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1|回复: 0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遗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2 16: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看百度百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介绍: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二公尺,合在一起共长四十点六八公尺。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二十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形象都不相同。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往下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满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能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人民英雄纪念碑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正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从这时起,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展开了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青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来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该碑被命名为含义相对宽泛“人民英雄”纪念碑,体现了一种寻求最大共识、超越一党一派的政治眼界;也是为了保证纪念碑能跨越历史长河被后世认可屹立不倒,真正作为英雄“永载史册”“永垂不朽”的载体,最终成为凝聚一个民族、承担国祭功能的特殊圣地。这种命名上的政治智慧,也要受益于当时较为宽松的政治协商体制和气氛。纪念碑的建筑风格大方庄重,富有民族特色,一直颇受好评。除了名称和建筑风格,由艺术大师领衔创作的大型浮雕是这一纪念性建筑的精华,也是介绍纪念碑的各种文字作品着墨最重的地方。无疑,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精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作为纪念性的建筑物,浮雕题材的选取更能决定这一建筑物功能的实现与否。同时,与前两项相比,浮雕选材酝酿、修改和完成用时更多过程更长,更敏感,更容易受一时一地政治生态的影响,实际上也更容易留下遗憾。

    现在来看,东面的第二幅浮雕,也就是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能否在纪念碑上占有一席之地,至少是有很大争议的。“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满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这是当时的国家领导支持的观点,而后来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恐怕难以支持。太平天国是晚清的重大事件,说它严重动摇了满清皇朝的基础,也是事实,但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则是相当复杂。将其参与者、主要人物称之为一时豪杰或英雄,大体说得过去;称之为“人民英雄”,应属过度拔高。总的说,金田起义的领导人,并没有走在历史前列。他们的归宿,虽属悲剧,也是完全符合历史逻辑。

    另一个遗憾,就是北伐战争的缺席。无论如何,它的历史意义绝不次于五卅运动。别的也不用多说了。

    最大的遗憾,就是抗日战争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近代涌现人民英雄最多的抗日战争本应是纪念碑表现的重点。表现抗日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青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与史上艰苦卓绝、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抗战相比,这一浮雕的角度明显狭窄。如果选材用“血战台儿庄”或“淞沪会战”,无疑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更好结合。当然,也可以考虑将敌后战场、正面战场用两块浮雕来表现。甚至不应落下可歌可泣的东北抗联。事实是表现解放战争用了三块浮雕,一整面,正面。

    这个最大的遗憾,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不知这种弥补,能否改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终命运。

    山东警察学院     刘小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18 16:09 , Processed in 0.0438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