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南为何依然没有盼来重大利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23:57: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lyyj 于 2018-4-15 00:10 编辑

蔡慎坤
    海南一直都在期盼,期盼在建省30周年之际,中央给海南放出重大利好!房地产商、资本市场、博彩产业纷纷对海南自由贸易港满怀期盼。然而,中央领导今天在博鳌除了夸赞海南的蓝天白云,并没有给海南带去特别利好!宣布的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也没有意外惊喜。参考消息网4月5日引述港媒的报道称,中国计划把建成一个自由贸易港,现在看来,并没有兑现。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央领导去年10月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些港口在政策制定方面享有比现有的自由贸易区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市场准入方面更加开放。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这些港口将采用国际标准来确保货物、人力资源、资本和投资的自由流通,并得到新的规则和条例的支持。“新港口的开放程度将远高于上海自由贸易区……甚至高于香港。”
    今天宣布的一系列开放举措,实际上是中国加入WTO时对外做出的承诺,这些承诺不仅仅只是对海南而言,而是包括了全国。30年前,海南被定义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超前试验场,就应该尝试走这条路。只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海南一再错失重大机遇,延迟至今天,还在苦等重大利好。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海南与大陆隔着一道海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在这里做各种大胆超前的试验对内地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而将海南与大陆隔离的海峡其实并不是太宽,这样,中央对海南的管理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海南岛与台湾是一对姊妹岛,面积相差不大,自然条件也大致相当,两个岛彼此相望,既然台湾的经济发展得很好,海南也可以发展起来。
    为缩小两岛经济差距,为台湾回归创造条例,邓小平当年提出了“用20年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指80年代初的水平)所谓台湾80年代初的水平,就是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12美元,海南如果从1988年算起来,用20年时间(即2007年)达到这一目标。
    海南198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39元人民币(即250美元),经过10年发展到1997年增加到了5816元人民币(即700多美元),2017年海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430元,按现行平均汇率计算为7179美元。2017年台湾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2万美元。尽管海南的数字离台湾仍有相当差距,但逐步缩小差距并非难事。
    按照邓小平当年的设想,海南一旦赶上台湾,就可以来证明社会主义中国比资本主义台湾更有优势也更有魅力。海南是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前沿,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海南的发展无疑关系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形象。
    由于海南地处海防前哨,新中国建立以来,海南经济建设一直不是国家重点考虑的对象,因而经济基础极其薄弱,总体经济实力相对于全国来说实在是无足轻重,30年前启动一场改革开放试验,做好了对全国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弄砸了对国家也不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不至于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时,中央政府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问题,而改革的深化与开放的扩大--从某些领域的单方面的深入到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其难度要比刚进行改革开放时大得多,也复杂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找一块更理想的试验田,海南自然被寄予厚望。当时,国内已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都是城邦经济,对外开放再成功,充其量只对中国沿海城市具有指导意义。
    而对于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的中国来说,只有像海南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80%以上,工业化程度只相当全中国50年代初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的人均83%,600多万人口中有100多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地区,能够通过兴办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才能使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方针,得到经验的证明。
    中国是一个大国,国情复杂多样,为了探求最佳的发展途径,完全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推行渐进式的改革,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徐图缓成;另一方面在3.4万平方公里的小小海南岛,推行激进改革,包括政治和经济改革,力求一步到位,整体转轨,以求速效。
    还有一个情况也十分重要,当时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已就香港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英国同意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归还中国。香港实行的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将海南建设成为类似香港那样的经济自由区,在海南再造一个香港,一方面可以为今后管理香港摸索出一些路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也能把一个穷岛变成富岛。  
    将海南建设成为自由岛的想法,最早出现于1987年12月。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正率领16个部门负责人、海南建省筹备组负责人、广东省负责人以及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在海口共商海南建省大计,也倾听来自香港大佬的建议。
    几位实力雄厚的香港大佬提出,能否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国防外交权在中央的前提下,把海南建成一个类似香港那样的经济自由区,在经济上与大陆“脱钩”,货物往来视同进出口,从而海南也采用香港那样的关税制度,使海南成为社会主义的香港。
    出于万一将来“娘奶”断了,“洋奶”又不来从而落得个“鸡飞蛋打”的担心,海南建省筹备组没有选择走“自由岛”这条路。当时建省筹备组的两位负责人许士杰、梁湘主要担心“自由岛”对海南自身的不利影响乃至毁灭性的打击。
    许士杰、梁湘主要担心物价大幅上涨,海南所需的商品80%靠内地供应,如果封关,内地进入海南的产品将视为进口产品而被征收进口关税,会引起物价大幅上涨。许士杰、梁湘也担心财政困难,税收减少。认为海南最好两边挂、两边沾,对外宽,对内又不管死,两边得利。至于建立“自由岛”这种冒风险的重大举措,只能待时机成熟后再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全国各地都在大胆探索,大胆移植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这时海南等经济特区与内地在政策方面已没有优势可言。于是,海南人再度想建立“自由岛”即特别关税区。当时负责起草“海南设立特别关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海南省体改办,很快就递交了洋洋数十万字的报告。
    中央一些部委、研究单位对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给予积极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此颇感兴趣。经济学家于光远、蒋一苇、肖灼基等33名国内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联合国、美国、荷兰、香港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联合提出了一个咨询意见,一致赞同和支持海南建立“自由岛”。
    然而,时过境迁。1992年下半年至1993年初,中国的另一个热门话题即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正处于关键时刻。在那个时候,海南提出搞“特别关税区”显然不是时候--中央否决了海南洋洋数十万字的报告。
    多年来,“自由岛”问题一直是海南人的希望与梦想,尽管中央领导一再言明,海南搞“自由岛”不可能,但还是有许多人“痴心不改”,确信终究有那么一天,中央会批准海南建立特别关税区。还有许多人,虽然明知海南成为“自由岛”的希望并不大,但还是不由自主地经常谈起“自由岛”话题,使得海南不至于太过寂寞。
    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外做出的种种承诺,比所谓的自由贸易港更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刻,经过二十年的“渐进式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更深一层改革开放的条件已经成熟,再在某一个区域摸着石头过河已经没有必要。也就是说,海南再搞自由港“试验区”的作用基本终结,并不再有太多的价值。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来看,所谓的“自由贸易港”与一般地区相比,也没有太多的比较优势。


中南海策划并运作土地财政超级楼盘,热衷于到处画圈搞超级大楼盘,八角形五角形,椎形梯形....圈划到哪,人就跑那买不动产。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9 01:14 , Processed in 0.0647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