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烧毁赵家楼的那场火,从来没有熄灭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01:0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19年5月4日烧毁赵家楼的那场火,从来没有熄灭过

作者:王海涛

今天是5月4日,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静悄悄的。

今天,一个青年竟然问我青年节是怎么来的——他显然中学历史没好好学。于是我就解释,是一群年轻人跑到别人家表达“爱国之情”,禁不住把人家的楼点着了,然后就掀起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形势,那一天是1919年的5月4日,于是,那个日子就成了青年节。
那个被烧的地方叫“赵家楼”,在东二环内长安街北侧。将近100年过去了,“赵家楼”似乎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去别人家里烧别人家的房子,怎么能够表达爱国呢,怎么还用节日来纪念呢?这主要看历史由谁来书写。如果让房子被烧的那个人来写,他一定会说,烧他家的房子跟爱国没有一毛钱关系,那群年轻人就是瞎闹。
我还真找到了那个家伙的回忆录。他叫曹汝霖,当时出任交通总长,因为此前在袁世凯当政时候担任过外交次长并参与了“二十一条”谈判,所以被认为是亲日分子。
在我有限的阅读中,至少看过3个亲身经历这场“爱国行动”的人的回忆录。这3个人,分别是当时参与游行的普通的北大学生何思源,当时的学生领袖后来的中共政治人物张国涛,以及当事人曹汝霖。他们共同经历了那个特殊的下午,他们的回忆却有诸多矛盾之处,但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学生点着了交通总长曹汝霖的房子……
何思源是这样回忆的:1919年5月2日,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学校餐厅召集学生100多人开会,他讲述了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牺牲中国主权的情况,号召大家奋起救国。听了校长的讲话我心情非常激动。第二天学生会组织千人大会,决定5月4日游行示威。学生们本来是到位于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向各国使馆抗议,但遭到阻挠。于是队伍转往曹汝霖家。学生们翻墙进入曹家,进行了打砸,并放了火。
张国涛的回忆与上述描写有不同之处,重要的一点是蔡元培阻挠了学生上街,而不是鼓动大家“奋起救国”。在张国涛的记忆中,蔡元培的阻止遭到了学生们的怒骂。张国涛对蔡元培说,势在必行,校长不必再管,回办公室去吧。然后队伍在一片欢呼声中去了天安门。学生进入曹汝霖家后,大肆捣毁,放火焚烧。游行队伍回到北大,学生们对自己的“精彩表演引以为快”。
曹汝霖自己的描述则比较悲惨:我躲在一个小房里,听到砰然一声,知道大门被撞开了,然后听到学生喊“找曹某打他”,然后听到瓷器玻璃被打碎的声音。学生们冲进了我女儿和我夫人的房间将镜框物件打得稀烂,翻箱倒柜,将物品扔到地上。然后学生们把汽车捣毁取了汽油,到客厅书房浇上汽油放火燃烧。顷刻间火势上升,我的父母只得跑到院中角落坐下。
这次游行的缘起是什么呢?简单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战胜国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开会商讨战后的利益分割。德国是战败国,因而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日本在此次会议上展示了此前与中国政府签署的密约:日本曾在给中国政府贷款2000万日元的时候,被许诺可以获得在山东的多种权益,所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该转给日本。在密约面前,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会支持了日本的诉求。
这一消息传到北京后,学生上街游行了,那天的火烧赵家楼就成了爱国运动。随着这场运动的发展,身在巴黎的中国代表退出了巴黎和会,没有出现在6月28日的签字仪式上。
房子烧了就烧了,曹汝霖也自认倒霉。他在回忆录中说,学生不明事实,出于爱国心,虽有暴行,尚可原谅。但后来学生们被人利用沦为工具……他特别提到当时数天后一个不是学生的“名人”在街头向学生演说,任意造谣,鼓动学生到上海联络罢课罢市……此后,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中国革命掀开新的一页。
这个新的一页,就是,从此以后,这场以“打砸烧”为起点的运动,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比如,说它引入了民主和科学。但是,如果重新回到1919年5月4日的那个下午曹汝霖家中的现场,你是不是觉得那个“革命场景”——爱国,运动,失控,暴力——在此后的岁月里屡次隐约重现。
将近100多年来,很少有人怀疑那把火是不是该烧。那把火烧的不只是曹汝霖的家,也是中国的民族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语境里出现了一个词语叫“帝国主义”。革命力量认为,帝国主义——什么美国,什么英国,什么日本、意大利,列强都很坏,忘我之心不死,必须与他们死磕到底,中国才有未来。
当时有一个青年发出了声音,哪有什么帝国主义?!他认为帝国主义不过是一个想像出来的敌人,各国并不希望中国混乱,这不符合列强们的利益。他认为列强出于自身的利益,他们希望中国和平统一的愿望,不亚于中国人自己。他认为一战结束,世界格局对中国有利,中国应该对世界各国敞开大门,他们认为不应该把列强作为敌人而应该成为友好国家。他认为应该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他就是胡适。
胡适的声音当然是不合时宜的。民族主义的火焰已经点燃,革命家一次次发现“民心可用”。北伐战争,就是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支撑下势如破竹的。此后一系列的战争,被赋予了革命、反帝、反封建、谋独立的种种崇高意义。那连绵的战火里,死去的绝大多数是我们自己人,那一场接着一场的运动中,被斗争的也是我们自己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五四之后的胡适,除了有35个博士头衔令人炫目之外,似乎没有一个政党喜欢他。他那一套“不斗争”、“不主义”的实用主义哲学对于革命家来说并不实用,所以没有市场。
若干年后,中国终于平静了,因为政治家搁置了“革命”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实用主义策略,与各国做生意,发展经济民生。有人说改革开放60年前胡适就提出了,只是那时候中国人在五四的旗帜下忙着反帝反封建呢。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大的学生们本来要去天安门附近的东交民巷向外国使馆抗议的,但由于遭到拦截,他们便向掉转方向去了赵家楼,然后激动的学生便打砸烧了。将近100年后去看历史,学生们的这一次掉转方向,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从此以后,主流叙事里,青年们的方向就是革命,那场大火,其实从来没有熄灭过。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20:32 , Processed in 0.0557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