几乎不可能发生。
而且,根域名服务器由ICANN管理,实际上不归美国政府管辖,美国政府无权下令关闭。根域由ICANN管理更多是历史因素,其技术地位来自各国ISP的认同,而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它位于美国,它更不是华夷之辨式的政治筹码。
域名服务的软件是开源的,没有任何技术壁垒,而且是分布式网络。如果美国政府真的使用暴力逼迫ICANN关闭对中国的域名服务,问题也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由中国的技术人员修复。根本上升不到网络战争的程度。
至于网上流传的伊拉克域名和利比亚域名关闭事件,前者是无中生有,后者则是利比亚域名管理者两派内讧。
大国精英阶层习惯了集中式、层级式、封闭式和民族主义式的管理方式。对于互联网有着最深的恐惧。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多元的,分布式的,平等的、开放的、技术人员为主导的,提倡去地域和国家限制的、零边际成本的事物的存在。
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根域名服务掌握在一些教育机构及研究者个人的手中,这是一群以单纯的技术追求为导向、并对于造福世界怀着深深热诚的人、并且这群人得到整个互联网的拥护。他们不断地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技术。
大国精英阶层之所以有这一的价值审美,最本质的根源于其来自于其内心深处的陆权思想,与国际主流的海权思想充满矛盾,格格不入。
大国政府只是单纯地、发自内心地、无法自抑地想要控制这些单纯的人。一旦这些人被控制了,他们才能安心。然而、被控制之后、创新力也就消散了。
说回域名规则的事,大国要求跨国公司在中国注册域名、解析服务器也在中国,是对技术的不尊重。他们不明白这些技术本来是无国界的,是安全的,无须额外担心。大国只是想要控制、控制、控制。在互联网深刻改造了整个世界的今天,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令人嗟叹。这种对自由精神的钳制和扼杀、令人悲痛。
今天,我们看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生产更有效率,经济更加发展。人类拥有了更强大的改造自然的力量。
但是整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加和平。冲突和流血依然在发生。整个社会,并没有变得更加和谐。贫富差异和种族歧视仍然广泛地存在。
今天,随着年岁渐长,回顾前面那些问题,笔者现在得出了一个新的答案,那就是:“要看掌握在谁的手中”。
继续分析关于六、数字贸易壁垒方面的问题。
跨境数据传输与VPN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国要求计算和存储全部在本地也就是国内完成,又不准许境外云服务提供商进入。无非是想要保障在物理上监管和监察服务器的能力。但这又使得外国服务提供者和本国人民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在线视频和娱乐软件也是美国的强项。大国限制这些服务的外国供应商,是希望在文化、传媒、传播领域加强控制和监管。这使得外国服务提供商无法在中国顺利开展业务。但中国却可以把孔子学院开到美国去。另外,也使中国人民的选择变少。我们不得不接受质量更低和价格更高的产品。
数据加密方面的限制,要求外国服务提供商的加密算法公开,或者采用本地加密算法。依然是在监管方面的要求。
综合以上这些单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国在监管这一“核心利益”方面锲而不舍的追求。这是人民的核心利益吗?不是的。这只是大国的核心利益。
这一大类下面最后一项就是互联网支付服务限制。体现的是大国对于金融体系的严格把控。这又是另一项“核心利益”了。
农业这个大类当中,美方的关切主要在于以牛肉为代表的一些品类。大国设置了很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壁垒,使得美国牛肉很难进入中国市场并取得销量。
在主食方面,大国对于大米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提供了超过承诺的扶持和补贴。我国强烈地追求粮食自给率,一方面这是对民生和国家安全的焦虑,但另一方面,许多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的粮食自给率非常低,连50%都不到。也并没有焦虑到如此程度。
说到底这是一个国际上有多少朋友的问题。我国长期存在可靠的朋友太少的问题。导致我们对于“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有着异乎寻常的追求。但这又是为什么造成的呢?全世界都亡我之心不死?
