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舆论辩北京有多“强” 中美误解有多“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07:0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正值中美新领导层元年,美方舆论多了些中国何时、何以超美的讨论。期待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中共总书记习近平3月即将接任国家主席,温和、务实的奥巴马新国安团队如何认识习近平外交及新阶段美中关系备受关注。但是,面临东海及南海领土争端的战略利益摩擦,这种大国关系的“军事”成分中战略互疑更是严重。而且,这种互疑程度在网络安全等新矛盾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和加深。

中国2013两会前夕,美国国内自动减支机制生效,美军开支预算迎来危机处理阶段。新任国防部长哈格尔(Chuck Hagel)更是发出警示称,美军运作、培训及人员配备都将受到影响。但是,哈格尔以及一些国防部官员同时表示,美国将加大对亚太再平衡的重视,并竭力履行对盟友承诺。

哈格尔此言得到多方舆论关于“美国霸权是否终结”的解读,有些日本媒体认为,面对军费开支的削减困境,美国有可能像欧洲国家那样将视线转向国内及民众福利,虽然亚太再平衡政策没有改变的迹象,但美国似乎不再需要那么大的全球领导力了。

哈格尔28日就职时也已承认美国不能主宰世界,认为美国需要同盟友合作并同其他国家发展关系,而且要以谨慎态度和明智的方式在海外秀武力。经历过越战的共和党人哈格尔有自己的“战争观”,认识到了美国军事力量的有限。但美国真的愿意放弃主宰世界吗?愿意放弃对亚太地区事务的主导力?

按照地缘政治理论和强权政治逻辑,任何一个强国都不甘被其他国家超越,“权力”和“实力”永远是它们所追求并拥有的东西。随之而来的霸权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就会愈演愈烈。在西方眼里,英国帝国霸权没落,美国取而代之,总体是“和平的”,基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上二者的相互认同。也就是说,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只是两个央格鲁撒克逊国家之间的一把手交易。但是,当谈论到中国这一不相信上帝的东方国家能否超越美国时,西方就多了些矛盾。

中美存在何种认知误解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2月27日文章称,中国据称在1890年以前曾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这按照历史逻辑,大国间世界地位的转换不会平顺,而从中美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摩擦与日剧增背景来看,这种逻辑似乎是正确的。但是,美国似乎没有一个长期战略,应对中国崛起步伐。

在北京看来,中美关系能够保持到现在,和中方长期以来保持的耐心和克制是分不开的。中共领导人也相信,在前领导人邓小平“韬光养晦”等战略指引下,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不会挑战美国领导地位。当中国感到自己直接受到挑衅时,中共都会遵循邓小平建议“忍气吞声”。比如“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以及“中美南海撞击事件”等。中共都自觉受到“羞辱”。但是普通美国老百姓、甚至政界要员中,没有多少人能够铭记中共所受的这种“耻辱”。

比如,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访美谈判中国“入世”事宜时,也曾一度受到“窘境”,谈判几近无果。了解中共这类“忍气吞声”做法的美国人不多,而每位中共领导人、甚至多数中国老百姓则铭刻在心。在中共领导人看来,中美关系之所以能够保持低限度的紧张发展,是因为中国一次又一次吞下美国给予的“苦果”。

华盛顿看法则完全相反。多数美国人都在质疑中国崛起。他们认为,美国这一讲究道德正义并慷慨解囊的国家对中国已经“足够慷慨”,允许中国和平崛起。比如,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地位、允许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论坛等多边组织、允许中国获得巨额贸易盈余以及允许大量中国留学上赴美学习等等。在多数美国人眼里,这是美国对华“慷慨行为”。但是,马凯硕同时认为,中国能够自信、良性的崛起也是美国缺乏长期战略的结果。而中国行动总是具有战略性。比如,自9\11事件以来,美国一直将重心放在中东,而非中国的悄然崛起。

马凯硕认为,前国务卿等就美中关系很少展现战略思维。中美关系表面上发展似乎很平顺,但隐藏之下的则是彼此战略疑虑和紧张因子的滋长。北京对于华盛顿各种“摆布”和“颐指气使”姿态感到愤怒,比如,针对最近的中美“网络战”漩涡,华盛顿就偏偏没有提及自己也是发起网络攻击的一方。

个别美国媒体附和政府计划和企业黑客报告,认为除了商业或经济利益,中国黑客攻击华府存在一定的“政治意图”。它们认为,华府受攻击最多的莫过于智库、新闻机构、人权组织、驻外使馆以及国会部分委员会如外交关系委员会和情报委员会等,中国情报工作者认为智库及新闻机构等和奥巴马政府幕后关系紧密,或许存在相关未来长期外交规划。这种指控表面上看似乎说得通,但实质上也不值得批驳,何况智库和媒体对华盛顿决策的影响多年以来早已是公开秘密。

