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文化:成语文化与佛教的渊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3:1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中国人谈话写文章都是离不开成语的,就连不识字的人说起话来,也指不定冒出一两个成语,成语在汉语的进化过程中,中西域文化的碰撞时不可估量的。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信仰深入民心,自东汉以来,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佛教文化和信仰早已经渗透到政治思想和生活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成语文化,不知不觉,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佛教文化的成语。
  国学大师王国伟说过:“周、秦之语言,至翻译佛典之时代而苦其不足;近时之语言至翻译西典时,而又苦其不足。”所以佛典语言进入汉语,也是一个历史的现象,佛教语言贯穿社会方方面面的同时,也影响了汉语词汇翻天覆地的变化。赵朴初先生说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一、佛经內典语中的成语
  随着佛教信仰的传入,佛经用语也渐渐地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日常用语渐渐演变成了成语。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的彻悟被后人定义为原始教义理论,后人把佛陀说教的一些话语和义理加以概括,总结出了概念,在这些概念中,通过一些文字形成了经典语句,同时也无形中体现出佛教经典中的成语文化,如大慈大悲、不二法门、背恩忘义、不即不离、普度众生、自作自受、善男信女、回光返照、痴人说梦等。
  如“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一句很生动的成语,慈悲是什么?与乐是慈,拔苦是悲,与人分享快乐就是慈,救人出苦海就是悲,《智度论》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皈依“佛、法、僧”三宝,不仅是出家人,就连在家居士都要以普度众生、行菩萨道为重任,这种思想其实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相通的,菩萨道的思想重在体现心系众生提众生“与乐、拔苦”。但是光有慈悲心还是不够的,凡事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度化众生的时候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权巧之智,所以称之为“方便门”,佛有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度化一切众生,唐代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三:“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日便。”元代朱凯在《昊天塔》第四折中也说道:“俺出家的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在佛教的成语文化中,如“痴人说梦”这句成语就是出自宋朝和尚惠洪所撰《冷斋夜话》,在《冷斋夜话》卷九中:“唐高宗龙朔年间,有个外国和尚来到中国,语言行动比较奇特。一次,有人问这位和尚:‘何姓?’他答:‘何姓。’又问他:‘何国人?’他回答:‘何国人。’这位和尚圆寂后,李邕给他写墓碑时,信以为真地写道:‘大师何性,何国人。’惠洪法师就批评说:‘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后人将惠洪法师这句“痴人说梦”的成语引的寓意申为讲的话荒诞无稽。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1-12 14:53 , Processed in 0.0509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