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折翼的“海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5 13:5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照相机厂:折翼的“海鸥”

摘要: 中国大陆在相机制造业起步早,这两项技术在东欧和南亚领先,而在国际电子技
术中心由美国—日本— 台湾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大陆错失良机:没有自主研发。破产
似乎来得太突然。1996年初上照厂宣布出口大幅增长,成绩可喜;同年10月即向上海市
松江区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11月,法院发布民事裁定书,这起破产案宣告结束。申
请破产时,该厂共有职工1496人,离退休422人, 破产财产只够支付一半职工安置费和
离退休职工安置费。


文 / 孙沛东

  1989年是一个分水岭。倪先生1981年进入上海照相机总厂(以下简称“上照”),
历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事会副主席(改制后)等职,2009年退休。倪先生见证了
“海鸥”的辉煌和衰落。他说1988年公司利润3800万元,达到顶峰。上世纪90年代初,
国内市场需求扩大,相机产销达到顶峰。但上照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剧:体制弊端、技术
薄弱、产品单一和人才流失,再加上国门敞开,竞争激烈,在进口和走私相机的夹击下
,下坡路无以避免。1990年美国和东南亚订单为零。“海鸥”的国内市场份额开始锐减
,占有率降至10%,1992年累计亏损1700万元。1989年前国内有43家品牌,到1996年,
国产品牌只剩下“海鸥”和“凤凰”。

  1958年1月,“上海”58-Ⅰ型照相机在上海四川中路惠罗公司的一间阁楼上研制成
功,为我国照相机工业开创了新的纪元。同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成立。上照的历史始
于仿制。“上海”58-Ⅰ型、“上海”58-Ⅱ型、“东风”、“红旗”及“海鸥”DF系列
等均以德国、瑞士等国相机为蓝本。“人家能够办到的,我们一定能够办到,人家不能
办到的,我们也要办到,”这是举国体制下上照人的光荣使命。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上照的辉煌期:年产相机50万架,市场占有率50%,被誉为
中国相机产业的龙头。70年代初,“海鸥”牌相机紧俏到需要通宵排队才能买到。时任
上照总厂总工程师的孙先生也曾受亲戚朋友委托,裹一件大棉袄,晚上六七点钟去排队
,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拿票买。这一时期,国家投入近1亿元。1978年9月,上海照相机厂
及二厂、五厂从市内迁出合并成立了上海照相机总厂,厂址位于距上海市区50公里的松
江县(现松江区)中山东路70号。职工主要来自市区,且2/3是青工。开始厂里将两辆8
吨的大卡车改装成客车,周末往返松江与上海,但是很多职工不满枯燥的郊区生活,也
给当地带来了治安问题。后来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负责承运,“天天车”开通,六十
多辆大巴每天上下班时间往返,蔚为壮观。“第一辆已进市区,最后一辆还没发车,”
时任总厂团委副书记和客运调度的俞先生说。作为市级八类国营大厂,上照的吸引力不
言而喻:工人社会地位高,待遇好,工作环境优越(光学仪器等车间都是恒温,配备当
时罕见的空调),当时松江县委书记的两个儿子都是该厂员工,当年与其同为工友的顾
女士说。80年代初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大为改善,摄影随之发展。改革开放带来对
外交往,上照成为中国向外宾和外商展示国家轻工业发展成就的窗口。1986年上照引进
的日本“美能达”X-300型生产线开始投产,经消化吸收,研制出DF-400和DF-500型号
,使中国的相机技术上了一个台阶。1987 年,上照产值过亿,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时
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为该厂题词:“海鸥展翅,飞向世界。”上照又与其他几个厂
合并组建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

  破产似乎来得太突然。1996年初上照厂宣布出口大幅增长,成绩可喜;同年10月即
向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11月,法院发布民事裁定书,这起破产案宣告
结束。申请破产时,该厂共有职工1496人,离退休422人,破产财产只够支付一半职工
安置费和离退休职工安置费。此前,它已转制为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原海鸥公司转制为
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倪先生认为“海鸥”折翼的技术因素是:相机制造开始只涉
及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中国大陆在相机制造业起步早,这两项技术在东欧和南亚领先
,而在国际电子技术中心由美国—日本—台湾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大陆错失良机:没有
自主研发。1986年引进的日本“美能达”X-300型代表60年代电子技术的世界水平。两
年的艰苦谈判,日本仍旧不愿出售最新技术。对上照的衰落,倪先生十分痛心,他说这
是技术和民族工业的失败。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上照是中国相机技术和人才的“母厂”
,自1969年起,根据国家计委指示,上照二厂将200名职工及“海鸥”205型照相机的全
部生产技术,包括设计图纸、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等,支援内地建设筹建江西光学仪器
总厂。在这36年间,“海鸥”的图纸远赴哈尔滨、广州、成都等地,“孔雀”、“珠江
”、“熊猫”等相机品牌先后诞生。此外,上照还是松江区大批地方干部的培训基地,
当年的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已经成为本区处级公务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一个大型商住区矗立在上照旧址。老纪委书记指着两行树木说,这里曾经是
宣传长廊,内有江泽民、朱镕基等参观工厂的照片和“海鸥”的各种荣誉,穿过“海鸥
廊”直达党委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所在的办公大楼。现在,大楼已被夷平,一所高档商
业会所正在兴建。2009年8月,最后的电镀车间被拆,上照从此消失。同年,上照筹建
人、“上海”58-Ⅱ型设计者之一游开瑈在加拿大离世。中国的照相机业,也和老人一
起走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5 06:54 , Processed in 0.0733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