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个如张爱玲般清醒、凉薄的悲观主义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05:5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醒、凉薄的悲观主义者,这是我对张爱玲女士的概括。

  爱玲的作品,对情爱、对人性都看的透透的。因为看得太透,所以清醒,因为清醒,所以凉薄。

  学界一直有评论,说张爱玲“其人可鉴,其文不可学”。若没有经过钟鸣鼎食、没落大家余晖氤氲浸染的人,写不出她独特的压抑了的悲哀、颓败的苍凉。她之于她作品中的人物而言,就像造物主,对万物看得过于透彻。所以写出的文字才直抵人心、打动他人。



  我认为最深刻的莫过于被傅雷先生称为文坛最美收获的《金锁记》了。这部小说是把人心的真相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的,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伦理统治下的欲望悲剧。

  姜公馆上至老太太、少奶奶们,下至丫头、老婆子都看不起麻油店出身的七巧。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第一个悲剧。老太太把七巧抬高了身份,做了正室是第二个悲剧。这个身份就是七巧的黄金枷锁。

  因为这个身份,高涨了金钱欲,压抑了恋爱欲。即使婆婆蔑视、妯娌孤立、哥哥无情,她也有了死熬下去的动力,一切为了钱,为了利益,七巧也因此熬得心理变态,变得尖酸刻薄、絮絮叨叨、反复无常。因自己没有爱,便破坏了儿女的幸福,破坏儿子、儿媳的婚姻生活,把儿媳逼疯,诱使女儿吸大烟,破坏女儿的婚姻。从古到今普遍流行的价值是“虎毒不食子”,七巧却用她的黄金枷锁迫害了她的儿女,这一反传统的事例描述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反映张爱玲思想的另一个典型是《倾城之恋》 — 范柳原与白流苏一场迂回曲折的战略角逐。

  白流苏是为了逃脱原有封建家庭的牢笼,获得经济上的安全,远离冷漠、重利轻义的家人。范柳原是为了游戏人生,为了恋爱而恋爱,觉得白流苏是个有意思的女人,想要得到她,而不是娶她为妻。正如文中他说:“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他们都是精明的人,算盘打得太细,始终不肯冒失,所以真正在第一次发生实质性性进展时,才会疑惑他们已不是这么做第一次,因为已在脑海演练过无数次。

  或许是最初看这部小说的我过于稚嫩,不够敏锐,所以才觉得是因为一场香港陷落成全了他们两个,在危难时候发现内心深处对彼此的爱。而在老师分析了文本后,我再次阅读了这本书,发现了好多曾经被忽略的细节。文中说:“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正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写,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高到低按层次分成五种,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和平年代,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而用尽谋略,追求内外部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可是在战争来临,情怀为温饱让路,追求生理、安全、社交需求才是最本质所在。那么归根结底,还是受利益的驱使。范柳原选择了白流苏当妻子,也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归属感。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愿去直视去相信利益、冷漠的存在,非要用温暖等外衣加以包裹,来粉饰太平。学完张爱玲那堂课时,我看同学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都说戏子与妓女的爱情是时代造就,时代背景成就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结合,可我却以为——爱就是爱。”看完这条后,心有感慨,不知道我同学发这条说说的当时具体心态,于我,即使我心底宁愿相信他们是有爱的,理智分析仍然告诉我,他们只是做了条最利于自己的选择。

  儿时的我一直致力于做个乐观、积极向上的有爱的人,老师、家长也一直如此教导我们。仿佛只要有了乐观这一品质,就会有乘风破浪的勇敢,而所有的艰难险阻、风风雨雨都会有迎刃而解的幸运。可慢慢的我发现,乐观并不是百利无一害的普适价值,至少不像书中、老师家长口中灌输的那么好。当我们过于乐观时,就容易囿于美好的假象,因为把所有想的过于美好,当困难来的汹涌过猛,碾压过于无情时,越易被虐的体无完肤。

  渐渐长大,慢慢觉得做个如张爱玲般清醒、凉薄的悲观主义者,是最恰好不过的了。因为当我们足够清醒,当我们对生命的真谛了解透彻,当我们认识到生命是如此的不可捉摸,而所有的事物又是稍纵即逝,便能够建立起一种习惯,将不幸作为人生的长久战事去面对,去嘲讽它的荒诞与虚伪。于是,自己,也就能够长久的清醒,适应长久的孤独。



  然而,张爱玲作品透露出清醒、凉薄、万物看穿的睿智心态,而她自己的人生却一塌糊涂。许是因为过于睿智,看破红尘万千,却有种高处不胜寒、无人理解的孤单悲凉。遇到懂得的人便不想放手。她说,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却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纵使知道那人有千般错也不愿放弃。她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这到底是有多缺爱啊。追本溯源,还是理智战胜不了情感,心理想的不一定能做到。就像我们劝解失意人时,我们很容易做到有理有据、侃侃而谈,轮到自己囿于困局时,却很难脱身。

  “其文不可学,其人却可鉴”,即使我们挣脱不了身处的尘世,可以做到的是在有限范围内争取自由,睥睨万物走向。毕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2 23:31 , Processed in 0.0385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