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曾经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6位的舰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留给中国人一百多年的殇思。前一段,北洋水师的致远舰的水下考古动态,成为了新闻头条,有关其打捞也正在研讨中。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段尘封的历史,仍很陌生。一个多世纪了,我们能认全这些战舰么?知道北洋水师有哪些战舰么?
“定远”号(上图),属于定远级铁甲舰,德国建造,排水量7300吨,1884年竣工,后加入北洋水师,成为旗舰,有“远东第一巨舰”的称号。该舰参加了甲午海战的黄海大战和威海卫保卫战,1895年为了不被日军俘获,自沉在刘公岛。目前,现有1比1规格的“定远”号复原战舰(博物馆),停泊在山东威海的刘公岛(下图)。
“镇远”号,德国建造,“定远”号的同型舰。1882年11月下水,1884年竣工,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1895年2月威海卫陷落,该舰被俘。后于1898年3月被编入日本帝国海军,参加过日俄海战等。1911年4月退役,改为靶舰。1912年4月被拆解。下图为被日军俘获的“镇远”号,注意其舰尾日军的太阳旗。区分“定远”和“镇远”,主要看战舰的第一根桅杆,“定远”号第一根桅杆上有3根横桅杆,而“镇远”是3根。
“济远”号,国内翻译成穹甲巡洋舰,西方标准的称呼是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与“定远”“镇远”同为德国建造,排水量2300吨,2800马力,航速16.5节。参加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1895年2月17日在威海被俘获,编入敌军。日俄战争期间,于1904年11月30日在旅顺外海触雷沉没。下图为被日本俘获的“济远”号。
著名的“致远”号(下图),也是防护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该舰由英国注明的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1887年建成后加入北洋水师。该舰是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座舰,参加了黄海大海战。海战中,邓世昌驾驶该舰冲向日舰,撞击未成,邓世昌以下的全舰绝大多数官兵壮烈牺牲。下图为1887年在朴次茅斯拍摄到的“致远”舰照片。
“靖远”号(下图),致远的同型舰,1886年12月下水,1887年竣工。参加黄海海战;在威海保卫战中,被火炮击中受伤严重,因无法修复,于1895年2月10日被北洋水师自己击沉。区分“致远”和“靖远”,也是看第一根主桅杆;“致远”号的主桅杆靠下的位置,有一根向后上方的斜桅杆,“靖远”号也的这根斜桅杆则位置较高。
“经远”号,德国建造,1887年下水。是德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种装甲巡洋舰(armored cruiser),排水量2900吨,航速15.5节,1887年下水。黄海海战中浴血奋战,最终战沉。下图为:“经远”号照片,收藏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编号Q22237。
“来远”号,“经远”号的同型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1895年2月6日凌晨,该舰被日军鱼雷艇偷袭沉没。区分两舰不太容易,主要还是看桅杆。下图为:刚出厂时的“来远”号。
“平远”号,被中国成为钢甲舰、小铁甲舰,其实按照西方标准,该舰为海防巡洋舰、海防装甲舰。该舰是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代表了中国19世纪建造军舰的最高水平,其排水量2640吨,航速10.5节,1888年下水。参加了黄海海战。1895年2月17日,在威海被日军俘获,编入敌军。日俄战争中,1904年9月18日触雷沉没。下图为“平远”号。
“超勇”号,撞击巡洋舰,排水1350吨,航速16.5节。由英国的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1881年建成。该舰是当时大英帝国最新锐的军舰设计概念,加入北洋水师后,一度被认为是“国之利器”。1895年时,该舰已严重老化,在黄海海战中中弹起火,当天沉没。下图为模型厂商的“超勇”“扬威”模型包装上绘制的“超勇”号。
“扬威”号,撞击巡洋舰,“超勇”号的同型舰,邓世昌曾是该舰管带(舰长)。黄海海战中,该舰一直浴血奋战,中弹严重,搁浅后又被擅自脱离战场的“济远”号撞击,最终沉没于大鹿岛附近海域。下图为建造完成后,停泊在泰恩河上的“扬威”号。
以上就是北洋水师主要战舰的简历,大家先看图,再听故事。关于北洋水师各艘战舰的故事,那可是只靠一个消息条讲不完的。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 Powered by Discuz! X3.2 |