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068|回复: 0

孔子弟子的有些问题为何看起来很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0 04: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念小学的时候,我的文盲母亲教导我时,常说一句话:“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她的意思是,有不懂的问题就要随时问老师。

  后来,渐渐明白,问老师问题,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部分同学,“没有问题”——发现不了问题,无从问起;部分同学问题太多,不知从何问起;还有一部分同学,见老师如老鼠见猫,有问题也不敢问。结果,便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向老师提出问题。能经常性地向老师问问题的同学,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凤毛麟角了。

  看一个学生问老师什么问题,大致可以看出他的水平。水平低的学生,一般问不出像样的问题;只有高水平的学生,才能问出像样的问题。

  所谓像样的问题,简而言之,有三个标准:一是具体明确,二是有一定难度,三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


1


  读《论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孔门弟子,即使是最优秀的弟子,也不一定都能问出像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也很不像样,甚至可以说很傻。

  下边的问题,可以说是比较像样的:

  子贡问:“贫穷的时候不去巴结人,富贵的时候不骄傲,怎么样?”——因为常人不容易做到这样,所以的确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好处在于,给了老师孔子一个显示水平的机会。孔子告诉子贡: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但不如贫穷的时候能快乐地生活,富贵以后能知书达理。给出了更积极的说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子张问:“相隔十代的事情也可以知道吗?”——孔子打的是复辟古礼的旗号,经常把夏商周礼仪挂在嘴边。子张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明他是个能独立思考的学生。孔子的回答也不错:不但相隔十代可以知道,就是相隔一百代也可以知道。理由是,礼仪制度,有继承,有损益,世代相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提这个问题,很具体,并且不单纯是《诗经》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问题,还事关礼仪的地位和作用,即诗句背后的象征意义。因此,孔子用一个比喻回答他:只有在洁白的底子上,才能绘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并且夸奖子夏,说他的问题对自己有启发作用,可以跟自己讨论诗歌了。

  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按照古代谥法,“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慜民惠礼”“锡民爵位”者,谥文。《左传》记载,卫国大夫孔圉其人私德很成问题。所以,子贡有此疑问。孔子的回答是:孔圉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点。

  子张问:“斗谷于菟多次出任令尹,脸上没有高兴相;多次被罢官,脸上没有愤怒的样子;卸任的时候,旧时的政令都没有保留地告诉继任者。怎么样?”——子张想问的其实是,这样的人是不是算得上是仁者。他是想通过这个具体的人物、事迹来了解孔子所说的仁的标准。孔子的回答是,斗谷于菟算得上忠诚,还算不上仁。接着,子张又问陈文子算不算仁者,孔子回答说,算得上清白,还算不上仁。子张的问题,不但具体,还连环。这说明,他的思考是有联想能力的。

  子贡问:“广泛地施惠于民,并能切实地帮助他们,算不算仁?”——这也是设定了具体的情形问仁,可以得到老师明确的解答。

  子贡问:“家乡人都喜欢他,怎么样?”——这其实也是仁的问题,但子贡从他人反应这一侧面入手,将问题具体化了。子贡的预设可能是孔子会给他一个肯定的答复。不料,孔子的回答出乎他的预料:不如家乡的好人喜欢他,坏人憎恨他。这回答,显然可以使子贡思想更加开阔。

  南宫适问孔子:“后羿擅长射箭,桀奡力气大能陆地行舟,但都不得好死;大禹、后稷只是从事耕种,却拥有天下”这是为什么。——问题的好处是,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作为思考的材料,提出了一个新颖而深刻的问题。因此,得到了孔子的赞扬。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殉国而死,并且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大概是因为孔子对管仲持欣赏乃至推崇的态度,子贡不理解,提出疑问,可谓有理有据。孔子的回答,“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意思是,因为管仲的功劳很大,所以不能用衡量一般人的标准衡量他。今天看来,有实用主义的嫌疑,也有多重标准的问题。


2


  自然,也有一些问题是一般化的,介于像样与不像样之间。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这问题很大,很空,但确实很重要。所以,孔子勉强回答了他:礼仪,奢侈不如俭朴;丧礼,平和不如悲戚。

  宰我问:“一个仁者,假如告诉他说‘水井里掉进去一个仁人’,他会为了救人马上跳进去吗?”——这是通过设定具体情景,了解孔子关于仁的定义。但孔子认为,宰我的问题本身存在问题。君子可以欺负,但不可以欺骗。

  子张问:“士人怎么样算是达了?”——孔子不明白,子张所说的达指什么,要求他先说明一下。“国内有名,家里也有名”,子张说明之后,孔子纠正他,这是闻,不是达。孔子心目中的达是“质朴正直道义”。

  子张问成为善人的方法——问题偏于空泛,因此孔子只能给他一个遵循前人足迹的笼统建议。

  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问题偏于空泛,因此孔子只能随口给他一个并不完整的建议:不能欺骗,但可以冒犯。

  子贡问:“有没有一个词,可以终身奉行的?”——问题挺刁钻,但孔子有准备,给了子贡一个“恕”字。孔子怕他不明白,进一步解释道: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舍给他人。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子路有自恃勇敢、想让孔子表扬一下自己的意思,但孔子偏不让他随心,告诉他道义比勇敢更重要。

