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17|回复: 1

副省长退休后拿起照相机 向人们展示真实的广州城中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4 18: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客



曾任江西省副省长多年的熊盛文,在退休后开启了自己的摄影生涯。2016年客居广州期间,他在每日接送外孙上学的途中,偶然走进附近的城中村。



一片片低矮的平房,被高楼环绕,与四周的景象似乎格格不入。随后半年多的时间里,熊盛文日夜游走在城中村的逼仄巷道,用镜头记录下隐匿其中的热闹生活。



虽然处于城市之中,城中村仍保留了村的建制,土地属于集体,房屋属于家庭。城市与村庄的风景在这里相互交叠,新款汽车与老式三轮擦肩而过。裸露的电线在自盖楼房间交织成网,连接着一个又一个的出租屋和小型工厂。



城中村是大多数打工者通往城市的入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负担得起的居所。落脚此地的不仅是形形色色的打工者,还有一脸青涩的大学毕业生,身家不凡的小老板,以及满口“煲冬瓜”的本地人。图为在街上打牌九的人们。



熊盛文将镜头对准了这些热气腾腾的面孔,但拍照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图为结伴逛街的姑娘,手里领着大包小包的“收获”。



一次街拍中途,一个中年妇女气势汹汹地从远处跑来,对着熊盛文喊道:“我的工厂不让拍,你拍的要删掉!”就在熊盛文删照片的时候,中年妇女问了句:“你是环保局派到这里抓我证据的吗?”图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这里谈起了恋爱。



享有“人口红利”的天然优势,这里的生活与城市同等便利,百货店、小吃摊、幼儿园应有尽有,网吧、浴足、成人用品店不一而足。图为发廊前的靓女。



村里的修车档口,被共享单车抢走了许多生意。



热闹的夜市。



城中村的生活属于城市的中下游,当然本地人除外。他们能从自盖楼房中收取可观的租金,还可以从村集体分到不菲的股息。尝到了甜头的本地人热衷盖楼,且越盖越高,越盖越大。图为一栋新的自建楼即将拔地而起。



自盖的房子都是握手楼,中间只见“一线天”。



这些房屋,常常会被用作企业提供给打工者的免费宿舍。还有些出租的,几家合住一个单元,每家分一间卧室,租金在600元以上。也有独自租住的白领,白天在不远处的高楼上班,下班回到村里的小屋歇脚。图为住着十多人的宿舍,只有一个卫生间。



上午九点,刚起床的男工。他们经常加班到深夜,晚上1、2点钟才能睡下。



宿舍大多空间局促,开门见床。



忙碌的打工生活,使城中村的人们喜欢在外就餐。早点摊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边走边吃更是常态。剩下的两餐,有的交由企业自备,也有的由企业出资,在餐馆搭膳。



熊盛文曾去过一个企业,厂方提供正餐,老板的父亲既是采购员,又是炊事员,老板和员工吃同样的伙食,车间即餐厅。图为为企业食堂采购肉糜。



当然,员工偶尔也会外出就餐,改善生活。图为一起聚餐的同乡老友。





村里最常见的,是招聘广告。每个城中村都有约定俗成的劳动力市场,大小不一。人多的时候,市场里聚集着上百名求职者,规模甚至超过内地的小城市。



这里都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易。招聘者举着招工牌,在人群中静候。求职者上前问询,双方进行一轮讨价还价。谈拢后,摩托车便会载着工人,轰隆隆地奔向附近的企业。用工分长期和临时两种,多则一年,短则一天,勤快的工人甚至能一天打4份工。临工的收入不稳定,但可以挑活儿,自由度高。



接近年底,劳资双方地位翻转。外来工纷纷返乡,人手紧缺,老板不得不亲自出马。还没回家的打工者,也会每天去劳动市场转悠,碰碰运气。图为农历小年的前一天,一位老板驾着宝马驶来,求职者一拥而上。最终,老板带着三位女工离开。



正月十六,招聘者扎堆,工人寥寥无几。



成千上百的小微企业,是城中村的坚实基础,源源不断地吸纳着全国各地的打工者。这里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各个厂家都不乏上下游的配套。小到一个塑料包装袋,也能生产。



村里每天废弃的布匹被打成卷纸筒,堆积如山。



这些隐没在居民楼的各式作坊,少的三、五个员工,多的二、三十人。也有一些夫妻档,几台机器,单一产品,配套全靠外购解决。



企业的骨干一般是老板同乡,乡情维系着忠诚。老板也是从打工仔做起,慢慢积累经验、资金、人脉,最后开办自己的工厂。老板也有抱怨,操心的事太多,不如打工仔省心。当然,让他们再去回去打工,肯定不乐意。



一位女工跟家人通完电话,伤心得哭了起来。



企业基本实行计件工资,要想每月挣六、七千元,每天工作须在10小时以上,还得本人手脚灵活,企业订单饱满。这里以年轻人居多,中年人也占了三分之一。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许多订单都转去了东南亚和非洲。不少老板担心,生意难以为继。



从腊月开始,打工者就着手准备回家的事项。首先是买票,这是回家最难的一道关。这段时间,工友们每天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抢到票没有?"到了腊月初十,人们陆陆续续拖着行李出门。



举着蛇皮袋的阿伯。



领着行李,背着孩子的老太。



轻装上阵的年轻人。



腊月的最后几天,城中村门可罗雀,大街小巷空空荡荡。人去楼空,过街老鼠也无人喊打。



还有少量的外来工没有回家,有的因为工作离不开,有的老婆孩子都在这里,有的是不习惯家乡的寒冷。留下的年轻人用娱乐代替了守岁,迎接新年的早晨。



春节期间,深巷里挂起了红春联。



新年开工,当地企业往往会搞"摘青",庆贺新一年开张大吉,但外乡人办的企业,基本没有这个规矩。



新年结束,带着乡土的年味,旅途的疲惫,亲友的嘱托,对未来的期许,人们又陆续回到熟悉的城中村,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熊盛文曾希望在政府工作的朋友牵线,介绍村里的企业或村干部。对方得知后,面露难色,反而建议他去拍新建的景观工程,“那里更漂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15:30 , Processed in 0.0446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