如果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全部在中国生产,我们将使用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一面积。也就是说,很多经济作物将不能生产,我们的餐桌上会出现更多的豆腐而不是各种肉类。我们上世纪6、70年代发动上海和北京知青上山下乡到西双版纳种橡胶,但是生产成本比从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购买还要高。我们的手机芯片不能满足需求,我们也没有发明出瑞士诺华的“格列卫”。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国际民生的各个领域全部做到自给自足呢?理性地说、是不可能的。
国际贸易本身最大的效益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优化分配生产和消费资源。我国生产橡胶的效率绝对不可能超过热带国家。那么就从热带国家购买。与其担心别国到时候不卖给我们,就自己生产,还不如多想一想为什么别国不愿意卖给我们。
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将近400年来,陆权国家不能战胜海权国家。攫取型经济不能超越共享型经济。控制地越紧、管得越严,生产效率越低,生产损耗越大,产品品质越低,最终盟友越少,越容易失败。
倘若我们有足够的国际朋友,我们就可以取得海权型开放型国家的优势,我们就不会落入花费更大的成本生产更少的产品的窘境了。但如何做到,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留待接下来再分析。
正文-下篇
北京时间7月12日20:30,针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7月10日发表的《关于301调查的声明》,商务部发表声明,驳斥了美方观点。并阐述中国将进一步按照自己的步调、有条不紊地推动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和多边贸易体制。
这份301调查报告,我们知道,就是美国政府在2018年3月22日发表的,对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革新方面的政策、行为和实践的301调查报告。报告正文182页,参考文献注释1138个。报告有数据,有图表,有事实,有案例,论述严谨,逻辑清晰。
商务部发表的这份声明,包含6个小点,正文2087字。对301调查的反驳集中在第1小点和第2小点,共计992字。作为一份声明,商务部完整清晰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想法。但作为一份反驳意见,则过于笼统和概括,与前述301调查报告相比并不是同一类型的文件。
当然我们不能对一份声明抱有这么高的期待。还是正如笔者在这个分为上中下的小小系列当中的上集当中所说的:全国700多家智库及国际关系方面的众多专家,国家相关部门的辅助决策部门,至今为止并未对这样一份报告提出比较专业的、逐条逐句的、逻辑严谨、数据充实的反驳意见。而仅有一些简单的专家解说或类似环时这样令人捧腹的非专业噪音。商务部报告虽然严肃,但仍没有,也不可能披露足够的细节。因此,我们只能把他看作一份原则性的纲领,其正确性,还是需要一份逐条逐句的,数据充实的反驳意见。
下面我们继续分析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这份莱特希泽报告的最后两个部分。并尝试在整个报告分析结束后给出总体评价。
从这一部分来看,美国认为中国在与贸易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其他措施方面,披露不足。并且发布之前的预先披露和评议环节做得不够妥善。并且,法律、规定和其他部门规章未能得到充分的翻译。总的来说,透明度存在问题。
从具体描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外国资本对于中国法律有着较高的期待。他们愿意也坚持在中国的商业行为合规合法。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法律体系本身健全而且透明。应该说,我国从GWY到地方,对于立法的严谨、完整,以及执法的尺度等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各部门管辖权混乱交织、法律法规朝令夕改、执法不严、选择执法等乱像,不仅对国内资本和中国居民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国外资本和外国公民。
在最后一部分,法律框架这方面,美国提及了法律法规方面另一个问题,即中国的法律体系对商业行为的影响。部分由于不完善,部分由于腐败,对美国产业进入中国,或者投资中国产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行政许可这方面,美方认为在商业行为中遇到阻力和阻碍。过多的、过于漫长的审批手续,降低了外资的积极性。事实上对外资进入中国形成了贸易壁垒。而更严重的是、一些审批政出多门。几个有关部门都争着要批、争着要管。这种结构设计,背后无法避免地存在利益交换的空间。
如果我们把第九点:法律框架当中的问题与第八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不透明,两点结合起来观察,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本一般大众认为与经济发展没有关联或者关联很轻微的法律事务,也受到美国的挑剔。也就是说贸易战跟我国法治环境建设也有关联。