  子贡问:“君子也有讨厌的人吗?”——子贡是因为自己遇到问题(有讨厌的人),这才问孔子。孔子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在解答之后,立即反问子贡有没有讨厌的人。这个问题,其实很家常。

  子张问:“怎么样才能去从政?”——问题失之笼统,孔子只能给他开一个光谱的方子:尊五美,摒四恶。所谓五美,指的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


  令人惊奇的是,孔子弟子,包括那几位最优秀的,都曾傻傻地向孔子问过一些看起来挺傻的问题。两个意思:傻傻地,是指他们提问的方式;挺傻的,是指问题不像样。

  所谓傻傻地,是指几个弟子不避重复,前赴后继地去问孔子同一个问题;所谓挺傻的问题,其实就是挺不像样的问题,包括不成问题的问题和难以回答的问题。

  读《论语》的人,一般都会在开卷之前,先被儒家、经典著作这些名头给吓住了,只会以崇拜的心情去揣摩,不会用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因此,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反而视而不见。比如说,大家都会去关注、分析、研究弟子向孔子问问题时,孔子为什么那样回答,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而没有人会去留意,孔门弟子为什么会问那样(浅显、无聊、无法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问同样的问题。

  我的粗疏的统计,有如下情况:

  问孝:孟懿子、孟武子、子游、子夏等;

  问君子:子贡、司马牛、子路等;

  问仁: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子张等;

  问政:子贡、子张、子路、仲弓、子夏等;

  问知:樊迟;

  问名:子张;

  问行(发生效果):子张;

  问友:子贡;

  问耻:原宪;

  问为仁:子贡;

  问为邦:颜渊;

  问成人:子路;

  问鬼神:子路。

  众所周知,孔子办学,广招天下才俊,教学科目有“四教” 之说,即:文、行、忠、信,注重培养弟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的才能。可见,上边列举的弟子们问的问题,大多属于孔子教学科目中的基础知识。孔子讲课时,不但都讲过,而且应该是经常讲、反复讲的;再者,这些概念性的词语,看起来也并不古奥晦涩。为什么,孔门弟子爱向孔子提这些问题呢?同样一个问题,怎么会有弟子不断地问呢?

  还有更不可思议的问题,请看:

  问崇德、辨惑、修慝:子张(少修慝一项)、樊迟;

  问“听到一种学说就应该立即行付诸动吗”:子路、冉有;

  问“怎么做才能成为士”:子贡、子路。

  孝、君子、仁之类,是儒家学说基本概念,不明白的弟子,问一下,至少有逻辑可讲;而像这三个问题,或者是多个词语,或者一句话,也有不同的弟子请教,不免有点令人费解。是不约而同,还是亦步亦趋?

  这么多聪明绝顶的学生,飞蛾扑火似的,纷纷跑去问孔子“什么是孝”“什么是仁”“什么是君子”之类的问题;而且,他问了,你问,你问了,我还问。这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孔门弟子果真这么弱智,这么无聊吗?


4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一种设想:孔子一生办学,弟子号称三千,肯定不是一年所招,而是数十年间陆续招收的。换言之,孔子的私塾,有过很多届学生。不同届学生,先后不约而同向孔子问同一个问题。

  理论上讲,有这种可能。但事实上,有说不通的地方。向孔子问同一个问题的弟子之间,年龄差距不小,但在孔门求学的时间差不多,甚至同时。例如,颜渊(小孔子三十岁)、冉雍(仲弓,年岁不详)、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子路(小孔子九岁)、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都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可见,是同时期的孔门弟子。这些同时期的弟子,都曾问过孔子同样的问题。

  这里我试着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

  问字不理解为“请教”“询问”,而理解为“自省”“思索”。相应地,子曰的“曰”也不是“回答”“解答”的意思,而是“评点”“批注”的意思。

  设想:当年孔子教学,使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让弟子就某一问题,进行反省、思索;然后,上课时发表感受;发表过后,孔子进行点评。

  比如说:

  孟武伯发表过关于孝的自省与思索之后,孔子点评说:“不要让父母整天为你操心,让他们好好操心操心自己身上的疾病吧。”

  子游发表过关于孝的自省与思索之后,孔子点评说:“当今的孝子们,说起来是能养活父母的。但是,养活父母这样的事情,犬马都能做到;只是给父母提供生活的物质条件,心里、神情上并不敬重他们;这样的孝子,他们跟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颜渊发表过关于仁的自省与思索之后,孔子点评道:“克己复礼就是仁。统治者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百姓都会归于仁道。行仁道关键在自身,不可能在他人身上。”

  子贡发表过关于如何做到仁的自省与思索之后,孔子的点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居住在这个国家,就应该尊敬朝廷中有才能的大夫,跟那些仁义的大夫交朋友。”

  孔子的点评,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评议,二是往往针对弟子本身的问题加以告诫。

  用这种设想去解读《论语》中的此类弟子问、孔子曰,大致可以做到没有挂碍处。

  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真的请教,不是教学中的桥段。比如:冉雍做季氏宰和子夏做莒城宰时的“问政”,就是真的请教如何着手政事。自然,孔子给出的也是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孔子办学,为的是弟子们能“学而优则仕”;因为教学生涯漫长,孔子办学期间,有若干弟子已经在做官,而且跟孔子保持往来,甚至继续请教。因此,孔子跟弟子间的交谈、对话,无非两种情况:虚拟的教学,现实的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17:22 , Processed in 0.0532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