但反过来讲亦然。华府方面对中国内部决策也惯于误解。美国一些智库、媒体人士、情报人员、国会议员以及奥巴马政府内部决策圈认为,中南海正秘密酝酿和美国“干一仗”,这种“仗”主要集中在网络。按照强权政治逻辑,在华盛顿眼中,一个崛起新型大国“自然”会寻求权力和能力,并能够打赢一场可能的战争。这种思维已经被应用到美国基本的对华认识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解释了美国的中国黑客论,因为美国人认为,这些“黑客”想要了解华盛顿对中国及对华关系的长期认识及规划。且不说这种黑客指控的真实性,就连美国是否真正存在长期对华政策规划,美国人自己也说不清。

有西方舆论认识到了北京和华盛顿操作及认识手法的不一样。中国是自上而下的一党制国家,存在明晰的统领或领导法则,立法人员没有强行的阻挠过程,竞选者没有公开的“故作姿态博取选票”,不同党派彼此不存在明显好恶。在美国政治体制,任何政策出台或问题的解决都要经过论证或辩论过程,呈现一定形式的“内斗”,最终找出所谓“最佳方案”。

中国何时、如何超越美国?

十八大后1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发布题为《全球趋势2030:可能的世界》(Global Trends 2030:Alternative Worlds)的报告称,到2030年,自二战以来美国独霸世界的单级世界将会终结,霸权国家将成为历史,西方的崛起将被逆转。亚洲,尤其是中国将随着经济及军事力量的崛起而实现复兴。报告还提到了中产阶级、能源利用、流动人口以及环境等经济影响因素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根据中共“十二五规划”,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未来几年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维持在7%,GDP达到55.8万亿人民币,并实现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就经济发展而言,目前摆在中共领导层面前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萨博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2个前曾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刊物《外交》(Foreign Affairs)发表文章认为,未来10到20年,中国毫无疑问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占主导地位的强国。萨博拉曼尼亚主要是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贸易流量以及债主地位等判断,中国经济主导地位超越美国的速度可能会超出人们的预期。但是,华盛顿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Derek Scissors)则认为,中国崛起,尤其是经济崛起已经被夸大,其实中国面临巨大的金融问题。

史剑道承认,如果美国经济保持当前的发展路线,美国或许无法保持其全球领导地位。但是他同时认为,萨博拉曼尼亚忽略了中国政策会令经济崛起步伐复杂化,忽略了中国经济增长停止的可能性。而且,中国的“优势地位”(dominance)不同于美国的“超群地位”(preeminence),这两者是存在差别的。史剑道还称,对中国主导地位分析不能过于看重中国的债主国地位。这从中美两国人民的富裕程度就可以看出,债主国地位不能直接等同于经济主导地位。

布热津斯基2月13日题为《强而不霸》(Giants, but Not Hegemons)的文章直接将当前称为“后霸权时代”,认为霸权时代已经过去,中美为全球争霸而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他认为,美国和中国都没有受到敌对意识形态的驱使。虽然美中的政治制度大相径庭,但社会却是以不同形式“开放”的。这也抵消了来自各自内部的敌意压力。对美国未来的悲观看法往往低估了美国自我更新的能力。而对中国必然称雄充满乐观,则是低估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无论是在人均GDP还是技术水平方面。动辄担忧中国对美国构成潜在军事威胁,还忽视了美国地处两大洋开阔海岸的极有利的地缘战略位置以及全方位跨洋盟友的有利形势。

布热津斯基称,相比美国,中国周边国家并非总那么友好,盟友更是少之又少。有些时候,一些邻国还利用这种环境,拉拢美国支持其与中国存在冲突的某项主张或利益。

比如,就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便访问俄罗斯,美国保守智库传统基金会认为,中俄关系自苏联解体一直得到极大改善,两国非常愿意将“美国霸权”取而代之。俄罗斯方面要求美国撤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空军基地;中国则希望美国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亚太军事存在及扩张。

虽然奥巴马本人及其内阁阁员在多个场合多次公开宣称,美国欢迎中国崛起,美国不会围堵中国。但在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周边国家则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对亚战略调整就是中美两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这正好加深了中国对美国的战略意图。比如,美国等西方舆论长期以来都在刻意淡化日本和菲律宾本身挑起事端的基本事实,反而认为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主权主张是“霸道”和“强硬”的表现。具体来讲,中美对彼此的认知差异主要是过度强调了彼此的“优势”,而误解或忽视了自身的“劣势”或“弊端”,由此产生和加深的彼此互疑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考验着中美新领导层的智慧。


(禔靖 撰稿)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9 19:07 , Processed in 0.0456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