能不能认为这是干涉我国内政呢?其实并不是。美方挑战的不是法律是否合理。这是各国制订国内法的自由。美方质疑的是法律不够完善、披露不够完整、公示不够规范、评议不够充分、翻译不够完全、审批不够简便。虽然这些不是法律当中最关键的部分,然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对于商业行为就会有很大的阻碍。更严重的是,必然会存在很大的权力寻租空间,成为贪腐的温床。
就在前不久,6月25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交警系统执法部门爆出塌方式腐败事件。哈尔滨市纪委监委公开通报了122名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为“疯狂大货车”充当“保护伞”的案件。这122位公职人员中,出自公安系统的就有108人,其中交警达100人之多。市局交通警察支队下属有13个交警大队,其中被市纪委调查、涉嫌充当保护伞的就有12名大队长。
此次事件,是由于在火车站、景点、机场等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黑车公然运营,而交通监管部门却视而不见。导致出租车司机怨声载道。哈尔滨的非法营运出租车到底有多“黑”?纪检部门总结出三宗罪:一是漫天要价,有时甚至高达正常报价的数十倍;二是缺乏安全保障,大多黑车都是虚假牌照,出了问题常常一逃了之,根本找不到车主;三是有的黑车司机心存歹念伤害乘客,敲诈、勒索、抢劫、性侵等事件屡有发生。
不仅乘客利益受损。在这样的丑恶现象得不到纠正的情况下,一些出租车公司的出租车司机权益也受到损害。他们的收入从每月五六千元降至三四千元。因此出租车司机由于权益受损,采取罢工或隐形罢工等行为,向执法部门发泄自己的不满。
可以说,在一个法治环境建设欠缺的环境下,商业不能自由发展,企业家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创新经济的动力受到抑制、创造财富的愿望也受到压制。法治建设欠缺的地区和省份,通常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活力欠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的地区。营商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面貌。
法治环境建设的欠缺,国内居民当然首当其冲,迫切希望得到改善。而这时美国发起贸易战,对中国的法治环境建设也提出了高要求。这是对我国核心利益的损害、还是建设?相信有着理性思维的读者,都能自行分辨。
虽然12日的商务部声明义正言辞地痛斥美国变本加厉、公然践踏、对中国的指责全都是“歪曲中美经贸关系真相的政策逻辑”。但是作为社会公民,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当中。身边有没有遇到过各种自相矛盾的政策条例?是否存在为了一个小小的审批,跑了好多趟“有关部分”的现象?有没有遇到需要找人托关系才能办一些事的情况?有没有看到新闻里频频播出的官员贪腐落马的新闻报道?相信公正的中国居民,心中都各自有数。
在第九部分的最后是竞争政策。主要是指《反垄断法》。针对美方提出的,我国仅针对省级以下国企实施过《反垄断法》,但对我国事实上占据更多资源的央企却无动于衷,这种选择性执法,带给外国资本很大的困惑。联系到曾有利用《反垄断法》对外国公司施加压力,要迫使他们“合作”的做法,更使外国资本感到心有余悸。他们担心被此类不透明的做法施压和打压。
笔者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10-15年以来,我国经济活动当中一直存在一个巨大的阴影就是国进民退。国企央企占有更多资源,却没有更高的产出。阻断了民营资本进入的通道,提升了人民生活成本,加剧了贫富分化,破坏贸易规则、吸收大量政府补贴、加剧了货币贬值。这个趋势恶化了营商环境,也降低了经济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危害不轻。这个势头如果愈演愈烈,中国经济增速必然出现停顿、社会变革也将停滞。
总结
莱特希泽报告对中国贸易壁垒进行了全方位的披露:
产业政策部分,重点是:强制技术转让、中国制造2025当中的补贴和制造剩余产能、对外资的投资限制、政府采购当中的歧视性政策。
知识产权部分:窃取商业机密、医药领域希望简化审批手续、帮助药企降低成本,改善网络侵权状况。
服贸部分:电子支付、院线电影、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电讯、音像、快递、法律要求开放。
数字贸易壁垒部分:云计算、网络过滤和屏蔽、网络语音服务、域名规则、跨境数据、在线视频和游戏、互联网支付要求放开。
农业部分:要求美国农产品包括牛肉放开进口,放开生物技术许可、取消过多的国内农业补贴。
透明度: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披露、公示和翻译。
法律框架:健全立法、行政许可、不要选择性执法《反垄断法》。
大国说美方强行发起贸易战,对大国的指控是无中生有。到底有没有,随着我们详细分析莱特希泽报告,现在已经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任何遗漏了。
纵观以上7个部分。由于一些具体的障碍、我们确实很难直接判断说是对的,或者说是错的。因为一些压力我们不敢明讲。但总的来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不可能对于整个大方向没有一定的感知。对于报告中提及的方方面面,是否确有其事?笔者总的感觉是:美方并不是无中生有。至于具体是那些方面、触及到了中国哪些核心利益,大家从上文的表格当中也可以看得一目了然。
