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归人数并未下降!但海归人才再\'归海\',这说明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5 00:2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归人数并未下降!但是却有一部分海归因各种原因再度回到国外就职……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马毅就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就职普林斯顿大学等新闻的接连出现,再度将人们的视野引到了“归海”问题上。


  “再归海”大势所趋?


  1.再归海浪潮已掀起


  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对留学生回国后再归海的意愿进行调查, 918个受访者中有68%的留学归国人员表示有“再归海”意愿,但“再归海”后仍然会保持与国内的紧密联系,处于环流状态。


  


  “海归再归海” 指留学人员从母国前往留学目的国之后,回到母国发展,之后再次去往原来的留学国家或去往第三国。


  2.再归海人群来多自于二三线城市


  从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来看,大部分的“再归海”人群来自于二三线城市或中小城镇。


  


  从个人的经历角度来看,再次选择出国、往返于不同国家的人群,大多数人的语言能力较好,在国外有一定适应能力,并且在回国之前在国外有过工作经历。


  “再归海”究竟是为何?适应环境是挑战


  “我个人比较相信环境论,相信环境问题导致了很多事情的发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文继荣如此说。


  


  在文继荣看来,海归“归海”背后的环境是一大问题。


  他将环境划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所谓“大环境”,即自然环境、食物、税收等大家都须面对且不可简单改变的方面。有数据显示,国内环境污染严重是海外归国人员“归海”的原因之一。


  而文继荣所谓的小环境则是指整个学术界。“这里又有待遇、平台、学术机制等,直接针对科学家本人,包括他们所在的高校、科研机构的环境问题。”文继荣解释道,对于国内小环境的适应是海归们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评价机制有缺陷


  因难以适应环境而“归海”的人毕竟是少数。那么,真正令海归特别是一些优秀科研人才再“归海”的根源在何处?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崔鹏直言,海归再“归海”的核心问题出在了人才评价体制上。


  ‘创业千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并且‘创业千人’引进的人才再‘归海’的非常少,因为国家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制。此外,‘青年千人’的‘归海’情况也不严重,可能他没有能力‘归海’,他们更在乎待遇和上升的路径。


  而在第三个层面,就是如马毅、颜宁这样的一流人才,我们称之为‘大千人’层面,他们不再追求待遇和职称的评估,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才评价机制。


  那么,人才评价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呢?


  


  对此,崔鹏提到了同行评议的问题。在他看来,小同行评议往往不存在问题,主要的矛盾可能在于大同行评议这一环节。“比如在美国,在评价人才尤其是学术人才的时候,很少会用大同行来评。”崔鹏说。


  国外移民“诱惑”不可挡


  在一些一二线城市移民早已成为热流,越来越多的海归和正在海外读书的学生会选择直接办理投资移民。


  


  尤其是留美学子,由于留美就业压力非常大,H1B工作抽签中签率极低,中国学生只有15%,而一二线城市的父母信息广,视野宽,对子女的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尤为重视,越来越多的家庭会给孩子搭建更高的平台。


  拥有绿卡,留美学子就可以与美国当地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并且美国没有移民监,有了美国身份后,可以选择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工作,也可以积累一些海外工作经验回国后入职国际化大公司,可进可退,发展空间更加宽广。


  再“归海”须辩证看


  再海归的影响是否都是“负面”的?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归海”的同时,也会有一批国外的优秀人才流动到中国,以美国、中国等大国为点,人才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与促进。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祝烈煌认为:


  海归在“归海”之后,并不意味着完全切断与国内的联系,很多人才往往在回到国外后,依然会和国内学术环境或者工作环境形成一个比较密切的联系,甚至开展比较密切的合作,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人才交流。


  “人才环流对国际化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在各种著名的企业在海外都有很多研发中心,也需要人才来回流动,他们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祝烈煌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4 13:37 , Processed in 0.0596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