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朝官员为何“顶戴花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00:2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点清朝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朋友,都对于清宫戏里满清王公贵族服饰非常熟悉。这些位高权重的“要角”,头戴红缨盔帽,上面镶嵌着珠石,其后还拖着一条孔雀的翎子,举手投足间显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如果其中某个大官因为某事被撤职,皇帝都会说一句:撤去顶戴花翎!由此可见,这看似普通,实则重要的冠饰,对于官员身份地位如何息息相关了。






  清朝的“顶戴花翎”虽然是一体,但是却由“顶戴”与“花翎”两个部分组成。它是清朝官服制度中,特有的一种标志官员品秩的方法。“顶戴”,俗称“顶子”,是指那些大小官员们,但凡有官爵者,所戴冠顶上镶嵌的各色宝石。而花翎,则是附戴在帽冠上的一种“冠饰”。按照清朝朝廷的规定,不是有“顶子”的官员都能戴花翎。因为花翎并不是完全标志品级,它更多的是一种奖励和荣耀。


  “顶子”上镶嵌宝石,最初起源于清太宗皇太极的崇德初年。不过,据说这种做法在元朝就已经开始。据陶宗仪《缀耕录》中记载,元成宗铁穆耳的泰德年间,有一位回族巨商,卖一块红色的宝石给某位官员,这颗宝石晶莹剔透,色泽细腻,它重一两三钱,一看就是非常难得世间罕物。这个官员就将这颗难得的宝石花了巨资买下献给皇帝。皇帝见了爱不释手,非常喜欢,便决定让能工巧匠将它镶嵌在冠顶之上,以为装饰。从此之后,元朝的各代帝王,每逢举行重大仪式的时候,都要戴上这顶镶嵌宝石的皇冠。皇太极也效仿元朝帝王,将宝石安在皇冠顶部,借以显示自己的地位。


不过,清朝在关外的时候,并未对“顶子”的颜色、材质,进行明确的规定,而真正的将它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志,是在进入中原以后。经过顺治二年,雍正五年,雍正八年三次的改定才逐步确定下来。具体规定为:一品用红宝石顶;二品为红珊瑚顶;三品为蓝宝石顶;四品为青金石顶;五品为砗磲顶;七品为素金顶;八品为阴文镂花金顶;九品为阳文镂花金顶。


  而“花翎”的来源,据清朝福格在《听雨丛谈》中有这样的记载:“明都督江彬等承白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不及本朝之孔翠壮观多矣。”清朝的陆心源也在《翎顶考》中说道:“靛青天鹅翎即今之翎顶,此乃翎制之肇端也。”由此可见,清朝的孔雀翎应该来源于明朝的靛青天鹅翎。


  “花翎”在清朝时期,是一种“辩等威、昭品秩”的重要标志。它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中体现着一种足以夸耀于同侪的荣宠。“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所谓“眼”指的就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花纹,一个圆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寡,也反映了严格的等级差别。按照《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的记载:“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皇后所出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者辅国公的贵族,还有和硕额驸(嫔妃所出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在皇宫内服务的内大臣,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可以佩戴单眼花翎。担任这些职务的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出身,所以,适用范围相当严格。


由此可见,“花翎”是清朝居某种特殊地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绝非一般人就能佩戴。在清朝早期,按照昭梿《啸亭续录》中的话“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福建提督施琅,本来是明末将领郑芝龙的部将,他投降清朝后,归在汉军的镶黄旗。康熙年间,为了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立下了大功。他还建议在台湾屯兵驻守,防备抵御外来的侵略者。康熙极为赏识他的功绩,便赐予御用袍等等显示荣宠的物品,并且封为“世袭罔替”的靖海侯。按照一般人来讲,他得到官方的荣耀应该是足够显赫,但是施琅却上疏,坚决辞掉“靖海侯”爵位,而竭力恳请朝廷“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当时这件事,引起了朝廷的很大的震动。大臣们纷纷认为,按照清朝的规制,在外的将军从未有赐花翎的先例,此事决不能开先例。但是康熙却并不认同大臣的议论,他力排众议,特别下旨予以赐戴。并且还说:“以开疆海外,削平僭伪之元勋,赏翎弗及,以泽延后世。”用侯爵来换一枝羽毛,可见其“花翎”背后所代表的特殊荣耀与尊贵。


  到了乾隆朝时,朝廷为了鼓励臣下为皇家效力,开始把“花翎”赏赐给对于朝廷作出特殊贡献的官员。乾隆曾经就明确宣称,花翎可以”特赏军营奋勇出力之员”,并且规定“如有建立大功,著有劳绩,理应戴用者,各该将军大臣等,即应声明具奏,令其戴用”。这样,“花翎”的赏赐范围开始扩大,不仅独为满族特权阶层的标志,而且也成为显赫军功的象征。


  虽然清朝中后期逐渐开始扩大“花翎”的赏赐范围,但是并不泛滥,甚至极为谨慎的。从乾隆算起直到清朝末年,被朝廷赏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嘉庆朝的和琳;道光朝的长龄、禧恩;光绪朝的李鸿章、徐桐,总共才七人。大臣中被赐予双眼花翎的也不过二十余人。这也难怪那些被赏赐过花翎的官员,对于这种“宠遇尤隆”,“千古荣遇”的荣耀而感激涕零,激动不已。


  正是因为“花翎”的特殊意义,所以使得“花翎”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范。既不能乱戴,也不能随意不戴,违反者都要处以严厉的惩处。这不仅为了约束官员的行为,更是为了强化朝廷的威严。而那些电视剧或者电影里,被拔取“花翎”的官员,其实际面对的情景,不单单意味着剥夺了一种殊荣,更多的是此殊荣失去后所带来的耻辱。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0 04:58 , Processed in 0.0576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