而且,必须实事求是地说:美方诉求,与我们作为大国的普通人民来比较,诉求出奇的一致。
我们希望人民币不要滥发、我们的资产不要过快贬值、楼市不要越来越岌岌可危,股市能够逐步增长。我们希望开放外资投资领域、让我们享受更价廉物美的产品,希望欣赏到更多的外国电影、外国文化,希望网络过滤与屏蔽消失,享受更快的网速、让我们自由获取全世界的互联网信息。我们希望国内政治清明、法治环境净化。执法者有法可依、执法公正。平心而论,这些都是健康正当的诉求。究竟为什么原因这些诉求长期得不到充分的解决、步履蹒跚,笔者相信大家也多半心中有数。
如果不是真实发生了,很难相信竟然存在这样一个惊人的巧合,美国政府的诉求与大国人民的诉求惊人地一致。改开以来,我们没有出现这么一个奇怪的局面,就是人民希望贸易战打得越大越好,打得越久越好。这是奇怪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大国人民忽然发现美方立场竟然比官方立场更亲切、更有温度、更发自内心。这实在是不应该的、但确确实实发生了。我们的顶层设计者们和战略制定者们,该好好想一想这个局面是怎么回事、怎么解决。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倘若改开的进程长期停滞,甚至倒退,那么以上那些美好的希望都会成为泡影。
大国当前为了拉动经济而奉行的一些政策,使得大国目前的面貌看似正在逐步国家资本化、逐步民族主义化。大国系统地推行国进民退,逐步地把自身的立场和全世界主流发达国家的立场对立起来。
大国是有自身独特情况的国家。与其他国家存在这里与那里的不同是正常的。但大国与贸易伙伴的关系,不应该是水火不容的,应该更多共同性、兼容性和开放性,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大国在当前阶段的发展当中,片面强调已经取得的成绩。孤芳自赏,沾沾自喜。这种情绪沾染了很多人。使这些人盲目骄傲自大。吹嘘自己“厉害了”、“超越了”、“世界第一了”、“吓尿了”、“惊呆了”,这种庸俗化、简单化、极端化、膨胀化的情绪,鼓励了一小撮头脑发热的臭虫和带鱼,跳到了秤砣上,不自量力。使大国看不到自身还存在的各种缺点。平心而论,存在缺点很正常。大国要发展,就是要用前进的力量来弥补这些缺点。但视而不见这些客观存在的缺点,会将膨胀当作强大,将虚荣当作伟大,把泡沫当做永恒。这种心态十分要不得。
大国越来越像1930到1940年代的某些集中主义哲学盛行的国家。在这些国家,总是把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人民的利益之上;总是用集体的意志去扭曲个体的意志。
那些国家,运用多种方法,逐步逐步地消灭了经济当中的非国有部分;系统性地消灭了社会上所有除了官方声音以外的声音;系统性地以宏大话题覆盖了个体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意愿。
这样一来,这些国家最终使自身走进了一条歇斯底里的道路,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立起来,并且无法纠正这一方向性错误。从而最终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
其结果是在历史书上留下了少数英雄极为光辉的战绩,但同时几乎全部地毁灭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埋葬了整整两三代人。
近400年来,陆权国家不曾战胜海权国家。假如1930-1940年代的西欧陆权国家取得战争的胜利,其与势力范围内的附庸国之间建立的国际经贸体系,不会与后来的苏联与东欧集体主义政治哲学兄弟国家结成的经互会有什么本质性的不同。彼此都是攫取型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必然是将各卫星国投资发展为原料获取地和高级产品倾销地,从中赚取技术红利。政治上推行寡头统治、暗箱操作、贪污受贿、却不可能带给当地人民普遍的人均收入提升和生活质量提升。最终与苏联一样,特权阶层横行、人民普遍不满、政治性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最终轰然崩塌。我们有些友好国家,现在的状态、不正是如此吗?
而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主要差异在于强调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公平公开、平等合作、利益共享、法治昌明、尊重契约精神、强调互惠合作而不是相互试图完全控制彼此。所以,美国100多年前强调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在100年后看来依然有其很大的合理性。仍在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看到、发展机会来之不易、转瞬即逝。那种希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封锁一百年也不怕的陈腐想法,已被全球贸易自由化、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全球分工合作的新思潮所取代。
因此,如果大国继续再沿用陆权思维、斗争思维、民族主义观念,去看待贸易战、逆历史潮流而动,则非但不能持续,还将带来更大的问题、最终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5 11:02 , Processed in 0.0762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